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大氣物理學用語)

藍天(大氣物理學用語)

藍天,即地球的大氣層,正常情況下常呈現藍色。19世紀中葉英國物理學家丁鐸爾認為波長較短的藍色光,容易被懸浮在空氣中的微粒阻擋,散射向四方,這一說法至今在中國基礎教育中仍廣泛接受。但該說法存在明顯漏洞,後來19世紀80年代,瑞利發現空氣本身的等分子對陽光就有散射,而藍色光容易被散射,空氣分子的散射就可以作為“天藍”的主因。1910年愛因斯坦科學解釋了藍天的原因,即空氣自身的密度漲落等對陽光的散射形成了藍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藍天
  • :地球的大氣層
  • 正常情況下:呈現藍色
  • 出現原因:藍色光容易被散射
顏色原理,傳統觀點,觀點的發展,空氣品質用語,

顏色原理

傳統觀點

藍天,其實是地球的大氣層。中國基礎教育與科普界主要沿用19世紀中葉英國物理學家丁鐸爾(John Tyndall,1820-1893)的理論來解釋“藍天”出現的原因,儘管該觀點後來被證實並不完全正確。
晴朗的天空是蔚藍色的,這並不是因為大氣本身是藍色的,也不是大氣中含有藍色的物質,而是由於大氣分子和懸浮在大氣中的微小粒子對太陽光散射的結果。由於介質的不均勻性。使得光偏離原來傳播方向而向側方散射開來的現象,稱為介質對光的散射。細微質點的散射遵循瑞利定律:散射光強度與波長的四次方成反比。當太陽光通過大氣時,波長較短的紫、藍、青色光最容易被散射;而波長較長的紅、橙、黃色光散射得較弱,由於這種綜合效應,天空呈現出蔚藍色
這是因為太陽光線射人大氣層後,遇到大氣分子和懸浮在大氣中的微粒發生散射的結果。根據科學家的測定,藍色光和紫色光的波長比較短,相當於“小波浪”;橙色光和紅色光的波長比較長,相當於“大波浪”。當遇到空氣中的障礙物的時候,藍色光和紫色光因為翻不過去那些障礙,便被“散射”得到處都是,布滿了整個天空。天空就是這樣被“散射”成了藍色。

觀點的發展

丁鐸爾散射
空氣中會有許多微小的塵埃、水滴、冰晶等物質,當太陽光通過空氣時,波長較短的藍、紫、靛等色光,很容易被懸浮在空氣中的微粒阻擋,從而使光線散射向四方,使天空呈現出蔚藍色。中文世界中,大小權威的教育和科學網站,大多仍採用上述“標準答案”。
這個“天藍”解釋,基本上是19世紀中葉的水平。它是英國物理學家丁鐸爾(John Tyndall,1820-1893)首創的。常稱作丁鐸爾散射模型。確實,“波長較短的藍色光,容易被懸浮在空氣中的微粒阻擋,……散射向四方”。但它並不是“天藍”的真正原因。如果天藍主要是由水滴冰晶等微粒的散射引起的,那末,天空的顏色和深淺,就應隨著空氣濕度的變化而變化。因為當濕度變化時,空氣中水滴冰晶的數目會明顯變化。潮濕地區和沙漠地區的濕度差別很大,但天空是一樣的藍。丁鐸爾散射模型解釋不了。到19世紀末葉,丁的天藍解釋已被質疑。
瑞利散射
1880年代,瑞利(John Rayleigh,1842-1919)注意到,根本不必求助塵埃、水滴、冰晶等空氣中的微粒,空氣本身的氧和氮等分子對陽光就有散射,而且也是藍色光容易被散射。所以,空氣分子的散射就可以作為“天藍”的主因。
然而,各個分子有散射,不等於空氣整體會有藍色。如果純淨的空氣是極均勻的,分子再多也沒有“天藍”。就像一塊極平的鏡子,只有折射或反射,而極少 散射。在均勻一致的環境中,不同分子的散射相互抵消了。就如在一個集體紀律超強的環境(如監獄)中,每個人的獨立和散漫行為被徹底壓縮。而“天藍”靠的就是分子各自的獨立和相互不干涉,或少干涉。
為此,瑞利假定,空氣不是分子的“監獄”。相反,氧和氮等分子,無規行走,隨機分布。瑞利由這個模型算出的定量結果,很好地符合天藍的性質。1899年,瑞利寫了一篇總結式的文章“論天空藍色之起源”(J.Rayleigh,Phil.Mag.XLVII,375,1899),開宗明義就說:“即使沒有外來的微粒,我們依舊會有藍色的天”。“外來的微粒”即指丁鐸爾散射所需要的。從此,丁鐸爾的天藍理論被放棄。瑞利散射成為“天藍”理論的主流。
瑞利的天藍理論雖然很成功,瑞利的分子無規分布假定,也有根據。然而,瑞利實質上還要假定空氣是所謂理想氣體,這是一個不大的,但也不可忽略的弱點。因為空氣不是理想氣體。
愛因斯坦理論
1910年,愛因斯坦最終解決了這個問題。愛因斯坦用當時剛剛發展的(混亂的度量)的統計熱力學理論證明:那怕最純淨的空氣,也是有漲落起伏的。空氣本身的密度漲落也能散射,也是藍色光容易被散射。密度漲落的散射,不多也不少,正好能產生我們看到的藍天。如果空氣是理想氣體,愛因斯坦的結果就同瑞利的一樣。所以,簡單地說,天空藍色之起因是:“空氣中有不可消除的‘雜質’,即空氣自身的漲落。密度漲落等對陽光的散射,形成了藍天。”“天藍”起源物理不是愛因斯坦首創,但最完整的理論是愛因斯坦奠定的。所以說,“天藍”物理學,完成於1910年。
瑞利和愛因斯坦的“天藍”理論,是普遍適用的。可以用來解釋純淨空氣中的“藍天”現象,也可以用來解釋純淨的水,純淨的玻璃等液體或固體中的“藍天”現象。
高錕先生在他為“光纖通訊”奠基的第一篇論文(C.Kao,Proc.IEE,113,No.7,1966 2010)中引用的第一個物理公式,就是愛因斯坦的“天藍”瑞利散射公式(即Einstein-Smoluchowski公式)。玻璃是凝固了的液體。即使最理想的玻璃,沒有氣泡,沒有缺陷,玻璃中依舊有不可消除的‘雜質’,即玻璃本身的不可消除的漲落。在光纖中傳播的訊號(光波),會被玻璃的漲落散射。“天藍”機制,是光纖通訊訊號損失的一個物理主因。它是不能用光纖製造技術消除的。只能選擇“不太藍”的光,減低它的影響。

空氣品質用語

“藍天”也是對空氣品質狀況評價的一種通俗的說法。中國的環保部門要對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多項污染物的監測。實時監測數據經匯總和計算後得出當天的空氣污染指數(API),從而判斷空氣品質的等級。
中國採用的空氣污染指數分為五個等級,API值小於等於50,說明空氣品質為優;API值大於50且小於等於100,表明空氣品質良好。如果當日空氣品質污染指數在100以下,則稱之為“藍天”。也就是說,雖然天空看起來不藍,甚至是在下雨,但空氣品質不錯,仍然可認定為“藍天”。
因此,依據空氣污染指數得出的“藍天”並非感官意義上的藍色天空。有報導,有兩名市民堅持不懈地每天拍攝一張照片記錄藍色天空的數量,照片顯示數量為180天。而同期北京官方發布的“藍天”數量為285天,兩者相差逾百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