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牛鄉

牧牛鄉

牧牛鄉位於岫巖滿族自治縣的最北部,北以灣水嶺、韓家嶺與遼陽縣為界;南到四方嶺、陽溝嶺與大房身鄉相鄰;東至五砬山、高官嶺與三家子鎮相接;西至大嶺、一棵樹嶺與海城市毗連。東西長16公里,南北寬14公里。總面積為220平方公里。鄉政府所在地牧牛村,距縣城岫巖83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牧牛鄉
  • 地理位置:岫巖滿族自治縣
  • 面積:220平方公里
  • 人口:15040人
簡介,民族人口,土地資源,交通通訊,礦產資源,農業資源與生產,文教衛生事業,民族飲食,

簡介

牧牛鄉位於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的最北部,境內西高東低,山巒重疊,溝谷交錯,上寺山為境內高山之一,海拔940餘米。牧牛河流經鄉內12公里。全年無霜期140天左右。全鄉居住著滿、漢、壯等民族。其中滿族人口占全鄉總人口的95%以上。
全鄉6個自然村,90個村民組,15040口人。4066戶村民分散住在溝溝岔岔。5270個勞動力從事在各條戰線上。全鄉有黨員513名,77個黨小組,每年工農業總產值在4億元左右。財政收入300萬元,工業企業實交稅金4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000元。

民族人口

牧牛鄉居住著滿、漢、壯等民族。其中滿族人口占全鄉總人口的95%以上。全鄉6個自然村,90個村民組,15040口人。4066戶村民分散住在溝溝岔岔。5270個勞動力從事在各條戰線上。全鄉有黨員513名,77個黨小組,每年工農業總產值在4億元左右。財政收入300萬元,工業企業實交稅金4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000元。

土地資源

全鄉自然結構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全鄉行政區總面積314.436畝,林業用地面積248000畝,有林地面積180000畝,森林覆蓋率58%;全鄉耕地面積25500畝,占總面積的8.5%,農民人均占有耕地1.5畝;全鄉尚有荒地24997畝,沼澤地228畝未開發利用。

交通通訊

鄉內交通比較方便,有縣級柏油公路18公里,鄉級公路27公里,公路實現網路化、四通八達,鄉內每天都有通往岫巖、通遠堡、鞍山、海城、遼陽、鳳城、寬甸、盤錦等地的客車,交通便利。
廣播通訊事業飛速發展,全鄉有程控電話近1000部,移動、聯通兩個通訊網路業已開通,信息傳遞迅速。有線電視實現村村通,早已覆蓋全鄉。

礦產資源

牧牛鄉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現已查明的有玉、鎂、鎢、鐵等10多種礦產,正在生產的企業有: 1、范家溝鐵選廠,該廠位於牧牛村范家溝組,始建於1992年5月,占地面積1700多平方米,年生產能力可達5萬噸,固定資產原值640萬元,於93年5月正式投產,現正在生產當中。
2、牧牛瑩石礦,始建於1977年,企業位於牧牛鄉小木村汪溝門,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年生產能力在3000噸左右,固定資產原值25萬元,現 在生產正常。
3、牧北水鎂石礦,企業位於牧北村小堡組,始建於1998年,點地面積3000平方米,年生產能力8000噸
還有許多礦產有待於開發,主要有鎢、鎂石、矽石、鉀長石、白粒岩、鈉長石、方解石、玉石、重晶石、硫化鐵、硼鐵等近20種。

農業資源與生產

牧牛鄉物種豐富,山野菜、中藥材品種很多,各種野生乾果、水果、堅果遍布全鄉,諸如人們熟知的刺龍芽、大葉芹、蕨菜、刺五加等山野菜:遼細辛、五味子、枸杞子、穿山龍等中草藥;山里紅、軟棗獼猴桃、榛子等野果,這些都是山鄉的特產,有上百種之多,數不勝數,這些野生資源不但品種繁多,而且貯量豐富,初步統計,全鄉年產山野菜200噸以上,產藥材可達50噸,各種野果500噸以上,而開發利用的只有1/3-1/5,這些野生資源存在著很大的發展空間,如果搞保鮮或深加工將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尤其是搞罐頭加工,還可以加工食用菌,可實現一年無淡季。
蘑菇蘑菇
全鄉年產糧食6000噸左右,四季均能生產應時蔬菜,但反季蔬菜生產量較少,有較大發展空間。牧牛鄉的食用菌生產是一大支柱產業,全鄉有1000多戶農民從事食用菌種植業,種植的主要品種是香菇和滑子蘑,年接種量達到200萬袋生產量達3000噸,該業以木古益臨兩村為基地,輻射全鄉,現已初步形成了規模生產的格局但無生產企業誠證有識之士來投資辦廠。  全鄉養殖業較發達,絨山羊飼養量占全縣第一位,年飼養量30
山珍山珍
000隻以上,年產絨可達10噸,年出欄肉菜羊2000隻以上。全鄉養牛、養豬戶很多,但沒有龍頭企業,還沒形成規模態勢,因而有較大發展空間,特別是全鄉年產秸稈和飼草在10000噸以上,有充足的牧草資源。
全鄉養禽業發展迅速,年飼養量在40萬隻以上,尤其是肉食雞養殖業現已悄然興起,全鄉已有60多戶養殖肉食雞,養殖戶都希望能找到合作夥伴,實行訂單生產。
全鄉柞蠶放養量在400把以上,家養桑蠶剛剛興起,明年有望實現較大發展。牧牛鄉山林資源豐富,溝谷縱橫,有常流水的小流域100多條,適合養殖林蛙、全鄉沒有正規魚塘,養魚潛力也較大。

