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越熙寧戰爭是指1075年(越南太寧四年,北宋熙寧八年)11月至1076年(越南太寧五年、北宋熙寧九年)12月之間,越南李朝對中國北宋廣南西路的入侵和北宋對越南李朝的反擊戰爭。
宋朝在神宗熙寧年間對越南李朝采強硬態度,先後起用的桂州長官沈起、劉彝二人,製作戰船,收編當地部落民眾為兵,授以戰爭技巧。嶺南人徐百祥將訊息泄露到越南,李朝君臣認為不如先出兵入侵宋朝。於是,李朝便於1075年(越南太寧四年,北宋熙寧八年)發動侵宋戰爭,由大將李常傑領兵,攻破中國欽州、廉州、邕州等地。在邕州一戰中,知州蘇緘奮力抵抗,城破後自焚而死。而李軍則大行殺戮,在欽、廉、邕三州屠殺數十萬人,並俘擄民眾而回。宋方旋即作出反擊。1076年(越南太寧五年、北宋熙寧九年)三月,宋朝命郭逵、趙卨等領兵,並與越南鄰近的占城、真臘等國聯合出擊。郭逵部隊奪回廣源州 ,又於富良江大敗越軍,擊殺越將洪真太子。李仁宗對此深感不安,便向宋方要求停戰,願意歸還所擄掠人眾。
歷史對這場防守反擊戰爭還沒有準確的叫法。中國學者郭振鐸、張笑梅所著的《越南通史》中,稱這場戰爭為11世紀末中越之戰。也有單獨稱呼兩場戰役邕州之戰、富良江之戰的。相對於980年(越南太平十一年、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宋朝第一次出兵交趾,在越南此役被稱為第二次抗宋戰爭。
基本介紹
- 名稱:宋越熙寧戰爭
- 地點:宋越邊界
- 時間:1075年11月—1076年12月
- 參戰方:宋朝、占城、真臘;李朝(越南)
- 結果:宋軍雖有富良江之勝,終不得過江而退
- 參戰方兵力:宋朝:302800人
越南:140000-160000 - 傷亡情況:宋朝:軍民死亡250000
越南:死亡20000 - 主要指揮官:宋:蘇緘、郭逵;越:李常傑、宗亶
戰爭背景,越南獨立,宋越關係,越南內亂,戰爭起因,戰爭經過,戰爭爆發,邕州之戰,邕州破城,宋軍反擊,富良江之戰,戰爭結果,歷史爭議,戰爭起因,邕州屠殺,富良江戰鬥,戰爭影響,戰爭評價,後世紀念,中國,越南,
戰爭背景
越南獨立
劉龑統治南漢時期,南漢於930年(南漢大有三年)將越南(越南北部)收歸為南漢領土。937年(南漢大有十年),南漢的交州發生兵變,越南本地貴族吳權叛亂占據交州自立為節度使。後來,劉龑封兒子劉洪操為交王領兵攻打,結果劉洪操不敵陣亡。劉龑認為“不祥”,便放棄了收復交州,吳權死後的“十二使君之亂”,被丁部領平定。丁部領是楊廷藝的牙將丁公著之子。楊廷藝任靜海軍節度使時,派丁公著任歡州(驩州)刺史。丁公著死後,由丁部領繼襲。
“十二使君”割據紛爭時,丁部領與其子丁璉帶三萬人馬在歡州起兵,於963年(南漢大寶六年,北宋建隆四年)平定“十二使君”,自立為王,號“萬勝王”。這時,北宋政權尚未滅南漢,丁部領以其子丁璉的名義向南漢政權求封,南漢授丁璉為靜海軍節度使。
968年(南漢大寶十一年,北宋乾德六年)丁部領自稱“大勝明皇帝”,仿照中國蓋宮殿,制朝儀,置百官,立社稷,建國立號,號稱“大瞿越”。越南從此擺脫中國的封建統治,建立起獨立的封建國家,開始了越南歷史上的開國朝代丁朝。
宋越關係
