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脈

脈診是我國最早創用的診斷技術。古代有三部九候的遍診法,人迎、寸口、趺陽三部診法和寸口診法等。後世則以寸口診法為主,並從脈的位置、次數、性狀、形式等,分為多種,前人有二十四脈(《脈經》)、二十七脈(《瀕湖脈訣》)、二十八脈(《診家正眼》)、三十脈(《診家樞要》)、三十二脈(《診宗三味》)等診法,現多沿用二十八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切脈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近義詞把脈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診查脈象的方法,又稱脈診、診脈、按脈、持脈。

解讀

脈診即切脈,是醫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的脈搏,感知脈動應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判斷病證的診察方法。中醫脈學理論淵深博奧,中醫脈診操作簡便易行,是中醫診斷學中獨具特色的一種診斷方法。
傳統脈診是憑藉醫生手指的靈敏觸覺來體會分辨。因此,學習脈診既要掌握脈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又要掌握切脈的基本技能,勤於實踐,悉心體會,才能做到心裡明了,指下易辨。
1、脈象形成的原理
脈象是脈動應指的形象。脈象的形成與心臟的搏動、脈道的通利和氣血的盈虧直接相關。人體的血脈貫通全身,內連臟腑,外達肌表,運行氣血,周流不休,故脈象能反映全身臟腑和精氣神的整體狀況。
(1)心臟搏動是形成脈象的動力
心主血脈,心臟搏動以推動血液在脈管內正常運行,從而形成脈的搏動。因此,心臟搏動是形成脈象的動力。而心臟的搏動和血液在血管中的運行均由心氣所主宰,並為宗氣所推動。《靈樞典·邪客》說:“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此“貫”字,即貫通、推動之意。
(2)氣血運行是形成脈象的物質基礎
脈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心臟搏動的強弱、節律賴氣的調節,血液的運行賴氣的推動;而血為氣的載體,脈管自身亦需要血液的潤養才能維持其功能。因此,氣血在脈管內運行是脈象形成的物質基礎,反過來,脈象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氣血的狀況。例如,氣血充足,則脈象和緩有力;氣血不足,則脈象細弱無力;氣滯血瘀,則脈象遲澀不暢。
(3)五臟協同是脈象正常的保證
血液能在脈管中運行不息,流布全身,除了心臟的主宰、推動作用外,還必須有其他四髒的協調、配合。肺主氣,司呼吸,肺臟通過“肺朝百脈”參與宗氣的生成而調節全身氣血的運行,即具有助心行血的功能。脾胃受納、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決定著脈象“胃氣”的多少;脾主統血,保障血液在脈管內循行而不溢於脈外。肝藏血,主疏泄,既能調節循環血量,又可促使氣血運行暢通無阻。腎藏精,為元陰、元陽之根,也是脈象之根;而腎精可以化血,又是血液的重要來源。可見,正常脈象的形成,有賴於五臟功能的協同、配合。
2、診脈的部位和方法
診脈的部位切脈可按部位分為遍診法、三部診法和寸口診法。自晉代以來主要用寸口診法,遍診法和三部診法已較少採用,只在危急的病證及兩手寸口無脈時,才配合使用。
(1)遍診法:遍診法即《內經》三部九候診法。切脈的部位有頭、手、足三部,每部又各分天、地、人三候,合而為九,故稱為三部九候診法。《素問·三部九候論》曰:“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這是一種古老的診脈方法。
(2)三部診法:三部診法首見於漢代張仲景《傷寒論》,即診人迎、寸口、趺陽三脈。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經,以人迎、趺陽分候胃氣。也有去趺陽,加太溪脈,以候腎氣者。
(3)寸口診法:寸口又稱氣口或脈口,其位置在腕後高骨(橈骨莖突)內側橈動脈所在部位。寸口診法,始見於《內經》,詳於《難經》,推廣於晉代王叔和的《脈經》。診脈獨取寸口的原理,一是寸口脈為手太陰肺經原穴太淵所在之處,十二經脈之氣匯聚於此,故稱為“脈之大會”,因而寸口脈氣能夠反映五臟六腑的氣血狀況;二是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與脾胃之氣相通,因此在寸口可以觀察胃氣的強弱,進而推測全身臟腑氣血之盛衰;三是寸口在腕後,此處肌膚薄嫩,脈易暴露,切按方便。
