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黃疸型B型肝炎

整個病程中沒有黃疸出現的病毒性肝炎稱為無黃疸型肝炎。在B型肝炎臨床中有急性及慢性之分。不論急性和慢性都可表現為黃疸型或無黃疸型。黃疸型的黃疸深淺主要決定於毛細膽客阻塞程度和肝細胞壞死和阻塞膽道通路的情況。淤膽型肝炎時黃疸雖深,但患者一般情況往往較好,只有當持續黃疸,或黃疸急劇增高時,病情加重或引起膽汁性肝硬變的後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黃疸型B型肝炎
  • 特點:(1)除肉眼觀察無黃疸外,
  • 稱為:無黃疸型肝炎
  • 分別:有急性及慢性之分
病情概述,病情特點,臨床特徵,中醫病理,中醫療法,常見疑惑,

病情概述

絕大多數B肝患者黃疸加深與肝細胞壞死程度相平行,黃疸越深,臨床症狀越重,病情可向急性或亞急性肝壞死發展。但並不意味著傳染性強。由此可見黃疸的深淺只與病情的輕重有關,與傳染性則沒有直接聯繫。
B型肝炎的傳染性與B肝病毒血症和B肝病毒是否活躍複製有關。臨床上與“二對半”的指標變化有關。一般認為,不管患者是黃疸型或無黃疸型,也不管是急性或慢性,只要表面抗原、e抗原及核心抗體三陽者傳染性就較強。傳染性強弱還與血中存在B肝病毒去氧核糖核酸和去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的多少有關。

病情特點

(1)除肉眼觀察無黃疸外,血清黃疸指數及膽紅素定量,一般均屬正常。
(2)臨床症狀、體徵與黃疸型肝炎相似。但症狀輕微,發熱病例比黃疸型肝炎少,有的病人無症狀而在健康普查中發現。
(3)肝臟腫大及肝區不適或疼痛者較多。
(4)肝功能損害較輕,轉氨酶輕度升高。
(5)起病隱襲,經過緩慢,症狀輕微。所以有的病人病後不能及早發現,以至病程遷延較長。無黃疸型病毒性肝炎在發病後6~9個月內臨床症狀無改善或加重的仍有36.04%,肝臟檢查未縮小或反而增大的仍有62.44%,病程經過反覆發作的有57.2%部分病例可遷延1~6年以上。而黃疸型肝炎大部分(76.66%)病例在4~9周臨床症狀消失或顯著好轉,肝臟回縮或恢復正常。
(6)無黃疸型肝炎的發生率遠較黃疸型肝炎為多,約占總發病率的90%以上。
一般認為無黃疸型肝炎有“三慢”特點:即發病慢,恢復慢,進展也慢。在不良條件下,無黃疸型肝炎也可轉化為黃疸型肝炎,這與病毒的量、病毒毒力的強弱以及機體免疫力或抵抗力的高低有關。

臨床特徵

1.起病較緩,病史不明確。部分患者說不清從什麼時候開始起病,甚至有些患者沒有症狀,在查體或驗血中才發現肝功能異常。有的患者與肝炎患者或污物有密切接觸史或半年內有輸血、免疫接種、注射、針刺治療史。
2.常以消化道症狀就診。近期內乏力,出現消化道症狀,如食慾減退,噁心厭油,腹脹便清,肝區脹痛,肝臟有動態性腫大壓痛,但無其他原因可以解釋。
3.未作肝功能等實驗室檢查前,因表現多樣,易被誤診。在未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和檢測B肝核心抗體免疫球蛋白M前,有少數患者因乏力、頭暈、失眠、健忘而誤診為神經衰弱;有的因腹脹、腹瀉、消瘦被診斷為消化不良;有的因低熱、疲乏在門診以發熱待查,疑為結核、風濕;有的女性患者以月經不調、水腫一直在婦科就診;有的男患者被診為性功能減退,直到抽血查肝功能和做B肝特異免疫球蛋白M檢查後,進行動態觀察才確診為急性無黃疸型B型肝炎。
4.實驗室檢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肝功能濁度或絮狀試驗輕、中度異常,血清膽紅素始終正常,B肝核心抗體免疫球蛋白M陽性。
5.多數患者在3個月內逐漸康復。恢復不順利者,有5%—10%的急性無黃疸型肝炎要轉為慢性。

