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登平嵩閣右嵩亭作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宋詩鈔》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文彥博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登平嵩閣右嵩亭作⑴
不較平嵩與右嵩⑵,大都亭閣畫穹崇⑶。
太行太室當前後⑷,俱是家山入望中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平嵩閣、右嵩亭:均為嵩山上的建築物。
⑵不較:不論。
⑷太行:山名,綿延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界的大山脈。又名五行山、天母山、女媧山等。太室:即中嶽嵩山,五嶽之一,在今河南登封縣北。東稱太室,西稱少室。
⑸家山:家鄉。
白話譯文
不論平嵩還是右嵩,亭閣大都仿造穹蒼的形狀。太行太室兩山在我身前身後,神野中全都望見自己的家鄉。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文彥博游嵩山平嵩閣右嵩亭後創作的,約作於慶曆年間(1041-1048年)。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的前兩句是說無需將“平嵩”與“右嵩”做比較,因為二者都是高高聳立、幾盡蒼穹的亭閣。司馬光在《和河陽王宣徽九日平嵩閣宴集》中云:“危閣壓霜風……百峰高鳥外,萬里寸眸中。”可見平嵩閣之高挺。其地形如此接近,看來想比較也難了。在這樣的高亭之上遠望,視野之開闊可想而知。
三四句即言詩人登亭閣之所見。“太行太室當前後,俱是家山入望中。”李迪有詩相證:“南指嵩高北太行,大河中出貫靈長。”(《題河陽後城平嵩閣》)平崇閣南依嵩山,北臨太行,處在二山的交界之處,可見地形之險要。站在如此險峻的亭閣上觀望,詩人的感覺不是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那樣充滿哲理的豪邁氣慨,也不像杜甫在《望岳》中產生的雄壯感懷,詩人只寫了自己舉目所見都是山裡的人家。有山有水有亭有閣,真可稱得上人間仙境了。登臨這種足可讓人產生絕塵忘俗之感的地方,看到遠處青山隱隱,近處流水潺潺,詩人想到的是壯志難酬的感慨,還是歸隱山林的想往,但詩沒有明言,全詩以一句“俱是家山人望中”作結,詩人將其所思、所感盡寓於其中,卻不明言,更帶給人無限想像的空間。
此詩語言清淡流暢,風格清新秀逸。代表了文彥博詩歌以情取勝、不加藻飾的特點,可見出詩人在努力擺脫西岜體詩風影響上所做的努力。
名家評價
作者簡介
文彥博(1006-1097年),字寬夫,汾州介休(今屬山西)人。天聖五年(1027年)進士。歷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慶曆(1041-1048年)末期因鎮壓王則起義,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潞國公。熙寧(1068-1077年)初期,反對王安石變法,出判河陽等地。司馬光復相後,為平章軍國重事。以太師致仕。有《潞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