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敏清
- 外文名:wang minqing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山西省洪洞縣
- 出生日期:1929年5月
- 職業:內科主任醫師
- 畢業院校:山西大學醫學院
- 主要成就:五進中南海為中央高層做保健
30年的高層保健工作無失誤
身體力行為老年保健宣傳做貢獻
退休不退崗,為百姓宣教保健 - 代表作品:健康第一,中南海保健醫生談保健
人物經歷,人物生平,早年事跡,從醫之路,離休不離崗,人物事跡,五進中南海,醫療事跡,學術著作,保健著作,科普文章,主編圖書,
人物經歷
王敏清幼年時,在上海等地與做情報工作的父母過著艱險的生活。1938年春入延安“保小”學習,1941年春在延安大學中學部學習並參加革命。1943年入延安自然科學院學習,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春參軍,1948年春畢業於北方大學醫學院後,參加了解放臨汾和太原戰役。1954年7月畢業於山西大學醫學院(今山西醫科大學)後,調入北京醫院任內科醫師,從1954年8月起至1990年4月離休,從事中共中央和國家領導人的醫療保健工作。其間五進五出中南海,曾服務過的中共元老有:楊尚昆、鄧小平、王稼祥、陳伯達、胡喬木、陸定一、譚震林、朱德、毛澤東、張聞天、董必武、陳雲、葉劍英、胡耀邦、王震、習仲勛、烏蘭夫、林伯渠、謝覺哉、郭沫若、林彪、康生等。並先後為楊尚昆、江青、鄧小平做過保健醫生。還參加了葉劍英、胡耀邦等領導人的病危搶救。1989年1月28日率醫療組,隨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溫家寶赴西藏搶救十世班禪工作中,在氣候惡劣、缺氧和極度疲勞的情況下,仍較好地完成了任務。1989年1月30日《新華社》發通稿報導搶救十世班禪經過中,刊登了醫療組的姓名以示褒獎;還受到統戰部的檔案表揚。長期的保健工作,獲得了中央保健委員會頒發的獎狀和榮譽證書。1982年2月參與創辦了《中華老年醫學雜誌》。1986年在北京醫院晉升內科主任醫師。王敏清曾任職:中南海門診部主任;中央保健委員會委員、中央保健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兼“文革”後的第一任國家衛生部保健局局長。
王敏清的父親王世英【1924年參加革命,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四期學員曾在上海任中共臨時中央局代理書記、中央軍委敵軍工作部部長、八路軍總部副參謀長,解放後任山西省省長、省委書記等職。1968年春被“四人幫”迫害致死,1979年1月獲得平反昭雪,並由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核心的鄧小平同志主持追悼大會】因深知康生與江青的罪惡和醜陋歷史,多年來抵制康生陷害,保護許多革命幹部,1938年在延安帶頭反對毛澤東與江青結婚,而長期受到康生、江青的壓制和誣衊,於“文革”初期被康生、江青殘害致死。為此,“文革”初王敏清便遭到嚴重株連,被打成反革命。1979年9月平反檔案中寫道:“王敏清同志對他們的罪惡行徑,極為憤慨,不懼怕壓力與威脅,堅持黨的原則和他們進行了堅決的鬥爭,是完全正確的……純屬冤案。”1979年9月24日王敏清以憤怒的心情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在《人民日報》第三版發表了七千餘字的文章《爸爸的眼睛》,最早向世人敲響了康生的喪鐘!文章結尾寫道:“康生和叛徒江青一夥將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比中共中央1980年10月16日公布康生的罪行並開除其黨籍提前一年余。離休後,王敏清經常應邀參加社會保健活動。