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名

父名

父名(patronymic或patronym)是姓名的一種。一個人的父名取自他的父親。而取自母親的名字則稱作母名(matronymic或matronym)。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父名
  • 外文名:patronymic、patronym
各種語言中的父名,斯拉夫語族,斯堪的那維亞語支,荷蘭語,蘇格蘭蓋爾語,羅馬尼亞語,亞美尼亞語,亞拉姆語,阿拉伯語,馬來語,其他,

各種語言中的父名

斯拉夫語族

在斯拉夫語族的一些語言中,父名通常以加後綴“-vich”或“-vič”(“-維奇”)的形式出現。例如在俄語中,假如有一個名叫Ivan(伊丌),父親名叫Nikolay(尼古拉)的人,那厶他就會被叫做“Ivan Nikolayevich”(“伊丌·尼古拉耶維奇”),意為“伊丌,尼古拉的兒子”(其中的“尼古拉耶維奇”(“Nikolayevich”)便是他的父名)。而女子的父名則通常加後綴“-yevna”(“-耶夫娜”)或“-ovna”(“-奧夫娜”)。如果父親的名字是以元音結尾的,例如“Ilya”(“伊里亞”)或是“Foma”(“伏馬”),那厶對應的父名就會以“-ich”(-伊奇,男子的父名)或“-inichna”(-伊尼奇娜,女子的父名)結尾。在稱呼中使用父名還可以顯示兩人關係的密切程度。俄羅斯人通常不僅僅稱呼一個人的名,而是把名和父名一起稱呼。譬如,俄羅斯人不會只叫某人“米哈伊爾”(“Mikhail”),而會加上他的父名,叫他“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Mikhail Nikolayevich”)或者“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Mikhail Sergeyevich”),以示親切。不過在一些非正式場合,如果用暱稱來稱呼某人,例如稱米哈伊爾為“米沙”(“Misha”)的話,那厶此時就不能加父名了。

斯堪的那維亞語支

在斯堪的那維亞語支的語言中,男子的父名以“-son”(“松”)結尾(丹麥語中是“-sen”(“森”)),以用來表示“某人的兒子”的意思。而女子的父名後綴則是“-dotter”(“多特爾”)(冰島語中是“-dóttir”(“多蒂爾”)),意為“某人的女兒”。在這些語言中,父名通常作為一個人的姓。不過為了區分重名的人,還會在名和父名後加別名(通常取自地點或本人的身份)。

荷蘭語

而在荷蘭語中,父名通常作為一個人的姓,或者放在名和姓之間。父名通常由父親的名字加上後綴-zoon(“宗”,對應兒子)或-dochter(“多赫特”,對應女兒)。舉例來說,阿貝爾·塔斯曼(Abel Tasman)的全名是“Abel Janszoon Tasman”(“阿貝爾·揚斯宗·塔斯曼”),意為“阿貝爾,揚·塔斯曼(Jan Tasman)之子”;又如克瑙·西蒙斯多赫特·哈舍拉爾(Kenau Simonsdochter Hasselaer)的意思就是“克瑙,西蒙·哈舍拉爾(Simon Hasselaer)之女”。在書面語言中,這些後綴通常簡寫為-sz或-dr,例如Jeroen Cornelisz的意思便是“Jeroen,Cornelis之子”。而後綴-s(“-斯”),-se(“-瑟”)和-sen(“-森”)無論男孩女孩都可以通用。在尼德蘭聯合省(Dutch United Provinces )時期,父名的使用相當常見。直至1795年法國入侵以及隨後的1810年被法國合併以後,由於荷蘭已經成為了法國的一個省,自1811年開始,占領當局宣布開始進行人口出生、死亡和婚姻註冊。拿破崙一世皇帝命令荷蘭人都必須註冊,而且要使用一個固定的姓氏。很多荷蘭人為了方便,便採用自己的父名作為姓氏,這也就是為什厶在現代荷蘭人中,有這厶多起源自父名的姓氏,如Jansen(揚森,揚(Jan)之子)、Pieterse(彼特瑟,彼得(Pieter)之子)和Willemsen(威廉森)等等。(其他常見的姓氏來源還有以職業為姓,如Bakker(巴克爾,意為麵包師)、Slagter(斯拉赫特,意為屠夫)等。有些人可能認為這些姓氏不夠時髦,他們把諸如Keizer(凱澤爾,皇帝)或Naaktgeboren(納克特赫博倫,生來裸體)之類辭彙作為自己的姓。)

蘇格蘭蓋爾語

在蘇格蘭蓋爾語中,常見的父名前綴則是“Mac”(麥克),例如“Mackenzie”(“麥肯齊”)就是“Kenneth(肯尼思)之子”的意思。(在很多源自蓋爾語的語言中,前綴“Mac”也常常會寫成“Mc”,通常高地語言常用“Mac”,而低地語言常用後者。)

