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起源:原產於
北美洲落基山脈以東地區,北到加拿大,南達佛羅里達州北部。
分布範圍:四川、重慶、廣西、湖南、新疆、雲南、浙江、福建等。
首次發現或引入的地點及時間:1959年從古巴引進,先後在北京、上海、天津、甘肅、四川、雲南、南京、杭州、福州、廣州,以及廈門、寧波、中山、湛江等地進行馴養。
可能擴散的區域:植被茂密的坑塘、湖泊、沼澤、溝渠及有稻田、低洼地的中國各地區。
生境類型:氣候溫暖的地區,典型的棲息環境——小型湖泊,永久性池塘。湖泊、池塘內生長有水生植物和由沉積物堆積而成的淺水區,沿岸被灌木遮蔽。在沼澤、湖塘、水坑、河溝、稻田及水草繁茂的靜水水域中均能生存和繁殖。
營養和環境條件:捕食昆蟲、小蝦、小蟹等其他無脊椎動物,以及小魚、小蛙、蝌蚪、蠑螈、幼龜、蛇、鼠類小型脊椎動物,食量頗大。蝌蚪在自然環境中主要以浮游生物,藻類、輪蟲和多種昆蟲的幼蟲,苔蘚和水生植物為食。
預防、控制和管理措施:嚴格管理養殖種群,限制養殖種群的野生放養,加強養殖種群的防逃逸措施。通過大量捕捉、收購成蛙作為食用和工業用,以減少野生種群的數量,控制野生種群的增殖。
形態特徵
成體體長一般在70-170毫米間,最大可在200毫米以上,是現生最大的蛙類之一。皮膚通常光滑,無背側褶,吻部寬圓。雌性的鼓膜約與眼等大,雄性的則明顯大於眼。顆褶從眼後繞過鼓膜上方至腋,雄性尤為明顯。第四趾甚長,蹼不能完全達趾端。體色由於地區的不同,往往變化很大。背部變化從綠色至棕色均有,但多為綠色。通常雜有棕色斑點,有時有灰色或棕色的網狀花紋。腹面白色,有時有灰色斑,在成體的喉部,常常有黃色條紋 。
生活史
從卵產出起至長成能繁殖的成蛙需要4-5年,在廣東氣溫較高的地區只需要3年。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牛蛙可存活7年以上。
產地分布
牛蛙(Rana catesbianaShaw)原產於北美,因其鳴叫聲宏亮酷似牛叫而得名。它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生長速度快,環境適應能力強,已被世界上多數國家引種養殖。1959年牛蛙從古巴引入我國,九十年代左右開始在我國被大範圍推廣養殖。近年來,牛蛙已成為我國水產養殖重要的名特水產品之一。目前牛蛙在我國福建、廣東、浙江等沿海地區均有較大規模養殖,養殖產量逐年遞增,近幾年牛蛙產量已達15萬噸。
研究進展
牛蛙因其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50年代末首次引入我國。養殖牛蛙具有生長速度快、高產高效等優點,在我國經過近20年的快速發展之後,現已經成為特種水產養殖的主要品種之一。
國內關於牛蛙的研究主要集中於養殖技術、養殖條件下及自然條件下的生活習性等方面。但隨著牛蛙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因自繁自養、近親繁殖而導致牛蛙生長減慢、個體變小、繁殖力下降、抗病力下降等種質退化現象,很多學者開始從牛蛙的生物學性狀、遺傳基礎等方面進行研究,並取得了一定成果。王曉清等對牛蛙的可稱量性狀、生長特性、繁殖力進行了研究,以找出其生物學特徵和生長規律,為鑑定牛蛙和其它蛙種、保護和保存牛蛙原種優良勝狀及種質、避免苗種生產中種質混雜和退化提供參考。王曉清等針對雌雄牛蛙器官組織LDH同工酶進行了初步研究,為鑑定牛蛙品種或種質提供更科學的依據,對豐富牛蛙遺傳學基礎研究,促進牛蛙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牛蛙的細胞遺傳學研究也有相關報導,而朱傳炳等進一步研究了牛蛙的核型,為其遺傳育種提供更為準確的遺傳背景和理論依據。