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姓

牟姓

牟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四川、重慶、湖北、遼寧等省為多。

目前牟姓人口列全國第149位。

從古到今,牟姓的名人較多,有牟佳欣,牟長,牟融,牟新生,牟大明等。

牟姓氏的2種讀音: 1. mù(世代流傳讀音,西南方言區也保持了去聲的聲調,而沒有隨方言習慣變化) 自分封牟子國起即有此讀音,分布於山東、重慶、四川、湖北、貴州、湖南、福建、東北三省等地區。 2.móu(漢族部分方言區有此讀音)主要分布於重慶、四川、福建、貴州。少數民族也有牟姓,發音主要為“móu”。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牟
  • 外文名:Mou
  • 發源地:山東
  • 主要分布區域:四川、重慶、湖北、福建、遼寧、山東、貴州、東三省、浙江等
  • 牟姓人口排名:全國第149位
起源,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源流五,源流六,源流七,源流八,源流九,源流十,源流十一,源流十二,源流十三,源流十四,始祖,得姓始祖,遼寧大連牟氏始祖,台州牟氏始祖,四川合江牟氏始祖,遷徙分布,歷史名人,牟長牟紆,牟 融(東漢),牟 融(唐),牟振中,牟 谷,牟 桂,牟 及,牟 楷,牟 全,牟墨林,牟 完,牟 倫,牟 俸,牟 斌,牟 庭,牟子才,牟仲甫,牟大昌,牟中珩,牟衍銘,牟桓,牟海霞,牟桑,牟新生,牟大明,牟宗三,牟小龍,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宗族字輩,字輩排行,宗祠通用聯,

起源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朝給火神祝融之後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風俗通》記載:“牟子國,祝融之後,後因氏焉。”祝融為上古時期掌管火的官職,起初為顓頊曾孫重黎所擔任。祝融又稱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績,能光融天下,被帝嚳命名為祝融。重黎誅伐共工氏時,因沒有將共工家族斬盡殺絕而被帝嚳誅殺。後帝嚳命其弟吳回繼任,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子陸終,承襲火正之職,亦稱祝融。在西周初期,周武王將祝融之後封在牟(今山東萊蕪辛莊鎮趙家泉村),為那時期的小諸侯國,子爵,因稱牟子國。

源流二

出自以封地名為氏。據《後漢書·儒林傳》所載,牟長其先封牟,牟長以地為氏。

源流三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彝族、土家族、朝鮮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牟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牟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岑牟,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岑牟,就是岑,原指是儀仗隊中鼓角士身著的甲冑。鼓角士,就如同今日的軍樂隊,身著岑牟後,甲冑鮮明,威風凜凜,好不神氣,因此也就俗稱其為“岑牟”。這在史籍《通史志》中有記載:“岑牟,鼓角士胄也。鍪,通作牟。”
岑牟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俗稱為姓氏者,稱岑牟氏,後省文簡改分為岑氏、牟氏,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源流五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晚期賓牟賈,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賓牟氏,是上古時期一個氏族的複姓。在典籍《廣韻》中記載:“賓牟,複姓,三氏,<禮記>有賓牟賈。”賓牟賈,春秋晚期人物,是周王室的大夫,與孔子是同一時代人。由於賓牟賈精通樂禮,因此孔子曾稱呼賓牟賈為“吾子”。“吾子”,不是“我的兒子”、“我的晚輩”的意思,而是春秋時期士大夫們對對方十分尊敬的一種尊稱,也是學生對老師的一種敬稱。在賓牟賈之前,史籍中未見有此複姓的記載。

源流六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根牟國,屬於以國名家氏合姓為氏。在史籍《東萊先賢傳》中,記載有曹牟氏,其代表人物即南北朝時期的平昌人、兗州刺史曹牟君卿。春秋時期,魯國的鄰邊有一根牟國,傳說為顓頊的後裔,是姬姓曹氏小國,子爵,境不過五十里方圓,國都在根牟(今山東沂南東南部)。周定王姬瑜七年(魯宣公姬餒九年,公元前600年),根牟國被魯宣公發兵吞滅。
在亡國後的根牟國王族子孫中,有以國姓加國名為姓氏者,稱曹牟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曹氏、牟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源流七

