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論

現在普遍認為,兒童擁有的認知能力遠比幾十年前人們認為的要強得多,近年來有研究者提出了“理論論”這一概念,它主張最好把認知的發展看作是使得兒童從很小年紀開始就能用來理解他們經驗的一系列樸素理論的集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理論論
  • 外文名:Theorytheory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發展心理學
簡介,理論論與皮亞傑理論的比較,

簡介

理論論是一個相對比較新的觀點,它是由艾里森·戈普里克和他的同事們(1992,1998)首次提出的。最初,這個觀點的出現是為了彌補皮亞傑理論的欠缺,但很快,它便成為兒童認知發展領域中一個很有影響力的新概念。
通俗地說,理論論是兒童用以理解世界的理論的集合。
理論論有兩個重要假設:第一,即使是年幼的嬰兒也擁有“理論”,因此建構這些理論的機制是與生俱來的;第二,這些理論與科學家們所提出的理論有很多共同的特點。我們通常認為,理論是相當精深的,是經過細緻建構的,並且包含一系列明確的假設。但是,當前研究者們普遍承認,我們所有人都有這種的信念,隨時用以解釋我們的各種重要經歷。這些信念可能是內隱的,並不為我們所意識,在某些方面也可能是錯誤的,但即使如此,它仍然是一種原始的理論。

理論論與皮亞傑理論的比較

在某些方面,理論論也是建立在皮亞傑的觀點之上的。例如,這兩種理論都認同兒童在其認知發展的建構過程中是積極的參與者。同時,這兩種理論對於思維的發展機制有著相似的解釋,即認為當舊的認知方式存在不足的時候就會導致一段時期的不確定和不平衡感,這就使得兒童去尋求新的解決方法,用新的解釋經驗的方式來重新達到平衡。但是兩者之間還存在一些根本的不同:
(1)皮亞傑認為心理結構和思維過程根源於嬰兒原始的感知運動行為,並且在第二年中才逐漸地表現出來;而理論論學者則認為這些結構是與生俱來的,僅僅需要一些後天的經驗和技能的發展使之明顯地表現出來。
(2)皮亞傑認為,即使過了兩年、結束了感知運動階段之後,在很多年中,兒童的認知能力仍然受到動作的制約;而理論論學者則認為即使是在年齡很小時,兒童的信念系統在本質上就是相當抽象而複雜的。
(3)根據皮亞傑的說法,所有的發展變化都以領域一般性的形式發生;但是絕大多數的理論論學者則堅持領域特殊性的觀點。例如,他們認為,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獨立於他們在物理領域內對物體的理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