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餅賦

煎餅賦

《煎餅賦》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的一篇著作,文中主要考證了煎餅的歷史演變,義記述了三百年前魯中地區製作食用煎餅的狀況,對研究淄博飲食具有重要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煎餅賦
  • 朝代:清代
  • 作者:蒲松齡
  • 作用:研究淄博飲食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煎餅之制,何代斯興?溲合料豆,磨如膠餳,扒須兩歧之勢,鏊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經火烙而滂澎,乃隨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蟻行,黃白忽變,斯須而成。“卒律葛答”,乘此熱鐺。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而俄頃。圓如望月,大如銅鉦,薄似剡溪之紙,色似黃鶴之翎,此煎餅之定製也。若易之屑,則如秋練之輝騰。雜之以蜀黍,如西山日落返照而霞蒸,夾以脂膏相半之豚脅,浸以肥膩不二之雞羹。晨一飽而達暮,腹殷然其雷鳴。借老饕之一啖,亦可以鼓腹而延生。若夫經宿冷毳,尚須烹調,或拭鵝脂,或假豚膏,三五重疊,炙賻成焦,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遠飄。更有層層卷掃,斷以廚刀,縱橫歷亂,絕似冷淘,湯合鹽豉,末挫蘭椒,鼎巾水沸,零落金條。時霜寒而水凍,佐小啜於凌朝。額涔涔而欲汗,勝金帳之飲羊羔。奈爾東人運蹇,奇荒相繼,豆落南山,凝於珠粒。窮慘澹之經營,生凶荒之妙制。采綠口十於椒榆,漬濃液以雜治。帶黎煙而攜來,色柔滑而蒼翠。野老於此,效得醬於仲尼,仿縮蔥於侯氏。朵雙頤,據牆茨,咤咤棖棖,鯨吞任意。左持巨卷,右拾遺墜,方且笑鍋底飯之不倫,伢五侯鯖之過費。有錦衣公子過而羨之曰:願以我鼎內之所烹,博爾手中之所遺可一乎?野老憮然,掉頭不易!

注釋譯文

煎餅的製作方法,最早是什麼時期出現的呢?浸泡料豆,用石磨磨成糊狀物,架設鏊子,在瓦盆中舀上一勺煎餅糊放到鏊子上,用耙子沿著鏊子攤一圈。由於鏊子是熱的,煎餅糊所到之處就迅速的被凝固一層,就是所謂的煎餅。沒有凝固的就被耙子帶著向前走,重複這一過程直到整個鏊子攤滿。待成熟以後,需要及時用鏟子沿鏊子邊沿把攤好的煎餅搶起揭下。烙好的煎餅像月亮一樣圓,像銅鉦一樣大,像剡溪紙一樣薄,顏色像黃鶴的翎羽,這就是煎餅的基本製作方法。

創作背景

古麵食皆以餅名,蓋取面水合併之義。若湯餅、蒸餅、胡餅之屬,已見於漢魏間。至江溲、薄持、安溲、牢丸、束晰賦及之,然不解其何物。齊俗尚薄餅。昔高瓚卷大餅如庭柱,蜀趙氏合三斗面為一枚,是皆乖巧,當世即秘其傳;惟明邱文莊,進軼餅於上而甘之,因而為名是薄餅之制,其來已數代矣。獨煎餅合米豆為之,齊人以代麵食。二月二日尤競之。是時薦新蔥,富者夾半鹹肉,比戶胥然。昔惟北齊主與石勒筒有“卒律葛答”之謎,而他不概見,豈非自古及今惟齊有之歟?緣行於世者不遠,故見之古者尤稀。康熙中,齊亢陽甚,二麥輒數歲不登,則煎餅之裨於民生非淺鮮也,因為之賦。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明崇禎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清代傑出文學家,小說家,山東省淄川縣(現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19歲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考皆第一而聞名籍里,補博士弟子員。但後來卻屢應省試不第,直至72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年近40年,直至71歲時方撤帳歸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世稱“聊齋先生”。
蒲松齡雕像蒲松齡雕像
蒲松齡一生熱衷科舉,卻始終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卷、491篇,約40餘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幻異曲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