源於東夷族,出自商賈時期鮮牟國,屬於以國名為氏。鮮牟,是上古東夷民族中的一個古國,傳說為祝融的後裔。在西周初期,有東夷民族建立的鮮牟國,當時的鮮牟國在山東半島之南,其國東面臨海,莒國在北,魯國在西,三個諸侯國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三足猗立之勢。
周成王姬誦七年(公元前1096年待考),周成王開始親政,他在宗周的岐陽(今陝西寶雞岐山南部)召集諸侯們會盟,以樹立自己親政之威。當時楚國、鮮牟國也都參與了會盟會議。由於鮮牟國人是火正祝融之後,就負責職守庭燎祭神的火堆。但是,周成王認為楚國和鮮牟國皆屬於蠻夷小國,無法與帝王世系的親叔子侄之後、列侯們相比,因此拒絕與他們結盟。這在典籍《國語·晉語》中有記載:“成王盟諸侯於岐陽,楚為荊蠻,置茅蕝,設望表,與鮮牟守燎,故不與盟。”鮮牟國後為己姓莒國所滅,具體被滅的時間在史籍中沒有明確記載。春秋初期,莒國從計地(今山東濰坊青州)遷莒地(今山東日照莒縣),國勢漸強,不斷與齊、魯、晉等大國會盟,還對周圍小國持續發動戰爭,吞併了一些小諸侯國,鮮牟國當為此際遭到滅頂之災。
在鮮牟國滅亡之後,有王族子孫以及國民以故國名為姓氏,稱鮮牟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鮮氏、牟氏者,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源流八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杞國牟婁、根牟之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牟婁、根牟,是春秋時期杞國的兩個邑地,先後被莒國奪占。在史籍《春秋·隱公四年》中記載:“莒人伐杞,取牟婁。”又在《左傳·宣公九年》中記載:“莒取根牟。”牟婁,在今山東濰水上游,而根牟在今山東沭河上游,殷商時期屬於古牟國,西周時期則為杞國之地。周桓王姬林元年(杞武公三十二年,公元前719年),莒敖穆公執政的莒國出兵占據了牟婁之地,之後的周定王姬瑜七年(莒渠丘公己朱九年,杞桓公姒姑容三十七年,公元前600年)又吞併了根牟。
失去國邑的杞國國民,遂以原先的居邑名稱為姓氏,稱牟婁氏、根牟氏,如六國時賢者根牟子,著書七篇。牟婁氏、根牟氏後又省文簡改為單姓牟氏、婁氏、根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源流九

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時期楚國彌牟氏家族,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彌牟氏,是從楚國貴族羋氏族群中分衍出來的複姓,與若敖氏同時誕生,因封居於彌牟(今四川成都),其後代中皆沿稱彌牟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牟氏者。但其詳實情況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源流十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司馬彌牟,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地方叫鄔(今山西介休),在周敬王姬丐六年(晉頃公姬棄疾十二年,公元前514年)秋季,晉頃公派大夫司馬彌牟去治理鄔邑。
在司馬彌牟的後裔子孫中,一部分人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稱司馬氏;一部分人以先祖任官地名為姓氏,稱鄔氏;還有一部分庶支則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彌牟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牟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源流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靈公之孫子南彌牟,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子南彌牟,字子之,又名木,是衛靈公姬元(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的幼子公子郢的兒子。公子郢,字子南,他在周敬王姬丐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擁立侄子姬輒(太子蒯聵之子)為國君,是為衛出公。公子郢的兒子彌牟後來以父親之字為姓氏,稱子南氏,因稱子南彌牟。子南彌牟作為公孫,一直擔任衛國的將軍,在衛悼公姬黔執政時期(公元前455~前450年)還擔任了國相。子南彌牟逝世後,得諡號為“文”,在史籍《大戴禮記》中記錄了他和孔子的賢弟子子貢的一段著名對話,被後世稱之為“衛將軍文子”。他的孫子,就是衛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稱“候”的衛平侯姬郢(子南勁,公元前332~前283年在位),其後任君主自降為“君”,即衛懷君。
在子南彌牟的支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彌牟氏,後皆省文簡改為單姓彌氏、牟氏,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源流十二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毛忽來氏,亦稱牟乎來氏,源出蒙古扎剌亦爾部首領木華黎的後裔子孫,即木華黎的蒙語讀音。
扎剌亦爾·木華黎,公元1170~1223年,奴隸出身,蒙古民族的偉大英雄。他為人沉毅多智略,又驍勇善戰,在輔佐孛兒只斤·鐵木真統一蒙古諸部的過程中戰功卓著,被譽稱為孛兒只斤·鐵木真屬下“四駿”開國元勛之一。孛兒只斤·鐵木真被眾人推立為成吉思汗後,敕封扎剌亦爾·木華黎為左萬戶,並賜誓券金印,後來還是攻滅金國的蒙古大軍的最高統帥,爵至體仁開國輔世佐命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魯國王,逝世後賜謚“忠武”。扎剌亦爾·木華黎的後裔子孫皆以其名字為姓氏,稱毛忽來氏,世居鄂爾多斯(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原境包括今伊克昭盟的大部地區,明朝成化年間改稱“鄂爾多斯”。
明朝中葉以後,毛忽來氏族部落多以先祖名字的諧音分別改姓為牟氏、何氏、李氏等。蒙古族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源流十三

