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艾甫出生於山西左權,隨著電影《集結號》的熱映,影片中解放軍九連連長穀子地的原型也重回觀眾視線,他就是檢察日報2007年2月9日第五版報導過的山西省檢察院退休檢察官、“現代義士”王艾甫。穀子地心裡的集結號和現實生活中王艾甫手裡的那些陣亡通知書一樣,成為他們一生難以放棄的責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艾甫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西左權
- 職業:山西太原市收藏協會當會長
- 主要成就:為太原戰役中的烈士尋訪親人
個人簡介,送烈士回家,重回觀眾視線,集結號,欣慰,貢獻者,
個人簡介
王艾甫,電影《集結號》中穀子地的原型人物,他的人生因為1996年清明過後的一個普通周六而改變。在太原南宮文物舊貨市場的一個破麻袋中,王艾甫發現了84份“太原戰役陣亡通知書”。從此他義無反顧踏上了為烈士尋親之路。十年多的時間他化光了所有積蓄,足跡遍布山西、河北、內蒙古、河南、甘肅、安徽、湖北、湖南、貴州、廣東……目的就是為讓英靈回歸故里,為他們和親人找回原本就該屬於他們的榮譽。
送烈士回家
那些故事
王艾甫為解放戰爭太原戰役中犧牲的烈士尋訪親人,送烈士魂歸故里的大義之舉,感動和震撼著人們。烈士孫耀的女兒找尋父親下落,幾十年沒有音訊,最後把一包袱的介紹信付之一炬,曾經徹底斷絕了念頭,在垂垂暮年終於盼到了王艾甫送來的父親陣亡通知書。
烈士路煥文的妻子王滄言,60年守著遺孤悽苦等待,生命即將走到盡頭,聽到丈夫的墓地由王艾甫找到時,老人流著淚,說出來的只有一句話:這下,可就能合葬了……
十年蒼涼之旅
從1996年開始,王艾甫開始實施他為烈士尋親的計畫。這個計畫曾經讓他興奮過,他的腦海不時地冒出一些詞來命名自己行動的主題,比方他在自己的記事本扉頁上寫下的那些話,最後,為這一行動總結為“為烈士尋找親人,送烈士魂歸故里”,這些詞語和定義每每讓這個退伍的老兵感到熱血沸騰不能自已。這命名和總結確實是準確的,也是豪邁的。
10年之後左權縣的那一夜長談,王艾甫為我描述他擁有了這些陣亡通知書之後的情景。那時候,他在一個個難眠的夜晚,常常自己把自己搞得都激動得不得了,構思著他把一份份陣亡通知書送到他們親人手中那些激動人心的場面,構思著他作為一個老兵,把更老的解放軍弟兄的榮譽送到他們家鄉時候的那種熱烈場面。
那時的光景
老人激動的心情不難理解,他的這種真誠誰也不會懷疑,那些偶然冒出來的詞語和每一次構思的心勁。1996年,擁有那批文物的王艾甫好像是一位重新歸隊的戰士,聽到了一聲命令,重新披掛,整裝待發。 這個計畫儘管激動人心,但他未必就沒有猶豫過。收藏界的老夥計們湊在一起,王艾甫每一次都不厭其煩地敘述自己的這一計畫,“烈士登記冊”、“陣亡通知書”在一段時間之內成了他的口頭禪,有的老夥計開始給他潑冷水了。按照中國的傳統習俗,報喜不報憂。別說人死了47年不好找,就是找到了,你把死訊送到人家家裡,本來已經很痛苦了,這不是往人家傷口上撒鹽嗎?這一層倒忽略了。但王艾甫轉念一想,可這些人的身份不一樣啊!他們是死了不假,但是他們還是烈士!送去死訊的同時,也是送上一份榮譽,這榮譽可是親人們用生命與鮮血換來的啊!退一萬步講,你明知道一個人死了,明知道這個人的家庭住址,不告訴人家能說得過去嗎?況且,未發出的陣亡通知書,大部分人員的地址都很詳細,找到他們的親人應該不是難事。