陳愛萍研究分析了牛蛙的營養成分;王曉清等對雌雄牛蛙的肌肉和皮膚營養成分進行了比較分析,為評估牛蛙的營養價值及經濟價值提供科學依據。鄭小樂等針對牛蛙軟罐頭的加工工藝進行了研究。郭曉強等對牛蛙系列產品的加工進行了探討研究,做到可藏性佳、具有營養型和方便性等特點。目前,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對食品營養化、方便化和速食化等要求日益提高,牛蛙的深加工製品具有較為廣闊的市場前景。這些研究成果對牛蛙養殖業、綜合利用及產品深加工的開發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主要價值
牛蛙全身都是寶,是集食用、藥用和皮用於一身的大型經濟蛙類。牛蛙肉是上乘美味食品和高級的保健藥膳,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健康食品;同時,牛蛙肉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其性平、味甘,具有滋補解毒的功效,夏季食用可避免皮膚生瘡毒,手術患者食用可促進傷口癒合,肝、肺病患者食用可明顯增進食慾。此外,牛蛙皮是優質的樂器材料,上等的製革原料,還可提煉高級豁膠;牛蛙油可制優質油脂,牛蛙腦垂體是高效的催產激素,牛蛙的下腳料可制優質飼料。牛蛙還是良好的實驗動物,是忠實的植保衛士。人工養殖牛蛙生長快,產量高,成本低,價值高,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
危害
1、蝌蚪氣泡病
患病的蝌蚪,身體膨脹,仰游在水面,腸內充滿氣體,嚴重時很快死亡。 病因是水中溶氧過飽和。
流行期:主要在夏季。 防治:對蝌蚪池中的水質要注意檢查,水生植物過於繁茂的池,應經常注入新水;發生氣泡病後,應將漂浮的蝌蚪撈置於新鮮水中暫養,停食1~2天,並用食鹽水均勻潑灑(終濃度為4g/ ㎥)。
2 蝌蚪出血病
多發生於即將長出後肢的蝌蚪,腹部肛門附近及尾部有出血斑塊,並在水面打轉,腹部有血水流出。
流行期:6~8月,病因未明。 防治:清塘消毒,調節水質, 保持水質清新。 每隔 7~10天用二氯氰脲酸鈉、二氧化氯或其它消毒劑全池潑灑。
3 錨頭鰠病
錨頭鰠寄生在蝌蚪的體表,寄生處充血、發炎、腫脹,寄生多時,蝌蚪焦躁不安。
病因:錨頭鰠。 流行期: 四季均可發生。
防治:進行綜合預防。 方法是全池遍灑晶體敵百蟲(終濃度為 0. 5 ~ 0 . 7g/ m3), 每隔 1 周左右潑 1次藥, 連潑 2 ~ 3 次。
4 車輪蟲病
蝌蚪被大量車輪蟲寄生後, 食慾減退, 呼吸困難, 單獨遊動, 動作遲緩, 若不及時治療, 會引起大量死亡。
病因:病原體是車輪蟲。
流行期: 5 ~8 月。 防治: 此病多發生在密度大的池中。減少養殖密度,擴大蝌蚪活動空間,即可避免此病發生。 發病初期可用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全池潑灑。(終濃度為:硫酸銅 0. 5g/m3,硫酸亞鐵 0.2g/ m3)。
5 紅腿病
紅腿病是牛蛙在幼蛙和成蛙階段的主要病害。腿底側、後肢、腹下皮膚有紅點或紅斑, 或呈瀰漫性紅色。 有的病蛙指、趾有不同程度的發炎或皮膚潰爛。 腹部膨脹,伴有水腫或肝炎、肝壞死等病。
病因:嗜水氣單胞菌。 流行期:5 ~ 10 月。
防治:幼蛙和成蛙養殖密度要適量。 每周用漂白粉或硫酸銅全池潑灑消毒, 保持良好水質。 用食鹽水浸泡病蛙, 每次 10 分鐘,每 2 天重複 1 次。 對病蛙要隔離治,防止傳染。 或用 20 %磺胺脒溶液浸泡 15 分鐘,病情嚴重者可浸泡 2 天,即可治癒。也可用氟哌酸潑灑,池水終濃度為 0 .05~ 0.1g/m3。