該支牟氏,是在明朝初期從湖北麻城的李氏家族一支所改,傳說該氏族祖先是李世民的第十九世嫡孫。元朝末期湖北江陵元帥李黼的後人李原誠,因組織反元之事敗露,被元朝廷抄家。當時逃出的五兄弟被元兵追殺,臨到一條大河過不去,幸好神佛派一黑虎將兄弟五人背過大河。之後,五人有感佛德,遂取釋迦牟尼佛之牟字為姓氏,改稱牟氏,世代相傳。今主要分布在重慶市萬州區一帶,以及四川部分地區。注意:只有該支牟氏讀音作móu(ㄇㄡˊ)。

源流十四

中國有一年輕牟氏。先祖為李黼,生獨子李八真(配牟氏),李八真生四子:原誠、原諒、回祖、么祖。為了避禍,除原諒姓李外,其他兄弟三人改姓牟。這支牟姓的人數超過20萬人,至今約有700年歷史。

始祖

得姓始祖

春秋時期,齊國與魯國不斷發生摩擦,牟子國夾在大國之間深受其害,被迫不斷向東北方向遷徙。至周靈王姬泄心五年(齊靈公姜環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齊靈公在東擊滅萊國(今山東龍口一帶)、今煙臺地區皆入齊國勢力範圍以後,齊國掉頭西擴,不斷攻擊魯國北鄙(北部邊境地區),齊、魯之間持續爆發了一系列的“城之戰”、“防之戰”、“崔杼攻魯”等戰爭。為了攻擊魯國並抗擊與魯國聯盟的吳國,齊靈公在周靈王十四~二十四年期間(公元前558~前548年),將已經向東北遷至營丘邊緣地帶(今山東淄博臨淄)的牟子國再東遷至今山東省煙臺市的牟平區、福山區一帶,史籍《路史》中記載為“牟逼近臨淄,乃遷於東海。”然而到春秋末期,牟子國仍然被齊國吞滅,之後稱牟子國被滅時的國都為“牟平”。亡國之後的子孫後代,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牟氏,史稱牟氏正宗。後在《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記載的戰國時期齊國大夫牟辛,在史籍《後漢·牟融傳》中記載的東漢時期的重臣、經學家、北海安丘人牟長,都是牟子國的王族後裔。顯然,在賓牟賈的後裔子孫中,肯定沿襲先祖的姓氏,稱賓牟氏,後皆省文簡改為單姓賓氏、牟氏,世代相傳至今,但賓牟氏複姓反而消失了。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牟氏族人大多尊祝融、陸終為得姓始祖。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遼寧大連牟氏始祖

清朝時期,由山東棲霞牟東美攜夫人王氏始遷關外,居於今大連市金州區。牟東美落戶大連市金州區後,是否回到原籍抄寫家譜,牟東美是否還有同胞兄弟,均已無據可查,故牟東美逝世後,該支宗族即以之謂第一世祖。
第一世:牟東美,妻王氏
第二世:牟思海,妻曲包氏;牟思玉,妻劉氏;牟思榮,妻趙氏
第三世:牟協,妻于氏;牟韶,妻張逄氏;牟觔,妻孫氏;牟勣,妻張氏;牟勲,妻李氏;牟勝;牟劼
第四世:牟朝柱,妻滕氏;牟朝檳,妻王氏;牟朝相,妻張氏
第五世:牟仁,妻於都氏;牟義,妻孫氏;牟興,妻劉氏;牟發,妻劉崔氏;牟恆,妻楊氏;牟榮,妻范氏;牟禮,妻梁氏
第六世:牟德祿,妻夏氏;牟德興,妻張氏;牟德龍,妻張氏;牟德奎,妻張氏;牟德禎,妻侯氏;牟德元,妻閆吳氏;牟德章,妻王氏
第七世:牟乾,妻張氏;牟坤,妻劉氏;牟溫;牟彬,妻劉國氏
第八世:牟廷思,妻劉氏
第九世:牟雲鎬,妻周氏;牟雲升,妻梁氏;牟雲路,妻趙氏;牟雲祥,妻李唐氏
第十世:牟維藩,妻於蔡氏;牟維玉,妻蔡氏;牟維有,妻孫氏
第十一世:牟喜平,妻李氏
第十二世:牟存志,妻王氏;牟存厚,妻楊氏
第十三世:牟瑞芳,妻王氏;牟瑞忱,妻王氏;牟瑞章,妻魏氏;牟瑞和,妻冷氏;牟瑞環,妻寧氏
第十四世:牟玉勛,妻李氏;牟玉濤,妻姜氏
第十五世:牟大鵬、牟贇鵬