每側寸口又分寸關尺三部,兩手合而為六部脈。《難經》將寸口的寸關尺三部,各又分浮中沉三候,這就是寸口診法的三部九候,與遍診法的三部九候名同而實異。寸關尺分候臟腑首見於《內經》,所敘述的內容為:左寸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關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關外以候胃,內以候脾。左尺外以候腎,內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腎,內以候腹中。
必須指出,寸口部寸關尺分配臟腑,其所候的是五臟六腑之氣,而不是臟腑之脈出於何部。
3、診脈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1)時間:《內經》認為清晨是診脈的最佳時間,因為清晨尚未飲食及活動,陰陽未動,氣血未亂,經絡調勻,故容易診得患者的真實脈象。說明診脈時要求患者要處於平靜的內外環境之中。
切脈的操作時間,每手不少於1min,以3min左右為宜。診脈時,醫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勻,用自己一呼一吸的時間去計算患者脈搏的次數,此即平息。此外,醫生必須全神貫注,仔細體會,才能識別指下的脈象。
(2)體位:患者取坐位或正臥位,手臂放平與心臟近於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並在腕關節背部墊上脈枕,以便於切脈。
(3)指法:醫生面對患者,一般來說,以左手切按患者的右手,以右手切按患者的左手。
①、定位:診脈下指時,首先用中指定關,即醫生用中指按在患者掌後高骨內側關脈部位,接著用示指按關前的寸脈部位,無名指按關後的尺脈部位。小兒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定關法診脈,即用拇指統按寸關尺三部脈。
②、布指:三指呈弓形,指端平齊,以指尖與指腹交界處的指目按觸脈體,因指目感覺較靈敏。布指疏密合適,要和患者的身長相適應,身高臂長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
③、單按與總按:三指平布,同時用力按脈,稱為總按。目的是總體體會三部九候脈象。分別用一指單按其中一部脈象,重點體會某一部脈象特徵,稱為單按。臨床上總按、單按常配合使用。
④、舉按尋:這是診脈時運用指力的輕重和挪移手指,以探索、辨別脈象的指法。用指輕按在皮膚上稱舉,又稱浮取或輕取;用指重按在筋骨間,稱按,又稱沉取或重取;指力從輕到重,從重到輕,左右前後推尋,以尋找脈動最明顯的特徵,稱為尋。診脈時應細心體會舉、按、尋之間的脈象變化。

中醫套用

1、正常脈象
平脈,就是正常人的脈象。《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1)平脈形態特徵
平脈形態是三部有脈,一息四至(閏以太息五至,相當於每分鐘60~9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從容和緩,柔和有力,節律一致,尺脈沉取有一定力量,並隨生理活動和氣候環境的不同而有相應正常變化。
(2)平脈特點
平脈的特點是:有胃、有神、有根。
①脈有胃氣
《素問·平人氣象論》曰:“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也死。”胃為水谷之海,後天之本。人有胃氣則生,少胃氣則病,無胃氣則死;脈亦以胃氣為本,充則健,少則病,無則亡。張介賓《類經·素問平人氣象論》釋:“無太過,無不及,自有一種雍容和緩之狀者,便是胃氣之脈。”綜合古人論述,脈象從容、和緩、流利,是有胃氣的基本特徵。即使是病脈,不論浮沉遲數,但有徐和之象,便是有胃氣。
②脈貴有神
心主血而藏神,脈為血之府,血、脈為神之基,神為血、脈之用,因此,健康人的脈象必然有神。陳士鐸《脈訣闡微·辨脈論》曰:“按指之下,若有條理,先後秩然不亂者,此有神之至也;若按指而充然有力者,有神之次也;其餘按指而微微鼓動者,亦謂有神。”可見脈象有神的主要表現是柔和有力,節律整齊。即使微弱的脈,不至於散亂而完全無力為有神;弦實的脈,弦實之中仍帶有柔和之象的為有神。神以精氣為物質基礎,故診神之有無,可察精氣之盛衰。
③脈貴有根
腎為先天之本,元陰、元陽之所藏,是人體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原動力。腎氣充足,反映於脈象必根基堅實。《難經·十四難》曰:“人之有尺,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診脈根之有無,可察腎氣之盛敗,亦知疾病之預後。脈象有根主要表現為沉取應指有力,尺部尤顯。病雖重,尺脈尚滑實有力,提示腎氣猶存,還有生機。因此,診察脈象根之有無,可測知腎精的盈虧和腎氣的盛衰。
總之,脈象之有胃、有神、有根是正常脈象所必備的要素。由於生理上的聯繫,脈之有胃、有神、有根是不可分割,相互包含的。無論何種脈象,只要有力之中不失柔和,和緩之中不失有力,節律整齊,尺部應指,就是有胃、有神、有根的表現,脈屬正常,或雖患病,精氣未敗,生機猶存,預後尚好。
