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取寸口,出《難經·一難》。指單獨診寸口脈,可診知全身疾患。獨取寸口脈,是指單獨切按橈骨莖突內側一段橈動脈的搏動。根據其脈動形象,以推測人體生理、病理狀況的一種診察方法。
獨取寸口,出《難經·一難》。指單獨診寸口脈,可診知全身疾患。獨取寸口脈,是指單獨切按橈骨莖突內側一段橈動脈的搏動。根據其脈動形象,以推測人體生理、病理狀況的一種診察方法。
獨取寸口,出《難經·一難》。指單獨診寸口脈,可診知全身疾患。獨取寸口脈,是指單獨切按橈骨莖突內側一段橈動脈的搏動。根據其脈動形象,以推測人體生理、病理...
自《內經》出後,醫家開始將古代流傳下來的各種脈法,進行探索與改革,最早漢代,扁鵲所著《難經》一書中,提出“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
他還創立了“人迎寸口趺陽”三部診法。西晉王叔和著《脈經》,為中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脈經》把脈分為三部九候。《難經》強調了獨取寸口,而寸口又分為...
特別是書中首先提出並基本完成的“獨取寸口”的診脈方法,不論在方法還是理論上,都是對《內經》脈法的重大突破和超越。客觀地說,《內經》已對寸口脈給予了高度...
臨床主要運用“寸口診法”,即切病人橈動脈的腕後部分。《內經》中曾有“遍診法”和“三部診法”的記載,近代臨床很少運用,故不介紹。脈診獨取寸口的理論根據有...
寸口又稱脈口、氣口,其位置在腕後撓動脈搏動處,診脈獨取寸口的理論依據是:寸口為手太陰肺經之動脈,為氣血會聚之處,而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氣血的運行皆起於肺而止...
在中醫脈學的演變過程中,除遍診法演變為獨取寸口法外,同時在寸口脈的種類詳略上也前後有著差別。《內經·素問》對脈的記載共二十餘種:即大、小、滑、澀、...
第一章介紹《難經》其書,主要是《難經》的成書年代、主要內容、學術成就和歷代研究與主要注本;第二章《難經》脈法研究,闡述脈學源流、獨取寸口原理、陰陽脈法...
分經候脈法,為古人的一種把脈方式,與現如今的獨取寸口切脈法又有了很大不同,《古脈法》《內經》等著都有所涉及其法.在文化傳承中,其內容與檢查方法已經失去...
遍診辨脈之有神無神,也與獨取寸口法不同,它是根據心藏神,心者手少陰之脈也。故診手少陰之神門有脈無脈,作為有神無神的依據。(7)診雜病...
“三部診”,是診頭部的人迎(穎頹動脈)、腕部的寸口(撓動脈)和足部的跌陽(足背動脈)。寸口診就是切摸兩手掌後突起(撓骨莖突)的撓動脈,即所謂“獨取寸口”...
在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中各取一處動脈以候十二經脈之氣變化的診斷方法。十二經動脈,出《難經·一難》:“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該書明確指出“獨取寸口”,從而簡化了在《內經》中多見的遍身診脈法,這種單純以寸口脈(橈動脈近腕處)作為切脈部位的作法一直沿用至今。在寸口脈中,該書又分寸...
書中首創獨取寸口及寸關尺及浮中沉三部九候的切脈方法,脈證相參的辨證觀,為中醫脈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在藏象學說方面,《難經》突出腎的重要性,建立了...
內臟失其正常的變化;繼論經脈在飲食生化輸布過程中的作用,並通過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輸布過程,闡明切脈獨取寸口以決死生的原理;後論三陰三陽髒氣獨至的病變、...
此外,切診上以人迎、氣口的脈象為主的觀點,成為與"三部九候"和"獨取寸口"相異的一家之言,對研究脈診的變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 禁服作者爭議 編輯 ...
診脈獨取寸口的原理,一是寸口脈為手太陰肺經原穴太淵所在之處,十二經脈之氣匯聚於此,故稱為“脈之大會”,因而寸口脈氣能夠反映五臟六腑的氣血狀況;二是手太陰...
晉代王叔和所著《脈經》,根據《難經》獨取寸口的原則,總結了公元3世紀以前的脈學知識,使診脈的理論與方法系統化、規範化了。其中在婦產科方面,提出了“居經”...
古代有三部九候的遍診法,人迎、寸口、趺陽三部診法和寸口診法等。後世則以寸口診法為主,並從脈的位置、次數、性狀、形式等,分為多種,前人有二十四脈(《...
第五章三部九候與獨取寸口 第六章仲景脈學及其在辨證中的運用 第一節概述 一、仲景脈學的發展以及和後世脈學的關係 二、平脈辨證 三、窺測病勢的傳...
一、脈學的沿革二、獨取寸口的意義三、脈象分類及診脈方法四、脈象、舌形(包括苔)與病機關係五、疑難重症的脈診上篇 文魁脈學——脈診八綱一、表脈...
二、獨取寸口的意義 三、脈象分類及診脈方法 四、脈象、舌形(包括苔)與病機關係 五、疑難重症的脈診 上篇 文魁脈學——脈診八綱 一、表脈 浮脈 二、里脈 ...
有10餘篇論文獲得市、省和全國獎,其中"切脈獨取寸口象數觀小議"、"華佗醫易思想淺談"獲得1993年首屆、1996年第三屆世界傳統醫學優秀成果獎,"試述仲景治溫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