台州牟氏始祖

牟 俸:字伯祿,生於宋太宗趙炅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在宋真宗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王均之亂時,由蜀陵陽中峰南遷至浙江台州黃岩川。是為浙江台州牟氏始祖。

四川合江牟氏始祖

相傳張獻忠屠川,然後湖廣填四川,湖北桃源牟姓4兄弟入四川,然而四兄弟遷徙戰火之中,為了防止走失後後代不能相認,所以兄弟四人把鏡子一塊,碎為四塊,各執其一,四塊鏡子背後依次有風·雷·雲·雨,四個字,以後找到安身之所,各一手持鏡子上的字開頭,形成字輩,執雷字的人來到合江,所以合江牟姓以“雷尚可學應”開頭

遷徙分布

牟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發祥于山東地區,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九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二百一十七位,人口約九十八萬四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7%左右。牟姓是發祥於今山東的古老姓氏。在得姓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牟姓一直以山東為其繁衍發展的中心,並以此為中心,緩慢地向周邊省份遷衍。戰國時齊有大夫名牟辛,西漢有經學博士牟卿,東漢有樂安臨濟(今山東省濟陽)人、太尉牟融及其子牟紆,還有北海安丘(今屬山東)人、經學家牟長及其子牟麟。通過這些見諸史冊的名人籍貫來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漢代以前,山東大地仍是牟姓人之主要繁衍地,而著有《尚書章句》的牟長,因其對於《尚書》的輝煌貢獻,為牟姓爭取了應有的社會地位,一直到今天,提起“牟氏章句”,仍為研究《尚書》者奉為重要依據。魏晉南北朝時期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軍閥割據等政治紛爭,使此際呈現出一種社會大動盪,民族大融合,百姓大流亡的社會景象。偏安山東半島的牟姓必然遭受衝擊,顛沛流離,徙奔異鄉勢在必行。據《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載,牟姓郡望有三:巨鹿郡、平陽郡、滎陽郡。表明此際至隋唐,在今河北巨鹿、山西臨汾、河南滎陽一帶,牟姓為當地名門望族,而且人口繁衍興盛,社會地位尊貴。唐末僖宗李儇時,閹宦當權,災旱連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官員盤剝沉重,終於導致王仙芝黃巢揭桿而起。公元808年,黃巢攻陷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唐僖宗狼狽逃亡入蜀,時陝、豫之牟姓有隨之入川者,亦有豫地之牟姓順漢水南下,進入湖北。兩宋之際,由於川地山關阻隔,交通閒塞,戰火難至,故川地之牟姓發展較快。南宋偏安江南後,有北方之牟姓徙居江南,亦有川地之牟姓因仕宦或其它原因進入當時的國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附近,如牟獻由隆州井研(今屬四川省)徙居吳興(今浙江省湖州)。明初,山西牟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地。清康乾年間以後,有冀、魯、豫地之農民闖關東到東北三省。
如今,牟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四川、遼寧等省多此姓,上述二省之牟姓約占全國漢族牟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牟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七。

歷史名人

牟長牟紆

東漢樂安臨濟人,父子兩博士。父牟長少習《歐陽尚書》。光武建武二年拜博士,遷河內太守。著《尚書章句》,復征為中散大夫。子牟紆隱居教授,門生千人。後征為博士。

牟 融(東漢)

北海安丘人,東漢大臣。明帝時舉茂才,任豐地縣令三年,縣無獄訟。章帝即位後,升太尉(位同宰相),參錄尚書事

牟 融(唐)