971年(越南太平二年,北宋開寶四年)北宋滅南漢,丁部領派遣使者帶貢物上表請求北宋王朝冊封,表示願作宋朝藩屬。此時北宋政權剛建立不久,宋太祖採取睦鄰政策,接受了丁部領的請求,封丁部領為檢校太尉、越南郡王。故宋朝的史書,一般稱越南為越南。宋太祖還封丁璉為靜海軍節度使、安南都護。976年(越南太平七年,北宋太平興國元年),宋太宗即位,977年(越南太平八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丁朝派使者表示祝賀。不久,越南發生宮廷政變,起因是丁部領立小兒子項郎為太子,打算將皇位傳給他。丁璉不服,處心積慮想取得王位,於979年(越南太平十年、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將項郎殺死,圖謀篡位。沒多久,丁璉及其父丁部領都被丁朝的宮廷侍衛杜釋殺死。這時,掌握了兵權的“十道將軍”黎桓以及大臣阮韌等,擁立丁部領的另一小兒子丁璇繼位。
黎桓是一個大野心家。他利用權勢,“挾天子以令諸侯”,使丁漩及其母、太后楊氏都成為傀儡。黎桓為了篡位,將丁漩及太后逐出皇宮,加以軟禁。訊息傳到北宋,宋太宗大怒,於980年(越南太平十一年,北宋太平興國五年)派孫全興率陸路兵馬,劉澄率水路兵馬,以太常博士侯仁寶為交州路轉運使,統領水陸大軍,進攻越南,打算懲罰黎桓。黎桓乘機通過大將范巨備向太后楊氏提出:宋軍入侵,丁璇年幼,不如先立黎桓為天子,然後出師抗宋。丁漩及太后無可奈何。於是,黎桓黃袍加身,篡奪了丁朝政權,當上了皇帝。隨後,黎桓發兵迎戰宋軍。宋軍先在白藤江之戰大敗越軍。後來,黎桓使用詐降術,誘宋軍深入。加上劉澄的水路軍行動遲緩,在越軍集中力量反擊之下,宋軍大敗。侯仁寶戰死,孫全興、劉橙只得帶兵撤退。
越南內亂
這時,越南北部邊境地區酋長黃慶集帶領一千多人投奔北宋,建議北宋乘亂出兵越南,並表示願為前鋒。廣州知州凌震亦認為機不可失,要求宋朝發兵征伐。宋真宗卻認為,伐人之喪,不是王者所為,於是沒有出兵。命有關方面妥善安置黃慶集等,按人口發給食物。然後派邵曄為安撫使,出使越南,曉以恩倍。黎明護害怕北宋討伐,只得改弦更張,讓黎龍挺即位。黎龍挺於是自稱靜海軍節度使、開明王。當時,宋朝的一些官吏仍想出兵越南,有人甚至畫好了中越邊境的山川形勢圖獻給宋真宗。而宋真宗堅持睦鄰外交,認為“祖宗闢土廣大,惟當慎守,不必貪無用之地,勞苦兵力。”反映了當時宋真宗對外政策中保守的一面。
1009年(越南景瑞二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農曆十一月,前黎朝的左親衛殿前指揮使李公蘊(即李太祖)奪取帝位,次年改元順天,定都昇龍(今越南河內)。李朝對中國宋朝邊境的侵擾,始於李太祖時期。1014年(越南順天五年,北宋大中祥符七年),越南的“獠戶”張㜑看因被李朝治罪,逃到中國欽州。李朝便以追捕逃犯為由,寇掠欽州的如洪寨。宋真宗命廣南西路轉運使向李朝追討責任。1028年(越南順天十九年,北宋天聖六年),李太祖“令子弟與女婿申承貴等,領眾入本道,剽掠邊民”,宋廷亦依舊命廣南西路轉運使向李朝追討。其後李朝對侵擾有增無已。
戰爭起因
1071年(越南神武三年,北宋熙寧四年),越南又圖謀入侵廣西,邕州(今廣西南寧)形勢十分緊張。秋天,邕江洪水浸入州城,城內水深兩丈,公私房屋一律被淹。就在這一年,廣東鈐轄蘇緘出任邕州知州。
