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俗文化
潮汕節俗文化受神話天命觀信仰影響較深,
四時八節祀神各有對象:如正月初一拜天公祭祖,十五元宵游神,九月初九重陽拜太陽公,十月十五拜五穀主爺即神農氏,十一月冬至拜神明祖宗,十二月廿四(小年)神上天,拜灶神,十二月三十日遍祭眾神等。然而,祀神對象雖然眾多,各地節俗也不盡相同,但有二點是共同的。一是節日在循例拜祭神靈時還要拜祭祖宗。從春節一直到除夕,拜祭祖宗都是節俗文化中的重要內容,新年第一天,“元旦,晨起拜祖先,燃燭焚香,具茶果酒饌,次男女各拜家長,長幼以次遞拜”(嘉慶《澄海縣誌》)。二是在祭拜神靈和祖宗的同時,特別關注個人、家庭與幸福的超越。
在中國,自古以來“游神”都是民間習俗、民間藝術、民族文化集中展示與交流的一個載體。游神活動對百姓來說,是非常隆重的一次盛會,為了舉行好游神活動,游神隊伍會提前一個多月時間進行籌備和排練。游神活動組織者會認真挑選村里符合要求的男女老少組成游神隊伍,參與人員要負責抬神像、執鏢旗、鑼鼓演奏等,各司其職,形成一支專業有序的游神隊伍。隨著時代的發展,游神賽會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游神賽會所供奉的神明不再只是固定的幾位神明,而是各地各有不同,有的地方是
三山國王,關帝爺、花公花婆、虎爺神等。路線卻是依照著傳統留下來的路走的,即使因為一些地方改建但大部分還是一樣。
"啵哩啵,營神正、二月"。此諺指的是說歸說,真幹起來還不知道哪年哪月呢。但諺語中反映了潮汕地區在正月和二月(尤其是正月)各地游神賽會的習俗。潮汕話把抬著神像或擎著彩旗、敲鑼打鼓繞鄉遊行稱為"營",如"營神"、"營標"、"營鑼鼓"等。歲時風俗是一種極其複雜的社會文化現象。一般指一年之中隨時序、節令變換,氣候、物候變化在民間自然形成的風俗習慣以及一些人為因素滲透其中的年節風俗。潮汕地區的年節風俗,有與全國性一致的,如春節、中秋等,也有一些是地域性的,如"媽生"、"關爺生"等,各地可能還有一些獨特的"老爺生"是獨有的。歲時風俗在潮汕雖多有保留,但事象內容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相關活動
擺社賽會
結合游神或節日舉行各種競賽活動,也是潮汕的傳統民俗。元宵前後,許多地方還舉行多彩多姿的擺社賽會活動。擺社是在神廟或祖祠前擺出各種精製或專工飼養與種植的三牲品與農作物,如澄海冠山的賽大豬,汕頭月浦的賽大鵝,把幾百斤重的大肥豬和幾十斤重的大肥鵝宰殺以後展出,進行比賽評比,與演戲和遊藝活動結合起來,既是娛樂,又是勞動成果的展示,影響大,氣氛好,觀賞者眾多。
賽大豬
澄海冠山的賽大豬由來已久,解放前由村中各姓氏輪流主持,他們在宗族祠堂前搭起竹棚,張燈結彩。參賽的大豬宰殺後取出內臟,豬頭豬尾留下鬃毛,將豬抬至祠堂前曠埕木架上,經民眾評議後再把優勝的大豬擺人祠堂內(擺祠),祀奉祖宗。人選擺祠的大豬皆標明戶主姓名,村民均以豬能擺祠為榮。此項活動解放後停止舉辦,至改革開放後恢復。1982年該村周姓帶頭以18頭大豬“擺祠”,受到好評,賽大豬的民俗活動在民眾的熱烈支持下重新開展起來。該村盧姓、許姓及林姓等先後在宗祠內擺大豬,1997年盧姓在盧厝祠共擺出大豬五六百頭,其中最大的總肉量超400斤。配合賽大豬,還舉辦多種工藝展覽和遊藝活動,村裡的大鑼鼓班、彩標、踩高磽以及演紙影、塗腳戲等齊出動,一片節日的熱鬧氣氛,吸引了周邊鄉鎮的民眾前來觀賞。