唐代詩人。德宗、憲宗間在世。隱居學道,終身不仕。以詩聞名,尤擅七律,詩風清麗雅閒,時有佳句。

牟振中

山東棲霞人(1984年10月---)棲霞80後愛心助老協會秘書長,鵬安德迪國際集團開發部部長,棲霞誠信農金會副會長。

牟 谷

宋代畫家。任畫院祗侯,曾隨使赴交阯(今越南),為安南王黎桓及臣佐畫像,亦曾為宋太宗畫像,後升任翰林待詔。

牟 桂

隆州井研人,南宋官吏。進士出身,歷任龍水縣尉,什邡知縣,官至終朝郎知彭州

牟 及

台州黃岩(今屬浙江)人,南宋官吏、詩人。鹹淳進士,任福州司戶參軍時,有惠政。宋亡後,隱居山林,並穿喪服終身。有《樂在稿》。

牟 楷

台州黃岩人,元代隱士。以養母之故,拒絕出仕,學者稱靜正先生。有《九書辯異》、《河洛圖書說》。

牟 全

煙臺棲霞鐵口(今屬山東省)人,元代將領。元軍討伐日本,其率領頭船開道。後賜金牌,授管軍千戶,升武略將軍

牟墨林

字松野,綽號“牟二黑子”。山東省棲霞市古鎮都人。清嘉慶年間太學生,膠東有名的大地主,也是北方最大的地主,棲霞牟氏家族的主要創業人。祖籍湖北省公安縣,其一世牟敬祖於1370年(明洪武三年)任棲霞主簿。牟墨林為十四世。

牟 完

浙江省黃岩人,明代官吏。洪武九年廷試得首選,授吏部主事,擢燕王府紀善,並曾教授明仁宗。有《四禮家儀》。

牟 倫

四川省敘州人,明代官吏。永樂進士。累官至監察御史,因直諫犯上,被謫戍甘肅。工詩、能文。

牟 俸

四川巴縣人,明代官吏。景泰進士,累右副都御史。在山東救災時,盡心竭力,活饑民無數。後在蘇州打擊土豪劣紳的掠奪,得罪權貴,被謫戍。

牟 斌

明代官吏。由錦衣衛千戶,擢指揮僉事。因為人正直,不同流合污,兩次被罷官。

牟 庭

山東棲霞人,清代考據家、數學家。貢生出身,考據精深。有《詩切》、《投壺算草》、《帶縱和數立方算草》。

牟子才

牟桂子,宋代官吏、學者。進士出身,累官工部侍郎,後被人誣諂,降職使用,後又起為禮部尚書。曾參與修纂國史。有《存齋集》。其子牟鄖亦為學者,著有《陵陽集》,其孫牟應龍亦為學者,人稱祖孫三才人。

牟仲甫

隨州(今湖北省隨縣)人,宋代畫家。善畫猿獐猴鹿,畫雞亦有意趣。

牟大昌

台州黃岩人,宋末抗元英雄。回響文天祥的檄文,與侄牟天與起兵勤王。台州黃土嶺一戰,力戰陣亡。

牟中珩

抗日將領(1898年—1981年),字荊璞,山東煙臺黃縣(今龍口市)大牟家村人。原國民黨將領,陸軍中將。歷任51軍軍長、山東省政府主席、第10戰區副司令長官、第二綏靖區副司令長官(第二綏靖區1945年10月建於武漢,1946年1月移駐濟南。司令官王耀武)。解放後歷任全國政協文史專員、山東省政協駐會常委。牟中珩崇尚儒家學說,以儒治軍,其為官廉潔,不隨流俗,不赴宴,也不收受賄賂,因而得到一個綽號“槓子頭”。牟運道
(1953.5—)陝西渭南人。 擅長雕塑。 1988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研究生班,獲碩士學位。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副教授。曾參加毛主席紀念堂工程。 作品《預備隊員》入選第一屆全國體育美展,《過河》、《護苗》入選第二屆全國青年展,《運轉》入選首屆全國城市雕塑展獲獎牌,《草地花》獲第六屆全國美展優秀獎 、並為中國美術館收藏,《黃土地的思索》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田園詩人——王維》入 選中國雕塑藝術展,《香港短槍隊員》入選建軍70周年全國美展。??

牟衍銘

著名魔術表演藝術家,1941年出生,山東青島人。穆派戲法第三代掌門人。

牟桓

(1959.12—)四川人。擅長油畫。1986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 。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美術編輯。作品《今天》入選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展、《賣雞的小女孩》入選全國首屆油畫展、《家譜》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等。?