中醫病理

中醫認為本型主要是濕重於熱,濕困脾陽、脾不健運,而肝膽濕熱不甚,未致膽液外流,故而無黃疸可見。常見分型如下
1.肝鬱氣滯型:以脅助脹痛,腹脹口苦,舌苔薄白,脈弦數為主證。
2.肝脾不和型:以脅脹、腹脹、疲乏、大便不實、舌苔薄白、脈弦為主證。
3.脾胃不和型:以納少、噁心、口粘膩、胸悶、腹脹、疲乏無力、便糖、舌胖、苦白膩、脈弦為主證。

中醫療法

中醫對急性無黃疸型B肝主要按以下幾型進行辨證論治:
1. 濕熱內蘊,脾胃不和
[症狀]胸腹痞悶,納差,厭惡油膩,噁心嘔吐,小便黃短,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健脾和胃,利濕清熱。
茵陳25克 板蘭根20克 藿香15克 法半夏10克 厚朴15克
蒼朮12克 車前子10克 川楝子10克 甘草6克
2.脾胃失調,氣鬱血虛
[症狀]脅肋脹悶疼痛,乏力,胃納差,噁心欲嘔,大便爛,面色蒼白或萎黃,口唇淡白無華,婦女見月經量小,色淡,舌淡苔少,脈細弦。
[治法]疏肝理氣,健脾養血。
柴胡10克 當歸10克 白芍12克 白朮12克 茯苓15克
生薑3片 甘草6克 香附12克。
3.肝鬱脾虛,氣滯血瘀
[雇狀]脅肋刺痛,情志不暢則痛加劇,胸悶,善嘆息,納呆,噁心欲嘔,面色蒼白,舌淡暗苔白,脈弦細。
[治法]疏肝健脾,化瘀通絡。
柴胡12克 川芎8克 香附10克 元胡10克 當歸lO克
白朮12克 桃仁8克 赤芍10克 甘草6克 丹參15克 鱉甲15克
4.肝脾不調,水濕困阻
[症狀]腹脹滿,胸脅脹悶,胃納差,噁心嘔惡,小便少,或大便稍溏,下肢浮腫,面色無華,舌淡胖苔白膩,脈滑。
[治法]健脾柔肝,滲濕和中。
黨參15克 淮山20克 白朮12克 茯苓30克 薏米30克
砂仁6克 蓮肉10克 厚朴15克 大腹皮15克 柴胡10克
甘草6克
5.肝腎陰虛,氣滯不運
[症狀]胸脅隱痛,口乾喜飲,胃納差,噁心欲嘔,腰膝酸軟,乏力,舌嫩紅苔少,脈弦細。
[治法]養血柔肝,滋陰理氣。
生地12克 杞子10克 麥冬15克 川楝子10克 五味子6克
當歸10克 白芍15克 雞血藤15克 香附10克 甘草6克

常見疑惑

黃疸就是肝炎嗎
所謂黃疽是指血清膽紅素含量超過了正常範圍,從而引起鞏膜及其他組織出現的黃染現象。膽紅俗代謝過程中,先後產生兩種膽紅素,即間接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無論何種膽紅素升高,都可能引起黃疸。黃疽最容易出現的部位是鞏膜、黏膜、血管、皮膚等處。因這些組織富含較多的彈性蛋白,後者與膽紅素有較強的親和力。如果只有血清膽紅素超過正常標準而患者未表現鞏膜、皮膚的黃染稱為隱性黃疸;只有皮膚等部位的發黃而血清膽紅素不升高者,稱為假性黃疸。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肝臟是體內最大的“化工廠”,間接膽紅素生成後必須運到肝臟進行轉化後排泄。肝臟如出現炎症或其他病變,其轉化及排泄膽紅素的過程出現障礙引發血清間接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同時升高,患者迅速出現尿色加深,鞏膜、皮膚發黃等體徵。黃疸前後出現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狀即所謂的黃疸型肝炎。此種黃疸又被稱為肝細胞性黃疸。因此,黃疸出現與否,是肝臟受累或出現病變的一個重要體徵,但出現黃疸者未必都是肝炎。臨床上把因紅細胞過度或過量破壞引發間接膽紅素升高而出現的黃疸稱為溶血性黃疸,又叫肝細胞前性黃疸。有時又可因為膽囊或膽管部位的病變,如結石、腫瘤、炎症等疾病導致膽紅素排泄漳礙,引發血清直接膽紅素升高而引發黃疸,稱為阻塞性黃疸,又叫肝細胞後性黃疸。由此可見,廟床引發黃疸的病因和病種較多,不能籠統地認為都是病毒性肝炎所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