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細菌性莖腐病

玉米細菌性莖腐病

玉米細菌性莖腐病是由菊歐文氏菌玉米致病變種(Erwinia chrysanthemi pv.zeae(Sabet)Victoria,Arboleda et Munoz)引起的病害,主要為害中部莖稈葉鞘。病害主要分布在江蘇、河南、山東、四川、廣西均有發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玉米細菌性莖腐病
  • 危害作物:玉米
  • 為害部位:莖稈和葉鞘
  • 病原名稱:菊歐文氏菌玉米致病變種
  • 病原類型:細菌
為害症狀,病原信息,傳播途徑,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為害症狀

主要為害中部莖稈葉鞘。玉米10多片葉時,葉鞘上初現水漬狀腐爛,病組織開始軟化,散發出臭味。葉鞘上病斑不規則形,邊緣淺紅褐色,病健組織交界處水漬狀尤為明顯。濕度大時,病斑向上下迅速擴展,嚴重時植株常在發病後3~4天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黃褐色腐臭菌液。乾燥條件下擴展緩慢,但病部也易折斷,造成不能抽穗或結實。

病原信息

Erwiniachrysanthemipv.zeae(Sabet)Victoria,ArboledaetMunoz異名E.carotovoraf.sp.zeaeSabet稱菊歐文氏菌玉米致病變種,屬細菌。菌體桿狀,兩端鈍圓,單生,偶成雙鏈,革蘭氏染色陰性,周生鞭毛6~8根,無芽孢,無莢膜,大小0.85×1.6(um)。菌落圓形,低度突起,乳白色,稍透明。此外,有報導PseudomonaszeaeHsi.etFang.稱玉蜀黍假單胞菌,也是玉米細菌性莖腐病病原。

傳播途徑

病菌可能在土壤中病殘體上越冬,翌年從植株的氣孔或傷口侵入。玉米60cm高時組織柔嫩易發病,害蟲為害造成的傷口利於病菌侵入。此外害蟲攜帶病菌同時起到傳播和接種的作用,如玉米螟、棉鈴蟲等蟲口數量大則發病重。

發病條件

高溫高濕利於發病;均、溫30℃左右,相對濕度高於70%即可發病;均溫34℃,相對濕度80%擴展迅速。地勢低洼或排水不良,密度過大,通風不良,施用氮肥過多,傷口多發病重。輪作,高畦栽培,排水良好及氮、磷、鉀肥比例適當地塊植株健壯,發病率低。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實行輪作,儘可能避免連作。收穫後及時清潔田園,將病殘株妥善處理,減少菌源。加強田間管理,採用高畦栽培,嚴禁大水漫灌,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
(2)及時治蟲防病。苗期開始注意防治玉米螟、棉鈴蟲等害蟲,及時噴灑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
(3)田間發現病株後,及時拔除,攜出田外漚肥或集中燒毀。
(4)必要時於發病初期剝開葉鞘,在病部塗刷石灰水。用熟石灰1kg,對水5~10kg塗刷有效。
(5)在玉米喇叭口期噴灑25%葉枯靈或20%葉枯淨可濕性粉劑加60%瑞毒銅或瑞毒鋁銅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有預防效果。
(6)發病後馬上噴灑5%菌毒清水劑600倍液或農用硫酸鏈黴素4000倍液,防效較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