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生產

環境生產,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有機體與非生物有機體,以及生物系統內部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提供產品與服務的過程。環境生產是一個再生產過程。它根據本身的機能進行自我再生產過程,同時向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提供產品與服務,其產出包括通常意義的自然資源、對人類廢棄物的消納,以及提供舒適和美學上的享受等功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境生產
  • 定義: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有機體與非生物有機體,以及生物系統內部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提供產品與服務的過程
認識過程,內容,環境建設,

認識過程

環境生產隨著地球的產生而產生,它存在於生命產生及人類出現之前。地球的存在時間已經達到40多億年,而人類只有幾百萬年的歷史。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經過內部與外在條件的不斷變化,地球逐漸達到一種穩定狀態。各種生物不斷進化,生物圈中的生產者、消費者與分解者通過食物鏈、食物網形成一種和諧共生的關係。有機生物通過地質作用形成不可再生資源,森林、莊稼、動物等通過自身生殖規律造成個體質量或體積不斷加大與數量不斷增加。因此,從生產角度講,整個地球系統亘古至今始終存在著環境生產,並按照自身的規律運動著。   
但是,人們對環境生產作用的認識在較長的歷史時期中經歷過曲折。在生存階段,環境生產並未受到太多的人類行為影響,相反人類在大多數的時間內還處於一種適應環境的狀態。環境對人是赤裸裸的直接約束,如洪澇災害引起人口數量的大量減少等。在發展階段,由於大量使用機器和能源,人類的生產能力與活動規模空前擴大,人類對自己能力的估計過分膨脹,他們不再認真地對待自然規律,而試圖改造自然使後者按照人類的意志行為,“人定勝天”、“征服自然”成為此階段的主旋律。然而一系列環境問題的出現,迫使人們不能忽視環境的存在和蔑視環境的作用,必須認真地對待環境因素在生產中的作用。   

內容

自然環境系統具有生態整合性、自維持活力、自調節力以及自組織力等特徵。環境自身具有獨特的結構與功能,系統內的生物與生物物理環境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系統通過外在能量輸入與內在的物質遷移、能量轉化機制,維持生存與發展能力。系統內各組成要素通過相互作用形成競爭與合作格局,從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適應、減弱或抵抗外在條件對其的影響或壓力,並通過系統本身或外在擾動改進、重建和發展系統原有的組織結構和功能,達到另一個相對發展或進化的狀態。   
環境生產的產出可以分為產品與服務兩大類。實際上,即使同一種自然資源形式,它供給的產品與服務也是多方面的。如森林資源既可以作為人類的燃料資源,同時在調節氣候、吸收二氧化碳等方面都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產生良性影響。又如作物品種資源除為人類提供食物以外,還在品種改良、醫療保健、提供工業原料及發展國民經濟等方面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離開自然環境,人類不可能生存,環境生產幾乎供給人類生產與生活所需要的一切。考慮到現在人類對環境的需求,主要從自然資源與消納廢棄物兩個角度分析其產出。   
在外界物質與能量的作用下,生物根據其自身的屬性不斷地複製自己,造成本身體積與種群數量的不斷增大,如綠色植物吸收太陽光利用光合作用將無機物合成為有機物。人類處於整個地球生態系統食物網中的最高級,這些生物資源的產出也就變成了人類可以利用的資源。原始森林等生物資源經過漫長的地質運動,逐漸變成埋藏在地下的煤與石油等化石燃料。 
人類在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一定的廢棄物,同時人類消費的所有物品最終都將表現為廢棄物形式。環境通過自身的物理、化學與生物過程,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這些廢棄物,使之重新進入地球物理化學循環流動中,但這種廢棄物消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表現為速率與總量)。   
從生態系統的角度看,人類只是食物鏈中的一個營養級,人體所排放的廢棄物有可能被分解者(微生物)所分解,從而保證生態系統的物質能夠循環流動,如人類的生活排泄物可以成為綠色植物的營養物質。但是,當進入工業革命後,人類加深了對自然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產生了許多環境微生物較難分解的物質,如滴滴涕、六六六以及多氯聯苯等人工合成的化學品。由於自然系統對這種破壞作用的恢復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為阻止環境質量繼續惡化,人們必須主動地減少難降解廢棄物的排放。   

環境建設

環境生產不僅需要在自然力的作用下進行,而且外加人力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產出。在工業文明時代,世界系統的運行存在著一個最基本的矛盾,就是環境生產的輸入、輸出不平衡:其輸入除自然力以外,只是生產與生活廢棄物,而這兩種廢棄物不但不能幫助自然力維持環境生產的運行,反而降低和削弱了自然力維持環境生產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環境生產卻要向人類提供越來越多的資源。工業文明的這一本質性的矛盾,靠人類努力推行清潔生產和資源回用等辦法可以稍有緩解,但在工業文明發展模式內是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的。   
對於這個本質性的矛盾,解決的途徑顯然應該是開展環境建設。具體說來,就要調配人力資源和資金的投向,保證環境建設的投入,以加強環境生產,提高環境的污染消納力和自然資源的生產能力。歷史上由於不能帶來即時的實際效益,環境建設一直被忽視。人類文明發展到工業文明階段,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社會總消費急劇增長,環境生產力低下已成為使原有發展不可持續的關鍵因素。在人口基數、消費水準一時難以降低而社會總消費和社會生產力又在不斷提高的現實前提下,加強環境生產最具緊迫性和長遠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