2、平脈的生理變異
平脈隨人體內外因素的影響而有相應的生理性變化。《醫宗必讀·脈法心參》說:“酒後之脈常數,飲後之脈常洪,遠行之脈常疾,久飢之脈常空,室女尼姑多濡弱,嬰兒之脈常七至。”可見不同的生理狀態對脈象的影響是很顯著的,切脈時應考慮這一點。
(1)四季氣候
外界環境的變化時時影響著機體的生理活動。人體適應這種變化的生理性調節又可以反映在脈象上。故平人應四時,而有春微弦、夏微洪、秋微浮、冬微沉的脈象變化。因為春季陽氣初升,寒未盡除,氣機有約束之象,故脈稍弦。夏天陽氣隆盛,脈氣來勢盛而去勢衰,故脈稍洪。秋天陽氣欲斂,脈象洪盛已減,輕浮如毛,故脈稍浮。冬天陽氣潛藏,脈氣沉而搏指。此為應時之脈,屬無病,反此則病。
(2)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也能影響脈象。南方地勢低下,氣候溫熱、潮濕,人體肌腠疏鬆,故脈多細軟或略數;北方地勢高峻,空氣乾燥,氣候偏寒,人體肌腠緊縮,故脈多沉實。
(3)性別
性別不同,則體質有差異,脈象亦不同。婦女脈象較男子濡弱而略快,妊娠期脈常見滑數而沖和。
(4)年齡
年齡越小,脈搏越快,嬰兒每分鐘脈搏120次;五六歲的幼兒,每分鐘脈搏90~110次;年齡漸長則脈象漸和緩。青年體壯脈搏有力;老人氣血虛弱,精力漸衰,脈搏較弱。兒童脈象較軟,老人脈多兼弦。
(5)體格
身軀高大的人,脈的顯現部位較長;矮小的人,脈的顯現部位較短。瘦人肌肉薄,脈常浮;肥胖的人,皮下脂肪厚,脈常沉。運動員脈多緩而有力。凡常見六脈沉細等同,而無病象的,稱為六陰脈;六脈常見洪大等同,而無病象的,稱為六陽脈。
(6)情志
一時性的精神刺激,也可引起脈象變化。如喜則傷心而脈緩,怒則傷肝而脈急,驚則氣亂而脈動等,當情志恢復平靜之後,脈象也恢復正常。
(7)勞逸
劇烈運動和遠行之後,脈多急疾;入睡之後,脈多遲緩;腦力勞動之人,脈多弱於體力勞動者。
(8)飲食
飯後、酒後脈多數而有力;飢餓時脈象稍緩而少力。
此外,少數人脈不見於寸口,而從尺部斜向手背,名叫斜飛脈;若脈出現在寸口的背側,名叫反關脈;還有出現於腕部其他位置的,都是生理變異的脈位,即橈動脈解剖位置的變異,不屬病脈。
3、脈診的臨床意義
診脈是中醫臨床不可缺少的診察步驟和內容。脈診之所以重要,是由於脈象能傳遞機體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窺視體內功能變化的視窗,可為診斷疾病提供重要依據。脈診在臨床中的意義,可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1)辨別病位
疾病部位有表里之分,外感病大多病位表淺,脈象多浮;內傷雜病多傷及氣血陰陽,病變部位相對在里,故脈象大多不浮;若病在氣,氣虛為虛脈,氣滯為短脈;病在血,則血虛為細脈,血瘀為澀脈,血寒為沉遲或弦緊,血熱為滑數;病在五臟,脾虛多濡脈,肝病多弦脈,肺虛多虛脈,腎虛多細弱脈,心病多結、代、促、遲、數等脈。
(2)闡述病性
病證複雜多變,但病性無外乎寒熱虛實。脈象能較客觀地反映疾病性質。寒病脈多遲、緊、弦;熱病脈多數、滑、洪;虛證脈多虛弱無力,如細、弱、濡、緩、微、散等;實證脈多應指力強,如洪、弦、滑、長、緊等。
(3)推測病因病機
從脈象推測病因病機在許多古醫籍中都有記載,如《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治》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又如《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曰:“脈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陽微陰弦是指關前(寸部)脈微弱,關後(尺部)脈弦急,陽微為胸陽不足,陰弦為陰邪內盛,兩者結合,說明上焦陽虛,下焦陰邪乘虛沖逆於上,導致胸痹而痛。
(4)推斷預後
在疾病發生髮展過程中,脈象隨之會出現相應的變化。及時準確地辨清脈象,對預測疾病的進退,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如外感病脈象由浮轉沉,病證由表入里,病情加重;若實熱證熱勢漸退,脈象和緩,是熱退將愈之候,反之脈急數,煩躁不安,則病情加重;若久病、重病,雖精神不振,但脈漸和緩有力,是胃氣漸復,疾病向愈之佳兆。
4、脈象要素
中醫脈象名目繁多,而不同類型的兼脈則更難以計數,況且歷代醫家對一些脈象的理解和描述還存在差異,這更增加了脈診的難度。所以歷來就有主張將脈象分綱別類地論述,以期達到執簡馭繁的目的。
脈象要素通常以位、數、形、勢四方面進行分析歸納,以四要素統括28脈。正如晚清醫家周學海在《脈簡補義·診法直解》中所說:“蓋求明脈理者須將位、數、形、勢講得真切,便於百脈無所不賅,不必立二十八脈之名也。”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也有提出五要素的,即位、數、形、勢、律。