連自己都沒有想到,這一找,就找了整整10年。
曲折路途
從1996年一直到2005年。84份未發出的太原戰役陣亡將士通知書,就和剛到他手裡時候的命運一樣,還是一份都沒有發出去,一位烈士的一位親人都沒有找到。顯然,他把事情想得太過簡單了。他以為,按照通知書上的地址,打個電話給當地的民政部門問一問,再不行,寫封信給烈士所在的村子,看有沒有這個人,還有沒有他的親屬在。為了顯得正規一些,他請他的朋友,山西省檢察院政治部副主任張志雲為他擬了一份措辭懇切的信函,列印了幾百份,按照陣亡通知書上的地址發了出去,同樣的內容他寄兩份,一份直接寄到烈士的村里,一份則發往當地的民政部門。
10年幫助烈士尋親未果
這位從軍營里走出來,又在省直大機關待過的退休老人太過單純了,10年幫助烈士尋親未果,他居然從來沒有往旁的方向去想,他對自己生活的現實還懷有相當程度的善意,不是體會不到,他只是不想往壞的地方想,他也沒有受過那種產生壞念頭的訓練。但他百思不得其解,只是獨自一個人坐下來黯然神傷:這些烈士的父母親都下世啦,他們都有家庭、妻子兒女、兄弟姐妹。84位烈士,84個家庭的親人們,竟然沒有一個想著他們,他們竟然不找他們的親人!
堅持不懈
10多年來,把個老漢折騰得有些神神道道的,年過花甲之後邁向古稀,王艾甫的頭髮由花白而全白,成了一位皓首老翁,但他的內心還是熱乎乎的,沒有一天想過要放棄自己為烈士尋親的計畫。
10多年間杳無音信毫無結果,老人難道沒有想過要放棄嗎?王艾甫告訴我說,沒有!真的沒有。他說:“說了別人可能不相信,這傢伙就好像冥冥之中有神有鬼似的,那些東西放在那裡好像會自己出聲,常常聽見一些莫名其妙的聲音,每一次打開柜子看一眼都感覺不一樣。我覺得躺在裡面的就是我的戰友,我就是他們中的一員,他們就在那裡催著我,這個計畫一旦形成我就沒辦法放下。你還別說,當陸陸續續找到烈士親人之後,還真不響了。”
眾人皆知,這是他心情的一種表達。這種表達讓人感到蒼涼而悲愴。
10多年來,那84份陣亡通知書他不知道撫摸過多少遍了,上面的人名和他們各自的籍貫,幾乎到了倒背如流的地步,尤其是84份未發出的陣亡通知書里的名字,你一說哪一個,他馬上就能答上來,而866位烈士的陣亡登記冊,也大致有一個印象。隨口難了老人一下“陳開業”。他說,好像,好像是四川的吧,866份名單里的。 處在疑惑不解中的王艾甫無論如何也不相信,他的尋親計畫是一時心血來潮,尋親計畫就會這樣悄無聲息地無疾而終。
陵園
在落寞之中,他忽然靈醒過來,太原市有牛駝寨、雙塔、黃陂、陽曲、清徐等七大烈士陵園,在那裡長眠著數以萬計的英雄先烈,是不是可以在那裡找到一些線索?烈士陵園還真的有陣亡通知書上的烈士墳墓。這讓他驚喜不已。在幾乎山窮水盡的時候,突然現出這么一絲希望,他身上收藏家的那種刨根問底的勁頭再一次幫了大忙。一個夏天,一個冬天,他一有空就泡在烈士陵園裡,七大烈士陵園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拿一瓶礦泉水,把大理石墓碑上的灰塵雜草沖洗乾淨,挨著個一排一排排查,幾千座墓碑無一遺漏,在七大烈士陵園,居然找到幾十位與他手裡的陣亡通知書和烈士登記冊里名字、籍貫相吻合的烈士墳墓。
