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學歷 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1980)
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1983)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1992)
現職 台灣“中央研究院”副院長(2010.1-)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2005.9-)
台灣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1998.10-)
台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1998.10-)
台灣“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2003-)
“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說洪(2013.11-)
經歷 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2005.7-)
王汎森,史語所研究員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2003.10-2009.10)
台灣“中央研究院”蔡元培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2003.01-2004.6)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1985.8-1993.5),副研究員(1993.5-1998.10),研究員(1998.10-2005.9),特聘研究員(2005.9.8-)
台灣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1993-),兼任教授(1998.10-)
台灣大學歷史系 兼任副教授(1994-),兼精櫃酷任教授(1998.10-)
台灣“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副所長(1994.6-1995.7)
台灣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1998-2003)
台灣“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處副處長(2000.1-2000.6)
台灣“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處處長(2000.7-2002.12)
台灣“國家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門諮議委員(2003.01-)
台灣“國家科學委員會”顧問(2003.01-)
台灣“教育部背舉祖”學術審議委員(2003-)
論著目錄 專著 1.《章太炎的思想》,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5;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
2.《古史辨運動的興起》,台北:允和促嚷罪晨文化出版公司,1987。
3.《Fu Ssu-nien: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英國劍橋(
Cambridge ):
劍橋大學出版社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年。
6.《
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 》(人文書系),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10,274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
7.《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3)。
9.《執拗的低音:一尋灶鴉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14;北京:三聯書店,2014)。
論文 《從傳統到反傳統──兩個思想脈絡的分析》,收入周陽山主編,《從五四到新五四》(台充達禁市北:時報出版公司,1989),頁242-267。
《從曾靜案看十八世紀前期的社會心態》,《大陸雜誌》85.4(1992):1-22。
《歷史記憶與歷史:以中國近世史事為例》,《當代》91(1993):40-49。
"Fu Ssu-nien:the Latter Days of a May Fourth Youth,"The Gest Library Journal 6.1(1993):5-53.
《心即理說的動搖與明末料頌擔清初學風之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5.2(1994):333-372。
《道鹹年間民間性儒家學派──
太谷學派 研究的回顧》,《
新史學 》5.4(1994):141-162。
《
邵懿辰 (1810-1861) 與清季思想的激烈化》,《大陸雜誌》90.3(1995):1-8。
《
劉師培 與清末的無政府運動》,《大陸雜誌》90.6(1995):1-9。
《讀
傅斯年 檔案札記》,《當代》116(1995):30-53。
"The 'Daring Fool' Feng Fang(1500-1570) and His Ink Rubbing of the Stone-Inscribed Great Learning,"Ming Studies 35(1995):74-91.
《明代後期的造偽與思想爭論──
豐坊 與《大學》石經》,《
新史學 》6.4(1995):1-20。
《
傅斯年 與
陳寅恪 》,《中國文化》12(1995):238-241。
《清末民初的社會觀與傅斯年》,《清華學報》25.4(1995):325-343。
《傅斯年對
胡適 文史觀點的影響》,《
漢學研究 》14.1(1996):177-193。
《清末的歷史記憶與國家建構:以
章太炎 為例》,《思與言》34.3(1996):1-18。
《什麼可以成為歷史證據──近代中國新舊史料觀點的衝突》,《
新史學 》8.2(1997):93-132。
《明末清初思想中之“宗旨”》,《大陸雜誌》94.4(1997):1-4。
《清初的講經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3(1997):503-588。
《
陳寅恪 與近代中國的兩種危機》,《當代》122(1997):44-63。
《中國近代思想中的傳統因素:兼論思想的本質與思想的功能》,《學人》12(1997):1-28。
《近代中國私人領域的政治化》,《當代》125(1998):110-129。
"Evolving Prescriptions for Social Life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From Qunxue to Society," in Imagining the People: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Concept of Citizenship,1890-1920,ed. Joshua Fogel and Peter Zarrow(New York:M. E. Sharpe,1997),pp. 258-278.
《潘平格與清初思想界》,《亞洲研究》23(1997):224-268。
《戊戌前後思想資源的變化:以日本因素為例》,《二十一世紀》45(1998):47-54。
《明末清初儒學的宗教化──以許三禮的告天之學為例》,《新史學》9.2(1998):89-123。
《明末清初的一種道德嚴格主義》,收入郝延平、魏秀梅主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8),頁69-81。
《清初思想中形上玄遠之學的沒落》,《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3(1998):557-587。
《方東樹與晚清學風》,《慶祝楊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論文集》(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頁557-567。
《
王國維 與
傅斯年 :以《
殷周制度論 》與《
夷夏東西說 》為主的討論》,收入孫敦恆、錢競編,《紀念王國維先生誕辰120周年學術論文集》(廣州:
廣東教育出版社 ,1999),頁10-31。又收入賀照田、
趙汀陽 主編,《學術思想評論·第三輯》(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8),頁473-492。
"Gu Jiegang," in Modern China:An Encyclopedia of History Culture,and Nationalism,ed. Wang Ke-wen(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 Inc.,1998),pp. 128-129.
