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山概述
小頂山,又名黃石山,以盛產
黃石硯而聞名,小頂是以大頂(武當山)而言,素有南大頂北小頂之稱,都以道教而聞名。位於
河南省方城縣東北的獨樹鎮北10公里。 相傳,祖師欲找名山修行,一日到裕州境內見路旁一座山,雖不甚高但也雄偉,便上山靜坐修煉。三五年過去了,祖師有些煩悶,便起身向山下走去,剛到山腰,見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婆正坐在一坑清水旁抱著一根碗口粗的鐵棍在石上磨。祖師問她磨作何用,老人答磨作繡花針,祖師替她著急:"這么粗,何時才磨成?"老婆婆說:"鐵梁磨繡針,功到自然成。"祖師頓受感悟,急回山修煉,一直煉到腳指縫裡長出茅草,頭上壘起鳥窩。
一天,一個面似桃花的姑娘拿著兩個鮮桃,來到他跟前挑逗他,他不為所動,繼續閉目修煉,那女子上前動手動腳,祖師大怒,兩隻腳"通通"跺了兩下,只聽轟隆一聲巨響,山就要塌下去。祖師忙喊:"快頂著,頂著!"原來磨針老婆,送桃女子,都是南海老姆前來點化祖師,見他心誠志艱,便把周圍山趕過來,頂住了正要塌下去的黃石山,祖師得道後又搬到大頂山去,此山就被稱為小頂山
又名方城山、北武當山,俗稱小頂山。位於方城縣獨樹鎮北9公里處,海拔716.8米,山勢雄渾,峰險洞幽,怪石突兀,群山拱之。相傳道教仙翁黃石公在此傳兵書與張良,故稱黃石山,又與湖北武當山相對為道教勝地,故稱北武當山。相傳葛玄仙翁、真武帝君(俗稱祖師爺)、張三豐等先後飛升或修煉於此。傳謂山上廟觀始建於西漢文帝年間,至明代最盛,形成七宮二觀,二庵十七殿,二橋四堂廟,五洞一街,三道天門的龐大道教建築群。每逢陰曆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古剎大會,遠近遊人如織,盛況空前。被多個劇種演唱的民間傳說《桃花庵》即出自此山,現有桃花庵遺蹟和唐代書生張才墓。有中國最早的長城-楚方城長城遺址和漢張良拾履拜師的仙人橋遺蹟。山前,有明萬曆皇帝敕諭北武當山玄帝殿主持並御賜二十櫃經書而立的聖旨碑。此山盛產硯石,"中國黃石硯"聞名遐邇。該山居伏牛山最東端。西望伏牛,莽莽蒼蒼,南眺桐柏,若隱若現,晨觀日出,暮看雲海,美不勝收,為觀光旅遊的勝地。
五洞一街,三道天門的龐大道教建築群。每逢陰曆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古剎大會,遠近遊人如織,盛況空前。被多個劇種演唱的民間傳說《桃花庵》即出自此山,現有桃花庵遺蹟和唐代書生張才墓。有中國最早的長城-楚方城長城遺址和漢
張良拾履拜師的仙人橋遺蹟。山前,有明萬曆皇帝敕諭
北武當山玄帝殿主持並御賜二十櫃經書而立的聖旨碑。此山盛產硯石,"中國黃石硯"聞名遐邇。該山居
伏牛山最東端。西望伏牛,莽莽蒼蒼,南眺桐柏,若隱若現,晨觀日出,暮看雲海,美不勝收,為觀光旅遊的勝地。。這裡自古為兵家 必爭之地,也是道教升仙處所。
景點
簡介
北武當山自古以來為道教聖地,黃石公、葛仙翁、真武帝君 (俗稱祖師爺)、張三豐先後飛升或清修於此。 加之這裡峰奇谷 險、 洞室幽邃,山清水秀,宮觀櫛比,每逢陰曆三月三日、九月九 日的古剎大會,招徠了豫鄂兩省眾多的文人墨客、善男信女、巨商 大賈,鹹登於此,或詠詩賦辭,或朝山進香,或買賣貨物,或旅遊 觀光。人流如海,摩肩擦踵,盛況空前。
黃山台
黃山的主要景點是黃石台和黃石公祠。黃石台是黃石老人在圯上授書時與
張良相約十三年後見面的地方,即“期處”。《東阿縣誌》載:“今山巔大石方數丈如印,其色頗黃”。《水經注》載:“谷有黃石台,黃石與子房期處也。”明朝正德年間進士兵部給事中周祚在《黃石贊》中說:“城東北有山,上列巨石,危若高屋,世祀黃石公。”黃石台依然如故,四壁陡立如削,形若雲柱,矗立山巔。上有古人磨石題詠多處。其中,有六朝大文學家瘐信的《
