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樹常
- 別名:王霆午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奉天(今遼寧瀋陽)
- 出生日期:1885年9月11日
- 逝世日期:1960年4月8日
- 畢業院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 職務:國民黨政府軍事參議院副院長
人物生平,家庭狀況,早年時期,發跡經過,堅決抗日,
人物生平
王樹常(1885.9.11—1960.4.8),東北軍將領,中將加上將銜。字霆午,奉天(今遼寧)遼中肖寨門鎮三南村人,其父王錫珠,開明地主。從小讀私塾,16、7歲入奉天大學堂,由於學習成績優異,被東三省總督徐世昌賞識,選派東渡日本留學,先入日本振武學校,後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8期步科繼續深造,與張群、蔣介石等為上下界同學。
1911年秋,王樹常學成回國,時值武昌起義告捷,王樹常即赴上海參加革命。次年去南京,任民國內閣參謀本部第二局一等科員。同年4月,隨參謀本部遷到北京辦公。
1913年5月,授陸軍步兵中校銜。12月,獲五等文虎章。
1917年4月再入日本陸軍大學學習,1919年畢業回國。次年三月,出任北京政府參謀本部第4局4科科長,1921年4月授陸軍步兵上校。回任奉軍第27師參謀長,從此,王樹常長期在奉軍、東北軍任職,成為東北軍事集團的重要人物。
1926年12月1日,張作霖就任“安國軍”總司令,次年1月,王樹常出任北洋政府顧維鈞內閣陸軍部次長,6月繼於珍任張學良部安國軍第3方面軍團第10軍軍長,參加了對抗北伐軍的戰事。在河南戰役中,他因率部重創閻錫山部,受到了張學良的親筆傳諭嘉獎。9月,獲二等寶光嘉禾章,10月,獲一等大綬嘉禾章,授勳五位。
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後,張學良主政東北。王樹常任東北臨時保全委員會委員,協助張學良處理複雜公務。東北易幟後,任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公署軍令廳廳長,同年12月任遼寧省政府委員,1929年8月的中東路事件中任國民政府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兼東北防俄軍第1軍軍長,戰敗。旋任東北陸軍第2軍軍長,入關調停中原大戰,9月27日,國民政府任命王樹常為河北省省政府主席,10月3日,王樹常在天津就任河北省主席職。
1931年1月,王樹常獲一等寶鼎章。同年6月1日起張學良因病住院,北平陸海空軍副司令行營的日常事務由王樹常進行處理,足可見張學良對他的信任。7月,石友三叛亂,王樹常任東北軍第二集團軍軍長,指揮討伐。不久,石兵敗。
“九一八”事變後,王樹常以河北省主席的身份平定了天津“便衣隊”暴亂。“便衣隊”由日本人收買漢奸、地痞組成,擾亂社會治安,王樹常對此堅決地予以鎮壓。王也因此得罪日本人和妥協的國民黨政府。
1932年8月17日迫於壓力改任平津衛戍司令。同年8月20日任軍委會北平分會委員。期間,贊同中國共產黨關於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同情學生抗日救亡的愛國運動,曾釋放過一些被捕愛國學生和中共地下黨員。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後,南京國民政府擬派王樹常到西安,以東北軍元老的身份接替張學良職務,整編東北軍,以瓦解東北軍上層。王嚴正拒絕了這一安排。
1936年12月底,蔣介石背信棄義的扣押了張學良。1937年1月任甘肅綏靖公署主任,王未就任。2月,王與莫德惠等赴奉化溪口面見張學良。4月任豫皖綏靖公署主任,未就職,6月加上將銜,抗戰爆發後辭去軍事參議院副院長職務,閒居香港、北平,後又送兒子王冀赴美國讀書。
1944年3月31日任軍事參議院參議,1944年3月任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1949年1月在北平迎接解放。後任國家水利部參事,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團結委員。
1960年4月8日在北京病逝。其子王冀定居美國,曾任美國國立會圖書館中國、朝鮮部主任、教授。