龍華章、蘇廷信、李寶順、賈老巴、劉成仁、李漠元、劉克功、李光耀、毛通銀……一個個熟悉的名字零零散散出現在各大烈士陵園。每對上一位,他就從旁邊的地里扯一把野花紮成束,獻在墓碑前,鞠躬,默哀……戰友啊,你原來在這裡!事實上,每對上一位烈士,王艾甫的心裡就會增加一份沉重,他驚喜著,但不痛快。找到墓地,說明這些烈士是確實存在的。是真的。沒有發出去,親人們還不知道他們的死活,看來,也是真的。
成天往烈士陵園跑,一泡就是一天,至少顯得很反常,連陵園的人都感到奇怪,就問他,這裡面有你的親人嗎?他如實相告,人家很不屑一顧:“這不是有病嗎?”但是,誰能知道此刻王艾甫心裏面的狂喜呢!他成天去,又成天跟陵園的人見面,一來二去,當初質疑的好多人都成了他的朋友,甚至主動前來幫他尋找。
他對朋友們說,你們看,有名、有姓、有墳墓,這東西呀,假不了。
送第一位烈士回家
2005年11月8日,湖北省雲夢縣鐘垸村下起了一場小雨,南方晚秋里的秋雨下起來沒完沒了。莫非天亦為烈士垂淚嗎?故鄉的雨在迎接自己失散56年的兒子歸來啊! 伴隨著絲絲細雨,村子裡的人一大早就忙活開了,全村的人幾乎都趕到了村民郝章群的家裡,大門上貼著大紅的對聯。村委會的幹部們都在他家裡忙前忙後,他們甚至在村口掛了10萬響的鞭炮準備迎接遠方來的客人。王艾甫事後才知道,這個村子幾十年都沒有辦過如此盛大的集會。
當湯華明帶著王艾甫一行人穿過綿綿細雨出現在村民們視野中的時候,一時間鼓樂齊奏,鞭炮齊鳴,全村的人都從村里涌了出來,佇立在村頭。王艾甫雖然早在10年前就構思出這樣的情景,這樣的情景早就讓他熱血沸騰,但眼前的盛況還是出乎他的意料,他明白,這樣盛大的場面不是為他而設,而是為了迎接他懷裡的揣的那份穿過56年才姍姍來遲的榮譽,和那位因陣亡通知書沒有發出而遲歸的英魂。
鐘垸村村主任郝朝陽跑過來將王艾甫攙住,一行人在村里人的注目下來到郝章群的家裡。
人未歇棧,王艾甫就把陣亡通知書的彩噴複製件,郝載虎烈士墓地及牛駝寨烈士陵園照片雙手捧出,鄭重地交在烈士郝載虎的兩個堂弟的手上。王艾甫說:“郝載虎烈士為解放太原而犧牲,這一次能夠找到他的親人,我很高興,作為一個太原市的市民,感謝你們的親人為解放太原作出的貢獻。今天,我把這份遲到56年的烈士陣亡通知書送來了。”
郝章群和弟弟莊嚴地接過王艾甫遞過來的陣亡通知書和烈士墓地照片,一臉肅穆,恭敬地將它們款款送至神位前,然後,焚香祭拜,禮敬如儀,全村的人隨後魚貫而入,分別祭拜。
王艾甫了解到,在郝載虎參軍之後的近60年間,這個封閉的小山村一直在猜測著郝載虎的下落,有人說他參加了國民黨軍隊,後來被解放軍俘虜又做了解放軍,再後來,就當了叛徒,隨蔣介石開到台灣去了。還有人說,他在外混得灰頭土臉,窮困潦倒,無顏見江東父老。還有……民間輾轉流傳著關於郝載虎的各種版本,各種版本與烈士的事跡相去甚遠,而且越來越遠。村主任郝朝陽說,如果不是王艾甫及時把郝載虎犧牲的訊息送來,各種傳說還不知道會編出多少來,他的遭際將永遠是一個解不開的謎團。現在我們知道了,載虎大叔是為革命而犧牲的烈 士,將來要專門為載虎大叔蓋一間房子,把他的榮譽放在裡頭,讓子子孫孫都知道,載虎大叔是我們村裡的一位英雄。
重回觀眾視線
集結號
10多年前,王艾甫花3000元在地攤上買來一束髮黃的卷宗,那是57年前解放戰爭時期太原戰役犧牲戰士的登記冊,還有84份未發出的陣亡通知書。王艾甫找到有關專家求證,經確認,這本冊子上的名單與當時十九兵團和二十兵團的情況是一致的,印章也確是當時的印章。於是,王艾甫開始了漫長的尋找旅程。
王艾甫參加過抗美援越戰爭,“我當過兵,知道戰爭的慘烈。我這樣幫助烈士尋找活著的親屬,也是因為想我的戰友了。”
欣慰