張良迂黃石公贊》鐫刻:“張良取履,跽授無辭。兵書一卷,長者三期。昔稱韓相,今為帝師。谷城黃石,還歸舊祠”。《
泰安府志》載;“在黃石台的西北方懸崖上鑿一石窟,內有依石雕刻黃石公坐像一尊,同石壁聯為一體。”傳為黃石公隱居處。先人在洞外建盤路,供遊人通行。
黃石台頂端建一座魁星閣,內塑魁星像一尊。他左手挎斗,右手執筆,栩栩如生。傳說魁星是封建社會管理文章的官員。此建築解放後被毀。
在距黃石台不遠的南端,有一座古老的廟宇,由大殿和東西廂房組成。大門門楣上書“
黃山寺”三個大字,這便是聞名遐邇的黃石公祠。祠內有黃石公石雕像,兩邊有
張良、亦松子相陪。僧人普蓮、李古代曾先後任該寺主持。李古代卒於黃山。
黃石山銀杏樹
獨樹鎮黃石山萬壽宮前有千年銀杏一株,樹高29米,圍粗6.39米,樹冠幅737.6平方米,蔭地1.11畝,現為國家一級保護物種。
此樹植於唐代,歷時千年不衰,至今依然枝繁葉茂,蒼勁挺拔,不媚不俗。樹身粗得連七八個大個人合抱也圍不攏,枝杈像手一般向上延伸,遠遠看去,還以為是一把巨大的綠傘呢!樹很高,站在樹下得使勁地仰著頭才能看到樹稍。每年吸引許多遊客前來觀賞,作為當地的一棵名樹,黃石山又一直是道教聖地,每逢佳節,都會有人前來祈福。
小武當山
建築宏偉,舉世矚目,但由於朝代的更迭,風雨的剝蝕,或毀於兵燹,或自然傾圮,很多地方已經失去了原貌。其紅牆綠瓦,參差櫛比,爭相輝映。崎嶇道 上,叢林掩映,山花雜綴,更覺
環境宜人。至若遊人登臨絕頂,舉 目南眺,平原無垠,綠野如氈,鄭南公路像一條彩帶橫貫南北。 向 北俯瞰,奇峰環峙,蒼翠如屏,伏牛群山如條條巨蟒趨伏其間。再 者凌晨觀日出,傍晚看雲海,自然心曠神怡,美不勝收真可謂觀 光遊覽之勝地了。
黃石山歷史悠久,風景秀麗,向為歷代文人騷客所慕名。故而也給後人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詩文碑刻資料。
生平事跡
黃石山,
清澗縣馬花坪村人,後徙居劉家畔。父親是水手工人,兼營少量土地,主靠扳船度日,生活拮据。石山自幼未上過學,青年時代出入秦晉,打工求財,廣交朋友,目睹和經受舊社會黑暗統治,萌發了正義感和愛國思想。1933年投身於革命洪流,由李景林介紹加入共產黨。翌年4月,參加清澗游擊隊。捨生忘死,英勇果斷,積極參與武裝鬥爭、工農政權的創建及紅軍東征的準備工作,歷任游擊隊指導員、
吳堡縣蘇維埃政府主席、中共陝北省委白區部幹事、山西中陽縣革命委員會副主席、陝西沿河上段工委書記、清澗縣保衛局局長。抗戰時期,曾任中陽和中(陽)離(石)縣委組織部長,晉綏四地委社會部部長,山西沿河工委副書記、書記,晉綏《抗戰日報》采供部主任;解放戰爭時,任呂梁區保全處副處長、晉綏公安七分局和呂梁八分局局長、
晉中區和太原市公安局副局長等職,出色完成發動民眾、保衛勝利成果、鞏固革命隊伍的任務。新中國誕生後,擔任山西省公安廳副廳長,司法廳廳長,省監委副書記,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顧問,省委第一、二屆候補委員,省政協第四屆委員會常委。在政法戰線奮戰近30年,執法嚴明,作風過硬。“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到長治市工程機械配件廠當工人;對“四人幫”的倒行逆施,進行過不懈鬥爭。以副省級待遇離休後,帶病深入革命老區,調查研究,潛心撰寫革命回憶錄《戰鬥的歷程》和《黃河兩岸地下鬥爭》等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