脈位是指脈動部位的淺深。脈率是指脈搏頻率的快慢。脈形是指脈動的形狀和性狀,具體是指脈形的粗細、長短,脈管的硬度及脈搏往來的流利度。脈勢是指脈搏應指的強弱,與脈的硬度和流利度也相關。脈律是指脈動周期間隔時間的規律性。近代通過對脈學文獻的深入理解和實驗研究的資料總結,可將構成各種脈象的主要因素,大致歸納為脈象的部位、至數、長度、寬度、力度、流利度、緊張度、均勻度八個方面。這些特徵的不同程度變化的組合,就表現為各種不同的脈象形態。
了解了脈象的四要素和八個方面的特徵,將有助於掌握平脈及28脈的脈形特點,學會在比較中識別各種脈象。
(1)脈位,指脈動顯現部位的淺深。脈位表淺為浮脈;脈位深沉為沉脈。
(2)至數,指脈搏的頻率。中醫學以一個呼吸周期為脈搏的計量單位。一呼一吸為“一息”。一息脈來四五至為平脈,一息六至以上見數脈,一息不足四至為遲脈。
(3)脈長,指脈動應指的軸向範圍長短。即脈動範圍超越寸關尺三部為長脈,應指不及寸、尺兩部,但見關部或寸部者為短脈。
(4)脈力,指脈搏的強弱。脈搏應指有力為實脈,應指無力為虛脈。
(5)脈寬,指脈動應指的徑向範圍大小,即手指感覺到脈道的粗細(不等於血管的粗細)。脈道寬大見洪脈,狹小見細脈等。
(6)流利度,指脈搏的流利通暢程度。脈來流利圓滑者為滑脈;艱難不流利者為澀脈。
(7)緊張度,指脈管的緊急或弛緩程度。脈管繃緊為弦脈;弛緩為緩脈。
(8)均勻度,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脈動節律是否均勻;二是脈搏力度、大小是否一致。一致為均勻;不一致為參差不齊。
掌握上述幾項主要因素,就能執簡馭繁,知常識變,逐步學會辨識各種脈象的形態特徵。
5、常見脈象及其臨床意義
在脈學發展過程中,由於醫生對脈象的體會不同,而且對脈象命名也不一致,以致脈象的名稱繁多。《內經》記載脈象21種,我國最早的脈學專書《脈經》提出24種脈象,《瀕湖脈學》提出27種,李士材的《診家正眼》又增加疾脈,故近代多從28種脈論述。脈象的辨別是通過位、數、形、勢等四方面來體察的,具體地說,是通過脈象的部位、至數、長度、寬度、力度、流利度、緊張度、均勻度八方面來辨識的。如浮沉是脈位的不同,遲數是至數的不同,虛實是力量強弱(氣勢)的不同。有些脈象,又是幾個方面相結合的,如洪、細則是形態和氣勢的不同。28脈分別為浮脈、散脈、芤脈、沉脈、伏脈、牢脈、遲脈、緩脈、數脈、疾脈、洪脈、細脈、長脈、短脈、虛脈、弱脈、微脈、實脈、滑脈、動脈、澀脈、弦脈、緊脈、革脈、濡脈、促脈、結脈、代脈。各脈象均有著其不同的臨床意義。
(1)浮脈
脈象特徵:舉之有餘,按之不足。
浮脈脈位表淺,輕取即得,重按至筋骨反而稍減。清代黃蘊兮《脈確·浮》云:“浮脈輕手得,如木水中浮。”
臨床意義:主表證,亦主虛證。
機制分析:邪襲肌腠,衛陽抵抗外邪,則脈氣鼓動於外,應指而浮。但久病體虛,也有見浮脈的,多浮大無力,不可誤作外感論治。如《瀕湖脈學·浮(陽)》曰:“久病逢之卻可驚。”
生理性浮脈可見於形體消瘦,脈位表淺者。夏秋之時陽氣升浮,也可見浮脈。
(2)散脈
脈象特徵:浮散無根,稍按則無。
散脈脈位浮淺,脈形散亂,脈力軟弱,節律不齊。《素問·大奇論》謂:“脈至如散葉。”
臨床意義:主元氣離散,臟腑之氣將絕。
機制分析:氣虛血耗,陰陽不斂,元氣耗散,脈氣不緊,故舉之浮散而不聚,重按則無,漫無根蒂,故《瀕湖脈學·散(陰)》有“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之說。表示正氣耗散,為臟腑之氣將絕的危候。
(3)芤脈
脈象特徵:浮大中空,如按蔥管。
芤脈脈位浮,脈形大,按之中空,脈勢無力。《瀕湖脈學·芤(陽中陰>》云:“芤形浮大軟如蔥,按之旁有中央空。”
臨床意義:主失血,傷陰。
機制分析:因突然失血過多,血量驟減,營血不足,無以充脈,或津液大傷,血不得充,血失陰傷則陽無所附而散於外,故見芤脈。
(4)沉脈
脈象特徵:舉之不足,按之有餘。
沉脈脈位深沉,位於皮下筋骨,輕取不應,重按始得。如《瀕湖脈學·沉(陰)》載:“沉脈,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脈經》)。”
臨床意義:主里證,有力為里實,無力為里虛。
機制分析:邪郁於里,氣血內困,則脈沉而有力;若臟腑虛弱,正氣不足,陽虛氣陷,不能升舉,脈氣鼓動無力,故脈沉而無力。
生理性沉脈可見於肥胖之體,脈管深沉者。
(5)伏脈
脈象特徵:脈位深沉,推筋按骨始得,甚則伏而不見。
伏脈脈位較沉脈更深,重按著骨方可應指,甚至伏而不現。《脈經·卷一》云:“伏脈,極重指按之,著骨乃得。”
臨床意義:主里證。常見於邪閉,厥證,痛極。
機制分析:因邪氣內伏,脈氣不得宣通所致。伏而無力為氣血虛損,陽氣欲絕,不能鼓脈於體表所致。若兩手脈潛伏,同時太溪與趺陽脈都不見的,屬險證。
(6)牢脈
脈象特徵:脈形沉而實大弦長,輕取中取均不應,沉取始得,堅著不移。
牢脈脈位深沉,脈形大而體長,應指實強有力。《瀕湖脈學·牢(陰中陽)》曰:“牢脈,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
臨床意義:主陰寒內實,疝氣症瘕。
機制分析:因陰寒內積,陽氣沉潛於下所致。牢脈主實,有氣血之分,症積,是實在血分;瘕聚、疝氣,是實在氣分。
(7)遲脈