戰爭經過
戰爭爆發
李朝將領李常傑在出征前就“蘊廟筭之圖”,做好作戰準備,以圖“統軍殲殛”宋軍。1075年(越南英武昭勝元年,北宋熙寧七年)11月,越南大將李常傑和宗亶帶領二十萬大軍,水路並進,悍然發動了對北宋廣西大規模進攻。
為師出有名,越軍四處張榜宣揚宋朝君臣的昏庸殘暴。
“天生蒸民,君德則睦;君民之道,務在養民。今聞宋主昏庸,不循聖范;聼安石貪邪之計,作青苗助役之科,使百姓膏脂凃地,而資其肥己之謀。蓋萬民資賦於天,忽落那要離之毒,在上固宜,可憫從前,切莫須言。本職奉國王命,指道北行,欲清妖孽之波濤,有分土,無分民之意。要掃腥穢之污濁,歌堯天享舜日之佳期,我今出兵,固將拯濟,檄文到日,用廣聞知。切自思量,莫懷震怖。”
越軍連續攻破欽州、廉州。即為露布(即:《伐宋露布》),揭之衢路,言中國作青苗、助役之法,窮困生民,今出兵欲相拯濟。
邕州之戰
1075年(越南太寧四年,北宋熙寧八年)12月,八萬越南軍圍困邕州城,邕州知州蘇緘便集合併指揮州兵、下屬和百姓中能戰鬥者晝夜戰鬥。欽州城和廉州城,都是在敵兵一到就被攻下了的。邕州知府蘇緘率眾堅守。時邕州兵力僅2800人,後經設法募兵,勉強有4000多人,邕州的守城者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在邕州境內的四個軍寨連續被越南軍攻破之後,北宋的邕州守臣蘇緘把州境內的禁軍和廂軍二千八百人全部集合起來,分別扼守各要害。又募集敢死隊數百人,在邕江上迎擊越軍,殺死敵兵二百餘人,戰象十數隻,然後就據城而守。用神臂弓射殺攻城敵軍的人和象,用火箭焚毀越軍特製的攻城用具雲梯和用牛皮做的攻濠洞子等物。前後殺傷敵軍一萬五千餘人,戰象不計其數。
邕州破城
後來,越軍採用了土攻法,以囊盛土,堆積在城牆外邊,待堆達數萬袋時,高達數丈,越軍由土囊蜂擁登上城牆,遂使邕州城在被圍攻了四十二天之後,終於在1076年3月1日(宋神宗熙寧九年正月二十三日)被越軍攻破了。城破之後,蘇緘父子與家人及通判唐子正與入城越南軍展開巷戰,各人身負重傷,唐子正陣亡。蘇緘大喊:“吾義不死賊手!”遂返回州治,縱火自焚。蘇緘及其次子子明、子正,孫子廣淵、直溫等,其家37人於斯役殉國。越南人進入邕州城後,殺吏卒、土丁、居民五萬餘人,他們還把邕州城拆毀,用以填塞邕江。(《宋史》和《東都事略》的《蘇緘傳》等處所載也都與《長編》大致相同。越南後黎朝的史學者吳士連所編寫的《大越史記全書》卷三,也有一段同樣的記錄。)
宋軍反擊
1076年(越南太寧五年、北宋熙寧九年)10月,燕達破廣源州(今越南廣淵)並降守將劉應紀。宋軍水路並進,也開始大規模進入李朝境內。宋軍至決里隘,李軍列象陣阻擊,宋軍持強弩猛射,以長刀砍象鼻,象受驚向後回奔,反而殃及李軍,李軍潰退。宋軍乘勝攻破機榔縣與門州(皆今同登西北)。
富良江之戰
1076年(越南太寧五年、北宋熙寧九年)12月初,進至思明(今寧明東)。為保障翼側安全,郭逵先遣副都總管燕達攻廣源州(今越南廣淵),迫其觀察使劉紀出降。12月21日,郭逵抵富良江(今紅河),兩軍決戰。越軍戰船四百餘艘在江南阻住水路,宋軍不能渡,郭逵和趙卨便分遣兵將伐木製造發石機攻打。又依燕達建議,暗遣軍設伏山間,逐步減兵,示弱誘敵。李常傑中計,傾數萬眾渡江出擊,宋軍伏兵盡發,步騎合擊,趁其帆折檣摧之際,選精兵乘大筏猛攻,大敗越南軍,擊殺數千。李朝洪真太子和昭文王子戰死,左郎將阮根被俘。
