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山脈,水文,氣候,自然資源,行政區劃,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文教科技,醫療衛生,基礎建設,社會保障,交通,風景名勝,逄陵古城,大史村古墓,蒲松齡書館,武亞元古建群,李家疃古建,萬家村,歷史文化,畢氏家族,王村醋,文化遺產,
歷史沿革
殷商時期,王村鎮即為姜姓諸侯國-——
逄國所在地,春秋至南北朝期間為“逄陵”邑(縣)治所。
元
至順元年(1330年),因王姓立村,地處山谷,故名王村峪。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為淄川縣正西鄉、西北鄉的一部分,簡稱王村。
民國十九年(1930年)設建制鎮,屬
淄川縣第六區,1948年屬沖山區。
1956年改為王村鄉,1958年建王村公社。1970年8月由淄川區劃歸周村區。1982年3月恢復王村鎮。2001年3月區劃調整,彭陽鄉整建制劃入王村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王村鎮地處泰魯山系,是丘陵向平原的過渡地帶,南部為
丘陵,北部是
平原。
山脈
王村鎮主要山脈有西寶山、東寶山、沖山、福祿山,其中西寶山最高,海拔351.8米。
水文
王村鎮主要河流有玉帶河、青楊河,境內流長15.6千米,流域面積31.77平方千米。
氣候
王村鎮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屬半濕潤地區,四季分明。日照充足,主要風向為西南風。
自然資源
王村鎮境內有
粘土、
焦寶石、
石英石等礦產資源。耐火粘土主要分布在王村鎮寶山、楊古山一帶,煤主要分布在王村鎮尹家村、辛莊村、王村村一帶,瓷石、石英砂岩主要分布在王村鎮彭陽一帶,磚瓦粘土主要分布在王村鎮寶山一帶。鋁土礦已探明地質儲量2800萬噸。
行政區劃
2014年,王村鎮轄王村社區1個社區,轄蘇李村, 萬家村, 尹家村, 欒古村, 王洞村, 西鋪村, 辛莊村, 黃埠村, 和家村, 大尚村, 沈古村, 栗家村, 楊古村, 張古村,
李家疃村, 中央村, 東鋪村, 大史村, 小尚村, 彭家村, 下沙村, 西道村, 前坡村, 南河東村, 雙溝村, 後坡村, 毛家村, 陳家村, 郭家村, 姚家村, 寧家村, 平樓村, 解家村, 朱家村, 東陽夕村, 西陽夕村, 北河東村, 東道村, 上沙村, 朱首灣村41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王村興華路118號。
人口民族
2007年,王村鎮總人口4.2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5.66‰。少數民族有回族、滿族、蒙古族、藏族等,總人數為15人,占全鎮總人口的0.04%。
2014年,王村鎮總人口5.5萬。漢族為主。
常住人口50622人(2017年)。
經濟概況
綜述
2013年,王村鎮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28.66億元,比2012年增長15.64%;工業銷售收入221.25億元,比2012年增長13.65%;規模工業增加值53.46億元,比2012年增長14.12%;規模工業利潤總額26.14億元,比2012年增長14.87%;規模工業利稅總額37.97億元,比2012年增長14.65%;財政收入完成1.0384億元、上繳稅金總額2.4576億元,比2012年增長26.18%和28.59%。
2014年,王村鎮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72億元,比2013年增長24.3%;建設固定資產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7個,完成投資4.0076億元,完成計畫的133.59%;引進內資3.4003億元,完成計畫的103.04%;外貿進出口完成7210萬美元;高新技術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33.02%,比2013年提高3.02%;萬元增加值能耗達到1.354噸標準煤,降低6.04%。