牟海霞

(1962.6—)女,山東人。擅長油畫、版畫。曾進修於中央美術 學院油畫專業、天津美院油畫系。青海西寧畫院專業畫師。油畫《湟源金秋》入選黃河畫展 ,《霜降》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功在弓中》入選第四屆體育美展,水粉畫《風箏》、《 風車》入選第三屆、四屆全國水彩、粉畫展;版畫《多彩的季節》、《瑪尼石》入選第九屆 全國美展和第十三屆全國版展等。

牟桑

(1942.9—)山東日照人。 擅長中國畫、油畫。 19 62年畢業於山東師範學院藝術系。山東建築學院藝術系教研室主任、教授。作品有《舉士奇創》、《農林益鳥》、《林黛玉魁奪菊花詩》等入選全國美展。專集有《花卉寫生集》、《 中國太湖石寫生集》。主編《全國高校建築學科教師美術作品集》。

牟新生

曾任海關總署署長(正部級)、黨組書記。1943年12月生,陝西扶風縣南陽鎮人。197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7年9月參加工作,西北政法學院法律系法律專業畢業,大學學歷,副總警監警銜,海關總監關銜。

牟大明

少將,1943年10月出生,重慶合川人。重慶警備區司令員。1997年晉升少將軍銜。現仍然在世

牟宗三

1909年6月12日—1995年4月12日),生於山東省棲霞縣牟家疃,祖籍湖北公安。1927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29年升入哲學系,並於1933年畢業。1949年往台灣,後往香港。晚年居台灣,1995年逝於台北。曾任教於華西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台灣師範大學東海大學台灣大學中國文化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他獨力翻譯康德的《三大批判》,融合康德哲學與孔孟陸王的心學,以中國哲學與康德哲學互相詮解。

牟小龍

中國武術六段
中國武術協會會員
中國保鏢協會會員
世界雙節棍聯盟協會會員
中國國際特種保鏢聯盟核心成員
中國國際特種保鏢聯盟協會副會長
中國國際特種保鏢聯盟協會委員會委員

郡望堂號

郡望

巨鹿郡:亦稱鉅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鄉),西楚霸王項羽在此地大破秦朝軍隊主力。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白洋淀、文安窪以南,南運河以西,高陽、寧晉任縣以東,平鄉、威縣以北,山東德州、高唐、河北館陶之間地。漢朝至北魏因襲沿用。漢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平鄉縣以北及晉縣一帶。
平陽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定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
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
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為中國儒學發源地。
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定“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
滎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原陽市。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部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滎陽縣,其時轄地今河南省黃河南部、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包括今開封市、鄭州市在內的八縣。北魏時期移治到今滎陽縣。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改為成皋郡。隋、唐兩朝均為鄭州滎陽郡。

堂號

巨鹿堂:以望立堂。
平陽堂:以望立堂。
滎陽堂:以望立堂。

宗族字輩

牟姓多正直之士,有不少具有特色的姓族文化。多用聯句的形式加以概括,如“父子兩博士,祖孫三才人”,“文章政事追先達,冠蓋聲華羨昔賢”等等,或追述本族歷史上的輝煌,或撰詩以明志。
山東日照牟氏族譜,(清)牟偉纂修,始修於清康熙戊寅年(公元1698年),增訂於清乾隆辛未年(公元1751年),三修於清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山東棲霞牟氏支譜,著者待考,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手寫大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煙臺市棲霞縣東三叫村。註:始祖為牟敬祖。
重慶梁平續修牟氏家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正備再修。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重慶市梁平縣牟氏族譜編修委員會。
中華牟氏族譜簡編,(現代)牟光兆編修,2005年計算機排印本五百冊。公開出版,原稿現被收藏在四川省蒼溪縣政策法律研究室牟光兆處。
中華牟氏望族,(現代)牟日寶編著,2005年計算機排印本。原稿現被收藏在山東省棲霞縣牟氏莊園牟日寶處。

