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獨樹鎮位於方城縣東北部。面積224.03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55711人(2017年)。轄竹園、平原、招東、招西、常莊、康莊、朱溝、張寨、栗園、姚莊、板井、周莊、吳井、馬庵、孫窪、韓莊、獨東、三里堡、獨西、獨北、陳莊、李窪、張莊、杏園、白石咀、馬崗、中信莊、王崗、代崗、煙莊、劉營、棠樹楊、牛角里、焦莊、辛莊、唐店、稻穀田、小街、硯山鋪、金銀店、前莊、馬庫莊、石相里、黃莊4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獨東村。鄭(州)南(陽)公路、豫01線、許平南高速公路及地方鐵路過境。
沿革
1972年建獨樹公社,1983年改鄉。1992年由獨樹鄉析建獨樹鎮。1997年,獨樹鎮面積30平方千米,人口1.8萬,轄吳井、三里堡、李窪、張莊、東大隊、西大隊、北大隊、大韓莊、馬庵、小街10個行政村;獨樹鄉面積197平方千米,人口5.5萬,轄南竹園、平原、東村、西村、康莊、常莊、朱溝、張寨、扳井、陳莊、姚莊、栗園、周莊、馬崗、孫窪、牛角里、棠樹楊、焦莊、稻穀田、唐店、辛莊、石相里、黃莊、硯山鋪、金銀店、前莊、馬庫莊、杏園、白石咀、中信莊、劉營、東王崗、戴崗、煙莊34個行政村。2005年,撤銷獨樹鄉,併入獨樹鎮。
簡介
河南省方城縣獨樹鎮地處南陽盆地東北邊緣,位於北緯33.2度、東徑112.3度,北倚
伏牛山脈,南望桐柏山
脈,扼守中原進入豫西南、鄂西北的交通要塞,省豫01線、許平南高速公路橫貫全境18.6公里。北距鄭州新鄭機場180公里,南距南陽機場60公里,素有南陽“東北門戶”之稱。轄區南接古莊店鄉,北鄰拐河鎮,西與楊集鄉相接,東南與楊樓鄉相鄰,東北部與平頂山葉縣保全鎮接壤。
境內礦產資源品種多、儲量大、易開採,已探明的有:滑石、螢石、硯石、鉀石、矽石、大理石等,其中滑石儲量達8000萬噸以上,螢石、
硯石儲量都在5000萬噸以上,用硯石精雕細刻成的
黃石硯被譽為“石中精品”。 全鎮參與滑石粉開採、運輸、加工的廠礦企業80多家,年產滑石粉40多萬噸,是全國最大
滑石粉生產基礎。同時也帶動了塑編、運輸、加工、水泥、家俱等行業迅猛發展,各類企業總量達300多家。投資300多萬元建成的銀豐林牧綜合開發公司,帶動了全鎮畜牧養殖業和林果業的發展,投資600多萬元和400多萬元興建的清源加油站及獨樹加油站是獨樹招商引資的新成果。
主要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經濟作物以菸葉、小辣椒、瓜菜為主,油料作物以芝麻、花生、油菜為主,食用菌生產以香菇、木耳為主,畜禽養殖業以豬、牛、羊、雞為主,林果業以油桃、
黑李、大棗為主,已形成煙、椒、菌、牧、果五大主導產業。5000畝小雜果、1.2萬畝菸葉、3.5萬畝小辣椒成為了支撐獨樹經濟發展的三大支柱產業。
行政區劃
獨樹鎮代碼:411322101。2006年,轄44個村委會:竹園村、平原村、招東村、招西村、常莊村、康莊村、朱溝村、張寨村、栗園村、姚莊村、板井村、周莊村、吳井村、馬庵村、孫窪村、韓莊村、獨東村、三里堡村、獨西村、獨北村、陳莊村、李窪村、張莊村、杏園村、白石咀村、馬崗村、中信莊村、王崗村、代崗村、煙莊村、劉營村、棠樹楊村、
牛角里村、焦莊村、辛莊村、唐莊村、稻穀田村、小街村、硯山鋪村、金銀店村、前莊村、馬庫莊村、石相里村、黃莊村。
道路交通
境內主要有省道豫01線、許平南高速公路橫穿全境18.3公里,新修硬化獨頂公路、獨拐公路、方獨公路等6條柏油道路,油路通車裡程達到85.5公里,全鎮所有鎮村道路全部實現砂石化,形成南北貫通、東北相連的鎮內交通網路。開通有
方城——
獨樹、獨樹——
