瓦氏水羚

瓦氏水羚

瓦氏水羚(學名:Kobus vardonii):是牛科、水羚屬的哺乳動物。雌性平均重66千克,雄性平均重77千克。它們全身呈沙棕色,下腹部呈淺棕色。雄性有著長約50厘米的羚角,形狀彷如豎琴。皮毛長度約32毫米,顏色各異。眼睛周圍都有一個模糊的白色環。它們大部分的皮毛是金黃色的,前額的顏色比身體其他部位的顏色更深,眼睛附近、腹部、頸部和上唇下方有白色的皮毛。背呈金黃色,耳尖呈黑色。尾巴末端有長毛,沒有濃密的毛髮。

生活在接近沼澤的草原上,以其中的草為食物。它們是“曙暮性動物”,活躍於清晨或接近黃昏的時段。當處於驚慌時,會不斷的尖叫。約20頭雌性會聚集成族群,並且在雨季集合至50頭以上,以保全全。雄性會保護自己的領地,以圖讓雌性族群留在這疆界內。喜歡吃粗蛋白含量高的植物,它們吃各種各樣的多年生草本,這些草因季節而異。分布於安哥拉、波札那、剛果(金)、馬拉威、坦尚尼亞和尚比亞。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領地,活動,食物,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瓦氏水羚是一種中型羚羊。頭體長126-160厘米,肩高90厘米,尾長30厘米;體重:雄性67-91千克,雌性48-78千克。成熟的雄性的脖子特別粗,肌肉發達。粗糙的被毛呈金褐色,下體蒼白。兩性異形,雄性比雌性大,雌性的體重明顯更小。只有雄性長角,角似七弦琴形,三分之二的長度有強烈的脊狀,尖端光滑。從側面看,角從頭骨升起後不久就向上翹起,角的基部有很深的環狀。平均角長度約為40厘米,但已知長度可達52.7厘米。
瓦氏水羚有小臉腺。領地雄性的平均頸圍明顯大於單身雄性。領地和單身雄性可以通過脖子上的腺體分泌物來識別。領地雄性比單身雄性從頸部分泌更多的激素。領地雄性利用它們的腺體分泌物將氣味散布在領地內。這種氣味警告其他雄性它們正在侵入他人的領地。領地雄性用眶前腺(位於眼睛前方)的分泌物塗抹在自己的脖子根部,導致油膩的深色斑塊,這些斑塊在5-11月之間最為明顯。該物種還有發達的腹股溝袋,深40-80毫米。
瓦氏水羚的皮毛長度約32毫米,顏色各異。面部或腿部沒有明顯的標記,每隻眼睛周圍都有一個模糊的白色環。它們的大部分皮毛是金黃色的,前額的顏色比身體其他部位的顏色更深,眼睛附近、腹部、頸部和上唇下方有白色的皮毛。背呈金黃色,耳尖呈黑色。尾巴末端有長毛,沒有濃密的毛髮。

棲息環境

占據非洲中南部大草原林地和洪泛平原內永久水域附近的草原。儘管與潮濕地區和沼澤植被有關,但瓦氏水羚避免進入有深層積水的區域。分布於草原、稀樹草原和河流泛濫平原,溫度和降水的季節性變化會影響其交配和運動。例如,在雨季,由於洪水,該物種往往會遷移到更高的海拔。在旱季,它們停留在水道附近。

生活習性

領地

領地範圍是靠雄性瓦氏水羚自己建立的。領地大小取決於該地區領地雄性的數量和合適的棲息地資源的可用性。單身雄性組成自己的群體,雌性往往以6-20隻的小群出現。雌性的小群不穩定,因為成員不斷發生變換。領地雄性在草地上摩擦自己的角,用頸部分泌物浸透草地。這些分泌物警告敵對的雄性,讓它們不要進入另一個雄性的領地。如果單身雄性在領地雄性的區域,那么單身雄性會被趕走。如果它是另一個領地雄性,那么它會通過快速搖擺它的頭部並使用視覺交流,試圖嚇跑另一個雄性。如果對方的雄性沒有逃跑,就會發生戰鬥。雄性用角打架。在爭奪領地的過程中,兩隻雄性之間發生了角衝突。獲勝者可以保留領地。兩個領地雄性之間發生的對峙明顯多於領地雄性和單身雄性之間的對峙。追逐通常發生在領地雄性和單身雄性之間。即使單身雄性對領地雄性沒有表現出任何攻擊性行為,也會發生這些追逐。