羅馬尼亞語

在羅馬尼亞語裡,常用的父名後綴則是“-escu”(“-斯庫”)和“-eanu”(“亞努”)。姓氏Petrescu(佩特雷斯庫)的意思就是“Petre(佩特雷,即彼得)之子”。現代常見的羅馬尼亞姓氏大多來源於此。

亞美尼亞語

在亞美尼亞語當中,姓氏大多以“-ian”或者“-yan”(“-揚”)結尾,如“Jafarian”(“雅法良”)。大多亞美尼亞姓氏都是如此,不過這些已經早就不是真正的父名了。而居住在土耳其和俄羅斯的亞美尼亞人,也會入鄉隨俗,把姓氏的後綴換成當地人常用的“-oglu”(“-奧格盧”)或“-ov”(“-奧夫”)。

亞拉姆語

而在亞拉姆語中,父名是以加前綴“bar-”(“巴-”)的形式出現的。所以在新約 經馬太福音中,使徒彼得(Peter)有時會被叫做巴·約拿(Bar-jonah)。同樣地,由於拿但業(Nathanael)是Tomlai的兒子,所以在 經中有時會以巴多羅買(Bartholomew)稱呼他。前綴“bar-”的用處還不僅僅局限於修飾父名∶在使徒行傳中,一個叫約瑟的人就有一個別名Barnabas,意為安慰者之子。希伯來語中的前綴“ben-”(“本-”)也有著以上的用法。

阿拉伯語

阿拉伯語里,“ibn”(“伊本”)和“bin”(“本”)是“某人之子”的意思,而相對的“bint”(“本特”)的意思是“某人之女”。因而,人名“Ali ibn Amr”(“阿里·伊本·阿姆爾”)的意思就是“阿里,阿姆爾之子”。此外,由於“Abu”(“阿布”)的意思是“某人之父”,所以阿姆爾也有一個別名“Abu Ali”(“阿布·阿里”,阿里之父)。而在中世紀,對一些出身不明的私生子,人們通常會稱呼他們“ibn Abihi”(“伊本·阿比希”),意為“他父親的兒子”(例如齊亞德·伊本·阿比希(Ziyad ibn Abihi)。)。又比如在古蘭經里,耶穌(阿拉伯語稱之為依撒(Isa))又被稱為“Isa ibn Maryam”(“依撒·伊本·麥爾彥”,麥爾彥即 母瑪利亞)。不過這其實是一個母名,因為根?穆斯林的信仰,他在“生物學”意義上是沒有父親的。阿拉伯人的父名通常可以冗長到令人吃 的程度,只要家譜上有記載的直系祖先和後代都可以作為父名加入某人的名字。例如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的全名就是阿卜杜·拉赫曼·伊本·穆罕默德·伊本·穆罕默德·伊本·穆罕默德·伊本·哈桑·伊本·穆罕默德·伊本·賈米爾·伊本·穆罕默德·伊本·易卜拉欣·伊本·阿卜杜·拉赫曼·伊本·赫勒敦(Abd ar-Rahman ibn Muhammad ibn Muhammad ibn Muhammad ibn al-Hasan ibn Muhammad ibn Jabir ibn Muhammad ibn Ibrahim ibn Abd ar-Rahman ibn Khaldun)。在個別阿拉伯國家,特別是沙烏地阿拉伯,依然沿襲著父名制度;不過,同很多國家類似,新出現的固定姓氏也大多來自於他們原來的父名。

馬來語

隨著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的傳播,馬來人也採用了與阿拉伯人類似的父名制度。不過在馬來語中,用於連線本名和父親的名字的詞是“bin”(“本”,男子用)或“binti”(“本蒂”,女子用)。例如“Ahmad bin Fadzil”(“艾哈邁德·本·法濟勒”)的意思就是“艾哈邁德,法濟勒之子”,同樣,“Aina binti Md. Daud”(“艾伊納·本蒂·穆罕默德·達烏德”)的意思就是“艾伊納,穆罕默德·達烏德之子”。

其他

在很多地方,父名的出現要比姓氏早得多。不過在冰島,至今還存有大量的父名以及母名現象,擁有固定姓氏的人很少。而現代英語、威爾斯語、西班牙語以及斯堪的納維亞語言中的姓氏都大多來源於父名,例如Wilson(威爾遜,威廉(William)之子)、Powell(鮑威爾,霍威爾(Howell)之子)、Fernández(費爾南德斯,費爾南多(Fernando)之子)、Johansson(約翰松,約翰(Johan)之子)、Eriksen(埃里克森,埃里克(Erik)之子)等等。挪威人在以前也一直使用父名,不過後來採用固定姓氏時,他們大多選擇把父親名字的最後一段作為自己、妻子和子女的姓氏。父名現象大大增加了系譜學研究的難度。外來移民為了 應當地社會,常常會改而採用固定姓氏,19世紀及以前時代的家族研究都必須考慮這一因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