新中國成立以後,他應周總理的邀請參加工作,任國家水電部參事室參事,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他晚年十分懷念在台灣的張學良將軍和其他故舊,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王樹常於1960年4月8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5歲。
家庭狀況
1885年9月1l日(清光緒十一年八月三日)生於今遼寧省瀋陽市遼中縣肖寨門鄉南三台子村的一個地主家庭。父親王錫珠,兄弟兩人,迨至王錫珠支撐門戶時,家道開始中落。王樹常兄弟五人,他適其中。王樹常自幼喪母,幸遇家中賢慧女工李周氏悉心照料,不致孤苦無依。童年的不幸使他養成不苟言笑的內向性格和矢志不渝地奮發讀書、希冀出人頭地、顯赫門楣的抱負,因此才有後來兩次負笈東渡求知於異國並獲取較高學歷的經歷。王顯赫後,不忘李周氏的撫育之情,遇有回籍省親,從不先到族中,而是微服簡從,安步當車,去拜見李周氏,以報桑梓養育之恩。後來王樹常官至河北省主席時,又把周氏之孫李玉明帶在任上為貼身侍從,這種知恩必報的品德,時至今日,當地還有傳聞。王父思想開明,較少保守,宿志供晚輩讀書。王樹常幼年入村塾童館啟蒙,嚴冬酷暑,伏案攻讀。稍長,專攻四書五經,兼瀏覽佛道經典,得到金石碑帖更是愛不釋手。久之,練就一手秀麗挺拔的蠅頭小楷,在儕輩中出類拔萃。清末廢科舉興學堂,奉天首創大學堂,王樹常屆時以優異成績考入。同時他四處求師就傅,長足進取,終被東三省總督徐世昌賞識,選派其留學日本,入軍事學校,邁出了軍旅生涯的第一步。與當時在日本留學的蔣介石、張群均有往還。
早年時期
1911年秋,王樹常畢業歸國,時值武昌首義告捷,遂先赴上海參加革命工作。未幾,去南京參謀本部第二局充任一等科員。I912年隨參謀本部遷到北京。1917年陸軍部再度選派王樹常去日本入陸軍大學深造。髮妻相伴同行,並在日本喜得長子。1919年歲末王樹常學成回國,任北洋政府參謀本部第四局第四科上校科長。後調任張作霖第二十七師參謀長、奉天“鎮威軍”司令部參謀處長,參加了第一次直奉戰爭。戰爭結束後,王赴黑龍江省督軍公署任少將參謀長,兼任步兵第二十二旅旅長。王樹常在督軍署初遭吳俊升的冷眼相待。但由於他處處小心謹慎,辦事勤奮,對吳俊升也多畢恭畢敬,久而久之反而成了吳俊升心目中的“王諸葛”。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失和,奉軍大敗曹、吳,實力猛增,占有八省地盤。張作霖分別派楊宇霆、姜登選出任蘇、皖二省督辦。王樹常調任奉天上將軍公署總參議。郭松齡功績本在楊、姜之上,而封賞卻在其下,因而引起郭松齡的思變之心。
發跡經過
王樹常發跡後,不仗勢欺壓鄉里。王家曾與同村韓家因塋地之事發生糾紛,王得訊後告誡家人要寬宏忍讓,不可因小事傷了鄰里和氣,因此沒有經官得以圓滿解決。王在宦海生涯中少與人爭名奪利,深受張氏父子器重。王父病危時,張作霖饋贈發喪費甚厚。張作霖死後,王是以張學良馬首是瞻的所謂新派,在張學良的左右運籌帷幄,處理軍國大事。皇姑屯事件後,日本帝國主義虎視眈眈,圖謀對中國擴大侵略,東北局勢相當複雜和緊張。為聯繫方便,張學良和王樹常的辦公室裝上直通電話,以便二人深夜通話商討對策,與日本人周旋,妥善處理了“皇姑屯事件”的善後事宜。
1929年中蘇關係尚未惡化時,張學良曾派王樹常赴南京,力陳對蘇聯不宜訴諸武力的意見。胡漢民對王樹常說:“你是軍人,怎么怕事?蘇聯革命後兵力很弱,他不敢如何。”蔣介石接過去說:“你不必說了,我已有電話給漢卿了。”王樹常怏怏而回。同年夏秋間, 中東路總辦呂榮寰、教育廳長張國忱、哈爾濱特區長官張景惠紛紛電告張學良,要求派兵黑龍江,吉林強制接收中東路。張學良約王樹常、王樹翰,鄒作華和劉翼飛等開會研究。這些人對蘇聯用兵表示消極。後來防俄戰役開始,張學良派王樹常為防俄軍第一軍軍長。出發時,遼寧省民眾30000多人在省城集會歡送王樹常出征。王率軍進駐哈長、哈綏各線要隘布防,令劉翼飛率本旅由雙城、阿城,一面坡等地星夜開赴濱江縣構築陣地工事,準備迎敵。
東北邊防軍副司令長官張作相本來對防俄就是消極的,對王樹常率遼寧部隊開赴吉林,主持東線作戰,更是懷有很深的疑懼和不安。他認為王樹常有覬覦吉林地盤改客為主甚至取而代之的野心。王樹常也為吉林方面對他的態度而躊躇,深怕與這位東北軍元老發生衝突。為此,王樹常在出發前曾向張學良提出派他當軍長去東線指揮作戰,務必把張廷樞(張作相之子)的步兵第十二旅編入第一軍序列之內。王樹常這樣煞費苦心的安排,仍未能解除張作相的疑慮,張作相授意王樹常留日同學丁超,向王滲透最好不要進出一面坡以東地區,以免與吉林部隊在責任上發生混淆。為此,王樹常抵達哈爾濱之後就不再前進,終日無所事事,以打撲克練字為消遣,以致外間不明內情的人指責王樹常抗俄態度消極,實際上王樹常有他難言的苦衷。