脈象特徵:脈來遲慢,一息不足四至。
遲脈脈率怠慢。《景岳全書·脈神章》:“遲脈,不足四至者,皆是也。”
臨床意義:遲脈主寒證,有力為寒積,無力為虛寒。
機制分析:寒凝氣滯,陽失健運,故脈象見遲,遲而有力為冷積實證;遲而無力,多屬虛寒。脈遲不可概認為寒證,如邪熱結聚,阻滯血脈流行,也可見遲脈,但遲而有力,按之必實,如傷寒陽明病脈遲可下之類。所以臨證當脈症合參。
生理性遲脈可見於久經鍛鍊的運動員,其脈遲而有力。
(8)緩脈
脈象特徵:一息四至,來去緩怠。其脈率稍慢於正常脈而快於遲脈。
緩脈脈率較緩。《診家樞要·諸脈條辨》:“緩脈四至,寬緩和平。”
臨床意義:主濕病,脾胃虛弱。
機制分析:濕性黏滯,氣機為濕所困,或脾胃虛弱,氣血不足以充盈鼓動,故脈見緩怠無力,弛縱不鼓。有病之人脈轉和緩,是正氣恢復之徵。必須指出,脈緩亦主熱,如《素問·平人氣象論》云:“緩而滑,曰熱中。”
生理性緩脈見脈來從容不迫,應指均勻,和緩有力,是神氣充沛的正常脈象。
(9)數脈
脈象特徵:脈來急數,一息五六至。
數脈脈率增快。《景岳全書·脈神章》云:“數脈五至六至以上。”
臨床意義:數脈主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
機制分析:邪熱亢盛,氣血運行加速,故見數脈,必數而有力;久病陰虛,虛熱內生,脈也見數,但數而無力;若陽虛外浮而見數脈,則數大而無力,按之豁然而空。
生理性數脈可見於兒童和嬰兒。正常人在運動和情緒激動時,脈率也加快。
(10)疾脈
脈象特徵:脈來急疾,一息七八至。
疾脈脈率疾數,比數脈更快。《診家樞要·脈陰陽類成》:“疾,盛也,快於數而疾,呼吸之間脈七至。”
臨床意義:主熱盛陽極,亦主亡陰、亡陽。
機制分析:傷寒、溫病在熱極時往往有疾脈,疾而按之益堅是陽亢無制,真陰垂危之候。生理性疾脈可見於劇烈運動後,嬰兒脈來一息七至也是平脈,不作疾脈論。
(11)洪脈
脈象特徵:脈來浮大,充實有力,狀若波濤洶湧,來盛去衰。
洪脈脈位浮淺,脈形寬大,應指有力,狀若波濤來盛去衰。《脈經·卷一》曰:“洪脈,極大,在指下。”
臨床意義:主氣分熱盛,亦主邪盛正衰。
機制分析:內熱充斥,脈道擴張,氣盛血涌,故脈見洪象。如《診宗三昧·師傳三十二則》曰:“若病後久虛,虛勞失血,泄瀉脫元,而見洪盛之脈,尤非所宜。”
生理性洪脈可見於夏季。因夏季陽氣亢盛,脈象稍顯洪大。
(12)細脈(小脈)
脈象特徵:脈細如線,但應指明顯。
細脈又稱小脈,其特徵為脈形細小,但應指尚明顯。《瀕湖脈學·細(陰)》謂:“細脈,小於微而常有,細直而軟,若細絲之應指。”
臨床意義:主氣血兩虛,諸虛勞損。又主濕病。
機制分析:營血虧虛不能充盈脈道,氣虛則無力鼓動血液運行,故脈體細小而軟弱無力;濕邪阻遏脈道,氣血運行不利,也見細脈;若溫熱病昏譫見細數脈,是熱邪深入營血或邪陷心包的證候。
生理性細脈可見於冬季。因寒冷刺激,脈道收縮,故脈象偏於沉細。
(13)長脈
脈象特徵:脈形長,首尾端直,超過本位。《醫碥·四診》云:“溢出三指之外為長。”
長脈脈形長,應指範圍超過寸、尺兩部,脈體較長。向前超逾寸部者稱為溢脈,向後超逾尺部者稱為履脈。
臨床意義:主肝陽有餘,陽盛內熱等有餘之證。
機制分析:陽亢、熱盛、痰火內蘊,使氣逆壅盛,脈道充實,故脈象長而滿溢,超過尺寸。
生理性長脈可見於正常人。脈長而和緩,是中氣充足,升降流行暢通,氣血都無虧損的脈象,即所謂“長則氣治”。
(14)短脈
脈象特徵:首尾俱短,不及三部。
短脈脈形短,應指範圍不足本位,只出現在寸或關部,尺脈常不顯。《醫碥·四診》云:“歉於三指之中為短。”
臨床意義:有力為氣鬱,無力為氣損。
機制分析:氣虛不足,無力鼓動血行,故脈短而無力,所謂“短則氣病”。又有因氣鬱血瘀,或痰滯食積,阻礙脈道,以致脈氣不伸而見短脈,則短澀而有力。故短脈不可概作不足論,應注意脈之有力無力。
(15)虛脈
脈象特徵:三部脈舉之無力,按之空虛。
虛脈脈勢軟弱,三部九候皆無力。《脈經·卷一》云:“虛脈,遲大而軟,按之不足,隱指豁豁然空。”
臨床意義:主虛證。
機制分析:氣不足以運其血,故脈來無力;血不足以充於脈,則脈道空虛,故虛脈包括氣血兩虛及臟腑諸虛。
(16)弱脈
脈象特徵:極軟而沉細。
弱脈脈位沉,脈形細,脈勢無力。《脈經·卷一》:“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絕指下。”
臨床意義:主氣血俱虛,陽虛。
機制分析:血虛脈道不充,則脈細;陽氣虛無力鼓動於脈,則脈沉軟。病後正虛,見脈弱為順;新病邪實,見脈弱為逆。
(17)微脈
脈象特徵:極細極軟,按之欲絕,若有若無。
微脈脈形細小,脈位深沉,脈力軟弱。《脈訣刊誤·八里》云:“微者陰也,尋之若有若無,曰微。”
臨床意義:主氣血大虛,陽氣衰微。
機制分析:陽衰氣微,無力鼓動,故見微脈。如《診宗三昧·師傳三十二則》曰:“微為陽氣衰微之脈。”輕取之似無是陽氣衰;重按之似無是陰氣竭。久病脈微,是正氣將絕;新病脈微主陽氣暴脫。
(18)實脈
脈象特徵:三部脈舉按均有力。
實脈脈勢滿實,三部九候皆有力。《瀕湖脈學·實(陽)》曰:“應指無虛愊愊強。”
臨床意義:主實證。
機制分析:邪氣亢盛而正氣不虛,正邪相搏,氣血壅盛,脈道堅滿,故應指有力。
(19)滑脈
