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亮情結

瑜亮情結

三國演義》中所記載的“孫劉聯盟”打了一場赤壁之戰,實際上就是周瑜諸葛亮聯手御曹。不過,在整個合作過程中,周瑜嫉妒諸葛亮,時刻都想剷除的諸葛軍師。到諸葛亮氣死周郎時,周公瑾大呼“既生瑜,何生亮!”飲恨而亡。後世便把兩個出身地位才情相近又不得不在一起共事的相互嫉妒暗自較勁內部惡鬥的人及其心理現象稱作“瑜亮情結”。但歷史中兩人並無交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瑜亮情結
  • 出自:《三國演義》
  • 人物:周瑜、諸葛亮
  • 關聯詞語:既生瑜,何生亮
拓展,真相,

拓展

“既生瑜,何生亮?”來自《三國演義》,是周瑜將軍臨終時的沉重嘆息。在過去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我們都是抱持這種情結,比如,“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比如說,“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陣地無產階級不去占領,資產階級必然要去占領。”“瑜亮情結”的核心是鬥爭哲學,強調的是不共戴天,強調的是勢不兩立,強調的是你死我活。這種哲學的極致,是將鬥爭作為一種享受與樂趣,所謂“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作為那個時代的過來人,都知道斗的結果:在內部,是國弱民貧,在外部,是煢煢孑立

真相

《三國演義》中的三氣周瑜,一句“既生瑜,何生亮”,至今仍常為世人引用,是瑜亮情結一詞的典故所在。
然而周瑜真的氣量狹小嗎?熟悉三國史事的朋友皆知,瑜亮之爭其實是小說作者虛構的,事實上周瑜為人之氣度恢宏與光明磊落,是史有明載的。如三國志第8231頁之周瑜傳注引〈江表傳〉即有這么一段:“(程)普頗以年長,數陵侮(周)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由此可見,周瑜氣量狹小之說,恰與事實相反。
即使就《三國演義》而言,若說周瑜之反對諸葛亮是因為忌才,似乎也未必是事實。細讀之下不難看出周瑜所擔心的,其實是諸葛亮助劉備,必為江東之患,而不是今世所了解的所謂瑜亮情結的私心作祟。這我們可以從下面這個情節得到證實。
當魯肅建議找諸葛瑾去邀請諸葛亮來東吳共事時,周瑜欣然應允,他對諸葛瑾說過這樣的話“令弟孔明有王佐之才,如何屈身事劉備?今幸至江東,欲煩先生不惜齒牙餘論,使令弟棄劉備而事東吳,則主公既得良輔,而先生兄弟又得相見,豈不美哉?先生幸即一行”(見第四十四回)。因為後者不為所動,因此周瑜才“轉恨孔明,存心欲謀殺之”(見第四十五回)。故基於以上述,說周瑜氣量狹小,實有欠公允。而今演變成所謂“既生瑜,何生亮”更令人苦笑不得。
周瑜諸葛亮一個是將,一個是相,一個更多的表現在戰爭,一個更多表現在治國,好比韓信和張良,本不是一類人,但是由於500年前人們一時瑜亮的情節傳承到了今天讓雙方冬粉不由的不對兩個人進行一番對比!看過很多人將他們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音樂情操品德甚至老婆等多方面進行了多次的比較,其結論更多的是讓人更加瞠目結舌罷了!其實政治能力不必說,諸葛亮:“管蕭之匹也”。現存最廣泛的爭議是軍事能力的問題,而這個爭議更多的是存在在諸葛亮身上,周瑜因為有赤壁之戰這樣赫赫的戰功,自不會有多少議論,而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三國時期稱上軍事家的只有兩個,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是曹操,諸葛亮5次北伐總體是沒有成功的,因為沒有達到他恢復中原的目的!
陳壽三國志里對他的評價是:“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乾,優於將略。”在這裡我們似乎很懷疑這樣一個不但沒有赫赫戰績,而且還背負著失敗,有被陳壽評價為奇謀短的人,怎么會有軍事家的稱號呢?而同期或者後人的評價卻與陳壽截然相反,甚至晉書認為陳壽評價諸葛亮軍事不好是因為公報私仇(壽父為馬謖參軍,曾受諸葛亮消發這樣侮辱性的懲罰),吳國大鴻鵠張儼默記里:“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裴松之也認為陳壽對諸葛亮軍事評價太低!而司馬懿父子孫三代都對其有極高的評價和重視,司馬懿曾經讚嘆諸葛亮:“天下奇才”。
司馬昭則不顧諸葛亮曾經侮辱其父:“用武侯遺法教五營士”。到了司馬炎更是感慨:“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 而唐代大軍事家李靖在與唐太宗對答里更是說:“管仲,樂毅,諸葛亮,攻必克,守必固。”他評價陳壽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記其實紀!”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作為一個軍事家,有著廣泛的支持者,而且這些人都是既有史學家政治家,也有軍事家,那么是不是說明陳壽的評價是錯誤餓的呢?或者諸葛亮沒有擲地有聲的戰績怎么會有如此廣泛的好評呢?我們再看看陳壽的原話:“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乾,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陳壽首先肯定了諸葛亮治軍之才,說他奇謀為短,又給出了北伐失敗的三個理由,或值人傑、眾寡不侔、攻守異體!總體來說大致是公允的!
如果陳壽的意思是諸葛亮軍事不行的話,那一定不會說出後面種種理由的,陳壽的意思應該是因為他說的三種情況的存在,導致諸葛亮要想取得成功必須要通過所謂的奇謀,也就是出奇制勝!而恰恰奇謀是諸葛亮不行的!由於這四個主要原因,所以諸葛亮北伐沒有取得成功!但是我們知道,所謂的奇謀是什麼呢?奇謀是一種軍事手段,在戰爭中也是最能體現人智慧的一方面,而奇謀更多的是依賴對方的失誤,而不是單純的自己抓戰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