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隱禪師,號南濱隱人,是清初活躍於西南一帶著名的臨濟宗大師之一。他在貴州省鳳岡縣王寨鄉中華山創建禪寺,佛蔭教澤遍布黔地及滇川,其斐然之績載入《黔南會燈錄》、《錦江會燈錄》等佛家經世典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隱禪師
- 別名:南濱隱人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荊溪(今江蘇宜興縣南)
- 出生日期:不詳
- 逝世日期:崇禎乙亥年(1635)
- 信仰:佛教臨濟宗
- 主要成就:創建中華山禪寺
- 代表作品:天隱修禪師語錄
簡介,傳說,生平,詩作,
簡介
天隱道崇禪師,號南濱隱人,是清初活躍於西南一帶著名的臨濟宗大師之一。他在清康熙年初(另說清順治18年)來到貴州省鳳岡縣王寨鄉中華山創建禪寺,培育弟子,引教開宗,接引信眾,以中興禪宗佛教為己任,佛蔭教澤遍布黔地及滇川。其斐然之績載入《黔南會燈錄》、《錦江會燈錄》等佛家經世典籍中,並以在當時西南佛學界的影響使王寨中華山名噪黔地,被信徒及周邊各郡官士視為皈依聖地。
傳說
天隱禪師到底何許人?他在臨濟禪宗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他是傳說中的明室朱氏之後還是亡明遺臣?“萬古徽猷”石刻到底蘊含著禪師怎樣一顆佛心?
天隱禪師“皇室說”
最早執此說法的是劉天祿在民國27年(1938)的詩作《雨庭寒暄》中,就有天隱禪師是“朱氏之後”或“亡民遺臣”的跡象。劉詩如下:空齋無酒度清宵,閒與老僧話寂寥。問到缽衣夸始祖,曾得冠冕棄前朝。迷津應向禪林問,清福原非宦海消。幾度沉吟真如諦,小巒風雨助推敲”。此詩清秀空靈,晶瑩如玉,於雋永中泛著一種撲面古意.同時也向我們證明了天隱“皇室說”民國時早有之。不難發現詩中“冠冕”(指做官人的帽子),“前朝”(意指明朝),“宦海”(指官場),就足可證明這一點。後來乾國祿老師在他《鳳岡軍事史略》一書中,就“天隱”、“中華山”、“萬古徽猷”之寓意推測道:
天隱:天是封建王朝時人們最忌諱使用的漢字,因為它代表著“大”,往往是君王的“專利”。更不說一個佛門僧人敢以“天”字冠號。天隱,顧名思義就是最大的人物隱遁空門的意思。是否暗喻了天隱就是永曆帝朱由榔之後或明室舊臣呢?
中華山:此山原名昆盧山,天隱循跡此山後始得其名。中華大地曾是大明朱氏的天下,今朝易之滿人,作為亡國君臣,目睹國破家亡,恨無回天之力,遂將隱居之地取名“中華山”,聊以思念故國鄉土。
萬古徽猷:此四字系天隱禪師所書,鐫刻於百米懸崖上,筆法圓潤,刀功精湛,系陰刻,筆畫塗有紅色,數里之外清晰可見。此石刻沒落款,天隱禪師為何不落款呢?令人費解。萬古乃千古之意,徽猷《辭源》解釋:“徽猷,高明的謀略”。天隱禪師遁跡空門題字不落款,怕暴露自己特殊的身份,自是千古以來高明之略,內心難言之事盡在其中。
天隱禪師“盧氏說”