2014年,王村鎮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7.8億元,比2013年增長20%;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6.4億元,比2013年增長21%;出口創匯完成7784萬美元,實現稅收入庫2.5億元、財政收入1.3億元,農民人均期內現金收入18048元。
第一產業
2007年以來,王村鎮先後實施了第9、10、11、13、14、15共六期農業綜合開發工程,累計投入資金4555萬元,開發面積達到5.2萬畝。
2014年,王村鎮有耕地面積36006畝,其中水澆地面積20086畝。王村鎮建成2家現代化專業養殖場,年可生產優質肉雞100萬隻,是淄博市最大的現代化養雞場;興建萬頭自然養豬場,項目投資近2000萬元,年實現經濟效益800餘萬元,是淄博市最大的生態養豬企業。建成葫蘆山生態園一處,總投資365.88萬元,占地面積310畝,分為休閒活動區和山體綠化區兩部分。休閒活動區種植黃山欒、柿樹、國槐等景觀綠化苗木1000株。山體綠化區種植
大櫻桃、
美國扁桃、
薄皮核桃、東方柿子樹等特色果樹500餘畝;臥虎山投資500萬元,建成千畝核桃園;前坡、朱家等村建成300餘畝的竹柳基地。投資200萬元在王村鎮東部彭家村、東陽夕村種植白皮松、白臘、流蘇等優質特色景觀苗木200畝;簸箕山藏香豬養殖基地依託簸箕山優良自然資源,實行放養式養殖,發展到存欄200頭的規模。
2015年,王村鎮總計流轉土地6800餘畝,流轉百畝土地以上的有20餘宗。有核桃、生豬、蛋雞、蔬菜、花卉等26個農村專業合作社,引進玫瑰種植項目,帶動周邊300餘戶農戶就業。全鎮共有各類專業合作社23家,盤活土地11000餘畝,注資總額達5385.3萬元,帶動周邊800多戶農民發家致富。其中,注資總額100萬以上的有16家。
第二產業
截至2013年末,王村鎮完成工業總產值228.66億元,工商註冊企業356家,其中耐火材料及其相關配套企業202家,占到56%。全鎮耐火材料從業人員達1.03萬人,占轄區總人口的20.36%。全鎮規模以上企業82家,其中規模以上耐火材料企業52家,占到63%。2013年全鎮耐火原材料製品總產量達100萬噸、銷售收入達13億元、實現稅賦8800萬元、實現利潤1.4億元、出口量達1.3萬噸、出口貿易額820萬美元。
2015年,王村鎮引入投資6.88億元年產200萬噸高效煤粉製備中心項目,新建、續建重點項目6個,累計完成投資4.5億元。申請各類專利38項,8家企業申報淄博市創新發展500強。
第三產業
1986年以前,王村鎮有個體經營戶近千家,有商店、飯店、旅館、修理店、粉房、油房、豆腐房110餘處,從業人員4060人。
1987年之後,先後開闢了李家疃、大尚、栗家、萬家四個集貿市場。
1990年底,全鎮有飯店50餘處、大小商店200處、理髮店5處、縫紉店11處、各種修理鋪41處、加油站5處、農機經銷點4處、照相館1家,從事第三產業的人員5600人。
1991年,2公里長的商業中心街初步形成規模,建飲食服務帶2條、天天小市場5處。
1992年1月31日,歷時8年的蒲松齡塾館一期修復工程完成,舉行開館儀式,當年接待觀眾5000餘人次。
2000年,全鎮有餐飲服務業242處,其中飯店144家;交通運輸業138戶,批零商貿網點160餘戶,加油站9處,從事第三產業人員10000餘人。僅鎮駐地商業網點達200餘戶,餐飲服務業網點達20餘家,從業人員1000餘人,年營業額3000多萬元。年末第三產業增加值5400萬元,個體私營經濟對財政的貢獻率達到38%。
2015年,王村鎮引進投資3億元的玫瑰風情園項目,建成後將形成以玫瑰科研、種植、銷售、加工、綠化施工、旅遊開發等於一體的綜合性基地。
社會事業
文教科技
2014年,王村鎮設有綜合文化站一處,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藏書量5000冊;各村設農家書屋41處,藏書量6萬冊;鎮級文體廣場三處,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村級文體廣場59處,占地面積11.8萬平方米,戲台22座。
