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過程
制定背景
內蒙古地區燕麥種植區存在多種病蟲草害,病害主要為黑穗病、葉斑病、炭疽病、紅葉病、鏽病、白粉病;蟲害主要是蚜蟲、黏蟲等;雜草主要為農田常見雜草包括稗草、反枝莧、小藜、狗尾草、野稷等。這些病蟲草害的發生嚴重影響了燕麥的品質和產量,成為提高產品產量和品牌質量的限制性因素。但由於燕麥不是大宗作物,長期以來其病蟲害問題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燕麥甚至沒有編入農業統計年鑑,其病蟲害研究與防治方面更是研究甚少。對於燕麥田有害生物的防治,以往多採用化學防治方法,利用傳統、粗放的技術手段,長期使用的結果是對環境和產品造成嚴重污染,打破土壤生態平衡,導致田塊營養失衡,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樣性減少,後期病蟲草害發生日益猖獗。由於改變了傳統的種植模式,機械、規模化的種植需要制定針對性強的防控手段和栽培措施,以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對於單項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進展,能夠針對性的進行防治,而目前對於燕麥有害生物綠色防控的相關研究較少,人們缺乏對病蟲草害整體防控的理論參考,對燕麥各類有害生物防治方法進行技術集成,編制有害生物綠色防控技術規程十分必要。
編制進程
根據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有關檔案精神,即內市監標準字〔2019〕300號檔案通知,內蒙古農業大學提出《燕麥田有害生物綠色防控技術規程》地方標準,經批准立項。地方標準《燕麥田主要有害生物綠色防控技術規程》(DB15/T 2443-2021)由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提出,由內蒙古自治區農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
課題組依託國家燕麥蕎麥產業技術體系(項目編號CARS-08)(總研究經費262萬元)和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內蒙古小麥燕麥孢囊線蟲綜合防治技術方案(項目編號200903040)”(總研究經費40萬元)。通過大量的實驗室工作及田間調查與試驗,首次明確了燕麥田病蟲草在中國的發生危害及其分布情況;確定了中國燕麥田主要病害的種類、發生規律及其防治措施;並在中國範圍內開展燕麥黑穗病、紅葉病、葉斑病、鏽病、蚜蟲、黏蟲等主要病蟲害系統調查,對燕麥田雜草種類及其為害進行普查。針對燕麥主要病蟲草害制定了關鍵防治技術,系統研究了內蒙古不同燕麥主產區主要病蟲害防治方法,形成燕麥主要病蟲害防治關鍵技術;研究燕麥田綠色除草技術,並集成各項技術在相關燕麥產區進行試驗示範。進行了燕麥種質抗病性鑑定,通過採用人工接種和田間自然發病相結合,對中國主要的燕麥栽培品種進行黑穗病、紅葉病、葉斑病、鏽病等的抗性鑑定,為燕麥生產和研究服務。
2013-2015年推廣燕麥田病蟲草害防治技術面積105.545萬畝。技術輻射區內防治效果在80-90%之間,與對照區相比,單位面積新增純收益在81.66元之間,推廣三年累積挽回經濟損失7563.35億元,年均挽回經濟損失2521.12億元。標準起草以研究結果為依據,標準起草組嚴格按照內蒙古自治區地方標準的編寫格式、結構和表述規則撰寫標準初稿,並徵求了我區相關領域專家們的意見和建議,並經起草小組多次討論、修改,最終形成了地方標準送審稿。
2021年11月15日,地方標準《燕麥田主要有害生物綠色防控技術規程》(DB15/T 2443-2021)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
2021年12月15日,地方標準《燕麥田主要有害生物綠色防控技術規程》(DB15/T 2443-2021)實施。
制定依據
起草工作
主要起草人:王東、周洪友、孟煥文、張笑宇、趙遠征、王鳳梧、徐振鵬、孫瑞峰、劉培雲。
標準目次
前言 | |
---|
1 範圍 | |
---|
2 規範性引用檔案 | |
---|
3 術語和定義 | |
---|
4 品種選擇 | |
---|
5 合理輪作 | |
---|
6 合理密植與適時晚播 | |
---|
7 田間管理 | |
---|
8 加強有害生物監測 | |
---|
9 物理防治 | |
---|
10 保護和利用天敵生物 | |
---|
11 科學用藥 | |
---|
參考資料:
內容範圍
地方標準《燕麥田主要有害生物綠色防控技術規程》(DB15/T 2443-2021)規定了燕麥田主要有害生物綠色防控的品種選擇、合理輪作、合理密植與適時晚播、田間管理、加強有害生物監測、物理防治、保護和利用天敵生物、科學用藥等技術要求。該標準適用於內蒙古自治區燕麥種植區。
引用檔案
參考資料:
意義價值
地方標準《燕麥田主要有害生物綠色防控技術規程》(DB15/T 2443-2021)的發布實施,對於燕麥田有害生物進行綠色防控,能夠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維持農業生態平衡,提高燕麥產業的品牌質量,促進燕麥產業發展,符合國家對可持續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