歷史傳說
歷史背景
“游神”,是世界許多民族都有的民俗歡樂活動,時貫古今,域及中外。在歐洲和美洲各地,面向世界的各種狂歡節、遊藝節、民俗大遊行,紛至沓來,應接不暇,繽紛萬象,百技競呈。在中國,自古以來“游神賽會”都是民間習俗、民間藝術、民族文化集中展示與交流的一個載體。據記載,黃帝時期就有“百獸率舞”的活動,一直延續至今,“到處鶯歌燕舞”之中,舞龍、舞獅、扭秧歌,也還是古代“游神賽會”內容的遺存。
營安濟聖王
舊時,潮州“營老爺”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最隆重和最出名的是潮州府城“營安濟聖王”。相傳安濟聖王是三國時王伉的神像。王伉是蜀漢人,曾隨諸葛亮征滇,後任雲南永昌郡的太守,在位時關心民瘼,廉明治政,保土衛邊,逝於任上,當地人為之立祠祀奉。清初有一在雲南任官職的姓謝潮人,遭受陷害,王伉顯聖救他,謝氏感其恩,塑王伉神像帶回,在潮州城南堤畔建造神廟供奉。安濟聖王食一方香火,保一方百姓,頗顯靈異。據傳曾一次汛期到來,韓江暴漲,洪水滔滔,南堤告急,在其廟前有一群青蛇麋集,韓水平緩退潮,堤防轉危為安。城裡耆老認為此乃安濟王顯聖,化身退水,保境安民。於是擴建廟宇,重塑更大神身,隆重祭拜。安濟聖王神遊日期為正月24、25、26三天,第一天晚上稱為“頭夜燈”,全城七社的大屏燈、雜燈、活景燈,在喧天的大鑼鼓和了亮的絲竹管弦樂聲的伴隨下,浩浩蕩蕩地從各方開赴城南青龍廟參拜安濟王神。花燈參拜神像後,按規定路線分頭遊行。第二天晚上即“二夜燈”,花燈先在北門集中後,接新的路線遊行。第二晚亥時交子時時,算是進入第三天的“正日”,夜11時多青龍廟響了“起馬”炮,神轎起駕。隊伍的最前面是一面標明神遊路線的引路牌,兩旁是兩面馬頭鑼,隨後是一班潮州大鑼鼓,即“頭班鑼鼓”,跟著是握著斧、鉞、刀、戟、矛、劍、叉、槌等器物開道的儀仗隊,然後是香爐隊和幾對大紅燈籠,至此才出現了每轎由 8人或16人抬著的安濟聖王與大夫人、二夫人的三駕神轎,斷後的是12班潮州大鑼鼓。南門青龍廟附近的居民半夜就起來迎神,大放鞭炮。由於街巷隨游和焚香禱拜的人十分擁擠,游神隊伍行進緩慢,直至黎明神轎才進入城內。神轎人城之後,經過28個小時的巡遊。至第四天黎明游遍全城之後迴鑾。潮城游神除了安濟王之外,還有“關帝聖君”的一天游神,“玄天上帝”的兩天游神。
拖神
潮州府城游安濟王,反映了潮汕游神民俗的盛況,而澄海鹽灶的“拖神”,卻是潮汕獨一無二的奇特游神風彩。