"New Tide Society," in Modern China:An Encyclopedia of History Culture,and Nationalism,ed. Wang Ke-wen(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 Inc.,1998),pp. 242-243.
《清初的下層經世思想:
陳瑚 、
陸世儀 與蔚村》,《大陸雜誌》98.1(1999):1-21。
《思潮與社會條件》,收入余英時等著,《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頁103-143。
《明代心學家的社會角色──以顏鈞的“急救心火”為例》,《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頁249-266。
《汪悔翁與乙丙日記──兼論清季歷史的潛流》,《東亞近代思想與社會:李永熾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頁279-318。
《晚清的政治概念與新史學》,《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0),頁125-146。
《民國史學中的新派及其批評者》,收入羅志田主編,《20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史學卷》(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1),頁31-130。
《清初士人的悔罪心態與消極行為──不入城、不赴講會、不結社》,收入周質平、Willard J. Peterson 編,《國史浮海開新錄:余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頁367-418。
《近代知識分子自我形象的轉變》,《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56(2002):1-28。
"Zhang Binglin(Chang Ping-lin)," in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Philosophy,ed. Antonio S. Cua(London:Routlege Press,2003),pp. 854-857.
《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新史學 》14.4(2003):177-194。
《歷史研究的新視野:重讀“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台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4),頁161-176。
《對《文史通義‧言公》篇的新認識》,收入丘慧芬編,《自由主義與人文傳統:林毓生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5),頁229-256。
《從經學向史學的過渡:
廖平 與
蒙文通 的例子》,《歷史研究》(北京)2005.2:59-74。
王汎森著,冰野善寬譯,《歷史と社會:
中國近代史學 の回顧》,《關西大學中國文學會紀要》26(2005):29-46。
《
錢穆 與民國學風》,《
燕京學報 》新21(2006):1-35。
《“主義”與“學問”──一九二○年代中國思想界的分裂》,收入劉翠溶主編,《四分溪論學集:慶祝李遠哲先生七十壽辰》(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6),上冊,頁123-170。
"Preface," in The Politics of Historical Production in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ed. Tze-ki Hon and Robert Joseph Culp(Leiden,Boston:Brill,2007),pp. vii-xi.
《從“新民”到“新人”──近代思想中有關“自我”的幾個問題》,收入氏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張灝院士七秩祝壽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頁171-200。
《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國史儒林傳》與道光年間顧祠祭的成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1(2008.3):63-93。
《從東亞交涉史料看中國》,《東アジア文化交涉研究》別冊1(2008.3):93-96。
《近代中國的線性歷史觀──以社會進化論為中心的討論》,《
新史學 》19.2(2008.6):1-46。
"The New Academic Movement in Modern China and the Humanities," 韓國成均館大學校大東文化研究院 The Journal of Eastern Studies:Dae Dong Mun Hwa Yon Gu 63(2008.9):81-100.