有關中華山天隱禪師最早的記載是康熙48年(1709 )縣令張其文編撰的《龍泉縣誌稿》,在山川名勝一目中清楚記載 :“中華山,在縣城東九十餘里。路徑深邃幽靜,山岩崇峻秀靄。建有古剎一所。門前寬敞,坦周圍皆石,大小高低錯落入古。當面一石如盤,約高二丈,大如“之”,亦極古雅,石脊、石麓多古梅古樹,番上亦多刻遊人詩。初春遊此,梅香撲鼻,令人塵囂都捐。門外一望繡壤平疇,郁蔥可愛。剎後右側一石山,高數十丈,僧天隱刻“萬古徽猷”四字於頂。知縣張其文匾其剎‘居然文華’”。
此記在“山川名勝”一目26處鳳岡名勝記載中著墨最多,可見中華山在當時之盛況。由於知縣所著之文時間是在康熙48年,這時中華山香火正盛,根據天隱詩部分作落款時間分析此時天隱應逝世不久,所以康熙版《龍泉縣誌稿》可信無疑,令人遺憾的是沒有記敘天隱生世及俗姓。但是在1994年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鳳岡縣誌》大事記一目中卻記道“清順治18年(1661),明遺臣盧某隱居縣中華山,稱天隱和尚,書刻“萬古徽猷”四字於崖壁,至今猶存”。在釋心照法師《黔北佛教發展特點》一文中記到“天隱,俗姓盧,鳳岡人,(明)永曆15年出家,隱於中華山,號天隱和尚,留有“萬古徽猷”石刻”。這些記敘僅僅是傳說,還是另有發現,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傳說的版本愈多愈證明天隱在民眾心中的影響之大。
生平
據如純善一法師所著的《黔南會燈錄》和丈雪通醉的《錦江會燈錄》載,天隱禪師主持石阡中華山(即王寨中華山,當時鳳岡隸屬石阡府),為臨濟正傳三十三世,破山和尚的二傳弟子。他於康熙(一說順治)年初來王寨昆盧山,見此處左有七星關,右有隴水溪,便將昆盧山易名為中華山,創建寺廟,弘法普眾,使中華山漸成為黔北名剎。天隱不但深曉佛法,還寫詩作文,尤喜梅花,曾遍植梅花於寺廟周圍,常常引來文人游賞,就連他存世的詩作中也有許多寫梅之句。康熙48(1709)年龍泉知縣張其文贈送中華山寺匾牌“居然文華”一塊,康熙56(1717)年石阡中憲大夫黃良佐贈“中華高峰”匾額一塊,可見中華山寺當時在貴州佛界的影響。天隱禪師還四處設壇講法,其路線常從今河閃渡入川返黔、走滇進湘,河閃渡歷史上曾一度叫“和尚渡”,其和尚就是指天隱。《梵淨山佛教48寺院介紹》載,天隱還到梵淨山壩梅寺傳明末破山大師臨濟宗之法脈。壩梅寺,位於今江口縣德旺鄉的壩溪與梅溪之間,是明代梵淨山八大覺庵之一,始建於明代,原名承恩寺,歷史上幾毀幾建,最終毀於1958年的一場大火,當時僅存圍牆山門和數株古樹。
天隱道崇禪師有四個法嗣弟子,分別是古源海鑒禪師(1634—1700)、大凡昌宗禪師、識竺海倫禪師、以四德教禪師。古源海鑒於康熙4年(1665)得到天隱禪師的印證,1667年出任楚之沅陵龍泉寺,1669年主持貴州龍標山普法寺,對湖南、貴州的影響甚大。天隱曾作《贈古源法嗣住九龍禪院逸居天龍普法寺二韻》以示弟子:“九龍移錫到天龍,舉步一重又一重.白棒轟雷聲宇宙,打風打雨振寰中”。“九溪流水涌天龍,那出曹源巨鑒中。吐納百川俱一滴,來朝此地莫歸東”。天隱與法嗣弟子古源情深義重,據心照不宣法師《破山海明禪系在湘西的發展》一文載,康熙6年(1667)古源向弟子蓮月印正傳法時說:“回龍寺里,頻繁遭毒手;中華山中,屢遇鉗錘;當年種就禍根,今向人天吐露。專申供養正傳臨濟宗三十三世本師天隱老和尚,用酬法乳之恩,伏願生生為人天眼目,世世作佛祖鉗錘”。“生生”、“世世”之句可見古源對恩師天隱的深深虔誠。大凡昌宗禪師後住思南太平寺;以四德教禪師住湄潭白筠寺。識竺海倫禪師是四川夔州張氏子,拜天隱為師後,幫助輔助中華山寺廟,後又到江南一帶雲遊,歸來後在中華山寺任監寺10多年,天隱禪師圓寂後,識竺留在中華山繼席開法,為臨濟破山正傳三十四世,其靈塔在中華山至今猶存,當地人稱下竺和尚。