6 爛皮病
剛發病時,牛蛙的頭部皮膚失去光澤, 出現白花紋, 接著表皮層脫落, 露出背肌, 後擴展到軀幹, 以至整個背部。重者皮膚腐爛脫落,肌肉裸露,擴展到全身,拒食,不愛活動。
病因:長期攝食單一餌料,缺乏維生素所致。
流行期:春、秋季。 防治: 以預防為主。 在養殖的過程中, 餌料要多樣化,並可用新鮮小魚餵養治療。 在飼料中適當補 V A 和 VC,在病蛙飼料中添加抗菌消炎藥。
7 胃腸病( 腹水病)
四肢無力,不活動,也不攝食, 腸道不同程度的充血發紅,腹腔積水,腹水呈黃色或紅色。
病因:氣單胞菌和鏈球菌。 流行期: 5~8月。
防治:保持良好水質,飼料要新鮮。 水池要用二氯脲酸鈉或表面活性劑消毒。 病蛙用酵母片飼喂,每日 2次,每次半片,連餵 3 天。
8 旋轉病
發病初期,病蛙在水面作間歇性旋轉,隨後出現頭部向一側歪斜,眼球突出,失明。 成蛙、親蛙在出現症狀後 2 ~ 3 天死亡。 蝌蚪患病時,腹部膨大,腹部、後肢有出血斑點,在水中旋轉式仰游,隨後死亡。
病因:腦膜炎膿毒性黃桿菌。 流行:主要發生在夏季。 蝌蚪、幼蛙、成蛙均可發生。
防治:用生石灰將池水 pH 調至 7.5~8.2,再用紅黴素全池潑灑,有一定的效果。
牛蛙養殖的病害較多。 卵及蝌蚪階段敵害是以水生昆蟲類的幼蟲、成蟲、幼蛙及鳥為主;成蛙的敵害主要是以獸類、爬蟲類為主。 各種疾病的預防並不難,只要注意控制好水質, 保證餌料的質量, 加強管理,就可將發病率降至最低。
飼養管理
幼蛙的飼養
1、幼蛙飼料
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為活體飼料,主要有黃粉蟲、蠅 蛆、蚯蚓、蝸牛、飛蛾、各種昆蟲、小魚蝦等;另一類 為“死飼料”,主要有蠶蛹、豬肺、豬肝、家禽內臟、碎肉、魚塊和人工配合的顆粒飼料等。
2、餵食方法
餵給幼蛙的飼料必須投餵在食台上,食台可用泡沫板或木框聚乙烯網布製作。幼蛙以每250-300隻搭設1個食 台為準。活飼料投餵可直接放在食台上,“死飼料”投餵則需先對幼蛙進行馴食。馴食的原理是使飼料在水中移動,讓幼蛙誤以為是活飼料,從而完成攝食。馴食一般要求在幼蛙變態後的5-7 天進行。常用馴食方法:①拌蟲馴食 。即將蠶蛹、豬肺、魚塊和人工配合飼料等加工成直徑小於3毫米的顆粒詞料放人食台,按比例放人黃粉蟲、蛆蟲、蚯蚓等活飼料。拌蟲馴食一般分3個階段,第一階段“死飼料”和“活飼料”的比例為1:2,第二階段為1:1,第 3階段為2:1,每階段7-10天。若效果不理想,可延長時間,直到幼蛙能直接攝食靜態飼料為止。②拋食馴食。在幼蛙比較安靜的堤邊斜擱一塊小木板,小木板下面安放1個面積為2-4平方米的食台。每天定時將飼料拋向斜擱的小木板上,讓飼料沿斜放的木板滾落到下面的食台上。③滴水馴食。即在木框聚乙烯網布食台內放置1-2塊小石塊,食台網底沉人水中4-5厘米,食台的正中上方設1條小水管,水連續不斷地滴入食台正中,盪起水波和漣漪,再將靜態飼料放人食台,其在水滴的作用下不斷地漂動。④震動馴食。將彈性很好的彈簧安裝在食台底部的正中或四角,將食台安裝在牛蛙池四周的堤梗邊或池中陸島上,食台底部離地面5-7厘米,食台上放“死飼料”和少量的蛆蟲、蚯蚓等,牛蛙看見蛆蟲即會跳上食台。隨著牛蛙不斷地跳上和跳下,食台上下震動帶動了“死飼料”不停地震動和滾動。
3、飼料投餵量
牛蛙幼蛙食慾十分旺盛,一天之中攝食的時間一般都在6小時以上。因此,投飼量宜多不宜少,一般每日投餵3-4次,每次投餵的飼料以2-3小時內吃完為佳。日投飼量為蛙體總重量的10%-15%。
幼蛙的管理
1、遮 陽
幼蛙體質比較脆弱,懼怕日曬和高溫乾燥,因此幼蛙池必須設有遮陽棚。遮陽棚一般用聲葦席、竹簾搭制,面積宜比食台大1倍左右,高度高出食台平面0.5-1米即可。也可採用黑色稀編的塑膠網片架設在幼蛙池上方1-1.5 米處遮陽。此外,還在幼蛙池邊種植
