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則起義

王則起義

王則起義,發生於北宋仁宗慶曆年間,是國防危機、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日益加劇背景下,由王則發動的貝州士兵起義。

起義軍領袖王則,出身涿郡農民,曾是宣毅軍小校。利用彌勒教的傳說,充分發動貝州、冀州、德州、齊州的士兵和農民。慶曆七年(1047年)冬至,正式發動起義,攻取貝州後,王則建國安陽,自稱東平郡王,以張巒為宰相,卜吉為樞密使。

慶曆八年正月,宋仁宗以文彥博為河北宣撫使,以明鎬為副使,領軍圍攻貝州,鎮壓起義。首領王則等人遇害於開封,立時六十五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則起義
  • 簡介:王則起義,從發動到失敗,
  • 相關史料:《兩宋農民戰爭史料彙編》
  • 時間:慶曆八年正月
起義經過,社會條件,失敗原因,軼事典故,《三遂平妖傳》,相關史料,

起義經過

王則,本是涿州的農民,逃荒到貝州,給地主放羊,後來應募到宋軍中當兵,起義前是宣毅軍的小校。貝、冀等州本來有彌勒教在民間秘密流傳。傳說“釋迦佛衰謝,彌勒佛當持世”。王則利用彌勒教的傳說,傳布著變革世道的輿論,並利用彌勒教和德州、齊州的士兵、農民取得了聯繫。起義事先作了部署。吸取益州士兵起義的經驗,準備在慶曆八年(1048年)新正元旦,乘官吏們慶賀新年時,各地同時起兵,攻取河北。由於這個計畫事前被泄露,王則不得不在慶曆七年(1047年)十一月冬至節,提前發動起義。當州官們去天慶觀拜謁時,王則率領起義士兵打開兵庫,奪得武器;打開監獄,釋放囚犯,隨即逮捕了貝州知州張得一,占領貝州後,建國號安陽,自稱東平郡王。以州吏張巒為宰相,卜吉為樞密使。城內起義的居民,在面部刺上“義軍破趙得勝”六字,表示推翻宋王朝統治的堅決意志。
起義極大地震動了宋王朝。宋仁宗慨嘆說:“大臣無一人為國了事者,日日上殿何益 ?”參知政事文彥博自請鎮壓。慶曆八年正月,仁宗派文彥博為河北宣撫使,以明鎬為副使,領軍圍攻貝州。宋軍攻城,久不能下。最後在北城急攻,乘起義軍不備,在南城挖通地道,潛入城內。起義軍突圍而出,王則、張巒、卜吉等被俘。起義士兵仍依村舍作戰,直到最後被焚犧牲。宋朝統治者把王則、張巒、卜吉等押解到開封,殘暴地處死。起義領袖們英勇地犧牲了。
王則起義,從發動到失敗,不過六十五天,但給予宋王朝的打擊,是沉重的。起義 利用宗教傳播輿論,事前已有計畫部署,發動後建置官屬,有步驟地行動。比起前此的士兵起義來,顯然前進了一步。

社會條件

第一, 王則的起義是在來自契丹、西夏的民族壓迫日趨嚴重的社會條件下發生和發展起來的。
第二, 王則的起義, 是在國內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化和複雜化的社會條件下發生和發展起來的。
第三, 王則的起義, 是在適合被壓迫階級利益的彌勒教廣泛流傳的社會條件下發生和發展起來的。

失敗原因

(一)屬於起義軍方面的:
王則所領導的貝州起義是由出身於散漫、偏狹和保守的農民階級的一群士兵領導進行的,本質上屬於農民革命的武裝起義, 其本身也帶著自發的性質。正因為這樣,所以這次的起義, 沒有結合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契丹、西夏侵略勢力和漢民族的矛盾及北宋王朝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去組織一切可能動員的力量擴大起義的範圍, 而是企圖先在內外兩大敵人的肘腋之下建立割據的河北政權,這就在戰略上必然要犯錯誤。
(二)屬於北宋統治階級方面的:
北宋統治階級在國防危機的形勢下, 對於全國範圍內紛紛出現的起義事件的提防原是很敏感的。慶曆五年十一月趙禎下詔河北安撫司說:“自保州兵叛,多務姑息,恐軍情並驕,其密諭主兵臣僚,多加撫御之,如敢輒犯軍律者,亦聽法外施行。”便是一個具體的例證。