2014年,王村鎮共有中學一處,學生1300名,24個班,教職工112人;國小兩處,其中王村中心國小共有學生1200名,25個班,教職工71人,彭家國小共有學生316名,9個班,教職工27人;幼稚園三處,為中心幼稚園、彭家幼稚園、大尚幼稚園,三處幼稚園共有在園兒童540名,教職工53人。
2015年,王村鎮建設農家書屋40多處,基層23個莊戶劇團和文藝團隊培養各類文化骨幹達200多人。
2015年,王村鎮在教育鄉鎮補貼、教師公積金等預算內投入累計達到187.4萬元;在教育經費、民幼師等預算外投入累計達到108.76萬元,總計296.16萬。2015年,94人升入六中,重點中學錄取率位居全區第一。
醫療衛生
2014年,王村鎮有中心衛生院1處,占地面積7400平方米,床位60張,醫務人員61名;各村居共有衛生室57家,床位237張,醫務人員89名。
基礎建設
2015年,王村鎮實施“綠色光亮工程”,總投資85萬元,在彭家村、東陽夕、西陽夕、西道、郭家、彭東社區總計5個村一個社區總計安裝太陽能路燈120盞,出資完成128個下水道井蓋更換。王村鎮彭家大街改造工程竣工驗收,改造路段全長1400米,總投資280萬元,累計共栽種390餘棵法桐和71棵海棠。完成朱家至前坡路、東陽夕出村路改造工程,籌資100萬元,高規格改造道路2千米,6月15日竣工,道路改造後惠及7個村。
2015年,王村鎮大力開展路網綠化工程,共種植綠化樹木4000餘棵、各類苗木8萬餘株。全鎮先後出動人工1.2萬人次、出動機械800台次,清理三大堆近300餘個、整治主河道2條、支流5條、清理鎮村道路62條。全鎮配備270個密閉式垃圾箱、6輛勾臂車、270個垃圾桶,購置小垃圾桶2.1萬個,發放到村民、社區、經營業戶;為各村保潔員配備保潔三輪車120輛;清理“三大堆”、建築垃圾、存量垃圾13.4萬立方米累計完成投資1458萬元。實施獎勵政策鼓勵各村積極開展村內道路硬化工程,26個村已完成硬化面積17萬平方米。
社會保障
2015年,王村鎮對全鎮1654名未參保人員進行入戶調查,保證600餘名應保未保人員及時參保。2015年度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繳費人員達到1.01萬人,共收繳保費545.5萬元。醫療保險集中繳費2萬餘人,收繳保費468.8萬元。為全鎮8229名60歲以上老人辦理養老金領取業務。共發放大病救助金、長壽金、高齡補貼、優撫金等各項資金538217.8元。完善慈善協會運作機制,截至目前,慈善協會已救助困難民眾14人,發放救助金32870元;為52戶困難民眾發放折款總計1.4萬元救助物資;為41名貧困學生髮放救助金26000元;為全鎮147名90以上老人發放折款總計2.2萬元的走訪物資,為25名困難職工發放25000元救助金。全年共辦理並發放就業失業登記證280餘本,開展就業困難人員認定、農村就業困難人員援助等業務,並對失業人員、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農村勞動力轉移等進行系統錄入登記,並建立了相應的紙質台賬。
2016年1月,王村鎮走訪共走訪失獨家庭30戶,送去慰問金。一次性發放城鎮戶口失業無業獨生子女父母養老補助金,50人共發放20餘萬元。
交通
膠濟鐵路王村貨運站坐落王村鎮境內。
309國道、102省道、膠王路、泉王路等公路幹線和膠濟鐵路線從鎮域內穿過。
風景名勝
王村鎮歷史悠久,是山東歷史文化名鎮。境內現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處——蒲松齡書館和萬家古建築,另外儲存有逄陵古城遺址、土鼓故城遺址和武亞元古建築群。
逄陵古城
殷商時期建立的姜姓諸侯國“逄國”,為齊姜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逄陵故城遺址與西漢時期的土鼓縣城遺址均坐落於境內土鼓城。土鼓城是西漢設定的土鼓縣城。高齊並土鼓縣入衛國縣,隨改衛國縣曰亭山縣,唐省亭山縣入章丘縣。土鼓縣廢后,在故城周圍相繼建立了四個村莊,以居民姓氏別之,土人統稱為古城。據清乾隆《淄川縣誌》載:“沈家古城、楊家古城、曹家古城、張家古城、欒家崖”,後欒家崖稱欒古城。現在沈古城村西尚存側門故址,石基石牆,木架青瓦。