葡萄、
絲瓜、
扁豆等長藤植物,再在離幼蛙池水面1.5-2米高處搭建竹、木架,既為幼蛙遮陽,又能收穫作物。
2、控溫
幼蛙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5-30℃。溫度高於30℃或低於12℃牛蛙即感到不適,食慾減退,生長停止,嚴重的甚至死亡。盛夏降溫措施通常是使幼蛙池水保持緩慢流動或更換部分池水。一般每次更換半池水為宜,且新水和 原池水溫差不得超過2-3℃。還可以向幼蛙池四周空曠的陸地上每天噴灑1-2次水降溫。越冬保溫措施包括建塑膠大棚、建蛙巢、引用地熱水等,使其安全越冬。
3、防污
要經常清掃食台上剩餘殘餌,洗刷食台。及時撈出池內的病蛙、死蛙以及其他腐爛物質,保持池水清 潔。每隔10-15天用1克/立方米濃度的漂白粉溶液潑灑消毒幼蛙池。一旦發現池水開始發臭變黑,則應立即換人新水,保持池水清潔。
4、除害
老鼠、蛇是牛蛙的天敵,可用鼠藥滅鼠和人工捕捉、驅趕蛇。
5、分養
在人工高密度飼養下,幼蛙的生長往往不一致,蛙體大小相差懸殊。因此,在幼蛙飼養期內要經常將生長快 的大蛙揀出,分池分規格飼養,力求同池飼養的幼蛙生長同步,以避免“大吃小”現象發生。
成蛙的飼養管理
1、成蛙池的選擇與設計
成蛙比幼蛙的適應能力和捕食能力大為提高。因此,成蛙養殖場地面積也可大些,如各種天然積水池、坑塘、魚池、雜草叢生的窪地、稻田等,也可利用房前屋後的瓜棚、樹蔭、庭院的葡萄架下建池,或者空房、豬舍、地下人防設施等進行室內養殖。牛蛙的飼養對水的需要量不大,但要有可靠的水源。
成蛙的後腿發達有力,不僅善於跳躍,還會掘土打洞,爬牆上樹。因此無論室內或室外的養蛙池,都要有防逃設施。牛蛙之善於跳躍,是基於站在可供用力的陸地或其他硬物之上,若在水中,則無用力之處,便無法跳起。因此,為了減少防逃設施的成本,在蛙池周圍不留可立足的陸地,水深至少要在牛蛙後腿踩不到底的深度以上,則防逃設施只要高出水面50cm左右,或在建池時,池壁高出水面30~40cm,再在池壁上圍一圈向內傾斜的紗窗布即可。
在高溫季節,牛蛙喜歡棲息於蔭涼水中,蛙池周圍應多種高大樹木遮蔭,無樹木者,可搭蔭棚,大的池塘或窪地,還可在其中種值蓮藕或其他葉多葉大的挺水植物,周圍陸地多植花卉,既可吸引蟲蝶,又使整個飼養環境顯得優美。
牛蛙養殖池內都不應設定隱蔽的死角或洞穴。在自然條件下,它們可以利用隱蔽物或洞穴作為棲息場所或藉以逃避敵害的屏障。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整個飼養池都是適宜的棲息環境,又沒有什麼敵害侵襲,故沒有設定隱蔽場所和洞穴的必要。相反,牛蛙長時間躲在隱蔽處,影響攝食和生長。成蛙若要在室外越冬,只需把池水加深到1m左右,不要搭棚保溫,也能安全越冬。
在有溫泉水或工廠餘熱的地方,可以利用熱源進行冬季加溫養殖。
室內養蛙是高度集約化的養殖。為了充分利用面積,室內蛙池設計應分為淺水區和深水區,淺水區為蛙的棲息和攝食的場所,深水區為蛙游泳和接納排泄污物的區域。淺水區保持水深10cm左右,深水區水深30~40cm,進水口在淺水區,出水口在深水區,進出水口成對角線。深水區只占整池面積的1/4~1/5,可設在池的一頭、四周或出水口附近。
2、成蛙半精養
利用魚池、窪地、稻田、藕塘等進行養蛙,由於面積大,蛙較分散,密度也不大,產量不高,一般多以天然餌料為主,顆粒飼料為輔的方式養殖,稱為半精養。
將體重100g以上的蛙放入以上大池或稻田,池中設幾個浮於水面的飼料台,按精養方式那樣每天投飼。但由於蛙不容易集中攝食,有一部分蛙沒有吃到人工飼料,可用天然餌料補充。獲得天然餌料的主要方法是燈光誘蟲。昆蟲趨光,對不同的燈光有一定的選擇性,誘蟲效果黑光灑優於日光燈,日光燈又優於普通電燈和白熾燈。誘蟲的時間可從4月初開始,至10月初結束。剛好是在牛蛙的最適生長期內都有蟲可誘,而蟲的多少也幾乎與牛蛙對餌料的需求量相吻合。因此,若能很好利用燈光誘蟲,可以解決牛蛙的大部分餌料,白天再投餵少量配合飼料,效果更好。