脈象特徵:往來流利,如珠走盤,應指圓滑。
滑脈脈形圓滑,應指流暢,僅為流利度改變。《診家正眼·滑脈(陽中之陰)》云:“滑脈替替,往來流利,盤珠之形,荷露之義。”
臨床意義:主痰飲,食滯,實熱。
機制分析:實邪壅盛於內,氣實血涌,故脈往來甚為流利,應指圓滑。
生理性滑脈可見於妊娠婦女,是氣血充盛而調和的表現。正常人脈滑而沖和,是營衛充實之象,亦為平脈。
(20)動脈
脈象特徵:脈形如豆,厥厥動搖,滑數有力。關部尤為明顯,且動搖不定。
動脈脈形短而滑,脈率數,脈勢有力。《脈經·卷一》云:“動脈見於關上,無頭尾,大如豆,厥厥然動搖。”
臨床意義:主痛,驚。
機制分析:痛則陰陽不和,氣為血阻;驚則氣血紊亂,脈行躁動不安,陰陽相搏,升降失和,使其氣血衝動,故脈道隨氣血衝動而呈滑數有力,氣為血阻故脈體較短。
(21)澀脈
脈象特徵:脈細而緩,往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
澀脈脈形細小,往來澀滯不暢,脈位較淺,脈律三五不均。李時珍稱之為“病蠶食葉慢而艱”。
臨床意義:主傷精,血少,氣滯血瘀,挾痰,挾食。
機制分析:精虧血少,不能濡養經脈,血行不暢,脈氣往來艱澀,故脈澀而無力;氣滯血瘀或痰食膠固,氣機不暢,血行受阻,則脈澀而有力。
(22)弦脈
脈象特徵:端直以長,如按琴弦。
弦脈脈形長直,搏指較硬,為緊張度改變之脈。《素問·玉機真藏論》載:“端直以長。”
臨床意義:主肝膽病,諸痛,痰飲,瘧疾。亦主虛勞,胃氣衰敗。
機制分析: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以柔和為貴。邪氣滯肝,疏泄失常,氣機不利,諸痛,痰飲,阻滯氣機,脈氣因而緊張,則出現弦脈。張仲景云:“瘧脈自弦。”虛勞內傷,中氣不足,肝病乘脾,亦常見弦脈;若弦而細勁,如循刀刃,便是胃氣全無,病多難治。
生理性弦脈可見於春季。應自然界生髮之氣,故脈象弦而柔和。老年人陰血不足,血脈失於濡養而失柔和之性,亦可見弦脈。
(23)緊脈
脈象特徵:脈來緊張,狀如牽繩轉索。
緊脈搏指有力。《診家正眼·緊脈(陰中之陽)》云:“緊脈有力,左右彈人,如絞轉索,如切緊繩。”
臨床意義:主寒證,痛證,宿食。
機制分析:寒邪侵襲人體,寒性收凝,以致脈道緊張而拘急,故見緊脈。寒邪在表,脈見浮緊;寒邪在里,脈見沉緊。劇痛、宿食之緊脈,也是寒邪積滯與正氣相搏的緣故。
(24)革脈
脈象特徵:浮而弦硬,中空外堅,如按鼓皮。
革脈脈位浮淺,脈形堅硬,重按則豁然空虛。《瀕湖脈學·革(陰)》曰:“革脈,弦而芤,如按鼓皮。”
臨床意義:多主精血虧虛。臨床常見於亡血,失精,半產,漏下。
機制分析:由於正氣不固,精血不藏,氣無所戀而浮越於外,以致脈來如按鼓皮,外強中乾。臨床常見亡血,失精,半產,漏下,如老年人出血即可見革脈。
(25)濡脈
脈象特徵:浮而細軟,搏動力弱,不任重按,按之則無。
濡脈脈位淺,脈形細,脈勢無力。《脈訣刊誤·卷上》:“濡者陰也,極軟而浮細,輕手乃得,不任尋按。”
臨床意義:主諸虛,又主濕。
機制分析:因陰虛不能斂陽則脈浮軟,精血不充則細弱。濕氣阻遏脈道,也見濡脈。
(26)促脈
脈象特徵:脈來數而時一止,止無定數。
促脈脈率數,節律不齊,呈無規則的歇止。《傷寒論·平脈法》載:“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脈。”
臨床意義:主陽盛實熱,氣血痰飲宿食停滯,亦主髒氣虛弱,陰血衰少。
機制分析:陽盛實熱,陰不和陽,故脈來急數有力,氣血痰飲宿食停滯,脈氣接續不及而時見歇止。促脈亦主真元衰憊,若促而細小無力,則為髒氣虛弱,陰血衰少,致脈氣不相接續,多是虛脫之象。
(27)結脈
脈象特徵:脈來緩而時一止,止無定數。
結脈脈率慢,節律不齊,呈無規則的歇止。《脈經·卷一》載:“往來緩,時一止復來。”《診家正眼·卷二》曰:“遲滯中時見一止。”
臨床意義:主陰盛氣結,寒痰血瘀。亦主氣血虛衰。
機制分析:陰盛而陽不和,故脈緩慢而時一止,寒痰瘀血,氣鬱不疏,脈氣阻滯,故見結脈。久病虛損,氣血虛弱,脈氣不繼,多見結而無力。
(28)代脈
脈象特徵:脈來中止,止有定數,良久方來。
代脈脈勢較弱,脈率不定,呈有規則的歇止,間歇時間較長。《脈經·卷一》曰:“代脈,來數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而《活人書·卷之二》載:“往來緩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也。”
臨床意義:主髒氣衰微。亦主風證、痛證,七情驚恐,跌打損傷。
機制分析:七情驚恐,跌打損傷。髒氣衰微,氣血虧損,元氣不足,以致脈氣不能銜接而止有定數。至於風證、痛證、七情驚、跌打損傷諸病而見代脈,恐是因病而致脈氣不能銜接,脈亦見歇止。
6、脈象的鑑別
上述28種脈象通過位、數、形、勢可以進行區別,但有些很相似,容易混淆不清,必須加以鑑別。歷代醫家對脈象的鑑別有豐富的經驗,如王叔和在《脈經》中已指出一些相類脈象的差異,李時珍在《瀕湖脈學》中編有“相類詩”加以鑑別,徐靈胎更具體說明了脈象鑑別的方法,提出了比類法和對舉法,這是鑑別脈象的好方法。
