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發性癲癇綜合徵

特發性癲癇綜合徵,是特定癲癇現象,不僅僅是癲癇發作類型。特發性癲癇綜合徵也稱之為原發性癲癇,系目前診斷技術尚找不到明確病因的癲癇。大多數具有單基因遺傳背景,確定致病基因及功能是探索癲癇綜合徵防治的基礎。

基本介紹

  • 別稱:原發性癲癇
  • 就診科室:神經內科
  • 多發群體:兒童,青少年
  • 常見症狀:局灶性或全身性肌陣攣,呼吸暫停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防,

病因

目前認為特發性癲癇綜合徵大多數具有單基因遺傳。
1.良性家族性新生兒癲癇
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存在遺傳異質性,家系研究表明,良性家族性嬰兒癲癇基因定位於19號染色體短臂。
2.兒童良性中央顳區癲癇
又稱具有中央-顳部棘波的良性兒童期癲癇,屬特發性部分性癲癇,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3.兒童良性枕葉癲癇
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可能是良性中央顳區癲癇的變異型。
4.兒童失神性癲癇
又稱為密集性癲癇,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伴外顯率不全,占全部癲癇患者的5%~15%。
5.青少年失神性癲癇與肌陣攣失神癲癇
病因可能為異質性,某些病例可能為遺傳性,有些可能是某種腦病的症狀。
6.青少年肌陣攣癲癇
近年來對青少年肌陣攣癲癇家系調查發現,先證者同胞多數出現症狀,家系成員除表現青少年肌陣攣癲癇,可有失神發作和全身強直-陣攣發作等。

臨床表現

1.良性家族性新生兒癲癇
新生兒出生後2~3天發病,約6個月時停止發作,為局灶性或全身性肌陣攣發作可伴呼吸暫停,多預後良好,不遺留後遺症,無精神發育遲滯。良性家族性嬰兒癲癇多在生後3.5~12個月發病,主要表現局灶性發作。
2.兒童良性中央顳區癲癇
18個月~13歲發病,5~10歲為發病高峰,14~15歲停止發作,男孩較多。發作常見於入睡和醒前,多數僅在睡眠時發作。典型發作表現:患兒從睡眠中醒來,一側口部感覺異常,繼之同側口咽和面部陣攣性抽動常伴舌部僵硬感、言語不能、吞咽困難、流涎等,但意識清楚,發作持續1~2分鐘。白天發作通常不泛化至全身,5歲以下兒童夜間發作常擴展到同側肢體,偶可擴展為全面強直-陣攣發作。
3.兒童良性枕葉癲癇
發病年齡15個月~17歲,多於4~8歲起病,男性患兒略多,約1/3有癲癇家族史,常為良性中央顳區癲癇(BRE)。患者在清醒或熟睡時發作,入睡時最多,閃光刺激或遊戲機可誘發。發作時先有視覺先兆包括視幻覺如閃光或亮點甚至看見蝴蝶、蜻蜓等物象;一過性視力喪失或視野中出現暗點全盲或偏盲等,視錯覺如視物顯大症、視物顯小症或視物變形症等,也可同時出現2種或2種以上的先兆。患者意識清楚或不同程度意識障礙,甚至意識喪失,隨後出現一側陣攣性發作、複雜部分性發作如自動症也可擴展為全面強直-陣攣發作。個別患者發作時出現語言障礙或其他感覺異常,30%的病例發作後頭痛、噁心及嘔吐等。
4.覺醒時有全身強直-陣攣發作的癲癇
是最常見的特發性全面性癲癇。本病有遺傳傾向,患者常有少年肌陣攣發作或失神發作史。多在10~20歲起病,占少年及成人癲癇27%~31%。大多數發生於白天或夜間睡眠覺醒時,少數在睡眠鬆弛時發作,缺睡可誘發。
5.兒童失神性癲癇
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伴外顯率不全,占全部癲癇患者的5%~15%。患兒6~7歲起病,女孩較多。表現頻繁失神發作每天數次至數十次,青春期可發生全面強直-陣攣發作或失神發作減輕,極少數以失神發作持續狀態為惟一發作類型。
6.青少年失神性癲癇
在青春期發病失神發作頻率較低,發作時後退動作少見,常伴覺醒時全面強直-陣攣發作或肌陣攣發作。
7.肌陣攣失神癲癇
是罕見的癲癇綜合徵,85%的患兒是男性。被認為是特發性與症狀性癲癇的中間類型,病因可能為異質性,某些病例可能為遺傳性,有些可能是某種腦病的症狀。
起病年齡2~12歲,發病高峰7歲,25%的病例有癲癇家族史。部分的患者發病前智力不正常,特點是失神伴雙側肢體節律性抽動,發作頻繁,每天數次,每次10~60秒,過度換氣可誘發,睡眠早期也可發生。發作時意識障礙程度不等,輕者表現與人交談困難,重者意識喪失。肌陣攣為肩和上、下肢抽動,也有面部(下頜及口部)肌抽動,瞼肌抽動少見,神經系統檢查多正常,患兒常伴或病前已有智力低下,可有自主神經症狀如呼吸暫停及尿失禁。發作可持續至成年期有時自動終止。
8.青少年肌陣攣癲癇
多在12~15歲發病。患者可伴全面強直-陣攣發作肌陣攣失神或失神發作等,發作可由缺睡、疲勞、飲酒、睡醒、閃光刺激或閉眼誘發,晨起時尤易出現,表現雙前臂屈肌短暫急速收縮,對稱或不對稱、不規則、無節律陣攣,可反覆發生,急速收縮累及下肢導致病人跌倒,患者意識保留,可感受到肌陣攣發作。多數患者發病2~3年後出現全面強直-陣攣發作,有時發作之初即合併全面強直-陣攣發作。約1/3的患者有失神發作,成年期始終有出現另一類型發作的可能性。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血、尿、大便常規檢查及血糖、電解質(鈣、磷)測定。
2.基因檢測
對診斷有一定意義。
3.電生理檢查
常規EEG及採用EEG監測技術,包括攜帶型盒式磁帶記錄腦電圖、視頻腦電圖及多導無線電遙測等,可長時間動態觀察自然狀態下清醒和睡眠EEG,檢出率提高到70%~80%,40%的患者可記錄到發作波形,有助於癲癇診斷、分型及病灶定位等。
4.神經影像學檢查
頭顱正側位X線平片、CT、MRI檢查有重要的鑑別診斷意義。
5.單光子發射斷層掃描(SPECT)
可檢出致癇灶間歇期血流量減少,發作期血流量增加。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可發現複雜部分性發作致癇灶,間歇期葡萄糖代謝減低,發作期代謝增加。

