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文化,介紹,
歷史文化
吳王夫差報父仇火燒椒山
雖然,武進只擁有整個太湖水域面積的不足3%,其水域就像是伸入太湖中的一條細長的螞蚱腿,但是,正是這條螞蚱腿,卻圈定了太湖中的兩個小島,其中較大的那個島喚作焦山,面積約為220畝,較小的島喚作小焦山,面積10餘畝,今兩島同屬雪堰鎮太滆村所轄。可是,在很久以前,它們卻被喚作椒山(亦稱夫椒山)和小椒山,那為何改名焦山呢?
吳王夫差不忘殺父之仇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椒山(古時將高而尖削的土丘稱之為“椒”,故名椒山)曾是古代吳越兩國水陸兩路的著名戰場。《左傳》中“吳王夫差敗越於夫椒”、“吳伐越,敗之夫椒”指的就是這裡。
公元前496年,越王句(音“勾”)踐先發兵攻吳,致使吳王闔閭受傷而死,闔閭死後,其子夫差即王位。他當上吳王后,時時叫人提醒他,要為父報仇。因此,每天夫差入睡前和醒來後,他手下的人都會扯開了嗓子問他:“吳王,你忘了越王殺了你的父親嗎?”夫差每每都會流著眼淚說:“不,不敢忘!”
為父報仇吳王發兵
夫差即王位後不久,便派大將伍子胥在太湖一帶操練水陸兩軍。伍子胥不敢有絲毫懈怠,日夜督促大練兩軍,這一練就是兩年多。直到公元前494年秋天,伍子胥認為水陸兩軍已操練成熟,便向夫差建議攻打越國。夫差聽後大喜,便下令擇日發兵直指越國為父報仇。越王句踐也不甘示弱,夫差還未起兵呢,句踐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立即派出三萬精兵先行攻吳。
越王節節敗退返回夫椒山
由於姑蘇一帶是吳國都城,有重兵把守,句踐便由會稽山向北直入太湖,沿延陵縣(即今天的常州市)湖邊一路向東殺奔闔閭城。句踐經過夫椒山後不久,即與吳王夫差會戰於拖山(也是太湖中的一個小島,今屬無錫市濱湖區馬山街道)一帶。但是,這會兒節氣已入深秋,西北風突起,吳軍借著風勢,用箭射殺了很多的越國士兵,最後,連越國的大將靈姑浮和胥犴都戰死了,可句踐哪裡肯退,便率軍返回夫椒山據島休整。
伍子胥獻計火攻
夫差見句踐後撤,命大小船隻全線追擊,但句踐以夫椒山為制高點,居高臨下,夫差一時間無法攻克。正在這時,大將伍子胥說:“大王不必煩惱,我有一策,可使句踐不戰自潰。”夫差忙問:“是何計謀?”伍子胥停了停,從牙縫裡冷冷地擠出兩個字來:“火攻!”夫差聽後不禁喜從中來,目前已是深秋,山上樹葉早已泛黃,真可以說是乾柴烈火,一點就著。
“夫椒之戰”越王投降
是夜,當越國大軍都已沉沉入睡之際,伍子胥悄悄命士兵用火箭射入夫椒山上,借著風勢,夫椒山頓時一片火海——句踐一看勢頭不好,立刻命范蠡連夜向西南方向撤退,堅守固城(今南京市高淳縣南部固城湖一帶)自己則帶著前來接應他的五千人馬退回會稽山去了,最終被迫向吳國投降請和,這就是常州歷史上有名的“夫椒之戰”。
翠綠小島椒山燒成“焦山”
經過“夫椒之戰”後,原本翠綠的太湖小島椒山,儼然被大火燒成了“焦山”,從此人們便稱此山為“焦山”。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焦山島上都沒有居民定居。直到解放後不久的五十年代,才有鮑長根、鮑杏生和王來根三戶漁民(總計10人)登島定居。一開始,他們只是以砍柴為生,後來,逐漸在焦山上開墾荒地,修築梯田,發展農業。1968年,島上從無錫“山軍”(音“軍”)嶂山上引進了首批柑橘樹苗800株,從此柑橘種植開始在焦山興起,以後又陸續引進了雅梨、無核橘等果樹,春夏之際,人們遠望焦山,島上鬱鬱蔥蔥,果樹遍地,活像兩隻橫臥在太湖裡的綠辣椒,所以有的人又把焦山寫作了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