富良江之戰後不久越南郡主李乾德便奉表求和。宋軍由於冒著炎熱進入瘴癘之地,傷亡逾半數,軍糧也盡,雖一水之隔不能再進。宋李兩朝講和。郭逵先將傷病之士撤回,才移師回朝。
戰爭結果
歷史爭議
戰爭起因
蘇軾曾說:“熙寧以來,王安石用事,始求邊功……沈起、劉彝聞而效之(指王韶、王章等),結怨安南”,“安南之役,(沈)起實造端,而(劉)彝繼之”。他認為造成熙寧戰爭的直接原因雖是沈起和劉彝言行不當,但根源在王安石的好大喜功。《越史略》也載王安石是得到越南被占城大敗的情報(事實上並不存在)後派沈起和劉彝去擔任知桂州的。宋神宗還曾詔郭逵等:“交州平日,依內地列置州縣。”在戰爭期間,王安石向宋神宗陳述越軍正留在中國,“其國乃空無人也,失此機會,誠可惜”,宋可乘虛而入,並曾建議可以憑藉“一舉滅越南”的聲威,來“以其氣臨夏國”。這些都表明宋朝對越南確實存有野心。
對此越南歷史學家陳仲金及《大越史記全書》也予以承認,但現今越南的很多歷史書都以“先發制人”作為開戰的正當理由並頌揚李常傑。——“李常傑的積極自衛的進攻戰略,也體現了民族的這種精神和意志。他對抗戰的勝利立下了卓越功勳並且作出了偉大的貢獻。李常傑是一位民族英雄,是一位把天才的戰略與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相結合的傑出的軍事家。”
但沈起和劉彝均是“妄言謀討越南”,並無資料表明他們曾獲得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正式授權。他們作為地方官員的言行並不能代表宋朝中央。加之李朝進攻初,宋朝明顯戰備不足,連陷三州,表明即便宋朝有野心,但至少在當時並未付諸什麼行動,由此李朝“先發制人”的理論也靠不大住。
邕州屠殺
富良江戰鬥
《越史略》對如月江和富良江有混淆之嫌。其寫李軍最後取勝,與其他越南和中國古籍亦不同。至於如月江則從未出現於中國史籍。
戰爭影響
1078年(越南英武昭勝三年,北宋元豐元年)正月,李朝皇帝李乾德上表呈貢:“奉昭遣人送方物,乞賜還廣源、機榔等州縣。”1079年(越南英武昭勝四年,北宋元豐二年),越南歸還掠奪的士民,宋朝才將順州(前廣源州)賜予越南。1081年(越南英武昭勝六年,北宋元豐四年)宋朝放棄順州,內遷者有20000戶。至此兩國邊境近200年未再起大的爭端,邊境無事,兩國間文化交流日益頻繁。
戰爭評價
- 法國學者馬司培羅認為:“是役也,勝負誰屬,實難明矣。
- 蔡東藩:交趾屢行篡逆,宋廷未聞加討,至李公蘊篡國後,已歷三傳,乾德修貢,未嘗失職,乃獨欲出兵南征,開邊啟釁,創議者為蕭注,為沈起,為劉彝,實則皆誤於王安石,而成於神宗。邕州之陷,蘇緘闔門殉難,兵民被屠,至五萬八千餘口,誰為為之,一至於此?
後世紀念
中國
- 小人書《血戰邕州》。描寫了越南軍隊進攻邕州時蘇緘率全城激烈抵抗的過程。書中還創造了黃飛瓊、慧明等英雄人物形像(可能是虛構人物)。
越南
- 李常傑為鼓舞士氣,做詩一首:南國山河南帝居, 截然定分在天書。 如何逆虜來侵犯, 汝等行看取敗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