(1)比類法:用近似脈象相比的方法進行脈象鑑別,稱為比類法。將28脈進行歸類、分綱,就能提綱挈領,執簡馭繁。歷代醫家歸類的方法各有不同,如張仲景把脈分為陰陽兩大類,滑壽主張以浮、沉、遲、數、滑、澀六脈來統領各脈,陳修園則主張以浮、沉、遲、數、虛、實、大、緩八脈統領各脈。現在一般多採用浮、沉、遲、數、虛、實六個綱脈的歸類法加以區別,並和八綱辨證相呼應。
將28種脈按上述六大類歸類後,我們再把相近似的脈加以比較,尋找它們之間的脈象差異,更易於掌握各自的脈象特徵。如:
浮脈與虛、芤、散脈四者相類似,其脈位均表淺,但不同的是浮脈舉之泛泛有餘,重按稍減而不空,脈形不大不小;虛脈形大無力,重按空虛;芤脈浮大無力,中間獨空,如按蔥管;散脈浮散無力,漫無根蒂,稍用力則形散若無。
沉脈與伏、牢脈三者脈位均在深部,輕取均不應,不同的是沉脈重取乃得;伏脈較沉脈部位更深,著於筋骨,故重按亦無,須推筋著骨始得,甚則暫時伏而不見;牢脈沉取實大弦長,堅牢不移。
遲脈與緩脈均以息計,遲脈一息不足四至;緩脈稍快於遲,一息四至,脈來有沖和徐緩之象。
數脈與滑、疾脈滑脈與數脈有相似之處,滑脈流利,圓滑似數。但滑指形與勢,數指至數言,一息五至以上。《瀕湖脈學·滑(陽中陰)》指出:“莫將滑數為同類,數脈惟看至數間。”數,疾也以息計,疾脈更快於數,一息七八至,相當於每分鐘脈搏在120次以上。
實脈與洪脈在脈勢上都是充實有力,但洪脈狀若波濤洶湧,盛大滿指,來盛去衰,浮取明顯;而實脈長大堅實,應指有力,舉按皆然,來去俱盛,故有“浮沉皆得大而長,應指無虛強”之說。
細脈與微、弱、濡脈四者都是脈形細小且軟弱無力。但細脈形小而應指明顯;微脈則極細極軟,按之欲絕,有時至數不清,起落模糊;弱脈沉細而無力,濡脈浮細而無力,即脈位與弱脈相反,輕取可以觸知,重按反不明顯。
芤脈與革脈都有中空之象,但芤脈浮大無力中空,如按蔥管,顯示了脈管柔軟;革脈浮大搏指,弦急中空,如按鼓皮,顯示脈管較硬。
弦脈與長、緊脈弦脈與長脈相似,但長脈超過本部,如循長竿,長而不急;弦脈雖長,但脈氣緊張,指下如按琴弦。《醫述·醫學溯源》說:“長類於弦而盛於弦……弦脈帶急,而長脈帶緩。”弦脈有似緊脈,兩者脈氣均緊張,但弦脈如按在琴弦上,無繃急之勢,緊脈如按在拉緊的繩索上,脈勢繃急,在脈形上緊脈比弦脈大。
短脈與動脈兩者在脈形上均有短縮之象,但短脈是形狀短縮且澀常兼遲,不滿三部;動脈其形如豆,常兼滑數有力。《醫述·醫學溯源》說:“短類於動而衰於動……動脈形滑而且數,短脈形澀而必遲。”
結、代、促脈都屬於節律失常而有歇止的脈象。但結、促脈是不規則的間歇,歇止時間短;而代脈則是有規則的歇止,且歇止的時間較長,這是結、促脈與代脈不同之處。結脈與促脈雖都有不規則的間歇,但結脈是遲而歇止,促脈是數而歇止。
(2)對舉法:在相反脈象之間採取對比的方法鑑別脈象,稱為對舉法。
浮脈與沉脈是脈位淺深相反的兩種脈象。浮脈脈位表淺,輕取即得,主表屬陽;沉脈脈位深沉,輕取不應,重按始得,主里屬陰。
遲脈與數脈是脈率快慢相反的兩種脈象。遲脈搏動比正常脈慢,即一息不足四至,主寒;數脈搏動則比正常脈快,即一息五至以上,主熱。
虛脈與實脈是脈的搏動力量強弱相反的兩種脈象。虛脈三部舉按均無力,主虛證;實脈舉按均有力,主實證。
滑脈與澀脈是脈的流利度相反的兩種脈象。滑脈往來流利通暢,指下圓滑;澀脈往來艱難滯澀,極不流利,如輕刀刮竹。
洪脈與細脈是脈體寬度和氣勢均相反的兩種脈象。洪脈脈體闊大,充實有力,來勢盛而去勢衰;細脈脈體細小如線,脈力較差,但應指明顯。
長脈與短脈是脈氣長短相反的兩種脈象。長脈的脈氣搏動超過寸關尺三部,如循長竿;短脈則脈氣不及,前達不到寸或後不及尺部。
緊脈與緩脈是脈的緊張度相反的兩種脈象。緊脈緊張有力,如按轉繩;緩脈脈勢和緩鬆弛,且一息四至。
7、相兼脈
28脈中,有些脈象屬單一特徵脈,如浮、沉、遲、數等;有些脈本身就是複合特徵脈,即由幾種單一特徵脈合成的,如弱脈由虛、沉、細三脈合成,濡脈由虛、浮、細三脈合成,牢脈由沉、實、大、弦、長五脈合成,等等。所謂相兼脈,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單一或複合脈象相兼出現的脈。這些相兼脈象的主病,一般等於各組成脈象主病的總和。例如,浮脈主表,數脈主熱,浮數脈則主表熱;浮脈主表,緊脈主寒,脈浮緊則主表寒。又如,浮數而無力之脈主里虛表熱;或虛陽外越;沉遲而有力之脈主里實寒證,余可類推。由於臨床病情錯綜複雜,相兼脈在臨床上十分常見。
現將臨床上常見的相兼脈及其主病舉例如下。
浮緊脈:主外感風寒之表寒證,或風寒濕痹。
浮緩脈:主風邪傷衛,營衛不和,太陽中風的表虛證。
浮數脈:主風熱襲表的表熱證。
浮滑脈:主表證挾痰或風痰,常見於素體痰盛而又感受外邪者。
沉遲脈:主里寒證,常見於脾腎陽虛,陰寒凝滯的病證。
弦數脈:主肝熱證,常見於肝鬱化火或肝膽濕熱等證。
滑數脈:主痰熱、痰火、濕熱或食積化熱。
洪數脈:主氣分熱盛,多見於外感熱病的中期。
沉弦脈:主肝鬱氣滯、寒滯肝脈或水飲內停。
沉澀脈:主血瘀,尤常見於陽虛而寒凝血瘀者。
弦細脈:主肝腎陰虛、血虛肝鬱或肝鬱脾虛。
沉緩脈:主脾虛而水濕停留。
細數脈:主陰虛火旺。
弦滑數:主肝鬱夾痰、風陽上擾或痰飲內停等證。
8、真髒脈