相傳乾隆年間,鹽灶村有一漁民到海濱“挨緝”(一種捕魚蝦作業。緝,用竹篾編制,用網作底,狀似鋤箕,四五尺長,使用時放進水裡泥灘上,向前推進,或用竹器在緝口附近抖動,把魚蝦趕人緝里)撈到一尊神像,心中驚異,立即把它扔掉。但過了不久,那神像又從他的緝里被撈上來。漁民對著神像說:“如果今天你能幫我捕到一簍魚蝦,我就把你帶回去。”說也奇怪,漁民這天果然大豐收,捕到的魚蝦裝了滿滿一簍,於是便用竹桿把神像與魚蝦掛在兩頭挑回家,然後把神像安放在村裡的一個廟宇。鄉民見神廟添了神像,相繼前來祀拜。鹽灶村有規例,每年游神由誰抬神轎,都要拈鬮確定。因為抬神轎是吉兆,故中鬮者須設酒席請人。隔年,那漁民拈中了鬮,可他家一貧如洗,哪來錢辦酒席?心想必定是神像惹來的禍,一怒之下,趁人不知,用繩子把神像從神殿上拖下來,然後拖到海濱埋進泥灘里,回家收拾幾件衣服,連夜出走,逃到南洋去了。誰知這一年,全鄉五穀豐登,漁汛興旺,家家戶戶增產增收,那漁民在南洋也發了財。他心裡想,準是那神像保佑賜福,所以趕在游神之前,返回家鄉,並把拖神埋神的事告訴了鄉人。鄉人終於悟出了一個道理:一定是那神喜歡拖,拖了鄉里才會興旺。因此鄉民把神像從海灘挖出後,拖回廟裡。
以後每年游神,中鬮的人先是用繩子把神像綁緊在神轎里,鄉民則來搶神像,搶到神像後再用繩子捆綁,拖到池塘邊拋人水裡浸泡。抬神的人為了防搶,脫光上衣,並在身上塗上花生油,全身滑溜溜,使不易被人抓住搶神。在“搶神”與“護神”這場滑稽的娛樂式角逐爭鬥中,神像被折磨得瘸腳折手,遍體鱗傷,面目全非。抬神像者終因眾寡懸殊,神像還是被搶走拖下池塘。過些日子,神像再被撈起修復,重塑金身,供人祭拜。如今,“鹽灶老爺欠拖”,已成為潮汕的一句俗諺,意謂“不給他教訓一頓,他就不會清醒”,這與鹽灶鄉民拖神是求神保佑福蔭的旨意已不相同了。
其它相關
抬神像
抬這些神像的人很多地方都是有講究的,都是那些在過去一年裡新婚或添丁的男子充當,如果這些人有在外地沒有回來的,也會叫其好友親戚代為抬一下。因為抬神像對於潮汕地區的人都是一種榮譽的象徵,在抬的時候衣著方面也是有講究的,要穿紅衣紅褲代表吉祥並加上綁腳,畢竟抬著神像也不是什麼輕鬆的事,加上綁腳能節省腳力,朋友多的還會有朋友一直陪在身邊以便隨時可替換一下。
執鏢旗
除了抬神像的人,還有一些稱之為執鏢旗的人,這些一般都是選村中長相清秀好看的兒童少年充當,一般都是不超過十五歲。這些執鏢旗的人在游神賽會上,會經過精心的打扮,大多數會跟戲子一樣穿上古袍,扮成武將或文士,也有一樣扮成紳士,也有女的穿上旗袍。總之游神的時候都是打扮得花枝招展,所執的鏢旗一般都是繡上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等美好願望的語句,在這其中會有一個走在這些人最前面的稱為頭鏢,由此次捐資最多的執鏢手充當,一般都是跟在抬神像的人後面。
鑼鼓隊
在隊伍中還會有鑼鼓隊,一般由一面大鼓做為總指揮,其它的樂器有笛、二胡、鑼、鈸等,最主要的鼓一般由村中比較老的有經驗的老大爺反敲,其他的在近年來逐漸從村中有天分的少年中挑選,在距離游神賽會兩三個月的時候就開始訓練,直到游神開始正式演奏。
游燈
游神賽會也有一部,即為“游燈”,一個村子的人都可以參加,一般每戶人家最少會有一人,每人手執一個燈籠隨著白天走過的路線夜遊一番。在拿燈的人當中有一個最為特殊,即為頭燈,跟頭鏢一樣,也是由村中捐資最多的人所拿,為一雙燈籠高燈,所有參加游燈的人都在後面跟隨。游神賽會期間,村子裡會請來潮劇劇團連開幾天潮劇大戲,還會有露天電影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