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唇是古代著名的食材,很多人都誤以為猩唇就是猩猩的嘴唇。其實猩唇是麋鹿(滿語叫做罕達罕,也稱四不像)臉部的乾製品,是古代中國烹飪原料的八珍(駝峰、熊掌、猴腦、猩唇、象拔、豹胎、犀尾、鹿筋)之首,現在僅存的幾十頭麋鹿都是登記造冊,根本就無法得到,即使過去的菜譜現在也已經失傳,而且許多學者認為根本就沒有這種菜譜,它只存在於傳說中。
基本介紹
釋名,八珍,詳解,特徵,瀕臨滅絕,歷史記載,
釋名
食品中“八珍”之一。
猩猩的嘴唇,又一說猩唇的滿語是“罕達堪”指的是麋鹿臉部的肉。《呂氏春秋.本味篇》:“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晉人張協《七命》之七:“燕髀猩唇,髦殘象白。” 陳維崧《滿江紅·汴京懷古》詞之八:“西務里,猩唇煮;南瓦內,鸞笙語。”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五·姑妄聽之一載:"八珍惟熊掌鹿尾為常見,駝峰出塞外已罕覯矣,猩唇則僅聞其名。自額至頦全剝而臘之,口鼻眉目,一一宛然,如戲場面具,不僅兩唇。"袁枚《隨園食單》載侍郎劉金門出使朝鮮,“王宴之。酒半,出一朱盤,錦冪之,置座前,一人持小刀啟其冪,乃人頭也,大驚。既而割其唇以進,乃知為猩唇。”
八珍
詳解
“八珍”一詞,最早出現在周代《周禮·天官》:“珍用八物”、“八珍之齊’等。其具體內容,據注文是指《禮記》所列:“淳熬、淳母、炮豚、搗珍、漬、熬、炮羊、肝遼也。”但他們不是指原料而是食品。 此後《三國志·魏志》中的“飲食之餚,必有八珍之味”;唐代杜甫《麗人行》中的“御廚絡繹送八珍”,白居易《輕肥》中的“水陸羅八珍”,宋代陸游“樂超六欲界,美過八珍盤”等等,指的都是食品。 將八珍指為原料,最早見諸文字的,是北宋元豐年間的《埤雅》。明代俞安期所輯《唐類函》指出:“按《禮》所謂八珍者……後世則侈雲龍肝、鳳髓、豹胎、鯉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蟬。”張九韶撰《群書指唾》也有同樣記述,只是將豹胎易為兔胎。至於龍肝、鳳髓,本屬子虛烏有,但也有以白馬之肝、雄雉之髓充數的。
“水陸八珍”:魚翅、海參、明骨(鯊魚或鱘魚脆骨)、花膠魚肚、燕窩、熊掌、鹿筋、哈士蟆(雪蛤)。
“動物八珍”:熊掌、象撥(鼻)、駝峰、猩唇、鹿尾、猴腦、豹胎、燕窩。
“山八珍”:熊掌、鹿尾、象鼻(即象撥,但有說是犀牛鼻或駝鹿鼻)、駝峰、果子狸、豹胎、獅乳、獼猴頭。
“山八珍”又有說是:駝峰、熊掌、猴腦、猩唇、象拔(鼻)、豹胎、犀尾、鹿筋。
“水八珍”:鮑魚、海參、魚翅、花膠魚肚、魚唇、裙邊(水魚裙或山瑞裙)、干貝(瑤柱)、明骨(鯊魚或鱘魚脆骨)、哈士蟆(雪蛤)。 又有說是:魚翅、海參、魚肚、鮑魚、海豹、海狗(娃娃魚)、干貝(瑤柱)、魚唇。
“海八珍”:黃翅、烏參、網鮑、廣肚(魚肚的別稱)、鱉裙(水魚裙)、魚皮、海龍腸(北京稱‘魚
“草八珍”:猴頭(菇)、銀耳(雪耳)、竹笙、驢窩菌、羊肚菌、花菇(特級冬菇)、黃花菜、雲香信。
特徵
麋鹿俗稱四不像,其頭臉細長似馬、角多叉似鹿、頸長似駱駝、尾端有黑毛,似驢。體長達兩米,重300千克。雄性有角,不過較特殊的是每年會有兩雙,夏季的較大,並在十一月脫落。冬季長在一月並在數星期後脫落。夏季毛為紅棕色,冬季毛較粗濃,呈灰黑色。
瀕臨滅絕
麋鹿(學名:Elaphurus davidianus)屬於鹿科,又名大衛神父鹿,因為它頭臉像馬、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驢,因此又稱四不像,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有時到海中銜食海藻。體長達兩米,重300千克。曾經廣布於東亞地區。後來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絕種。元朝時,為了以供遊獵,殘餘的麋鹿被捕捉運到皇家獵苑內飼養。到19世紀時,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一群。在西方發現後不久被八國聯軍捕捉並從此在中國消失。麋鹿是我國特有的世界珍稀動物,野生種群早已不復存在,人工馴養狀態下一代一代地繁衍下來,到清康熙、乾隆年間,在北京的南海子皇家獵苑內尚有二百多頭。這是在中國大地上的人工環境中生活的最後一群麋鹿。根據大量化石和歷史資料推斷,野生麋鹿大概在清朝才瀕臨滅絕的境地。