活動

瓦氏水羚通常在清晨和傍晚進食。一起遊走,一起吃草和睡覺。領地雄性會全年維護其領地。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地,這些獨居的雄性會發出3-4聲鳴叫哨,警告其他雄性遠離。這種哨聲也被用作向雌性示愛的一種方式。瓦氏水羚主要通過吹口哨進行交流,無論性別或年齡如何,它們都會吹口哨以警告其他掠食者的到來,幼羚會吹口哨以引起它們母親的注意。

食物

瓦氏水羚更喜歡吃粗蛋白含量高的植物。它們吃各種各樣的多年生草,這些草因季節而異。硬葉畫眉草(Eragrostis rigidior)是主要的食用草,因為含有大量的粗蛋白質。草成熟後,粗蛋白質的數量減少,瓦氏水羚會轉吃其他植物來獲取蛋白質。在3月份,它們92%的飲食來自寬葉臂形草(Brachiaria latifolia),但這是為了彌補維生素E。寬葉臂形草的粗蛋白質含量約為5%。瓦氏水羚比其他羚羊吃得更多,這種草的蛋白質含量高,但粗纖維含量低。

分布範圍

瓦氏水羚主要分布在赤道以南0-20度之間,以及本初子午線以東20-40度之間。分布於安哥拉、波札那、加丹加、馬拉威、坦尚尼亞和尚比亞。坦尚尼亞的數量估計為54,600隻,尚比亞的數量為21,000隻。近三分之二的物種居住在坦尚尼亞的基隆貝羅河谷。由於棲息地不斷縮小,許多瓦氏水羚被重新安置到國家公園。該物種有近三分之一的數量生活在保護區內。
瓦氏水羚
瓦氏水羚分布圖

繁殖方式

瓦氏水羚可全年繁殖,但在雨季的第一場大雨之後性生活更加活躍。領地雄性是一雄多雌制,它們會將雌性趕到自己的領地中。但有證據表明雌性會選擇配偶。偶爾單身雄性會被允許進入交配領地。
雖然可以全年繁殖,但繁殖期與季節變化密切相關。大多數交配發生在5-9月之間,以確保後代在雨季出生。這個季節的降雨量因年份而異;大多數幼羚出生於1-4月,因為此時飼料最豐富。每個繁殖季節每隻雌性可產1仔。幼羚很難找到,因為它們是“隱藏者”,這意味著雌性將它們單獨留在一個隱蔽的地方,而不是與它們一起遊走。雨季為雌性提供了高質量的草料以支持其泌乳,而茂密的植被有助於為隱藏的幼羚提供掩護。妊娠期持續8個月,幼羚在6個月後斷奶。年長的幼羚從躲藏處出來並加入到羚群中。瓦氏水羚的性成熟期是12-14個月。

亞種分化

瓦氏水羚(2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瓦氏水羚森加亞種
Kobus vardonii senganus
P. L. Sclater and Thomas, 1897
2
瓦氏水羚指名亞種
Kobus vardonii vardonii
Livingstone, 1857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近危(NT)。

種群現狀

1999年統計的瓦氏水羚,估計總量規模為130,000隻。對包含非洲最大的瓦氏水羚種群的基隆貝羅河谷進行的一次航測,採用了兩種互補的方法來評估種群規模。使用與之前統計相同的方法進行調查時,數量估計為23,301±5,602之間,比之前1989年估計的55,769±19,428和1998年的66,964±12,629顯著下降。然而,2013年,更密集的調查進行了(使用2.5公里橫斷面間距而不是10公里)專門計算瓦氏水羚,這導致總數估計為42,352±5,927。這些數字表明,在相當於不到三代(19年)的時間(15年)內,瓦氏水羚下降了3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