字輩排行

四川宜賓、柏溪、冠英、天池、橫江、屏山大乘、鴨池、福延、清涼、中都、糧草壩、芭蕉灣、雲南綏江、新市、副官、珙縣羅渡、高縣正州、筠連樂義等地金河一支牟氏字輩:“尚堯應道養,廣際正長元,學立本同玉,澤新世永傳,代有文宗起,家榮樹大勛,光朝培德守,多士漢之清,根雲徵煥昱,瑞著景宏昌,慎敏乘時用,承先輔國強”。
四川宜賓縣、柏溪、蕨溪三塊石、龍角池、楊柳坂、橫山新房子、真溪、泥溪、泥南十字路、平橋、犁轅沱、雅安、雷波、犍為縣朝陽壩、崩土坎、馮家崖、清溪、孝姑、沐川縣牟家山、九杼田、三寶石、屏山縣五指山、馬邊縣、雲南鎮雄縣、商州新華、萬龍山、牟家岩、樂山、箭板、碾子灣等地府河一支牟氏字輩:“興登玉宗汝, 廷啟再家修,長成大國學, 永世正安從,陵陽昭聖續,繼祖貴維芳,龍奉麒欽肇,彰曾總富強,恆聯科第煥, 孔孟師教端,克聿明榮信,詩書紹華堂,漢邦舉茂才,徽英處仕寬,京倫希攸立,鼎祉祚賢良,崇儒敦斯禮,至道守其昌,懷仁培先緒,忠孝祐禎祥,嘉聲著利景, 弘元澤恩光,天開紫瑞相,順遂德寧康,乾坤毓敏秀,日月耀輝煌,海宇鹹昇平,一如應江山,百代展雄圖,千秋偉業揚,昆心衍和慶,萬載振朝綱,是吾倧支,普同供養。
四川雅安牟氏字輩:“天國永紹世”。
四川南充儀隴牟氏字輩:“世本先榮正,達遇明長青,文運元恪守,忠業顯朝廷。”(聽祖輩口書,來自平陽縣,古今地名變化大,今平陽縣在浙江,古有平陽郡在山西臨汾可能性大。)
四川達州牟氏字輩:“以如運昌必達家邦”。
四川巴中平昌牟氏字輩:“祥光朝萬天明如少三元有德能弘道太白攀高懸?”
四川合江牟氏字輩:“雷尚可學應,家修元世鴻。文光廷成大,登鳳還其身”。
四川眉山牟氏字輩:“應文萬尚永澤玉登正常大德成佳世光明昔紹忠”。
四川資中牟氏字輩:“廷應之世祖天中正國家元亨利禎吉仁義禮智信長享富貴祿孝悌福春芳澤爾懷登學宗朝儒大昌”。
四川遂寧、射洪牟氏字輩:“弘昌朝仲金揚忠少啟成修文行永開山東懷多宇乙丙太運興”。
四川宣漢牟氏字輩:“元秉正光必達加邦丕承先志代立賢良英明瑞啟道顯才長能恆作事統緒綱常”。
四川瀘州、納溪、重慶、山東棲霞牟氏字輩:“天開盛德鴻萬邦良元忠國君師興振永維在中同”,納溪:(政)(啟)國澤紹,崇文仕德方,(炬)烈懷(新)志,(弘)興永世昌
山東城陽牟氏字輩:“仁義禮智忠信孝悌”。
山東即墨以南(嶗山區牟家村、惜福鎮牟家村、李滄區宋哥莊,流亭鎮趙村等)牟氏字輩:“ 天思友一(奉)文(尚)甲宏(先)廷永仁義禮智忠信孝悌(敬慈)葆善蘊光作述丕顯繼承乃(克)昌”
山東濰坊、日照、台灣台北牟氏字輩:“希如慶衍家乃敦善宗晉洪昌肇貢林立錫秉其方敬族嚴諭史書崇尚翰墨騰飛龍鳳呈祥文武連生鐵堅豪強英才俊傑星海繁廣壯志凌雲登高軒昂博愛中華清明開章亘古殿奎選真發揚勁繪景圖大展輝煌衛國恩民通舟順航山峨靈瑞松翠柏蒼梅蘭竹菊君子品良學德修身樂平泰康香苑春秋富貴安邦納來本氏信和聚堂群定世續久作庭綱千年吉慶萬代興旺”。
山東煙臺、廣東珠海牟氏字輩:“啟恕元學民文功洪信先”。
山東煙臺牟氏字輩:“承先廣遠繼世永昌”。
山東高密牟氏字輩:“伯希家乃敦”。
陝西寧強牟氏字輩:“國太萬全守發開永成明”。
陝西山陽牟氏字輩:“起振有星青風明和德永正慶艷龍仁義禮智信孝景”。
重慶萬州、湖北利川牟氏字輩::“茂仲季鳳華都德景永正文海世大登承天秀維奇遺秉來方倫聯仁孝定國安邦心全如意鐘毓懷康志肇光裕明啟賢良希存宏學體立用長性複本真慶雲朝綱”。
重慶梁平、忠州牟氏字輩:“茂仲季鳳華都德景永正文海世大登承天秀維奇遺秉來方倫聯仁孝定國安邦心全如意鐘毓懷康志肇光裕明啟賢良希存宏學體立用長性複本真慶雲朝綱”。
重慶石柱三星牟氏字輩:“天庭都繼大 正應鼎先單 宗德輝洪緒 世代普顯榮 弟傳忠孝節 定國安邦賢 人和文興順 永遠振乾坤 ”
湖北牟氏通用字輩:“茂仲季鳳華都得景永正文海世大登承天(元)秀維奇遺秉來(傳芝)方倫聯仁孝定國安邦心全如一鐘毓懷康志肇光裕明啟賢良希存宏學體立用長性複本真慶雲朝綱龍數高照欽賜材祥紫氣升騰萬代傳揚”。
湖北建始牟氏字輩:“天秀唯奇一秉來方倫年仁孝定國安邦”。
遼寧普蘭店牟氏字輩:“德學元長有義春喜”。
遼寧大連牟氏字輩:“昌元大世延長喜春”。
貴州牟氏一支字輩:“大道光明遠榮安萬世清”。
貴州牟氏一支字輩:“齡毓清光(庭)臨世景慶爭思永朝官換柄”。
浙江台州牟氏字輩:“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仄從尚克寅存養處公世守顯德仁則維同永錫宣哲天家望隆行善再樂邦國欽崇允紹祖訓心端表正敬武修文竹茂松盛佐嗣廉直匡時恂信任重道遠旭日東升”。
湖南南縣牟氏字輩:“開國啟文運興家道正隆”。
河北故城牟氏字輩:“朝京振延洪廣煩傳德繼昌鑫久健文英偉興安祥永”。
廣東珠海牟氏字輩:“作承先廣遠繼世永昌”。
吉林牟氏一支字輩:“振魁春清永”。
牟氏一支字輩:“守賢慶澤長守富全吉善永昌傳家有道榮華繁衍”。
牟氏一支字輩:“成學士朝廷孟在元”。
牟氏一支字輩:“呈先廣遠繼世詠昌”。
牟氏一支字輩(遼寧大連金州):“禮(仁義)德清連金廣永寶福”。
廣西玉林牟氏第十八代到第二十四代.高山上序支是:懋 啟 甲 科 光 政 輔;韋村上正支是;端 崇 詩 禮 繼 儒 修。第二十五代到第三十一代.高山上序支是:忠 厚 傳 家 存 美 德;韋村上正支是:經 綸 濟 世 育 英 才。它們是對聯形式的。
四川宜賓長寧牟氏一支字輩:應啟文水先,仕大(汝)金(天),宗元成世澤,正定永思賢。
四川彭州牟氏:“正連懷治登幫谷安定永克全”,我只記得這點了,有誰知道請補全,還有彭州牟氏是從什麼地方遷徙來的。