黃石山遊覽區、獨樹——楊集——方城三條公交線路,具有十分便利的交通條件。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以北部崗丘山區為主,品種多、數量大、埋藏淺、易開採,已經地質部門探明的有:
滑石、
螢石、
硯石、鉀長石、矽石、大理石、石灰石、重晶石、金紅石和金、銀、鐵等,其中滑石儲量達8000萬噸以上,居全國前列,螢石、硯石探明儲量均在5000萬噸以上,鐵礦石儲量在3000萬噸以上。
小城鎮建設
近年來,累計投資3400多萬元硬化建設並綠化美化鎮區人民路、金水大道、建設路、濱河路等九條街道,五緯四經九條街道構成占地總面積達4.6平方公里的鎮區框架結構。鎮區內有35千伏變電站一座,省級甲等衛生院一所,三所國小、二所國中、一所高中。電話裝機3000多部,有線電視網覆蓋全鎮,各類餐飲網點、賓館20餘家,電力、通信、排水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鎮區內常住人口達2.5萬人,占全鎮總人口的35%,各類工商戶達2400戶以上,年商品交易額達數億元。
農業主導產業
種植業以菸葉、小辣椒、花生為主,林果業以優質油桃、日本甜柿、木瓜、銀杏為主,養殖業以生豬、黃牛、奶牛、羊、雞為主。全鎮種植小辣椒40000畝,年產乾椒9000噸,建成小辣椒購銷市場3個,年購銷量超過1萬噸。種植各類林果20000畝,菸葉6000畝,優質牧草3000畝,花生8000畝,豬、牛、羊存欄75萬頭,禽類200萬羽。煙、椒、果、牧為主的四大優勢農業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70%以上。
傳統手工業
傳統的手工業主要有以硯石為主要原料的硯雕工藝品及手工梳篦產品。其中硯雕品龍鳳自動斟酒壺工藝令人讚嘆、美輪美奐,產品遠銷港台及東南工業亞。以招扶崗為主心的梳篦加工作坊100多家,年產梳篦200多萬把,產值100多萬元,催生農民經紀人30多位。
歷史與建制沿革
獨樹鎮歷史淵源久長,很早就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1976年在獨樹北2公里
張莊、
翟莊之間發現的新時器時代遺址,經考證為仰韶文化早期遺蹟,說明當時這裡的人類活動已相當繁盛。獨樹自古為南北通衢、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文王為了與中原諸侯爭鋒,在方城山(今獨樹鎮大關口黃家門)一帶以山築塞,修築長城,作為進退之據。《淮南子·墜形篇》把大關口與太汾、居庸等關口並列,合稱“
天下九塞”,現殘存南北兩條土城牆,高1.5—3米,旗桿山、擂鼓台等地名流傳久遠,現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早在春秋時期,獨樹已成為商品集散地。
漢代中葉,獨樹稱為龍泉店,時人開始開採和製作黃石硯、石猴等工藝品。明朝正統四年設諸陽驛,獨樹正值驛道上,稱為龍泉店鋪,後稱龍泉鎮。明
嘉靖三十二年,洪水淹沒沖毀龍泉古鎮,僅
龍泉寺前一老槐樹得以倖存,後人因此易名為獨樹。清鹹豐九年修建龍泉鋪寨,現仍存東寨門及上方石刻“旭映”二字。 1943年,豫陝鄂解放區第七地委、七專員署、七軍分區成立,1948年遷往獨樹,當時獨樹屬魯南縣。1950年成立獨樹區,1958年5月,成立獨樹革命委員會,1971年9月建立獨樹人民公社黨委,1978年改獨樹人民公社為獨樹鄉政府,1980年廢除革命委員會,成立管理委員會,1986年4月獨樹撤鄉設鎮。1990年被河南省建設廳命名為“中州名鎮”,1999年被河南省政府確定為全省百家重點建設小城鎮之一,2009年被南陽市委市政府命名為“五星級”小城鎮。全鎮有轄44個行政村,265個自然村,總人口74950人,有漢、回、蒙古族、傣族等4個民族,其中回族占少數民族的絕大多數。
