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候(fēng hòu),亦作“ 烽堠 ”,出自《東觀漢記·郭伋傳》。有兩個意思:1、烽火台;2、指戰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烽候
- 出處:《東觀漢記·郭伋傳》
- 拼音:fēng hòu
- 注音:ㄈㄥ ㄏㄡˋ
烽候(fēng hòu),亦作“ 烽堠 ”,出自《東觀漢記·郭伋傳》。有兩個意思:1、烽火台;2、指戰火。
烽候(fēng hòu),亦作“ 烽堠 ”,出自《東觀漢記·郭伋傳》。有兩個意思:1、烽火台;2、指戰火。...
烽候不警是指中國古代軍事法中的罪名。中國古代利用烽火台作為預警工具,傳遞軍情大事,從邊疆連於京城,烽燧相應,以備非常,如遇有寇邊犯境之敵來侵,則舉烽燧相報...
軍事機構。隋代禁衛軍指揮機構。十二衛之一,置大將軍一員、將軍二員,與右武候同掌車駕扈從。晝夜巡察烽候道路,執其營禁。分領諸驃騎府、車騎府府兵。大業...
“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兩種信號,白天放煙叫“燧”,夜間舉火叫“烽”。烽火台在漢代稱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稱作烽台,並把“烽燧”一詞也引申為烽火台,明...
烽多指烽警(報警的烽火)...... 如:烽子(守衛烽火台的士兵);烽偵(烽火台);烽候(指烽火台);烽台(即烽火台);烽墩(烽火台) (6)泛指舉火 [fire] 後[許...
烽帥,掌邊防報警哨所烽火台的軍職。...... 又引《唐六典》:“凡烽候所置,大率相去三十里,其通邊境者,築城以置之。每烽置帥一人,副一人。”[1] ...
其語云:“梁祖之開國也,屬黃巢大亂之餘,以夷門一鎮,外嚴烽候③,內辟污萊④,厲以耕桑⑤,薄其租賦⑥,士雖苦戰,民則樂輸⑦,二紀之間⑧,俄成霸業。及末...
遂引師自原州逾硤石,取虜將一人,斥烽候,築歸化、潘原三壘。請復城原州,度支沮議,故原州復陷。穆宗即位,封琅邪郡公,更節度荊南。疏吏惡,榜之里閭,殺尤...
初不喻其意,後數載,淮甸兵起,龍安山置烽候以應江北,常登此樓以觀動靜。又慶王尚幼,元宗問壽命幾何。木平遂書“九十乙”字予之。保大九年慶王卒,年十九...
整厲《後漢書·崔寔傳》:“ 寔整厲士馬,嚴烽候,虜不敢犯。”《晉書·齊獻王攸傳》:“攸 自強入辭,素持容儀,疾雖困,尚自整厲,舉止如常,帝益疑無疾。...
官名。唐德宗貞元二年(786)置為左金吾衛長官,一員,從二品,位大將軍上,掌宮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 凡翊府之翊衛及外府佽飛番上,皆屬之。...
官名。唐德宗貞元二年(786)置為右金吾衛長官,一員,從二品,位大將軍上,掌宮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 凡翊府之翊衛及外府佽飛番上,皆屬之。...
軍事機構。古代禁衛軍指揮機構。唐代十六衛之一。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右候衛置。設大將軍一員、將軍二員,與左金吾衛同掌宮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以執御非...
官名。唐高宗龍朔二年(662)改右候衛為右金吾衛而置,一員,正三品,德宗貞元二年(786)置上將軍前為右金吾衛長官,掌宮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 ...
官名。唐高宗龍朔二年(662)改左候衛為左金吾衛而置,一員,正三品,德宗貞元二年(786)置上將軍前為左金吾衛長官,掌宮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