宗祠通用聯

鹽亭四柱;
隆山六經。
——佚名撰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鹽亭人牟袞四子皆仕,時號“一門四柱”。下聯典指牟應龍宋亡後隱居不仕,人稱“隆山先生”。
父子兩博士;
祖孫三才人。
——佚名撰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中散大夫牟長及其子牟紆,均為博士。下聯典指宋代禮部尚書牟子才、其子大理少卿牟鄖、其孫元代進士、定城尉牟應龍,祖孫三人皆為學者,有文名。
鹽亭曾推四柱;
隆山詳說六經。
——佚名撰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鹽亭人牟袞,進士出身。其後人用中、積中、學先、義先兄弟都做官,號稱“一門四柱”。下聯典指元初井研人牟應龍,字伯成,南宋末鹹淳年間進士,因對策忤逆了奸相賈似道,被調任定城尉。宋亡後不再做官,與父親牟巘自為師友,研討經學,於六經都有成就。學者稱其為“隆山先生”。
文章政事追先達;
冠蓋聲華羨昔賢。
——唐·牟融撰牟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貞元、元和間詩人牟融《贈浙西李相公》詩句聯。
高山流水琴三弄;
明月清風酒一樽。
——唐·牟融撰牟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貞元、元和間詩人牟融《寫意二首》詩(之一)聯句。
學有淵源,諸生悉來講業;
事多舉止,百僚曷敢為非。
——佚名撰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河內太守牟長,字君高,臨濟人。習歐陽尚書,建武初拜博士,從講者常千餘人。後拜中散大夫。下聯典指東漢司空牟融,字子優,安丘人。少博學,以大夏侯尚書教授。門徒數百人,名稱州里。明帝時舉茂才,永平中拜司空,舉動方重,甚得大臣節。百僚,指百官。
閱元明以成序,別派分支,已歷二十一世;
合齊蜀而同宗,敦詩說禮,至今五百餘年。
——任郿佑撰牟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北省公安縣牟氏宗祠聯。上聯典指本支牟氏的發展情況。下聯典指本支牟氏的遷徙、分布過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