誘蟲燈的位置設在離岸2m左右的水面上方0.3~0.5m處,周圍不應有高大的建築物,以免遮擋燈光,收不到好的誘蟲效果。開燈時間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是傍晚開燈,誘蟲主要在上半夜,下半夜較少。若蛙多蟲少,也可通宵開燈。下雨、大風則不宜開燈。
半精養方式,牛蛙放養密度不宜過大,每平方米可放10~30隻,視餌料條件而定。
3、成蛙的集約化養殖
牛蛙的室內集約化養殖,是在常規養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科學養殖方法,其養殖技術的著眼點在於控制環境,創造良好的生態條件,充分滿足牛蛙生長的營養需要,而進行的一種強化培育。尤其是隨著牛蛙人工配合飼料的研製成功,更能發揮其高效的特點,是發展牛蛙商品生產的一條重要途徑。
室 內 的 養 蛙 池 , 一 般 面 積10~20m2不等,要有自來水或井水能通向各池,以便換水和沖洗。為了節約面積,充分利用空間,可採用多層次的立體養殖結構,一般以2m為一層,空間層以水泥預製板架設而成,層與層之間設定樓梯,以便上下操作管理。各層的結構設施均相同。
成蛙養殖的日常管理大體與幼蛙相同。但放養密度不同,體重達100g以上的蛙,每平方米放養50隻,可以一直養到商品規格。若放養時的體重不到100g,密度可稍大些,以後隨著蛙體的生長,逐步將生長迅速、個體大的蛙,篩選分級飼養或銷售,同時也可降低該池的密度。
在常溫條件下,成蛙的養殖是4~10月,也是蛙類生長的最佳時期。因此要有充足的餌料供應。在22~28℃條件下,每天可投餵2~3次,配合飼料的投餵量要占蛙體重的3%,新鮮餌料水分含量高,投餵量要在10%左右,才能滿足蛙類迅速生長的營養需要。若溫度低於22℃或高於28℃,可適當減少投餵次數和投餵量。為了使蛙處於適宜生長的溫度條件下,炎熱天氣要把門窗打開,利於室內通風。天氣轉涼後,要及時關閉門窗,以便保溫。
養成按時攝食的習慣。可在投餌前敲響器具,或將室內電燈打開,作為給餌信號,以後形成條件反射,一有信號,牛蛙就集中到淺水區攝食。
牛蛙的配合飼料,是經過高溫加工而成的,飼料中的維生素損失較大。成蛙在養殖一段時間後,體重約在200~250g左右時,可補充投餵一些新鮮小魚蝦、蚯蚓及動物內臟等,可起到補充維生素的作用。
成蛙養殖的日常管理,除了定時投餌外,還要每天換水,清洗食場,注意觀察蛙的健康狀況,及時防病治病,嚴防蛇、鼠侵襲等。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進行加溫養殖,一年可生產兩批商品蛙。
越冬管理
1、洞穴越冬:
為了適應牛蛙挖洞潛伏的習性,可在蛙池四周鬆土,並在向陽背風處,平水位線挖若干個直徑15cm,深1m 的洞穴,保持濕潤,以便牛蛙入穴冬眠。
2、潛水越冬
蛙池要保持水深1~1.2m,不要讓水面結冰,池底要留有淤泥6~9cm 厚,以便牛蛙潛水蟄伏淤泥越冬。當遇到連續寒冷結凍的天氣,要進行水面破冰,以防水體凍結引起牛蛙體液和血液凝固
3、草簾越冬
在蛙池北面砌一道土牆,高約 70cm左右,東西兩頭砌成北高南低的三角土牆,在離水面 40cm 左右,用木竹搭架,鋪上草簾(重複疊蓋),四周與池邊緊貼,保持水溫在 10℃左右。
4、室內越冬
在室內向陽方向用磚砌一個高50cm左右的池子,在池內鋪上鬆土30cm 左右,再在池內放一個水盆,盆緣與泥土等高,使土壤長期保持一定濕度,池口加蓋薄膜封包,還可以在池內懸一盞40W燈泡升溫,保證牛蛙安全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