因有五進中南海做保健醫生和“文革”中蒙冤十三年的經歷,受到數十家中外媒體近200餘篇報導,並編入:《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世界華人專家名典》、《中國人才辭典》、《中國專家人名辭典》、《世界名人錄》、《中華名人大典》(當代卷)、《中國專家大辭典》、《二十一世紀傑出專家》、《世界優秀華人大辭典》、《當代中華優秀兒女》、《共和國功勳人物誌》、《建國六十周年中華精英盛典》等名典;2O09年9月獲《中華老年醫學貢獻獎》,同年10月獲《共和國尊貴老人》綬章;2010年6月獲《老年保健突出貢獻獎》,又獲《和諧中國·百位傑出愛國人物》等榮譽稱號;2011年8月被聘任《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副理事長;2011年11月後被收入《共和國建設檔案》、《中國大陸知名專家學者成就展》;2012年8月《中華老年醫學雜誌》創刊30周年會上,獲編委會發的獎牌。2013年獲《世界名人證書》、《世界名人榮譽紀念章》,並於同年7月被聘為“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健康中國行委員會主任委員”。
人物生平
早年事跡
王敏清於1929年5月出生在山西省洪洞縣一戶貧農家庭。從1934年起,5歲的王敏清開始隨在上海、天津等地做地下工作的父母,過著驚險而又艱苦的生活。1938年春,9歲的他又隨父母來到革命聖地延安。在延安八年,是王敏清最無憂無慮的八年,也是他人生夯實基礎的八年。他至今還珍藏著,1938年在延安白家坪“保小”的合影照片。他說這是中央派人來拍攝的,為拍這張照片,學校發了白上衣和灰短褲。但穿在腳上破得不像樣的鞋子,足見當時生活的窘境。當時延安的生活異常艱苦,常年吃小米,極少吃到白面和肉。
從醫之路
漸漸長大的王敏清開始考慮選擇未來的職業。王敏清在延安期間,看過京劇《打漁殺家》、《空城計》以及《三打祝家莊》等,就深深地被京戲的唱、念、做、打、服裝、音樂等的優美所打動,他迷戀上了京劇,對京劇的激情一發不可收拾,曾打算去學京戲。然而,他在幼小時,一次誤食毒蘑菇,使他患了化膿性咽喉炎、聲帶受損而發音不佳;又經常看到體弱多病的母親很痛苦,於是王敏清決定“棄藝從醫”,做一名懸壺濟世的好醫生。
自從1947年走上從醫之路後,他就給自己立下規矩:既學醫,就要盡職盡責地做好醫生的天職。由於他認真、努力、不偷懶地工作,儘量處理好每一位病人,使他成了一生未出現過差錯,又口碑不錯的白衣天使。然而,正當王敏清在自己的崗位上幹得有滋有味的時候,他的人生之旅發生了傳奇性的變化。
離休不離崗
王敏清離職休養後,潛心將數十年積累的高端醫療保健知識,無償的奉獻給中外老百姓。王敏清撰寫了幾十篇科普保健文章、出版了多部保健專著,每年都參加各種各樣的保健宣傳活動,還經常受邀到全國各地進行演講。特別值得讚美的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時,79歲高齡時還親臨地震災區參加抗震救災的義診和慰問等活動。
右圖是王敏清參加的部分保健知識傳播、社會活動以及家庭生活的照片。
人物事跡
五進中南海
一進宮
興許因為王敏清根紅苗正,加上他品學兼優。1954年,年僅25歲的他從山西大學醫學院(今山西醫科大學)畢業,被國家衛生部選調進北京醫院內科做醫生。不到半年,又被選進中南海為中共中央和國家領導人做保健醫療工作。除主要負責楊尚昆、陳伯達等領導的醫療保健工作,又做“機動醫生”。
1957年“反右”開始後,中南海的保健醫生全部調至北京醫院參加運動,王敏清便也結束了“一進中南海”的經歷。
二進宮