文教衛生事業

全鄉現有中學一所,1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656人,教師61名,國小10所,69個教學班,在學校學生1523名,教師106名,普及9年義務教育已經初見成果。
全鄉醫療衛生機構健全,有醫療網點10個,病床位16個,醫生24人,衛生員12名。

民族飲食

養豬食肉:滿族養豬已有相當長的歷史。在三千年前滿族祖先的村落遺址--鏡泊湖畔鶯歌嶺的發掘中,曾出土一批小陶豬。在很多文獻中,也都有關於滿族的先祖“其畜宜豬,富家養數百口”的記載。過去,岫巖的滿族婚喪嫁娶、祭祀祖先必用豬,年底所殺年豬的一部分肥肉醃製在罈子里,做為一年的食用油,所以家家必養豬。殺年豬的第一頓飯正如史料記載:“大腸以血灌滿,一鍋煮熟,請親友到炕上”。食用時將套桌中間可自動開合的圓板拿下,菜鍋坐空當處,下有火盆對準鍋底加熱,或有寬沿泥火盆,菜鍋坐在火盆上支起的鐵架上。鍋中燉滿肥肉、血腸、酸菜、粉條。眾人圍坐從鍋中直接夾菜,面前放一醬碟,內放清醬、大蒜以調味。可見岫巖滿族至今仍沿襲祖先這一習俗。
養豬食肉養豬食肉
用糜釀酒,糜即黃米。岫巖的滿族過去祭祖或年節改善生活,必以黃米做酒。其做法是:將大黃米用水浸泡之後上鍋蒸熟,裝入壇里,將原米湯也一同兌入,米湯不足加水,之後加黃酒麴子攪拌均勻,不日後即可飲用。黃酒味甜,但也能醉人。用糜制糕。古史中就有滿族人“有打糕,黃米為之,甚精”、磨粉做糕,糕有幾種” 的記載。
岫巖的滿族將糕稱為餑餑。因季節不同而做法有別。春季,將大黃米或小黃米用水浸泡後磨成面,上鍋蒸熟,將炒熟的黃豆也磨成面,均勻地裹在碾成片的粘糕上,然後卷好,用刀切成小塊,此為豆面餑餑。夏季,將粘高梁米用水浸泡後,磨成面做皮,把小豆煮熟,合成豆泥做餡,再包入蘇子葉中蒸熟。蘇子葉為農家所種,味清香,此為蘇葉餑餑。五月,正是山上柞樹葉(俗稱波羅葉)鮮嫩季節,將粘米麵及豆泥包入波羅葉中,為波羅葉餑餑。秋冬兩季將大黃米或小黃米用水浸泡,磨麵後夾以小豆泥蒸熟,食用時,蘸糖或油煎,此為粘糕餑餑。餑餑過去為祭祀必備品,因其耐餓,八旗兵打仗常用來做軍糧。至今也是滿族人民喜愛的食品。此外,大黃米乾飯、粘高梁米乾飯、油炸糕等也是滿族人喜愛的粘食。 用豆做醬。岫巖以黃豆為主要油料作物,可榨油,剩餘豆餅做飼料。現 在用豆做豆腐很普遍,而在20世紀90年代前的岫巖農村用豆做大醬則最普遍。滿族人民日常生活離不開大醬,蔬菜生食、熟食均以大醬調味。黃瓜、蘿蔔等青菜及豬下貨煮熟後,均放入醬中漬鹹以食用。史料中就有滿族祖先“以豆為醬”的記載。
用糜釀酒用糜釀酒
酸湯子,酸菜 各種酸食:岫巖以玉米為主要糧食作物,它有多種食用方法。做酸湯子即其中之一。如將湯麵子加水稀釋成粥狀,從鍋沿自然入燒熱的鍋底,成牛舌樣,就稱為牛舌餑餑(牛舌餅),稍加糖或糖精,味酸甜。每到秋末冬初,將白菜用開水稍燙後,裝入瓦缸中,加滿水,上壓石板,醃成後即為酸菜。據說清順治以前就有吃酸菜的記載了。從實地考證得知,山東河北一帶是沒有醃酸菜習慣的,由此可知醃酸菜為東北習俗。此外如酸漿山里紅山葡萄酸梨等,也是岫巖滿族喜食的酸味山貨。窖藏蔬菜。秋末冬初岫巖農村家家戶戶在院子中的向陽背風處挖二米多深的長方形土坑,上橫木桿,覆玉米秸子,再蓋上土,內藏白菜蘿蔔、土豆等蔬菜和蘋果、梨等水果,供冬春食用,此即為菜窖。窖口僅為一人出入,取菜由梯子上下,窖內蔬菜可保存至第二年四月。在城鎮,隨著人民居住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已住進了樓房,加之反季節蔬菜的普及,地窖的數量已經大大減少。
酸湯子酸湯子
山珍,山野菜:常言道,靠海吃海,靠山吃山。岫巖的山也為滿族人民的飲食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每當春季,地皮剛剛發綠的時候,山上的各種野菜便破土而出了,它們的名字真是數也數不清:貓耳朵、老母豬忽達、大葉芹、小葉芹、猴腿兒、蕨菜、刺嫩芽......在菜田裡的蔬菜未上市之前,已經搶先擺上飯桌,供人們嘗鮮了。還有榆樹葉做成鮮美的湯,槐樹花摻合在玉米面餑餑里,香甜可口。夏、秋兩季,榛子、核桃、栗子、野棗、蘑菇等山貨野果,也任你自行採摘。山上放養山羊,夏季為避暑而宰羊喝湯,已成為慣例。尤其岫巖是柞蠶產區,蛹、蠶、、“神仙”(半蠶半蛹狀態)更是登得大雅之堂的味美食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