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口蹄疫
- 外文名:niu kou ti yi
- 病原體:口蹄疫病毒
- 臨床特徵:口腔黏膜、乳房和蹄部出現水泡
- 發病者:偶蹄類動物
病原,流行,特點,疾病症狀,診斷,臨床診斷,鑑別診斷,實驗室診斷,防治措施,預防,治療,不良反應防治,預防措施,
病原
口蹄疫病毒對酸、鹼特別敏感。在pH3時,瞬間喪失感染力,PH5.5一秒鐘內90%被滅活;1%~2%氫氧化鈉或4%碳酸氫鈉液1分鐘內可將病毒殺死。-70~-50℃病毒可存活數年,85℃1分鐘即可殺死病毒。牛奶經巴氏消毒(72℃15分鐘)能使病毒感染力喪失。在自然條件下,病毒在牛毛上可存活24日,在麩皮中能存活104日。紫外線可殺死病毒,乙醚、丙酮、氯仿和蛋白酶對病毒無作用。
流行
已被感染的動物能長期帶毒和排毒。病毒主要存在於食道、咽部及軟齶部。羊帶毒6~9個月,非洲野牛個體帶毒可達5年。帶毒動物成為傳播者,可通過其唾液、乳汁、糞、尿、病畜的毛、皮、肉及內臟將病毒散播。被污染的圈舍、場地、草地、水源等為重要的疫源地。
病毒可通過接觸、飲水和空氣傳播。鳥類、鼠類、貓、犬和昆蟲均可傳播此病。各種污染物品如工作服、鞋、飼餵工具、運輸車、飼草、飼料、泔水等都可以傳播病毒引起發病。
流行以冬、春季節發病率較高。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畜及畜產品流通領域的擴大,人類活動頻繁,致使牛口蹄疫的發生次數和疫點數增加,造成牛口蹄疫的流行無明顯的季節性。
特點
該病具有流行快、傳播廣、發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病學特點,犢牛死亡率較高,其他則較低。病畜和潛伏期動物是最危險的傳染源。病畜的水皰液、乳汁、尿液、口涎、淚液和糞便中均含有病毒。該病人侵途徑主要是消化道,也可經呼吸道傳染。該病傳播無明顯的季節性,風和鳥類也是遠距離傳播的因素之一。
疾病症狀
口蹄疫病毒侵入動物體內後,經過2~3日,有的則可達7~21日的潛伏時間,才出現症狀。症狀表現為口腔、鼻、舌、乳房和蹄等部位出現水泡,12~36H後出現破潰,局部露出鮮紅色糜爛面;體溫升高達40~41℃;精神沉鬱,食慾減退,脈搏和呼吸加快;流涎呈泡沫狀;乳頭上水泡破潰,擠乳時疼痛不安;蹄水泡破潰,蹄痛跛行,蹄殼邊緣潰裂,重者蹄殼脫落。犢牛常因心肌麻痹死亡,剖檢可見心肌出現淡黃色或灰白色、帶狀或點狀條紋,似如虎皮,故稱“虎斑心”。有的牛還會發生乳房炎、流產症狀。
牛的潛伏期2~7天,可見體溫升高40℃~41℃,流涎,很快就在唇內、齒齦、舌面、頰部黏膜、蹄趾間及蹄冠部柔軟皮膚以及乳房皮膚上出現水泡,水泡破裂後形成紅色爛斑,之後糜爛逐漸癒合,也可能發生潰瘍,癒合後形成斑痕。病畜大量流涎,少食或拒食;蹄部疼痛造成跛行甚至蹄殼脫落。該病在成年牛一般死亡率不高,在1%~3%之間,但在犢牛,由於發生心肌炎和出血性腸炎,死亡率很高。
診斷
臨床診斷
根據該病傳播速度快,典型症狀是口腔、乳房和蹄部出現水泡和潰爛,可初步診斷。
鑑別診斷
該病與水泡性口炎的症狀相似,不易區分,故應鑑別。其方法是採集典型發病的水泡皮,研細,以pH7.6的磷酸鹽緩衝液(PBS)製成1:10的懸液,離心沉澱,取上清液接種牛、豬、羊、馬、乳鼠,如果僅馬不發病,其它動物都發病,即是牛口蹄疫。
實驗室診斷
取牛舌部、乳房或蹄部的新鮮水泡皮5~10g,裝入滅菌瓶內,加50%甘油生理鹽水,低溫保存,送有關單位鑑定。
防治措施
預防
⑴認真作好早期的預防接種,免疫時應先弄清當時當地或鄰近地區流行的本病毒的毒型,根據毒型選用弱毒苗或滅活苗。康復血清或高免血清可用於疫區和受威脅的家畜,特別是控制疫情,保護幼畜。
⑵如果已經發生疫情,應根據我國有關條例,立即上報有關部門,採取緊急撲滅措施,由發病所在地縣級以上政府發布“卦鎖令”,對疫點、疫區實行封鎖,嚴禁人畜來往;撲殺、銷毀病畜及其同群畜,消滅疫源;組織消毒工作,對畜舍及污染環境隨時進行消毒和撲滅疫情的大消毒;進行病毒分離鑑定,確定毒型,用相應疫苗對易感牛群進行緊急免疫接種。封鎖區最後一隻病牛死亡、急宰或痊癒後14天,經過全面徹底消毒,方可解除封鎖。消毒時可用2%氫氧化鈉、2%福馬林或20%~30%的熱草木灰水、5%~10%氨水等。
治療
對於病牛首先要加強護理,例如圈舍清潔乾燥通風透氣,供給柔軟飼料(如青草、麵湯、米等)和清潔的飲水,經常消毒圈舍。在加強護理的同時,根據患病部位的不同,給予不同治療。