經濟發展
2004年,全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79億元,完成非農戶固定資產投資2414萬元,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92萬元。
1、農業特色產業 農業特色產業主要以煙、椒、果、牧為主,全鎮菸葉面積6000畝,小辣椒麵積40000畝,以優質油桃、大白桃為主的林果面積18000畝。以栗園、張寨、扳井、招扶崗東村、招撫崗西村、竹園等畜牧養殖強村為重點,全鎮共有各類專業養殖場(養殖戶)243家,年飼養畜禽100萬頭(只)以上,其中禽類93萬隻,山綿羊6.3萬隻,生豬7.5萬頭,牛1.2萬頭,實現年產值9000多萬元。
2、民營經濟 民營經濟以滑石、螢石、鉀長石等礦產資源開採加工、化工機械、運輸、餐飲及物資流通為主,2004年,全鎮非公有制經濟單位個數達到2850家,從業人員14488人,實現總產值6.5億元,實現增加值2.95億元,利稅總額達到5710萬元,實現入庫稅金460萬元。其中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5.4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6.7%,增加值1.68億元,利潤5235萬元,入庫稅金423萬元。全鎮共有限額以上企業6個,年實現產值13670萬元,增加值達到4163萬元,入庫稅金164萬元。
3、城鎮建設 獨樹鎮鎮區面積2.58平方公里,共有五緯四徑九條街道,分為工業、商貿、行政、文化、三產、生活六大小區,鎮區常住人口2.4萬人,各類商戶2400家,年商品交易額3億元左右。鎮區建有代表獨樹歷史淵源的鎮標一座,安裝有現代文明城鎮風貌的高桿吊燈1個,栽植塔松、
劍麻、紅
葉李、女貞等風景樹1萬株,培植草坪綠地8000平方米,電力、通信、郵政、排水等配套建設齊全,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迅速,鎮區環境優美,功能完善。
非公有制經濟
非公制經濟主要以滑石開採加工企業為主,帶動了塑編、運輸、農機、農膜、化工、建材、家俱和農牧開發的快速發展,全鎮各類企業達300餘家,投資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清源石化、中石化加油站和銀豐林牧綜合開發公司、栗園奶牛養殖合作社。止2003年底,全鎮非公有制經濟個數達2695家,從業人員1.2萬人,實現年產值4.42億元。
自然環境
獨樹總面積224.03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13.4萬畝。兼有山區、丘陵和平原三種地形,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山區,南部為平原,山區和平原之間的過渡地帶為
丘陵地區,各占轄區總面積的1/3左右。境內山脈屬伏牛山系,為東西走向,海拔高度在400—716.8米之間,主要山峰有牛心山、黃石山、
塔山等,由於山體與平原緊密相連,黃石山等山峰給人以拔地而起、突兀高聳的感覺,山峰陡峭,景象巍巍壯觀。境內地質構造以斷裂為主,間以規模不等的褶皺構造,沿斷裂帶常有斷崖地貌形態出現。地史演化造就了獨樹多種岩石和豐富的礦產資源,滑石探明儲量在8000萬噸以上,膨潤土儲量逾億噸,居中原之冠、全國前列。硯石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獨樹獨有的傳統工藝品—黃石硯的原材料。此外,鐵礦、鉀長石、花崗岩、螢石等儲量巨大,有較高的開發利用價值。 獨樹地處“五界一口”,“五界”即北亞熱帶與暖溫帶、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南陽盆地和
