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樹葉

柞樹葉

柞樹葉,中藥名。為殼斗科植物蒙櫟Quercus mongolica Fisch. ex Ledeb.的樹葉。分布於東北、華北及山東等地。具有清熱止痢,止咳,解毒消腫之功效。用於痢疾,腸炎,消化不良,支氣管炎,癰腫,痔瘡。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柞樹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山毛櫸目
  • :殼斗科
  • :櫟屬
  • :蒙櫟
  • 分布區域:東北、華北及山東等地
  • 採集時間:夏、秋季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現代套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樹葉。

性味

味微苦、澀,性平。

歸經

歸脾、大腸經。

功效

清熱止痢,止咳,解毒消腫。

主治

用於痢疾,腸炎,消化不良,支氣管炎,癰腫,痔瘡。

相關配伍

1、治細菌性痢疾,急性胃腸炎:柞樹葉15-30g。水煎服。
2、治小兒消化不良:嫩柞樹葉,陰乾,碾成極細粉,用文火炒焦。1周歲內每服0.5g,1周歲以上漸增至0.75-1g,每日3-4次。
3、治急、慢性支氣管炎:柞樹葉25kg,水100kg。煎煮,過濾濃縮至10kg,於60-70°C的溫度下乾燥成固體狀,粉碎,備用。每6小時1次,每次1-1.5g。(1-3方出自《全國中草藥彙編》)
4、治痔瘡:柞樹葉30g。搗敷患處。(《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研末,每次1-1.5g,小兒酌減。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摘嫩葉,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蒙櫟又名蒙古櫟,柞櫟,柞樹,小葉槲樹,青剛櫟。落葉喬木,高達30米,樹皮灰褐色,縱裂。幼枝紫褐色,有棱,無毛。頂芽長卵形,微有棱,芽鱗紫褐色,有緣毛。葉片倒卵形至長倒卵形,長7-19厘米;寬3-11厘米,頂端短鈍尖或短突尖,基部窄圓形或耳形,葉緣7-10對鈍齒或粗齒,幼時沿脈有毛,後漸脫落,側脈每邊7-11條;葉柄長2-8毫米,無毛。雄花序生於新枝下部,長5-7厘米,花序軸近無毛;花被6-8裂,雄蕊通過8-10;雌花序生於新枝上端葉腋,長約1厘米,有花4-5朵,通常只1-2朵發育,花被6裂,花柱短,柱頭3裂。殼斗杯形,包著堅果1/3-1/2,直徑1.5-1.8厘米,高0.8-1.5厘米,殼斗外壁小苞片三角狀卵形,呈半球形瘤狀突起,密被灰白色短絨毛,伸出口部邊緣呈流蘇狀。堅果卵形至長卵形,直徑1.3-1.8厘米,高2-2.3厘米,無毛,果臍微突起。花期4-5月,果期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2100m的山坡向陽乾燥處的疏林中,常與遼東櫟、楊、樺等混生,有時成純林。分布於東北、華北及山東等地。

藥材性狀

葉多破碎,完整葉片倒卵形至長橢圓狀倒卵形,長7-17cm,寬4-10c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耳形,邊緣具7-10對深波狀鈍齒,幼葉脈有毛,老葉無毛,側脈7-11對;葉柄長2-5mm。氣微,味淡,微澀。

現代套用

1、治療急性菌痢。
2、治療小兒消化不良。

相關論述

《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解毒。治癰疽腫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