位於王村鎮東南2.5千米處,北臨青陽河,東臨沖山山脈,南臨鳳山山脈和011省道,屬丘陵沖積平原。遺址東西長1300餘米,南北長約2000餘米,面積約280萬平方米,斷崖時而可見文化堆積和包含物,採集有龍山文化的紅陶鼎足,商周陶罐、鬲,漢代陶罐、磚瓦等殘片,以及宋代瓷器殘片等。今故城遺址上分布著五個村莊,即張古城、欒古城、曹古城、楊古城、沈古城。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載:“逢陵故城在[淄川]縣西北四十里。《左傳》云:齊大夫逢醜父與君易位,為晉師所獲。晉人舍之,齊項公獲免。谷傳此即醜父之城”。
大史村古墓
王村東南4千米有大史村,村東南有一古墓,傳為“元達里墓”。
據乾隆《淄川縣誌·三續冢墓》載:“元達里墓在城西四十里大史家莊南。高丈許,廣約一畝。四周陂陀,頂園平無碑碣。其南一冢差小,俗呼為王墳。舊時有人於其東北去冢仗許,取土掘地得隧道,兩旁用石砌成。甬洞中列陶人、陶馬、兜鍪,甲仗列隊儼然,急掩閉不敢動。觀此,則王墳之說,似不為誣。但耆舊相傳,俱稱元達里墓,必有所據,今不可考”。現因村民蓋房等故,墓址已夷為平地。
蒲松齡書館
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曾在西鋪村設館教書,創作了蜚聲中外的《聊齋志異》,使王村成為蒲學研究中心和神鬼文化重要發祥地。
現“蒲松齡書館”,系明崇禎年間戶部尚書畢自嚴故居之東院。南北56.63米,東西26.9米,占地1523平方米。其中振衣閣最為壯觀,屬雙層閣樓式建築,上下共6間,石基磚身,木架結構,青瓦單脊,強獸坐脊。有崇禎皇帝賜匾,存清朝聖旨原件4份。尚書畢道遠紀念館。清光緒年間禮部尚書畢道遠紀念館位於王村鎮萬家村,現存有白業堂、畢氏八支祠、菩提庵和畢木、畢自嚴、畢忠臣御葬墓等古蹟,2003年被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武亞元古建群
清朝時,鎮內李家疃村王悅凝武藝超群,被朝廷取為武亞元。
據史料載:“王公,字觀成,號冠英,丁卯科武亞元侯,選運稅,例授武略騎尉,武亞元所用樣刀一百五十餘斤”。武亞元古建築群占地60餘畝,保留房屋200餘間。建築為清代風格,石基磚身,木架結構,青瓦單脊。
李家疃古建
李家疃村位於淄博市最西端,與
濟南章丘接壤。保留著山東民居典型的傳統院落布局。
李家疃始建於漢代,淄川縣誌及村碑記載該村“李姓最早定居故名李家疃”。明洪武三年,王姓族人奉旨遷入定居,自此便一直在此生息繁衍。清乾隆年到同治年間,以十二世王以奇為代表,王氏族人或做官,或經商,使李家疃在此期間達到鼎盛,並於同一時期對祖村的舊建築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改建,建成王家大莊園。
李家疃古建築群在清末開始逐漸形成規模,是山東省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王氏家族興盛時期規劃建設的王家大莊園。該建築群以王氏大莊園為主體,占地面積約6.8萬平方米,核心保護區為中心街以西的明清古建築占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位於核心保護區內的歷史建築文物保護單位建築面積2.1萬平方米,現存明清古建築300餘間。
李家疃的歷史文化建築主要包括“九門一莊”、亞元府、解元府等;傳統街巷主要有南北大街、酒店胡同、鹽店胡同、牌坊街等;另有為數不少的栓馬樁、上馬石、旗桿石、石雕、磚雕、古井等。
李家疃古村落建築布局嚴整、規模宏大、風貌獨特,文化內涵豐富,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於2006年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7月22日,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鎮)”評選揭曉,李家疃被住建部、
國家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3年,李家疃明清建築群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第一批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範圍的中國傳統村落名單公布,327箇中國傳統村落入選,李家疃村是入選村落之一。同年,李家疃入選山東省第一批“鄉村記憶”工程試點單位。
萬家村