王樹常不滿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主張積極抗日,打回老家去。張學良也感到老家丟了,父仇未報又添國難,不明真相的人都痛詆他失職,舉國上下責難不已。張學良把關內東北軍編為以于學忠為第一軍,王樹常為第二軍的兩個軍開往關外,加強大凌河防線,準備在錦州、錦西、興城一帶與日軍決一死戰。但由於蔣介石強令張學良撤兵,對日妥協,拆除了大凌河防線,全部撤進關內。
堅決抗日
王樹常在擔任河北省政府主席期間,天津地方局勢頗緊張。1931年11月8日夜11時30分,便衣隊分三股竄出日租界,在市區進行擾亂,突然槍聲四起,居民從夢中驚醒,不知何事,驚恐萬狀。
王樹常為了應付特殊環境,於12日命令成立天津戒嚴司令部,張貼布告周知全市。張學銘任司令。但便衣隊的姦淫搶劫仍時有發生,後來競發展到晝夜騷亂,連南市警察署分所一度也被便衣隊占領,一連多日槍聲不絕,人心惶惶,市民叫苦不迭。 面對事態的發展,王樹常除向張學良及時報告外,還同張學銘聯名電告南京,報告津變過程。日本視中國地方當局的忍讓為軟弱可欺,就在中國方面拆除防禦工事後,便衣隊在日軍機槍的掩護下,11月26日又發動了攻勢。保全隊當即予以還擊,香椎惱羞成怒,竟慘無人道地用重炮對天津市區瘋狂地轟擊,造成許多無辜平民的傷亡。南京政府外交部為此向日方提出抗議,譴責日本屠殺天津居民的暴行。日公使重光葵便以王樹常調十五旅參戰為由,向中方提出“質問”,要求中國撤兵。同時提出懲處河北省及天津市軍政長官的無理要求。一批漢奸,也大造輿論要求撤換省市軍政長官,妄圖把這場漢奸特務的騷亂說成是當地民眾由於不滿省市當局所造成的。王樹常迫於壓力則表示同意讓步。
王樹常鎮壓便衣隊暴亂的態度雖然堅決,但屈於蔣介石的壓力,行動上不可能果斷,加之便衣隊以日租界為巢穴,無法根除,天津形勢依然緊張。王樹常只得採取每日戒嚴的消極辦法,地方上的小商、小販以及三輪車夫均叫苦不迭,直接影響到人民生計,直接受害者約30000人之眾。天津市各界對王樹常頗多指責,使他壓力很大。於是便向張學良提出辭呈。鑒於王樹常的要求和天津的形勢,張學良約于學忠談話說:“河北問題,庭五很難應付,你做事果斷,意志堅強,我想讓你二人的職務對調一下。”此時河北地方也有人抨擊王樹常所任用者多為東北人,而用當地人甚少。
1932年8月王樹常任平津衛戍司令期間,贊成中國共產黨關於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同情學生抗日救亡的愛國行動。曾釋放過一些被捕的愛國學生和中共地下黨員。 1933年初日軍大舉進犯熱河,張學良於北平誓師,率東北軍投入抗戰,王樹常參與帷幄運籌。 3月熱河失守,張學良被迫下野出國“考察”,成了蔣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犧牲品和替罪羊。王樹常對蔣介石的所做所為,特別是對張替蔣介石背著不抵抗將軍的罪名十分不滿,但他為人怯懦,只是敢怒而不敢言。
1935年夏日本迫使國民黨政府簽訂了《何梅協定》,王樹常被解除平津衛戍司令職,調任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副院長。西安事變發生後,南京政府曾命王樹常去西安接替張學良職務,整編東北軍,達到瓦解東北軍上層集團的陰險目的。1937年1月5日國民政府頒布命令任令王樹常繼朱紹良為甘肅綏靖主任,王未就。國民黨政府為解決西安事變善後有甲、乙兩案。于學忠接到甲,乙兩案指示後,曾電留居平津的東北人士,徵詢意見,並希望推代表,同西安代表何柱國共赴溪口晤張。由張作相、萬福麒、劉尚清、劉哲、莫德惠、王樹常、湯玉麟、胡毓坤、陳興亞、高紀毅等人,在天津王樹翰宅邸會商。大家一致贊同萬福麟的意見,實行甲案,繼由東北元老劉尚清、王樹翰、劉哲、王樹常赴溪口晤張。東北軍整編後,王樹常被任命為豫皖綏靖副主任和豫皖蘇軍事整理委員會委員。全民抗日戰爭爆發後,調任王樹常為甘肅綏靖主任,王樹常未就。1937年11月上海、南京相繼淪陷,國民政府遷往重慶,王樹常不久隨軍避往華南,即辭去南京政府軍事參議院副院長職,在野賦閒。未幾舉家遷往香港,旋即送子去美國讀書,而其眷屬由香港遷往上海。1940年王樹常由美國回到上海,後又迂迴香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香港淪陷,他又舉家迂到北平隱居。王樹常不為日偽漢奸的高官厚祿所誘,保持了應有的民族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