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寨鄉(貴州省鳳岡縣王寨鄉)

王寨鄉(貴州省鳳岡縣王寨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寨鄉屬低海拔丘陵山區,這裡氣候溫和,無霜期長,年降雨量豐富,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主要盛立水稻、玉米、烤菸油菜、蔬菜、水果等;同時,畜牧業豬、牛、羊的發展有較強優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寨鄉
  • 特點:氣候溫和,無霜期長
  • 地點鳳岡縣城東南面
  • 面積:126平方公里
  • 人口:2.63萬人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基本信息,自然資源,區域概況,貧困狀況,歷史發展,特色產業發展,

基本信息

王寨鄉位於鳳岡縣城東南面,距縣城約50公里,東與思南青槓坡接壤,南接烏江,北連永和鎮,西連蜂岩鎮;王寨鄉轄5個行政村,39個村民組,總人口2.37萬人,總面積1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6萬畝,平均海拔720M。

自然資源

王這裡生態資源豐富,有峰王河、新王河對流貫穿王寨,同聚官塘河注入烏江;森林覆蓋率為40%,特別是流傳千古的中華石刻“萬古徽猷”、古墓群,以及具有傳奇色彩的祝家洞12丘龍田預測來年每月氣候,犀牛背、觀音洞等真可謂洞中連洞,洞上有洞,是旅遊的理想感景。這裡有大量的礦藏資源,有質量上成的金墨玉,有高能量的煤礦資源。
貴州省鳳岡縣王寨鄉貴州省鳳岡縣王寨鄉

區域概況

王寨鄉全鄉共6410戶,26299人,其中農業人口25635人,勞動力12911人。撤併前轄16個村居,撤通後轄四村一居,145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26平方公里,由於該鄉系一個典型的喀斯特地質地貌,耕地面積只有4.5萬畝,田1.8萬畝、土2.7萬畝,其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82%,森林覆蓋率43.6%。可開發利用的荒坡7450畝,有鄉級完小1所,村級教學點5個,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2%,計畫生育率96%,自然增生率3.5‰,農合參保率95%,上年糧食產量5300噸,人均占有糧372公斤,經濟作物主要是烤菸,年產菸葉90餘萬斤,人均純收入1896元。

貧困狀況

該鄉在撤併前“十一五”扶貧攻堅中,經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批准為二類貧困鄉鎮,有貧困村15個,占全鄉21個村的71.4%,人均純收入786元至1196元以下的貧困人口5000餘人。由於貧困程度深,遵義市付傳耀書記多次親臨現場調研,在“十一五”期間十五個貧困村已實施整村推進十二個貧困村,占應推進的80%,投入的財政扶貧資金350餘萬元。對該鄉的水、電、路、人畜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一定的緩解,個別產業得到了一定的扶持。但由於貧困面寬,項目投入金額和投資標準低,所建的基礎設施項目又回到原來的模樣,產業項目沒有後續資金支助“斷奶”半途而廢,返貧率一直呈上升趨勢。在“十二五”新一輪扶貧攻堅中,全鄉四村一居全系貧困村,1500元以下的低收入貧困人口4400餘人,占農業人口的18.1%,至今還有138個村民小組未通路,整村推進中已修建的114公里通組公路又回到晴通雨阻,而在古塘、土璜等三個村138個村民小組、21538人飲水困難,更談不上安全飲水,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只完成40%左右,文教衛生事業一直滯後,科技無法推廣,青少年文盲率為9%,比全縣文盲率5%高出4個百分點,鄉衛生室一所,每1000人僅擁有病床不到2張,地方財政收入253萬元,其中烤菸收入130萬元,財政支出578萬元,年負數已達325萬元,呈負數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相比,低40.3個百分點,農村經濟主要來源於務工及烤菸收入,農業無抗旱保障措施,數量和質量甚微。
王寨鄉王寨鄉
針對上述存在的一系列突出的貧困狀況,僅靠單一的“十二五”新一輪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部分資金難以徹底解決王寨鄉的貧困問題。為此,特向上級有關部門申請實施集團幫扶。

歷史發展

1949年12月。 1949年12月1日,鳳岡縣人民政府成立,縣設立三區及17個鄉 (鎮)公所,王寨屬二區,星竹 (駐地王寨),1952年6月至1953年11月,後設立8個區,王寨歸屬於7區,歸屬永和轄區,1978年至1983年行政區劃 1978年至1983年,縣境設立7個區、1個鄉級鎮、44個人民公社。王寨轄王寨轄桐林、聯倡、中華、營壩、紅林、王寨。1992年7月,貴州省政府 (省府發 〔156〕號)檔案批覆,撤消原龍泉、龍潭、琊川、綏陽、永 安、花坪、永和、蜂岩區 (鎮)及43個鄉 (鎮),合併建立9鎮5鄉、王寨鄉由原王寨 鄉、土璜鄉、星竹鄉合併,鄉駐地王寨街上,面積121.2平方公里。轄王寨村、聯倡村、桐林村、營壩村、連 豐村、新民村、新壩村、柿坪村、大坑壩村、大塘口村、永光村、官塘村、水銀村、紅林村、阮家寨 村、中華村、高壩村、何林村、乾溪村、馬鞍山村、鼓塘村及146個村民組。

特色產業發展

王寨鄉充分利用海拔低、熱量足(平均海拔580米,年平均氣溫18-20°C)適宜果樹生長且地處遵義市、銅仁地區交界處和毗鄰烏江幹流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水果產業,效益突村民陳啟貴、秦義良、宋定德等利用房前屋後和田邊土角零星閒散土地種植水果,賞食共顯。
一是品種實現多樣化。全鄉新發展果園5000餘畝,主要品種有柚子、柑橘、梨等,且因品質優良、色澤純正、口感獨特、營養豐富等特點獲農業部優質果品稱號,全部分布在全鄉四村一社區沿河低熱地帶,目前有1000畝果園產品上市,每年為果農創收5000000元。
二是種植模式效益化。新民村果農田正寬、羅興啟、冉虎等利用土地流轉,集中承包土地各自創辦100畝果園基地,規模種植效益明顯;官塘村享,既美化了庭院,又從中得到實惠。目前,果農田正寬創辦的100餘畝果園僅梨、桃、柚等水果,年收入就達5萬餘元以上;秦義良種植柚子畝產每年創收就達1萬元左右;羅興啟70畝柑橘,每畝年收入也在8000元以上。
三是市場銷售科學化。鄉黨政班子積極暢通銷售渠道,積極幫助果農出點子,想辦法,收穫季節,除積極引進外來客商外,引導果農合理制定銷售計畫,將不利於儲藏的水果就地銷售,儘量減少損失;幫助果農將耐儲藏水果儘可能外銷,力爭創收。既解決了儲藏保鮮技術難的問題,又最大限度幫助果農增收。
四是規劃布局合理化。結合鄉的實際,把水果種植區域規劃到了新民村龍旋坳至土璜村黃家壩、官塘至合朋、王寨至蜂岩、高壩至長壩地勢低平、交通便利的公路沿線,力戒“路邊花”,強調示範性,逐步形成從北到南貫穿全鄉的優質水果產業帶。同時,為解決果農管理技術不足,品質產量不高的實際,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課件和聘請農技專家授課等形式加強技術培訓,積極解決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受到民眾歡迎,在全鄉範圍形成大種水果的熱潮,正逐步發展成為全鄉農民增收的新的經濟成長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