1865年,法國傳教士兼博物學家阿芒·戴維神甫在北京南部考察動植物時發現了這種奇特的動物,這是世人第一次從學術角度知道了麋鹿。後來的幾十年間,不斷有麋鹿的活體被運出中國,流向西方。此時歐洲一些國家動物園內的麋鹿,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面臨著滅絕的威脅。熱愛動植物的英國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出高價把飼養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地動物園內的18頭麋鹿全部買下,放養在他水草豐茂的烏邦寺莊園內。後經精心護理放養,這18頭麋鹿逐漸繁衍生息。
1894年,永定河水泛濫,衝破了南苑的圍牆,逃散的麋鹿成了饑民們的果腹之物。到1900 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南苑裡的麋鹿幾乎被全部殺光。據說僅剩下一對,養在一處王府里,以後轉送萬牲園(現北京動物園),也死掉了。至此,中國特產動物麋鹿,在國內完全滅絕。而烏邦寺莊園內所飼養的麋鹿也成為了世界上僅有的麋鹿群。中國人想要看一眼本國的特產動物,不得不跑到國外去了。
野生的麋鹿雖然絕滅了,但是通過人工放養,最終在中國又重新建立了麋鹿的自然種群。1986年8月從英國烏邦寺迎歸了20頭年輕的麋鹿,放養在清代曾豢養廉鹿的南海子,並建立了一個麋鹿生態研究中心及麋鹿苑;1987年8月,英國倫敦動物園又無償提供了39頭麋鹿,放養在大豐麋鹿保護區至今,這兩處的麋鹿都生長良好,並且繁殖了後代。為此,我國重新把麋鹿列為一級保護動物.。
歷史記載
麋鹿是中國特有的動物也是世界珍稀動物。它善於游泳,再加上寬大的四蹄,非常適合在泥濘的樹林沼澤地帶尋覓青草、樹葉和水生植物等食物,棲息活動範圍在長江流域一帶。黃河流域是人類繁衍之地,生息於此的麋鹿自然成了人們為獲得食物而大肆獵取的對象,致使這一珍奇動物的數量急劇減少,其野生種群很快便不復存在了。值得慶幸的是,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時,麋鹿就被捕進皇家獵苑,在人工馴養狀態下一代一代地繁衍下來,一直到清康熙、乾隆年間,麋鹿以後的幾十年間,不斷有麋鹿的活體被運出中國,流向西方。 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南苑裡的麋鹿幾乎被全部殺光。一部分被運往為歐洲各地。 不過,在2009年1月8日,一隊科學考察團於洞庭湖發現27頭糜鹿,是全球首位發現有野生麋鹿的足跡。 在世界動物保護組織的協調下,英國政府決定無償向中國提供種群,使麋鹿回歸家鄉。 1985年提供22隻,放養到原皇家獵苑,北京大興區南海子,並成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1986年又提供39隻,在江蘇省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放養。1987年又提供18隻。 回歸後的麋鹿繁殖相當快,1994年中國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鵝洲成立第三個麋鹿保護區,從大豐遷來64隻。在中國的麋鹿總數已經繁殖達1320頭。但仍然是一個瀕危物種。全世界也沒有超過2000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