萬家村位於王村鎮政府東北一千米,曾是明清時期三代尚書府第,三次授封,為八世一品,四世二品之榮耀。明代
成化年間,首輔大臣萬安尚書;明代
崇禎年間畢自嚴尚書;清代光緒年間畢道遠尚書。
據《淄川縣誌》和《畢氏世譜》載:“萬家莊初名萬安莊,因萬安犯抄,萬姓泯跡,由畢廷佐遷此易名萬村,後更名萬家村”。又據史料記載,萬安敗於明成化年間,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
明孝宗繼位,萬安犯抄。明嘉靖中期,畢廷佐居西鋪,購置萬安莊,後名萬家莊,數百年前即為畢世家族獨居,百年來陸續遷來他姓相處而形成現在的人口居住規模。歷史上萬家莊隸屬於淄川區管轄,1970年劃歸周村區。2006年6月5日,萬家古建築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萬家村總體方位道路延續了早期格局,只是面積向四周擴大了,古河道萬安溪呈西北、東南走勢流經村南。明清古建築群主要分布在村西部、南部和東南部。以中丞府(萬安府)為主要的府第建築群,主要分布在西部,規模宏大,呈中心街、東順街、西順街組成三大軸線。宗祠、私塾居村中南部、宗教建築居村東南部、墓葬分布在村北和萬安府之南。村莊道路呈井字形,南北兩條主幹道,東西兩條主幹道。
歷史文化
畢氏家族
西鋪村畢氏家族。鎮內西鋪村畢氏家族在明朝末年富甲一方,科舉連第,其代表人物為崇禎初年戶部尚書畢自嚴。畢家總計得到萬曆、天啟、崇禎三代皇帝封贈、褒獎聖旨33道。畢家把這些聖旨視為傳家寶,密藏在石隱園振衣閣中。因後裔分家,聖旨也分藏各家。“文革”時,大多被當作“四舊”查抄燒毀,只有4道僥倖保存至今。
這4道聖旨均為絹本、五色,高31.5厘米,長分別為386厘米、360厘米、415厘米、406厘米。內容分別為:天啟元年贈畢自嚴之父畢木為太中大夫太僕寺卿,其母劉氏為淑人;天啟六年六月二十八日褒獎畢自嚴政績,封其妻胡氏為夫人;崇禎元年九月贈畢自嚴祖父畢忠臣為資政大夫,戶部尚書,其祖母為夫人;崇禎二年贈畢自嚴祖父畢忠臣為資德大夫、太子少保,其祖母仍贈夫人。這四道聖旨是研究明末歷史和地方史的珍貴資料。
王村醋
王村醋釀造技術始自
春秋戰國,
北魏時期發展成熟,技藝定型規範,明清時期走向繁榮,清代乾隆年間被作為宮廷貢品。
王村醋以小米為原料,是小米醋的首創者,採用自然界豐富的微生物常溫發酵而成,“色淡香醇、自然芬芳”。王村的釀造業興起於明朝中葉,清末發展較快,迄今已有460多年釀造生產歷史。據《嘉靖淄川縣誌》記載,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王村就有“春分釀酒拌醋”之說,“家家有醋缸,人人當醋匠”。在《蒲松齡集》“飲食章第四”記載“筵席五味要周全,茴香蒔蘿並粉糯,胛肘爛燒加醋醬,頭蹄鑷刷始烹煎”;“蒲先生,三頓飯,酸煎餅,兩個半,蔥炒豆腐,醋和蒜”。據《周村商埠》中記載,到了清朝末年王村鎮釀造酒醋的作坊有二三十家,較老的字號是信成、順泉居;民國時期,代之而起的是景泉居、義盛、德合恆、恆聚、恆記、恆昌、慶祥永、同盛、德成、復興成等,總計大小作坊24家。
現存老字號“井泉居”遺址——位於王村大街西首路北,創建於清代,為王村畢氏官宦家族產業中專門生產黃酒、食醋的釀造類作坊。2009年8月“王村醋傳統釀造技藝”列入“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開始籌建“王村醋傳統釀造技藝”展覽館,2011年“王村醋”,被商務部評為
中華老字號。
文化遺產
五音戲
五音戲原名“肘鼓子”,始於嘉慶年間,樣板戲“沙家浜”曾在淄博市文藝會演中獲獎,到現在村民仍有此習。在近代,李家疃村王煥奎是淄博五音戲創始人之一,是與鄧洪山齊名的藝人,自幼學戲,徒弟有四五十人,其中著名的徒弟有磁村的“萬盞燈”、蘇彬橋的“鎖子”等,名震藝壇。
鬧元宵
每年的正月十五左右,農村男女老少都熱衷於鬧元宵文化,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民間舞獅、踩高蹺、芯子、秧歌,形式多樣,千姿百態,富有特色,引人入勝。
各村傳統大集
較大的村皆有大集,歷史悠久,充分展現了這一帶農村傳統的商業文化。土染布、手織毛衣、布鞋、蒜臼子甚至麥秸草的遮陽帽等都可見,攤點上叫賣的貨物實實在在,充滿了濃郁鄉土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