一張張陣亡通知書已經發黃,一個個陌生的名字卻令王艾甫激動不已。“趙獻,605團4連副指導員,1943年入黨,1946年入伍,犧牲時23歲,籍貫不詳。”“龍華章,604團戰士,犧牲時32歲,1949年2月入伍,貴州同仁縣明組鄉新莊村人”……王艾甫看著這一個個名字,再也不能等待,但沒想到一尋就是11年。
10多年來,王艾甫給烈士親屬寫信,給當地民政、公安部門打電話,還經常到外省實地尋找,他甚至把一家三代僅有的70平方米房屋抵押貸款7萬元。但付出總是有回報的,84歲的王滄言老人意外收到丈夫路煥文的“陣亡通知書”時,忍不住老淚縱橫:“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本來已經絕望了,這下夫妻可以合葬了。”其實像這樣的情景還有很多,王艾甫激動地表示,“如果知道現在還有人記得他們、尋找他們,會是多大的觸動啊!雖然也花了不少,但錢將來還是會來的。能夠為84個烈士找到家,我感覺是我最大的安慰。”
貢獻者
1996年的一天,王艾甫在太原舊貨市場的地攤上發現4本1949年解放太原戰役中犧牲戰士的登記冊,其中有84份未發出的陣亡通知書。老人花了3000元買下這些被遺失的檔案。 曾經當過兵、打過仗的王艾甫知道,在昔日的戰友中,有的犧牲後其家屬至今還不知道。為了尋找烈士家屬、告慰烈士在天之靈,老人散盡家財,自費尋找,足跡遍布湖北、河北、內蒙古等地。幾年來,儘管遇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王艾甫還是執著地尋找著。2005年6月,王艾甫接待了一位湖北記者,他把陣亡將士登記冊和通知書中的11位湖北籍烈士名單交給了這位記者,請他幫助尋找烈士的家屬,在當地民政、公安、媒體的共同努力下,烈士郝載虎在湖北省雲夢縣的家屬被找到。
王艾甫成功找到第一位烈士的親屬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參與,隨後又有三位烈士親人被找到,華中科技大學利用寒假組成9個尋親志願小組、172名同學踏上了尋訪英烈之路,20多天時間裡,又有5位烈士家屬被找到……截至2007年2月初,在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的幫助下,王艾甫手中的84份名單中已有26位烈士找到親人。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淡去這個時代的影子,王艾甫身上蕩漾的無疑是古典義士的風範。
關於這位現代義士的事跡,本報主辦的《方圓法治》半月刊在去年9月下半月刊以《一位退休檢察官與84份陣亡通知書》進行了封面報導。2006年11月,中央電視台啟動大型媒體活動《封面2006》,本報將該雜誌的這篇文章向央視進行了推薦。2007年2月1日,央視經濟頻道《第一時間》欄目主辦的“封面2006”晚會揭曉年度優秀作品,《方圓法治》關於王艾甫的報導與其他8家報刊的8件新聞作品一起,成為2006年度體現中國媒體“理性、良心、推動力”的新聞佳作。
最欣慰的事:好心人接過尋親“接力棒”
“新聞媒體的作用在尋親中是最大的,而個人的力量卻是十分有限的。”王艾甫總吉他10餘年為烈士尋親的經驗和教訓時說,前八九年他通過個人努力只找到了幾位烈士的親人,近年來被媒體廣泛報導後數字一下子上升至26個。如果沒有媒體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他很可能就退縮了。 “政府部門也起著巨大作用,太原市民政局還有其他幾個地方的民政部門做了大量工作。”