診斷

是否為特發性癲癇綜合徵,如能掌握各類型發作的特點,通過仔細詢問病史,仔細分析大多數患者的發作類型,判斷並不困難。但確有少數患者其發作類型難以從病史得到明確的答案,通過上述各項檢查和視頻腦電圖監測對此有很大幫助。

鑑別診斷

癔症有時表現為全身肌肉的不規則收縮,而且反覆發生,須與強直-陣攣發作鑑別。詢問病史可以發現癔症發作皆在有人在場和受到情感刺激時出現,發作過程一般較長持續數十分鐘或數小時,甚至整日整夜的發作。常伴有哭泣和叫喊,並無意識喪失和大小便失禁,也無撞傷。
2.暈厥
暈厥也是短暫的意識障礙,有時伴有短暫的上肢陣攣,需要和各種失神發作鑑別。血管抑制性暈厥前大多有情感刺激或疼痛刺激史;由於靜脈回流減少的暈厥多在持久站立、脫水、出血或排尿、咳嗽時出現;直立性低血壓暈厥多在突然起立時發生;心源性暈厥多在用力或奔跑時出現。
3.過度換氣綜合徵
焦慮狀態和其他神經官能症患者,可因主動的過度換氣而產生口角和肢端的麻木或感覺異常,可伴有頭昏和手足抽搐。
偏頭痛發作是漸進性的,常為單側,多為波動性頭痛,多持續時間較長,一般為數小時或1~2天,常伴有噁心嘔吐等胃腸道症狀,EEG不能記錄到癇性放電,多為非特異性慢波。偏頭痛初始時用酒石酸、麥角胺、咖啡因可控制發作。
TIA是指頸動脈或椎-基底動脈系統一過性供血不足,導致供血區的局灶性神經功能障礙,出現相應的症狀及體徵。
發作性睡病睡眠障礙的一個類型,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睡眠障礙。表現為發作性不可抗拒的睡眠可伴有猝倒症、睡眠、麻痹和入睡幻覺等,表現為發作性睡病四聯征,僅10%的患者具有上述四聯征的全部症狀。本病多在兒童期和青年期起病,以10~20歲最多,每次發作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多為10~20分鐘,自動清醒並立即恢復工作。每天發作數次,神經系統檢查多正常,少數患者有肥胖和低血壓。睡眠監測可發現特異性異常。
另需和低糖血症、低鈣血症、胺基酸尿症等相鑑別。

治療

抗癲癇藥常為對某一發作類型療效最佳,而對其他類型的發作療效差或無效,甚至有相反的作用。如乙琥胺對失神發作療效最佳,對其他類型發作無效。苯妥英(苯妥英鈉)對強直陣攣發作有效,有報導可以誘發失神發作。臨床上可根據癲癇發作類型選用不同的抗癲癇藥物。
1.良性家族性新生兒癲癇
多預後良好,發作不頻繁不需治療。
2.兒童良性中央顳區癲癇
睡前口服苯巴比妥通常可控制發作,2年後可停藥,復發者應治療至14歲。
3.兒童良性枕葉癲癇
卡馬西平、苯妥英(苯妥英鈉)、苯巴比妥等治療有效。
4.肌陣攣失神癲癇
常需聯合用藥,丙戊酸鈉需維持較高血藥濃度。部分患兒發病5年左右終止發作。
5.青少年肌陣攣癲癇
套用丙戊酸鈉(丙戊酸)可使75%的患兒完全控制,對丙戊酸鈉治療反應較差,或有全面強直-陣攣性發作可加用苯妥英鈉或巴比妥類,氯硝西泮單藥治療可能誘發全面強直-陣攣發作。

預防

應詳細地進行家系調查,了解患者雙親、同胞和近親中是否有癲癇發作及其發作特點,對能引起智力低下和癲癇的一些嚴重遺傳性疾病,應進行產前診斷或新生兒期過篩檢查,以決定終止妊娠或早期進行治療。
對於繼發性癲癇應預防其明確的特殊病因,產前注意母體健康,減少感染營養缺乏及各系統疾病。新生兒產傷是癲癇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避免產傷對預防癲癇有重要意義。
要求社會各界對癲癇患者給予理解和支持,儘量減少癲癇的社會後遺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