王敏清第二次進中南海是1959年,這次他被“特召”到江青身邊做保健醫生。江青的難伺候、愛挑剔是出了名的。王敏清對江青很反感,但又認為能在毛主席身邊工作,真是件無比榮光的事,懷著矛盾的心情,進了中南海。他以自己高超的醫術,恪守盡責的敬業精神,竟沒讓江青挑出任何毛病。甚至一次江青體檢抽血時,因她的血管太隱蔽,在護士感到為難的情況下,王敏清上前順利地“一針見血”,江青一聲未吭。後來,王敏清實在看不慣江青經常對護士的飛揚跋扈態度,獨自放走了一位常受江青呵斥的護士。結果被江青因“說話聲音大、吵了她睡覺”為由,將王敏清趕出了中南海。後事才知,放走護士、說話聲音大,都是藉口。而被大家稱為“黨內海瑞”的王世英不買康生、江青的帳,惹惱了他倆。見籠絡不住王世英,更封不住王世英的嘴,拿王敏清開刀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進宮
四進宮
“保健組”撤消後,黨政高級領導人的保健和小病治療十分不便,又容易延誤診療。於是,王敏清臨危授命,於1965年第四次走進中南海,擔任中南海門診部主任。不久,“文革”開始,鄧小平、楊尚昆等人首先被打倒,王敏清又受父親被扣以“大牛鬼蛇神”、“招降納叛”、“包庇壞人”等罪名的株連,得到了一頂“反革命”帽子,家被抄,人被斗,並被發配到寧夏荒蕪人煙的、一個曾關犯人地區勞動改造。“文革”爆發時,王敏清還是個血氣方剛的年輕小伙,在那昏天黑地的年代,他和“四人幫”進行了堅決的鬥爭,並保全了自己。待到13年平反時,他已是兩鬢掛白霜的中年人了。
五進宮
打到“四人幫”後,中央領導任命他為中央保健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兼國家衛生部中央保健局局長的重擔。“我的業務荒廢了13年,黨和國家領導人也進入年邁疾病多發期,我能勝任嗎?”王敏清曾自問和猶豫過。但黨員服從分配是天職,1983年初他第五次走進了中南海。
醫療事跡
搶救葉帥
1983年底,86歲的葉劍英病情加重。時任中央軍委常務副主席的楊尚昆將王敏清派到葉帥的醫療組工作。由於醫療組專家們的不遺餘力地搶救,葉帥不僅活了下來,而且使生命又延續了兩年。胡耀邦總書記對醫療組說,“你們創造了醫療奇蹟!”。
搶救班禪
1989年,在率醫療組隨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溫家寶,赴西藏日喀則搶救十世班禪的任務中,在任務重、時間急、氣候惡劣的情況下,盡職盡力地連續工作了十餘小時,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評。1989年1月30日新華社發通稿在《人民日報》等全國大報刊上,報導班禪副委員長不幸逝世訊息時,較詳細地介紹了搶救經過,並列出了醫療組成員的姓名,以示褒獎。隨後,西藏自治區副書記熱地代表藏族同胞向他們贈送了哈達,中央統戰部辦公廳給他們發來了表揚信。這次任務,使數十年不生病的王敏清,連累帶凍地發了高燒、病倒了。但他卻認為,醫療組能較好地完成這次重大搶救任務,感到極大的欣慰。
搶救耀邦
1989年,實在是個不尋常的多事之年,而且幾件事都出乎意料。班禪副委員長辭世沒過多久,又一位精力充沛身體一直很好的中央領導人驟發病變,他就是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而王敏清則又一次成為現場搶救的組織指揮者。
王敏清回憶,1989年4月8日中午大約十二點十五分左右。他正在衛生部保健局辦公室吃中飯,突然接到電話,說胡耀邦在懷仁堂開會時病倒,要他立即趕到現場。他放下電話,立即丟下碗筷,叫來中央保健局的車就直奔中南海。當時中央保健局有一部最高級的轎車,裝有車載電話,就是供這種緊急情況時使用的。王敏清在車上給北京醫院打電話,要他們派醫生緊急趕往中南海懷仁堂。北京醫院方面告訴王敏清,救護車和醫生已經從醫院出發。當王敏清下車走進懷仁堂時,北京醫院內科主任、原來也曾在中南海里當過保健大夫的錢貽簡,已經在他到達之前趕到這裡。胡耀幫此刻在懷仁堂後面的一個小廳,他躺在擔架床上,一面輸著液,一面做心電圖等檢查。當時情況緊急,胡耀邦面色蒼白,閉著眼睛,顯得非常痛苦。錢貽簡見到王敏清過來,指著心電圖的顯示悄聲對王敏清說,胡耀邦的心臟有問題。按照通常的慣例,當患者患的是相當嚴重的病症或絕症時,例如心肌梗塞、癌症等,不能把病情直接告訴病人,只能告知患者的家屬。因為考慮到他和王敏清說話胡耀邦可能聽到,所以他才指著心電圖含混地說胡耀邦“心臟有問題”。