黃淮平原、伏牛山脈與桐柏山脈、華北地台和秦嶺地槽的分界,“一口”即南陽盆地東北部獨樹所在地,因山地突然沉陷形成自然缺口,東北窄、西南寬,形如喇叭狀,是南北氣流進出南陽盆地的通道,風大且多,俗稱“風口”。
獨樹鎮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夏季多西南風,其它季節多東北風。無霜期222天,年平均日照時間2537小時。年平均氣溫120,年平均降水839mm,雨水季節分布不均,冬春少雨,夏秋雨水較為集中。受地質、地貌、氣候等因素共同影響,境內地下水資源豐富,區域分異性十分明顯,全鎮共有
賈河、硯河、脫腳河等5條河流;山泉近10處,其中暖泉、
扳倒井較為著名;有郭林水庫、塔山水庫等9座水庫,其中郭林水庫庫容達335萬立方米;人工水利工程——萬米長塘縱貫全鎮12千米,可灌溉耕地近4萬畝。水資源季節性動態變化明顯,豐水期水量明顯加大。
旅遊資源
獨樹鎮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鎮區東3公里有與
飛奪瀘定橋、激戰嘉陵江等著名戰役齊名的紅二十五軍血戰獨樹遺址,建有原軍委副主席劉華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筆題詞的紀念碑一座,正在爭取和籌建紅二十五軍血戰獨樹紀念館。
以鎮區為中心,東有與飛奪瀘定橋齊名的紅二十五軍長征血戰獨樹紀念地,建有原軍委副主席劉華清等親筆題詞的紀念碑、西有漢光武廟、扳倒井和與南陽府衙、內鄉縣衙共同構成封建官文化系列的古驛站接官廳“玉照堂”、北有張翟莊新石器仰韶文化早期遺址、中國最古老的長城——春秋戰國時期的楚長城遺址和與武當山齊名的黃石山(又名北武當山,
小頂山),該山高716.8米,水秀澗幽,風景秀麗,有全國聞名的桃花庵遺址和宏大的道觀建築群,是周圍兩市一區重要的道教活動場志和久負盛名的旅遊勝地。
鎮區西4公里有扳倒井、光武廟,有與內鄉縣衙、南陽府衙共同構成封建官衙建築文化系列的古驛站接官廳(又名玉照堂),據碑刻記載,明清以來,曾有明朝兵部尚書于謙、駙馬鄔景和,清道光皇帝、欽差大臣
林則徐、戶部尚書戴明悅、禮部尚書李德炳及傅壽彤、顧嘉衡、許乃普、鄭宗玉等達官顯貴、文人墨客及
鄧小平、
劉伯承、陳賡等革命前輩先後駐足於此,留下了大量的詩詞碑刻。 北2公里有張翟莊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早期遺址,春秋戰國時期楚長城遺址。
北7公里有與湖北武當山齊名的黃石山,民間傳說桃花庵、張良三拾履的著名故事即發生於此,山上修有道觀,山腰至山頂有二十多個道教建築群,山陡石奇,澗幽水秀,山青樹古,是南陽道教活動的重要場所,是民眾休閒觀光的旅遊勝地,被河南省確定為A級旅遊景點。
黃石山盛產硯石,可製作黃石硯台,黃石硯受到宋代大詩人
黃庭堅及元代大書法家米芾等歷代文人的盛讚,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啟功親題“中國黃石硯”。
文化教育
2004年,獨樹鎮國中升學率達到100%,高中升學率達到91.4%,在全省中學生計算機表演賽中,有10位同學分別獲得省市表彰。全年改造農村中國小8所,周莊、栗園、金銀店等一批標準化農村國小相繼建成,其中栗園建起了全縣僅有的一所農村寄宿式國小,提高了農村教育事業發展水平。
全鎮共有高中1所、國中5所、國小38所,其中
民辦學校6所。有鎮衛生院1所,村衛生所44個,其中鎮衛生院為省級甲等鄉鎮衛生院。全鎮已開通了3萬門容量的程控電話,固定電話裝機1.2萬門;移動、聯通通信網覆蓋全鎮,行動電話擁有量達到1萬部以上。鎮區建有100瓦電視插轉台一座,有線電視覆蓋率80%以上。