周圍的人除了給王艾甫巨大的精神支持,更有不少人接過了尋親“接力棒”。王的老伴、子女都是他的忠實助手,他擔任會長的太原收藏協會是他的“擁躉”。河北《燕趙晚報》、湖北《武漢晚報》、華中科技大學學生等也加入尋親之旅。清華大學房地產總裁F18班的學員還捐款兩萬元幫王艾甫建設了“中國尋親網(www.xunqinw.xom)”,2008年1月1日這個網站正式開通。
最傷心的事:內蒙古遭毆事件
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察右中旗烏素圖鎮。被肺心病折磨多年的孫秀峰已經71歲,她懷裡總是揣著一堆尺寸不一的帶有字跡的紙和一個小布包,裡面是她父親的入伍通知書,頒發日期是1949年1月。1948年,她的父親孫耀離開了家,從此音信杳然。
孫秀峰一天也沒有放棄但總碰壁地找尋了57年。2005年12月,孫的第五個孩子朱敏偶然在電視上得知王艾甫在尋找解放太原戰役犧牲將士的親屬。朱敏嘗試著給王艾甫打去電話,令她們喜極而泣的事實是:在王艾甫收藏的《太原戰役陣亡將士登記冊》里,赫然寫著孫耀的名字!
因為申請革命烈士稱號必須在犧牲者所在地或家屬居住地,與孫秀峰家人取得聯繫的王艾甫三去集寧。第三次來到烏盟民政局優撫科,他們拿著太原民政局為孫耀開具的在太原戰役中犧牲的證明、當地政府開具的孫耀與孫秀峰的父女關係證明,還有孫耀的入伍通知書和陣亡登記表。
“你們這些人,就知道給我們找麻煩!在太原打仗死的,找太原!這些檔案都過時了,滾!滾……!”民政局一位工作人員在惡罵之後竟然還對王艾甫這位白髮老人大打出手。
最不舒服的事:總是以個人名義獲得榮譽
隨著媒體的“曝光”,矢志為烈士尋親的王艾甫也成為“公眾人物”。2006年底,他先後獲得上海文廣新聞集團舉辦的“真情·和諧2006年度人物”、“2006山西十大新聞人物”、央視“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候選人。
新聞媒體、收藏協會的會員、社會各界……大家都為尋親做了那么多,真的不該把榮譽記在個人的頭上。
過去王艾甫覺得尋找烈士親屬難,現在卻感覺是尋找烈士的榮譽難。烈士們為建立新中國而犧牲,政府應該確認他們的榮譽,應當頒發一個證書,對他們以及他們的親屬給予肯定。但是操作起來太難了,內蒙古烈士孫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最期待的事:領導的重視以及出台一個辦法
隨著媒體的深入報導,王艾甫的義舉已引起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2006年9月11日下午,山西省民政廳廳長馬景龍一行受山西省省長於幼軍的委託,專程看望並慰問了王艾甫。同年9月23日,民政部部長李學舉在全國援建軍營圖書室活動總結表彰會議上專門向與會代表講述了王艾甫的事跡。此次來京參加中央電視台節目,當又得知中央辦公廳主任王剛作出批示後,王艾甫顯得有些興奮:“從各級領導對此事的表態和批示看,我有個預感,就是有關部門一定會出台一個更好的安撫辦法,能更快地讓烈士魂歸故里,並能讓他們的親人得到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