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明朝海南著名愛國詩人)

王佐(1428~1512)字汝學,號桐鄉臨高縣蠶村都(今海南省臨高縣博厚鎮透灘村)人。明代海南著名詩人

基本介紹

  • 本名:王佐
  • 字號:字汝學
    桐鄉
  • 所處時代:明代
  • 出生地:海南臨高縣蠶村都
  • 出生時間:1428年
  • 去世時間:1512年
  • 主要作品:《雞肋集》《瓊台外紀》
生平簡歷,影響成就,

生平簡歷

明宣德三年( 1428 年)生,父親王原愷為世襲撫黎士舍官。母親唐朝選,是瓊山唐舟監察御史)的侄女,生二女一男。王佐大姐王春,二姐王蘭。王佐七歲時,父親去世,教養子女的重任由母親承擔。母親知書識禮,命王佐追隨名師,雖遠在千里之外,也遺王佐前往就讀。曾受教於唐舟、丘濬。學問日進。稍長,母親索性帶他回娘家,拜叔父唐舟及丘濬為師,經過兩位名師的指點,王佐獲得了很大的教益,為他今後的文學成就打下了基礎。
明正統十二年( 1447 年),王佐剛好 20 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次年春試,不幸落第。後來進京師太學(國子監)讀書。王佐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祭酒吳節、司業閻禹錫都稱讚他,並向宰相李賢推薦,李賢也深信他將來必成大器。可是,由於某些權勢者的妒忌,多方壓抑,王佐在太學呆了 19 年,始終沒有考取進士。眼看年近 40 ,他只好向吏部報到,要求銓補。
明景泰六年(1455年),代宗皇帝敕令監察御史彭烈、臨高知縣楊獲等親抵透灘村,為其建立“禮魁坊”,以示表彰。
明成化二年(1466年)出任廣東高州同知。成化五年( 1469 年),母親病故,王佐奔喪回家。成化十年(1475年)改任福建邵武府同知。兩地均遇盜亂,力主邊撫,分化賊勢,境內得以安清。十六年(1480年),調任福建鄉試考官,擴增府、州、縣學,注重教化,反對行賄封舉,深受生員擁護。
弘治二年(1489年)改任江西臨江府同知,直至退休。史載“所至以廉操聞,遺愛於民”。

影響成就

王佐一生好學,晚年歸家常與密友談論詩文,優遊山林,養花種草,著書自樂。七旬高齡跋涉瓊州各地,遍訪風土人物,廣搜民俗掌故,修成《瓊台外紀》一書。唐胄所編《正德瓊台志》幾乎全部引錄。主要著作有《雞肋集》、《經籍目略》、《瓊台外紀》、《庚申錄》、《原教篇》、《金川玉屑集》、《瓊崖表錄》等。其詩詞後世給予很高評價。明代瓊州府提督副使胡榮稱其“詩詞溫厚和平,文氣光明正大,當比擬唐宋諸大家”。今人郭沫若稱之為“愛國詩人”。
《雞肋集》和《瓊台外紀》是王佐的代表作。《雞肋集》有詩 302 首,雜文 82 篇,是他著作中的精華。《瓊台外紀》是一部地方志書,記錄了海南的風士人情,地理山川等掌故。《瓊崖表錄》是王佐寫給皇帝的奏章,陳述瓊崖的重要,指出漢棄瓊崖、元設土舍的錯誤,語多懇切。他的詩,狀物、寫景,刻畫入微;懷古抒情,清新雋永,多為愛國憂民之作。他的《天南星》中的“夫何生海南,而能濟饑飽。八月風颼颼,閭閻菜色憂”和《鴨腳粟》中的“三月方告飢,催租如雷動。”“瓊民百萬家,菜色半分病,每到飢月來,此草司其命。”都是王佐關心人民疾苦的表現。《哀使君》、《哀四義士》和《海外四逐客》等詩篇,則通過悼念宋末瓊州安撫使趙與珞及四義士(謝明、謝富、冉安國、黃之傑)抗元殉節和懷念抗金名臣李綱趙鼎等人,以表達他的愛國思想。王佐特別推崇胡銓,一連寫了《澹庵井》、《茉莉軒》、《夜宿胡澹庵祠》等詩。其中以《茉莉軒》 2 首,詞多激憤,在讀書人中廣為傳誦。至於他的《鳳梨蜜》、《食檳榔白》、《禽言九首》、《鷓鴣媒》、《桐鄉夏景》、《金雞嶺》、《益智子》等詩篇,識者推為上品。
王佐被譽為海南四大才子(丘濬、海瑞、王佐、張岳崧)之一,尤以詩文見長,世稱“吟絕”。明代瓊州府提督副使胡榮稱讚王佐“博學多識,見道精審,故詩詞溫厚和平,文氣光明正大,當比擬唐宋諸大家”。明進士戶部侍郎唐胄說:“《瓊台外紀》一書,乃王桐鄉先生精力所在”,又云:“其詞之中易溫雅,氣之光明雋偉,當比擬於古諸大家”。現代大文豪郭沫若(四川樂山人)稱讚他為愛國詩人。明隆慶年間( 1567 — 1572 年),瓊州府海一帶商民,于海口市關廠坊(今義興街)立西天廟,奉祀王佐,現為海口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