口腔治療:用0.1%~0.2%的高錳酸鉀溶液、0.2%福馬林、2%~3%明礬或2%~3%醋酸或食醋洗滌口腔,然後給潰爛面上塗抹10%~20%碘甘油或1%~3%硫酸銅,也可散布冰硼散、豆面及各種抗菌藥物軟膏,都能收到明顯效果。
蹄部治療:用3%來蘇兒、1%福馬林或3%~5%的硫酸銅溶液浸泡蹄子。也可以用水洗淨後塗以抗菌軟膏或塗以20%的碘甘油,然後用繃帶包紮。注意的是最好不要多洗蹄子,以防潮濕妨礙痊癒。
乳房治療:擠奶時要常規消毒,溫水清洗,然後塗以青黴素軟膏或磺胺軟膏。擠奶時,動作要輕,必要時可用⑴導管。
患牛有併發症或惡性口蹄疫時,除局部對症治療外,可套用強心劑和營養補劑、抗生素等治療,必要時,用葡萄糖或鹽水加抗生素輸液治療。或在飲水中加些燒酒。也可採取病後20天以上的牛全血或血清,按每千克體重2毫升進行注射治療。
不良反應防治
不良反應的症狀
①一般反應。個別牛注射疫苗後精神萎靡不振、產奶量下降、食慾減退、體溫稍升高。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1~3天后恢復正常。
②嚴重反應。因個體差異,個別牛注射疫苗後會出現急性過敏反應,呼吸加快、可視黏膜充血、水腫、肌肉震顫、瘤胃臌氣、口角出現白沫、倒地抽搐,因搶救不及時而死亡。
不良反應的預防
①在注射疫苗前仔細閱讀說明書和認真調查健康狀況,病畜瘦弱和臨產母畜不注射,待機體恢復後補註。
②曾有過疫苗反應病史的,建議在注射疫苗前,先皮下注射0.1%鹽酸腎上腺素、鹽酸異丙嗪藥物,隨即注射疫苗,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不良反應治療措施
①對嚴重反應:建議迅速皮下注射0.1%鹽酸腎上腺素5毫克,視病情緩解程度,20分鐘後可以重複注射相同劑量一次,肌肉注射鹽酸異丙嗪(非那根)500毫克,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鈉30毫克(孕畜不用)。對已休克牛,除應迅速注射上述藥物外,還須迅速針刺耳尖、大脈穴(勁靜脈溝前三分之一處的勁靜脈上)放血少許、尾根穴(尾背側正中,薦尾結合部棘突間凹陷處)、蹄頭穴(蹄冠緣背側正中,有毛與無毛交界處,即三、四蹄上緣,每蹄內外各1穴,共8穴)。迅速建立靜脈通道,將去甲腎上腺素10毫克,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00毫升靜滴,如體溫低於36.5℃的患牛除可用上述藥物外,另加乙醯輔酶A1000單位、ATP(三磷酸腺苷)200毫克、肌苷3000毫克、25%葡萄糖2000毫升靜滴。待牛甦醒,脈律恢復後,撤去此組藥,換成5%葡萄糖鹽水2000毫升,加入維生素C5克,維生素B63000毫克,靜滴,然後再用5%硫酸氫鈉液500毫升,靜滴即可。
②對一般反應:一般只須迅速肌肉注射鹽酸異丙嗪(非那根)500毫克、地塞米松磷酸鈉30毫克(孕畜不用),皮下注射0.1%鹽酸腎上腺素5毫克即可,病畜很快康復。
預防措施
未發生牛口蹄疫時的措施
平時要積極預防、加強檢疫,常發地區要定期注射口蹄疫疫苗。常用的疫苗有口蹄疫弱毒疫苗、口蹄疫亞單位苗和基因工程苗,牛在注射疫苗後14天產生免疫力,免疫力可維持4~6個月。
①嚴格執行衛生防疫制度,保持牛床、牛舍的清潔、衛生;糞便及時清除;定期用2%苛性鈉對全場及用具進行消毒。
②加強檢疫制度,保證牛群健康。不從病區引購牛隻,不把病牛引進入場。為防止疫病傳播,嚴禁羊、豬、貓、犬混養。
③定期接種口蹄疫疫苗。
預防:
- 加強飼養管理,保持牛舍清潔、通風、乾燥、衛生,平時減少機體的應激反應。
- 強化日常消毒工作,圈舍、場地和用具以2%的火鹼或10%的石灰乳,堅持每兩天消毒一次,糞便進行堆積發酵處理。
- 注射血清抗體天健牛毒清做緊急預防,可有效的預防該病。4.病牛一旦確診為口蹄疫,要及時隔離病牛、並及時進行治療。
已發生牛口蹄疫時的措施
1、儘快確診,並及時上報獸醫和監督機關,建立疫情報告制度和報告網路,按國家有關法規,對牛口蹄疫進行防制。
2、及時撲殺病畜和同群牛隻,在獸醫人員的嚴格監督下,對病畜撲殺和屍體無害化處理。
3、嚴格封鎖疫點疫區,消滅疫源,杜絕疫病向外散播。場內應定期的、全面進行消毒。
4、疫區內最後1頭病畜撲殺後,經一個潛伏期的觀察,再未發現新病畜時,經徹底消毒,報有關單位批准,才能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