軼事典故

《三遂平妖傳》

這是一部以神怪故事的形式演述北宋仁宗時鎮壓王則、胡永兒夫婦所領導的農民起義的小說。原本共二十回。其中不少民間故事傳說,語言質樸,風格與宋元話本相近。他與流行的馮夢龍增改的四十回本有很大不同,是海內孤本。
此書將王則起義妖魔化,是反對人民起義運動和稱頌宋王朝對起義的鎮壓的,但在敘述中,從某些角度也反映了當時封建統治者的凶暴貪婪和軍隊中的腐朽情況。

相關史料

以下是有關北宋王則起義的相關史料,條目據何竹淇《兩宋農民戰爭史料彙編》:
1.宋楊仲良:《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卷四九,“貝州王則之叛”。
2.宋彭百川:《太平治跡統類》卷一零,“仁宗平王則”。
3.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卷四“忠孝門”,記馬遂條。卷九“事志”,記文彥博條。
4.明方鵬:《責備余談》卷下,“馬遂投杯抵賊”條。
5.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卷三二,“貝州亂卒”條。
6.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六三,“仁宗紀”。
7.《宋會要輯稿》六五一零頁,一六五冊,“刑法二”,“刑法禁約”條。
六九二六頁——六九二七頁,一七六冊,“兵一零”,“叛將王則”條。
六九九三頁,一七九冊,“兵一四”,“便宜行事條”。
8.宋李攸:《宋朝事實》卷一六,“兵刑”。
9.《宋大詔令集》卷五四,<文彥博拜集賢相制>(原註:慶曆八年正月戊申)。
卷二一八,<王則平曲赦河北制>(原註:慶曆八年閏正月甲辰)。
10.宋曾鞏:《隆平集》卷二零,“妖寇傳”“王則傳”。
卷八,“明鎬傳”。
卷一九,“王信傳”,“馬遂傳”。
11.宋王偁:《東都事略》卷六,“仁宗紀”。
卷六三,“明鎬傳”。
卷六七,“文彥博傳”。
卷八四,“楊遂傳”。
卷一一零,“馬遂傳”。
12.《宋史
卷一一,“仁宗紀三”。
卷二八八,“高若訥傳”。
卷二九二,“明鎬傳”。
卷二九七,“郭勸傳”。
卷三零三,“張昷之傳”,“田京傳”。
卷三一三,“文彥博傳”。
卷三二六,“王信傳”。
卷三四九,“郝質傳”,“楊燧傳”。
卷四四六,“董元亨傳”,“馬遂傳”。
卷四六四,“李遵勗傳”附“李端懿傳”。
13.宋陳均:《九朝編年備要》卷一三,“仁宗紀”。
14.宋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之集·下編卷一三·文潞公彥博傳》。
15.宋司馬光:《洓水紀聞》卷四,附宋王銍默記》。
16.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卷三之一,“太師潞國文忠公(彥博)”篇。
17.宋江少虞:《皇朝事實類苑》卷五六,“將帥才略”門“文潞公”條。
18.宋呂頤浩:《燕魏雜記》,記武勝軍節度使賈昌朝判大名府,遣兵進討王則條。
19.宋王鞏:《聞見近錄》,記張齊賢薦明鎬征王則條。
20.宋沈俶:《諧史》,記趙氏女條。
21.宋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中,記平王則後,賈昌朝自鄆州徙鎮名(定)條。
22.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居士集》卷三二,<李公(端懿)墓志銘>。
23.宋司馬光:《司馬溫文公集》卷九,<上龐樞密(籍)論貝州事宜>。
24.宋鄚獬:《鄖溪集》卷一九,<田公(京)行狀>。
25.宋王安石:《王臨川全集》卷八七,<賈魏公(昌朝)神道碑>。
卷九五,<傅公(立)墓志銘>。
26.宋張方平:《樂全集》卷二一,論京東西河北百姓傳習教法事。
27.宋劉摯:《忠肅集》卷一一,<天章閣待制郭公(申錫)墓志銘>。
28.宋蘇舜欽:《蘇舜欽集》卷九,<上集賢文相(文彥博)書>。
29.宋唐士恥:《靈岩集》卷二,<擬河北宣撫使平貝州露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