紅色記憶
1934年26日13時,紅二十五軍前梯隊第二二四團進至方城獨樹鎮附近,準備由
七里崗通過公路。但國民黨軍第四十軍第一一五旅和騎兵團已於兩小時前到達,搶先占領段莊、馬莊,七里崗等一線陣地,突然向紅軍行軍隊形猛烈攻擊,紅軍倉促轉入防禦。軍政委吳煥先身先士卒,從交通隊員身上抽出一把大刀,率部隊與敵展開肉搏,副軍長徐海東率二二三團及時趕到,經一番惡戰,打退了敵軍的進攻。接著,紅二二三團向七里崗守敵發起衝擊以圖打開缺口,連續衝擊3次,均未奏效。入夜後,紅二十五軍轉向楊樓一帶集結,在
葉縣保全寨以北的沈莊附近,穿過許(昌)南(陽)公路,27日拂曉進入伏牛山東麓。27日上午,國民黨軍四十軍第一一五旅和騎兵團又尾追而來,紅軍占領五里陂、高老山一帶高地,將其擊退。28日,
紅二十五軍又在澧河附近擊退堵截和尾追的國民黨軍,經由神林、熊背、下湯等地繼續西進,一直進入伏牛山區。 獨樹鎮戰鬥是紅二十五軍在戰略轉移途中一次極為險惡的戰鬥。紅二十五軍在地形平坦和氣候惡劣的條件下,遭敵“追剿縱隊”的前堵後追,能否擊退敵人進攻,突出重圍,不僅是戰略轉移成敗的關鍵,而且關係到全軍的生死存亡。正是由於軍首長在危急時刻身先士卒,置生死於不顧,指揮和率領部隊與敵人展開搏鬥。後續部隊跑步救援,挫敗了敵人的攻擊鋒芒,穩住了陣地,突出了重圍,把追堵之敵甩在背後,才得以轉危為安,繼續前進。獨樹鎮遭遇戰的勝利表明,指揮沉著靈活,將士英勇作戰是取得勝利的關鍵。
最早楚長城
中國
楚長城,即楚“方城”,也即《左傳僖公四年》所載“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之“方城”,位於今河南省西南部南陽盆地東北隅的方城縣獨樹鎮境內,今方城由此而得名。中國的長城專家們在考證中國長城淵源時曾一致確認:中國歷史上最早修築長城的是楚國,楚“方城”才是中國歷史上最早修築的長城,是中國長城的真正發源地。
根據《左傳》、《水經注》、《括地誌》等史書記載推算,楚“方城”修建於公元前688年冬伐申之後,公元前679年伐鄧以前距今2680多年。與齊、韓、魏、趙、秦、燕等國長城比較,齊長城修於公元前408年,韓長城修築於公元前355年,魏長城修築於公元前361年,趙長城修築於公元前333年,都比楚“方城”晚修了300年以上。至於秦、趙、燕所築拒胡“萬里長城”皆比楚“方城”晚修380多年以上。 “
繒關”楚長城遺址,從修築方法上看,基本上是利用地形,因勢構險,就地取材,有土處即用土築,無土處則以石築,無論是土築還是石築,皆選擇在外側較為陡峭峻險處,這自然增加了城垣的高度,提高了城牆的
防禦能力。“關口”兩側東西長城將黃城山西麓與伏牛山東麓連在一起,構成了一道天然屏障,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楚長城是春秋時期既可區分南北,又能區分東西的綿延數百里,橫連伏牛與桐柏兩個山脈的重要的長形軍事設施,特別是伏牛山之方城山(即黃城山、今黃石山)與桐柏山之間尚有寬約20公里的通道,之間又有“夏路”北通中原,楚國若無在此處修築可以發揮巨大軍事防禦作用的工事——“方城”,
齊桓公必不會輕信楚使屈完的“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天所用之”的話,而罷兵言盟。可見獨樹北10公里大關口處繒關以及獨樹東6公里處七里崗的楚長城當時已是可以發揮巨大防禦作用的長城,是楚國北出中原的重要通道,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歷代戰略和軍事上都是舉足輕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