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羚

赤水羚

赤水羚(學名:Kobus kob):是牛科、水羚屬的哺乳動物。肩高約70-100厘米,體重80-100千克。背部呈橙紅色,漸淡至腹部及四肢的白色。在眼有白圈圍繞,而腿上則有黑紋。雄性有短少的環狀角,約長50厘米,向外少許的孤出呈“S”形狀。

生活於潮濕的區域上,如泛濫平原。是白天活動的動物,但在每天最熱的時間則不會活動。它們生活在由雌性及其幼仔或者僅由雄性組成的群中,每群數約為5-40隻不等,有些族群甚至達至1000隻。以草為糧食。分布在非洲潮濕的大草原地區,從塞內加爾到肯亞西部。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赤水羚肩體長125-180厘米,肩高70-105厘米,尾長20-40厘米。體重50-120千克。光滑、有光澤的被毛從金棕色到栗色不等,下體呈亮白色。雄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黑,在白耳科布 (K. k. leucotis) 中變成深紅木色。白色的面部標記包括顯眼的眼環、耳朵內部和喉嚨圍兜。前腿的外側有一條獨特的垂直的黑色條紋,沿著長度延伸,而內側是白色的。濃密的尾巴下面是白色的,末端黑色。只有雄性有 “S”形角,長40-69 厘米,並帶有橫向波紋,它們是彎曲的,在尖端上翹。包括指名亞種在內的多個亞種,主要通過皮毛暗度的變化來區分。

棲息環境

棲息地主要是河流的沿岸的草地和漫灘、草原、熱帶稀樹草原林地內的季節性洪泛平原和水邊草地。

生活習性

赤水羚可能會遷徙很遠,在遷移途中沿河道吃草。蘇丹東南部的一個族群在旱季行走了150-200公里。在這些遷移過程中,種群可能會達到很大的密度。
赤水羚主要在白天活動,在清晨和傍晚最活躍。它們形成雌雄混合群體(是一些大於8個月的個體),在短時間內群體的大小可能會有很大差異。這些群體由雌性和單身雄性組成,有5-40隻動物。雌性占據著大而重疊的活動範圍,範圍大小因棲息地和數量密度而異,這些都隨著食物的供應而發生變化和移動。成年雄性是領地性的,雄性動物的活動受到更多限制,它們通常保持在靠近競偶場(lek areas)地區的位置。也可能形成非繁殖雄性群體。種群密度差異很大。據報導,在合適的棲息地,每平方公里有8-124隻。密度的這種變化影響雄性交配策略。雄性可以成群移動,擁有單一領地,或保衛競偶場領地。較高的種群有利於赤水羚交配。洪都拉期的赤水羚數量密度較低,所以沒有競偶場。
赤水羚的防禦的領地處於兩個極端,有的是幾個相對較大的區域,或是一組極其小的區域。這些緊湊的群體稱為競偶場,通常直徑為200米,有12-15個(很少超過200個)近似圓形的單獨區域,直徑為15-30米。這些雄性居民並不在自己的區域內做標記,而是在其邊界巡邏,經常大聲吹口哨。雄性占據領地的時間從幾天到幾個月不等。根據棲息地的不同,種群密度從每平方公里8-124隻動物不等。在蘇丹東南部,從11月到來年4月的旱季期間,大量的牲畜聚集在水路上,此時的密度往往超過每平方公里1000隻。
食草動物,以草和蘆葦為食。

分布範圍

原產地:貝寧、布吉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金)、宏都拉斯、衣索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馬里、尼日、奈及利亞、塞內加爾、南蘇丹、多哥和烏干達。
可能已滅絕:茅利塔尼亞;滅絕:蒲隆地、甘比亞、肯亞、獅子山和坦尚尼亞。
赤水羚
赤水羚分布圖

繁殖方式

赤水羚通常有一個競偶場交配系統,在這個系統中,雄性保護聚集在傳統交配地上的小領地。雌性到這些競偶場只是為了繁殖,而雄性則不提供對幼仔的照顧。這種交配系統的進化可能是因為雄性無法保護廣泛分布的食物資源或動態和臨時的雌性畜群。
在一個競偶場內,20-200名雄性保衛直徑為15-200米的領地。雄性領地越小競爭越激烈,位於競偶場中心,這裡是交配最多的地方。儘管雄性流動迅速,但這些地區在雌性中仍然很受歡迎。在物種數量密度較低的地區,雄性之間的距離較遠,並且占據領地的時間較長。
每個競偶場與大約100個個體組成的雌性群體有關。雌性在一歲時開始交配,但雄性通常必須再等幾年。更多的雌性與更大的競偶場相關,這可能是因為當有更多的雄性和其他雌性存在時,雌性在競偶場上停留的時間更長。
赤水羚的妊娠期大約9個月,每胎產一個後代,產幼羚的季節可能因地點而異,但烏干達科布的赤水羚種群在11-12月的雨季結束時分娩。

亞種分化

赤水羚(8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赤水羚阿道夫亞種
Kobus kob adolfi
Lydekker and Blaine, 1914
2
赤水羚布吉納法索亞種
Kobus kob bahrkeetae
(Schwarz, 1913)
3
赤水羚指名亞種
Kobus kob kob
(Erxleben, 1777)
4
赤水羚白耳亞種
Kobus kob leucotis
(Lichtenstein and Peters, 1853)
5
赤水羚普薩格亞種
Kobus kob pousarguesi
(Neumann, 1905)
6
赤水羚利帕里亞種
Kobus kob riparia
(Schwarz, 1914)
7
赤水羚烏干達亞種
Kobus kob thomasi
(P. L. Sclater, 1896)
8
赤水羚烏班吉亞種
Kobus kob ubangiensis
(Schwarz, 1913)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種群現狀

赤水羚在1999年時估計有95,000隻,但從那時起,種群數量顯著下降。截止2007年,估計南蘇丹有超過753,572 只。1999年估計烏干達有100,000隻,至2013,保護區的數量可能穩定,但沒有可用的更新估計數值。總體而言,赤水羚的數量在整個分布範圍內都在下降。
如果在有利棲息地的區域施行良好的保護措施,赤水羚是可以達到高密度的,範圍為每平方公里15-40隻(2013年); 然而,在狩獵壓力大的地區,密度下降到小於每平方公里1隻(1998年)。 據報導,旱季飲用地點周圍的赤水羚密度最高,每平方公里1,000隻(1987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