《後五四的思想變化──以人生觀問題為例》,收入國家圖書館參考組編輯,《五四運動論著目錄初稿》(《國家圖書館叢刊‧專題選目類》第14種;台北:國家圖書館,2009.3),頁47-59。
《
五四運動 與生活世界的變化》,《二十一世紀》113(2009.6):44-54。
《程廷祚與程雲莊──清代中期思想史的一個研究》,收入田浩編,《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9.12),頁245-271。
《主義與學問:一九二○年代中國思想界的分裂》,收入
許紀霖 編,《
啟蒙的遺產與反思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1)。
書評 《評Peter Burke,The French Historical Revolution》,《
新史學 》3.2(1992):169-180。
《評Carlo Ginzberg,Clues,Myths,and the Historical Method》,《新史學》6.3(1995):217-228。
《歷史方法與歷史想像:
余英時 的《朱熹的歷史世界》》,《中國學術》(北京)總18(2004):219-237。(原應為2004出版,該刊脫期,實際出版時間為2005。)
編輯整理 杜正勝、王汎森主編,《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
其它 《
傅斯年 往來書信選:
陳寅恪 部分》,連載《聯合報》,1995.12。
《史語所藏
胡適 與傅斯年來往函札》,《大陸雜誌》93.3(1996):1-23。
《陳寅恪的未刊往來書信》,《當代》123(1997):64-68;124(1997):52-61。
《
劉半農 與史語所的“民間文藝組”》,《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上冊,頁119-133。
《
容肇祖 與歷史語言研究所》,《新學術之路: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七十周年紀念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上冊,頁345-352。
《李晉華與《
明實錄 》》,《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下冊,頁467-473。
出版圖書
作者名稱:王汎森
作者類型:
作者時間:2015年9月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作者:王泛森。本書於2015年9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2.《古史辨運動的興起》,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7。
3.《Fu Ssu-nien: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英國劍橋(
Cambridge ):
劍橋大學出版社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年。
6.《
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 》(人文書系),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10,274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
7.《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3)。
9.《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14;北京:三聯書店,2014)。
論文 《從傳統到反傳統──兩個思想脈絡的分析》,收入周陽山主編,《從五四到新五四》(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9),頁242-267。
《從曾靜案看十八世紀前期的社會心態》,《大陸雜誌》85.4(1992):1-22。
《歷史記憶與歷史:以中國近世史事為例》,《當代》91(1993):40-49。
"Fu Ssu-nien:the Latter Days of a May Fourth Youth,"The Gest Library Journal 6.1(1993):5-53.
《心即理說的動搖與明末清初學風之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5.2(1994):333-372。
《道鹹年間民間性儒家學派──
太谷學派 研究的回顧》,《
新史學 》5.4(1994):141-162。
《
邵懿辰 (1810-1861) 與清季思想的激烈化》,《大陸雜誌》90.3(1995):1-8。
《
劉師培 與清末的無政府運動》,《大陸雜誌》90.6(1995):1-9。
《讀
傅斯年 檔案札記》,《當代》116(1995):30-53。
"The 'Daring Fool' Feng Fang(1500-1570) and His Ink Rubbing of the Stone-Inscribed Great Learning,"Ming Studies 35(1995):74-91.
《明代後期的造偽與思想爭論──
豐坊 與《大學》石經》,《
新史學 》6.4(1995):1-20。
《
傅斯年 與
陳寅恪 》,《中國文化》12(1995):238-241。
《清末民初的社會觀與傅斯年》,《清華學報》25.4(1995):325-343。
《傅斯年對
胡適 文史觀點的影響》,《
漢學研究 》14.1(1996):177-193。
《清末的歷史記憶與國家建構:以
章太炎 為例》,《思與言》34.3(1996):1-18。
《什麼可以成為歷史證據──近代中國新舊史料觀點的衝突》,《
新史學 》8.2(1997):93-132。
《明末清初思想中之“宗旨”》,《大陸雜誌》94.4(1997):1-4。
《清初的講經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3(1997):503-588。
《
陳寅恪 與近代中國的兩種危機》,《當代》122(1997):44-63。
《中國近代思想中的傳統因素:兼論思想的本質與思想的功能》,《學人》12(1997):1-28。
《近代中國私人領域的政治化》,《當代》125(1998):110-129。
"Evolving Prescriptions for Social Life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From Qunxue to Society," in Imagining the People: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Concept of Citizenship,1890-1920,ed. Joshua Fogel and Peter Zarrow(New York:M. E. Sharpe,1997),pp. 258-278.
《潘平格與清初思想界》,《亞洲研究》23(1997):224-268。
《戊戌前後思想資源的變化:以日本因素為例》,《二十一世紀》45(1998):47-54。
《明末清初儒學的宗教化──以許三禮的告天之學為例》,《新史學》9.2(1998):89-123。
《明末清初的一種道德嚴格主義》,收入郝延平、魏秀梅主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8),頁69-81。
《清初思想中形上玄遠之學的沒落》,《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3(1998):557-587。
《方東樹與晚清學風》,《慶祝楊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論文集》(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頁557-567。
《
王國維 與
傅斯年 :以《
殷周制度論 》與《
夷夏東西說 》為主的討論》,收入孫敦恆、錢競編,《紀念王國維先生誕辰120周年學術論文集》(廣州:
廣東教育出版社 ,1999),頁10-31。又收入賀照田、
趙汀陽 主編,《學術思想評論·第三輯》(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8),頁473-492。
"Gu Jiegang," in Modern China:An Encyclopedia of History Culture,and Nationalism,ed. Wang Ke-wen(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 Inc.,1998),pp. 128-129.
"New Tide Society," in Modern China:An Encyclopedia of History Culture,and Nationalism,ed. Wang Ke-wen(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 Inc.,1998),pp. 242-243.