誰知胡耀邦聽到了錢貽簡的話,馬上睜開眼睛說:“不對,我不是心臟病,我的胃部疼痛,是胃病。”顯然,胡耀邦此刻處於清醒狀態,他說這話時,流露出對醫生判斷的不信服,情緒也有些躁動。此刻王敏清通過觀看心電圖,已經注意到分明地顯示心肌梗塞的線象。他用很嚴肅、很鄭重的口吻對胡耀邦說:“您確實是心臟病,是心肌梗塞,而且很重,需要住院治療。”王敏清說他和胡耀邦有著非同一般的關係,父親和胡耀邦在延安時期就相識,自己在擔任中央保健局局長後以及自己父親的平反問題上與胡耀邦有多次接觸,相互間已經很熟悉。他知道胡耀邦的脾氣跟自己父親差不多,耿直爽快、忘我奉公。同時也了解胡耀邦一向自以為身體不錯,平時不太注意休息,也不太在意醫生的勸告,經常違背醫囑連續緊張工作。正是鑒於對胡耀邦性格習性的了解,王敏清感到倘若不把問題的嚴重性向他挑明,就不可能引起他的重視,遵照醫囑配合治療。因此,王敏清一變通常不向患者透露病情嚴重信息的做法,向胡耀邦挑明了實情。胡耀邦堅信自己是胃病,連醫生的話都懷疑,自以為是胃病,他怎么可能像《最後》一文中寫的那樣,吃下江澤民隨身帶的硝酸甘油片、嗅亞硝酸異戊脂?而且在中央領導人開會的場合,這些領導人在不待醫生出現、診斷就自己掏藥給患者吃的情景,是不可能發生的。王敏清說:他在現場組織搶救,根本就沒人提到曾經給胡耀邦吃了硝酸甘油片,嗅了亞硝酸異戊脂一事。聽王敏清出語很重,又見他神態嚴峻,胡耀邦大概感覺到了問題的嚴重,遂安靜了下來,輕聲問道:“住哪個醫院?”顯然,胡耀邦是默認了。搶救急性心肌梗塞時 時間就是生命,不能再拖延、更不宜反覆檢查折騰,只能就便住北京醫院。待病情穩定些後,王敏清跟著胡耀邦乘的救護車,一起到了北京醫院。他親自把胡耀邦送進了病房,把一切都安排妥當後,他又在胡耀邦的病房逗留到臨近晚上七點,才離開醫院。在此後的4月9日、10日,王敏清都到北京醫院去看望胡耀邦,了解病情。他說通常的情況下,病人在醫院安頓好了,是不需要中央保健局局長一而再地到病房去看的,但他和胡耀邦的關係非同一般,況且胡耀邦的孩子當時不在北京,所以他一定要親到病房看望。因一般心肌梗塞在發病三天內最危險,三天之後危險性相對地較好些。胡耀邦發病三天后,王敏清因有公務,離開了北京前往廣東、海南出差。然而就在四月十六日晚,正在海南的王敏清,從廣播中收聽到胡耀邦於1989年4月15日不幸逝世的噩耗。王敏清感到非常的震驚和突然。他離京時,胡耀邦的病情似乎較穩定,怎么突然就去世了呢?王敏清懷著極度不安的心情立刻購買了機票,趕回了北京。到京後,他隨即去了北京醫院了解胡耀邦逝世的情況,醫生們告訴他其中的原因之一,是胡耀邦沒能絕對臥床靜養。這和他的性情習慣有關,他不容易靜下來。心肌梗塞患者,下床走動,大便用力,甚至在床上翻身用力,都可能發生意外。所以,醫生們要求他大、小便不要下床。但胡耀邦總想下床,特別是他對在床上由別人幫助解手極度不習慣,非要上衛生間大、小便,結果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在那些日子裡,王敏清的心情十分沉重:對自己熟悉和敬重的父執胡耀邦,本應替代他不在北京的孩子們更多地在他身邊守候,可自己偏偏因事外出了。王敏清後悔得無以復加。
學術著作
保健著作
1.《老年人的合理生活方式》(《現代老年醫學》中);
2.《老年衛生保健》(《中國老年醫學》中);
3.《老齡衛生》(《中國大百科全書》(現代醫學)中);
4.《健康第一》(2009年第一版,2013年第二版),書中主要以現身說法,講述自己的保健觀點、有關保健的故事、經驗,以及曾發表過保健文章的主要內容。
科普文章
2004年後發表保健科普文章三十餘篇:例如,《中共元老們如何多活過八九十歲》、《改進飲食衛生習慣》、《做好保健的幾個要點》、《正確選用保健品》、《我對健康四大基石的感悟》、《我是如何保持半個多世紀體重不變的》、《小酒常喝好處多》等等。
主編圖書
3. 為紅色歷史巨作《王世英》(2011年出版)寫《序》並做了審校。本書描述了王敏清家父王世英的革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