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家廟

王氏家廟

王氏家廟又稱王瓚家廟,建於明嘉靖初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王氏家廟
  • 著名景點:榜眼橋
  • 又稱:王瓚家廟
  • 建於:明嘉靖初年
簡介,歷史,發展史,創建者,結構,

簡介

王氏家廟又稱王瓚家廟,建於明嘉靖初年。家廟三進五開間,正廳通而寬11.5米,進深12.85米。屋前有較為精緻的石牌坊,主體建築現存兩進院落,正屋和兩側的走廊,另兩側各有稍間和廂房交相似,院落鋪地完整,為保存較為完好的明代建築,王氏家廟為王瓚舊居。王瓚為殿前村人,明弘治八年(1495)中舉人,次年得榜眼授翰林院修編,後任侍郎。嘉靖三年(1524)率欽命遺贈禮部尚書賜溢文定。王瓚為官30年,剛正不阿,兩袖清風。後人為紀念其豐功偉績而建榜眼橋,至今保存完好。

歷史

發展史

王氏家廟,供奉的是清代官拜水師提督的太子太保王得祿,以及他的夫人和王家先世的靈座。王得祿出生於太保市,是當時官位最高的台灣人,屢建奇功,也是太保人心中的驕傲。現在的王氏家廟位置是從前的提督府,於民國五十二年由王將軍的後裔耗資八十萬元,改建為王氏家廟。 王氏家廟的構造壯麗可觀,裡面保存了王得祿在世時的衣甲、佩刀、佩劍、日常用具、祖先牌位以及舊行館的少數石雕,如十二生肖、庭園內的石桌、門外的旗桿座等。由於王得祿在世時共娶了十房妻妾,其後代散居在各地,家族龐大,文物蒐集有困難,因此在家廟內反而無法 展出太多東西,大部份相關的遺物和文獻都只能用照片或影印方式來呈現,包括他當年的戰功紀錄、清代臣民奏章、皇室聖旨等。廟內並且懸有王氏夫婦與其兄嫂的肖像,且保存著道光至鹹豐年間的若干古聯。家廟外還有精巧的庭園和閩式的橘紅色院落。王氏家廟現在由其後代每兩年一次的輪流負責管理,並且每年都會在清明、春節及農曆五月二十一日王得祿聖誕時舉行祭典。
王氏家廟位於高樓包圍之中王氏家廟位於高樓包圍之中

創建者

聞名鄉里
王氏家廟的創建者王希文(1492~1565)原名世寧,字景純,號石屏,弱冠之年就入儒學為生員。嘉靖初年,王希文曾以《蘇民十二策》上書,反映現實,針砭時弊,並因此聞名天下。
到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王希文才回到家鄉。歸莞之後,王希文倡導修建了道家山雁塔,保存東莞古蹟。

結構

廳堂內采洋式建築風格,並在廟埕內擺放當年館舍內的一對石獅,及部份磚石,石柱珠、石旗桿等古物,廳堂內除了供奉王得祿將軍夫婦及其先世靈座之外,還有展示一些道光至鹹豐年間的古聯,以及王得祿當年的照片、文獻資料,供後人參觀、紀念。
王氏家廟的建築風格比較古老,青磚圍牆、木頭大柱,站在住院部的大樓上往下看,可以清楚地看出,這是一個三進兩天井的祠堂。祠堂的青磚顏色漸退,呈現出泛白的青色,牆面也有多處脫落,為了防止白蟻的侵蝕,圍牆上還塗抹了大量的白色膠狀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