《清初的下層經世思想:
陳瑚 、
陸世儀 與蔚村》,《大陸雜誌》98.1(1999):1-21。
《思潮與社會條件》,收入余英時等著,《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頁103-143。
《明代心學家的社會角色──以顏鈞的“急救心火”為例》,《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頁249-266。
《汪悔翁與乙丙日記──兼論清季歷史的潛流》,《東亞近代思想與社會:李永熾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頁279-318。
《晚清的政治概念與新史學》,《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0),頁125-146。
《民國史學中的新派及其批評者》,收入羅志田主編,《20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史學卷》(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1),頁31-130。
《清初士人的悔罪心態與消極行為──不入城、不赴講會、不結社》,收入周質平、Willard J. Peterson 編,《國史浮海開新錄:余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頁367-418。
《近代知識分子自我形象的轉變》,《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56(2002):1-28。
"Zhang Binglin(Chang Ping-lin)," in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Philosophy,ed. Antonio S. Cua(London:Routlege Press,2003),pp. 854-857.
《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新史學 》14.4(2003):177-194。
《歷史研究的新視野:重讀“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台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4),頁161-176。
《對《文史通義‧言公》篇的新認識》,收入丘慧芬編,《自由主義與人文傳統:林毓生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5),頁229-256。
《從經學向史學的過渡:
廖平 與
蒙文通 的例子》,《歷史研究》(北京)2005.2:59-74。
王汎森著,冰野善寬譯,《歷史と社會:
中國近代史學 の回顧》,《關西大學中國文學會紀要》26(2005):29-46。
《
錢穆 與民國學風》,《
燕京學報 》新21(2006):1-35。
《“主義”與“學問”──一九二○年代中國思想界的分裂》,收入劉翠溶主編,《四分溪論學集:慶祝李遠哲先生七十壽辰》(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6),上冊,頁123-170。
"Preface," in The Politics of Historical Production in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ed. Tze-ki Hon and Robert Joseph Culp(Leiden,Boston:Brill,2007),pp. vii-xi.
《從“新民”到“新人”──近代思想中有關“自我”的幾個問題》,收入氏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張灝院士七秩祝壽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頁171-200。
《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國史儒林傳》與道光年間顧祠祭的成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1(2008.3):63-93。
《從東亞交涉史料看中國》,《東アジア文化交涉研究》別冊1(2008.3):93-96。
《近代中國的線性歷史觀──以社會進化論為中心的討論》,《
新史學 》19.2(2008.6):1-46。
"The New Academic Movement in Modern China and the Humanities," 韓國成均館大學校大東文化研究院 The Journal of Eastern Studies:Dae Dong Mun Hwa Yon Gu 63(2008.9):81-100.
《後五四的思想變化──以人生觀問題為例》,收入國家圖書館參考組編輯,《五四運動論著目錄初稿》(《國家圖書館叢刊‧專題選目類》第14種;台北:國家圖書館,2009.3),頁47-59。
《
五四運動 與生活世界的變化》,《二十一世紀》113(2009.6):44-54。
《程廷祚與程雲莊──清代中期思想史的一個研究》,收入田浩編,《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9.12),頁245-271。
《主義與學問:一九二○年代中國思想界的分裂》,收入
許紀霖 編,《
啟蒙的遺產與反思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1)。
書評 《評Peter Burke,The French Historical Revolution》,《
新史學 》3.2(1992):169-180。
《評Carlo Ginzberg,Clues,Myths,and the Historical Method》,《新史學》6.3(1995):217-228。
《歷史方法與歷史想像:
余英時 的《朱熹的歷史世界》》,《中國學術》(北京)總18(2004):219-237。(原應為2004出版,該刊脫期,實際出版時間為2005。)
編輯整理 杜正勝、王汎森主編,《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
其它 《
傅斯年 往來書信選:
陳寅恪 部分》,連載《聯合報》,1995.12。
《史語所藏
胡適 與傅斯年來往函札》,《大陸雜誌》93.3(1996):1-23。
《陳寅恪的未刊往來書信》,《當代》123(1997):64-68;124(1997):52-61。
《
劉半農 與史語所的“民間文藝組”》,《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上冊,頁119-133。
《
容肇祖 與歷史語言研究所》,《新學術之路: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七十周年紀念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上冊,頁345-352。
《李晉華與《
明實錄 》》,《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下冊,頁467-473。
出版圖書
作者名稱:王汎森
作者類型:
作者時間:2015年9月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作者:王泛森。本書於2015年9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