在疾病危重期出現無胃、無神、無根的脈象,稱為真髒脈,又稱怪脈、敗脈、死脈、絕脈。多見於疾病的後期,是病邪深重,元氣衰竭,胃氣敗絕的徵象。古代醫家將真髒脈歸納為“七絕脈”,臨床上有時會遇到。現簡介於下。
(1)釜沸脈:脈在皮膚,浮數之極,至數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無根。為三陽熱極,陰液枯竭之候,多為臨死前的脈象。
(2)魚翔脈:脈在皮膚,頭定而尾搖,似有似無,如魚在水中遊動。此為三陰寒極,陽亡於外之候。
(3)蝦游脈:脈在皮膚,如蝦游水,時而躍然而去,須臾又來,其急促躁動之象仍如前。為孤陽無依,躁動不安之候。
(4)屋漏脈:脈在筋肉之間,如屋漏水滲,良久一滴,即脈遲而結代,搏動無力。此為胃氣、營衛將絕之候。
(5)雀啄脈:脈在筋肉間,連連數急,三五不調,止而復作,如雀啄食之狀。此為脾胃衰敗,精氣已經絕於內。
(6)解索脈:脈在筋肉之間,乍疏乍密,如解亂繩狀,為時快時慢,散亂無序的脈象。此為腎與命門元氣將絕。
(7)彈石脈:脈在筋肉之下,如指彈石,闢辟頂指,毫無柔軟和緩之象。此為腎氣竭絕之象。
當代研究和臨床實踐表明:真髒脈絕大部分屬心律失常的脈象,而其中心臟器質性病變又占了大部分;真髒脈的出現,預示疾病已發展至極嚴重的階段,但並非都是必死不治之證,仍應盡最大努力進行救治。
9、診婦人脈與小兒脈
(1)診婦人脈
婦人有經、孕、產等特有的生理變化及相關疾病,其脈象亦出現相應改變。
①診月經脈
婦女經期氣血調和,則脈現滑數。婦人左關尺脈,忽洪大於右手,口不苦,身不熱,腹不脹,是月經將至。寸關脈調和,而尺脈絕不至者,月經多不利。
婦人閉經有虛實之分。尺脈虛細澀,是精血虧損的虛證;尺脈弦澀有力,是邪阻胞宮的實證。
②診妊娠脈
婦人婚後月經停止,脈象滑數沖和,尺脈尤顯,兼飲食異常,嗜酸或嘔吐等症者,為妊娠之候。若午睡初起,脈亦滑疾有力,不可診為孕脈。
孕脈須同病脈相鑑別。勞損、積聚等亦可閉經。但勞損之脈,多虛細或弦澀;積聚之脈,多弦緊澀結或沉伏;而孕脈必滑而兼數,且帶柔和之象。
③診死胎脈
凡妊娠必陽氣動于丹田,脈見沉滑,才能溫養胎形。如果脈見沉澀,是精血不足,胎孕便可能受到損害。所以,妊娠期脈象沉而流利有力者,提示陽氣和暢,胎孕正常;如脈沉而澀滯乏力,則胞孕可能有損,或是死胎。
④診臨產脈
孕婦將分娩時,其脈象亦有所變化。婦人臨產之時,一是尺脈轉為緊急而數;二是中指頂節兩旁脈動較平時明顯而劇烈。
(2)診小兒脈
小兒脈與成人不同,其寸口脈位狹小,難分寸關尺;而且小兒臨診時常驚動啼哭,脈氣隨之亦亂,故難於掌握。因此,診小兒除需望示指絡脈及注重四診合參外,其脈診也有其特色。
①一指三部診法
用左手握小兒手,對3歲以下的小兒,用右手大拇指按在高骨脈上,分三部以定息數;對4歲以上的小兒,則以高骨中線為關,以一指向兩側轉動以尋三部;七八歲可以挪動拇指診三部;9~10歲以上可以次第下指,依寸關尺三部診脈;15歲以上可以按成人三部診法進行。
②小兒脈象主病
3歲以下者,一息七八至為平脈;五六歲者,六至為平脈,七至以上為數脈,四五至為遲脈。只診浮沉、遲數、強弱、緩急,以辨別陰陽寒熱表里,邪正盛衰,不必詳求28脈。
浮數為陽,沉遲為陰。強弱可測虛實,緩急可測邪正。數為熱,遲為寒。沉滑為痰食,浮滑為風痰。緊急主寒,和緩主濕,大小不齊為積滯。
小兒腎氣未充,脈氣止於中候。無論何脈,重按多不見。如重按乃見,便與成人的牢實脈同論。
10、脈症從舍
脈象的從舍是指脈象與病證的屬性出現不一致,辨證時的從脈舍症或從症舍脈。
脈象是機體生理病理變化在寸口的反映,是疾病在發生、發展、演變過程中的體徵之一,較客觀地反映了機體的生理病理狀態。脈象的真假可以預測疾病的順逆,脈症相應者為順,不相應者為逆。一般情況,脈象與病證、症狀屬性是一致的,但由於病情複雜多變,往往出現與病證不相符的情況,此時必有“一真一假”,無論脈症孰“真”孰“假”,都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病情的真實一面。例如:外感表實證脈浮而有力為脈真,反映邪盛正實,正氣與邪氣交爭劇烈,是脈症相應的順證;若表實證出現細、微、虛、弱等虛脈,提示正氣已虛或正氣被邪鬱閉,脈象先於症狀出現,為脈症相反的逆證。久病脈來沉、細、微、虛、弱者,提示正氣雖不足而邪氣亦不盛,脈象反映了病證的真實屬性,為順證;若久病見浮、洪、實、數脈,提示病情加重,為逆證。
(1)舍脈從症:在症真脈假的情況下,必須舍脈從症。例如:症見腹脹滿,疼痛拒按,大便燥結,舌紅苔黃厚焦躁,而脈遲,此症屬實熱內結腸胃是真,而脈遲主寒,與病證的實熱病機不相符,為假象,是熱邪阻滯血脈運行所致,應當舍脈從症。
(2)舍症從脈:在症假脈真的情況下,必須舍症從脈。例如:形瘦納少,腹部脹滿,脈見微弱,結合四診,此症屬於脾胃虛弱所致的虛脹,脈虛弱則反映的是真虛,故當舍症從脈。又如:熱邪鬱閉於里,症見胸腹灼熱,渴喜冷飲,心煩尿黃,四肢厥冷,舌紅苔黃,脈滑數。症狀中四肢厥冷的寒象與病因病機不相符,而舌脈真實地反映了疾病的本質,故舍症從脈。
總之,脈與症的從舍應四診合參,仔細辨別,綜合分析病情後才能取捨得宜,作出正確判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