中華山寺廟為臨濟正傳之祥地,一直香火不斷,裊裊青煙歷經了整個清朝和民國,可惜卻毀在“破四舊”之中。唯一留存下來的只有懸崖上的天隱手跡“萬古徽猷”和黃良佐款“中華高峰”匾牌。此匾牌在破四舊中被棄於荒郊,當時一陸姓人見此匾牌寬大厚實,便撿回家中作圈板用,後又移至圈樓上堆放穀草。陸翁死後,家人便嫌此匾為廟上之物不吉利,寄藏邪惡。於1986年將此匾復棄於荒郊,有好事者見之電話告訴鳳岡文管所,文管所便遣人從王寨送來,此匾才得以存世。可惜此匾今也斷為兩半,無人修復,在厚厚的塵灰中默默傾訴著300年的興衰往事。
詩作
天隱道崇禪師深得佛法,知音曉律,著有《天隱道崇禪師語錄》七卷本,皆以散失。明清時貴州僧人語錄、燈錄、詩歌大多輯入民國《貴州通志·藝文志》,其中就錄載黔中禪師語錄30種,方外詩12部。同時《播雅》、《黔詩記略·後編》均錄載有禪僧作品,令人遺憾的是卻未收錄天隱的作品。在輯錄黔地僧人語錄為主的《嘉興藏》一書中,共收入黔地僧人作品18種94卷,如《丈雪語錄》、《敏樹語錄》(天隱的師父)、《赤松語錄》(天隱的師弟)等18人。未錄入的卻有《天隱語錄》、《語嵩語錄》、《半月語錄》等24人。值得慶幸的是雖歷經了300多年,天隱詩作仍有近100首存世,不得不說這是一種造化。
《庚戊(1670)冬寓貴築大興寺 吳春元呈本師(即天隱之師敏樹)老人韻》
時值今年異昔年, 隴梅香吐一枝先。
何似昨夜東歸夢, 報導桃花曖日還 。
《賓望日示萬肓上座》
時值黃梅五月中,臨近一句許誰通。
竹條拄杖泛拈出,到處逢緣暢祖風。
《九日寄朝陽易止上人》
中華無物寄朝陽,時到東籬菊正芳。
欲借一枝聊代札,黃花何似墨花香。
《冬日琨石禪人自楚歸蜀過中華乞字口占一絕》
九黎行腳去三巴,楚水黔山繹路賒。
時到中華冬不冷,如何十月早梅花。
《示一貫戒子回滇省親》
爾別滇南三十載,何如棄俗入空門。
慎思父母夠勞重,珍重時歸去省親。
《宿雲山寺懷繼玄耿居士》
舉步千山涉萬山,我行容易公行難。
離亭一宿雲山寺,空抱琵琶對月彈。
《渡揚子江》
揚子江頭望渡頭,水光山色共悠悠。
白雲上下連舟楫,一片孤帆漾碧流。
《春日行歌》
二月草青山斷黃,桃花開遍李花香。
行人一路看春色,何處耕夫不著忙。
《山羊嶺》
一徑凌空度嶺崗,到來方識此山羊。
通身草木表形概,嘯月眠雲歷歲長。
《詠雪》
朔風吹凜凜,六出遍天涯。
諸樹盡成梅,無香只有花。
田園玉砌界,溪岸境交加。
古渡停舟楫,漁郎未泛槎。
《秋日對鏡有感》
自住中華寺, 年經七八秋。
風番紅過樹, 一片白增頭。
對鏡憐雙鬢,衰容刺兩眸。
此身原是幻,四大假吾儔。
《天中節》
深山無曆日,歲月幾忘遲。
不計天中節,那得艾虎懸。
人間歡樂酒,誰共煮清泉。
把筆書懷句,載詩吊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