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區(烏海市海南區)

海南區

烏海市海南區一般指本詞條

海南區,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轄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烏海市南部,地處鄂爾多斯台地西部的褶皺地帶,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毗鄰5個旗、縣、區,總面積1005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海南區轄2個街道、3個鎮。截至2022年末,海南區常住總人口為10.65萬人。

海南區,由原拉僧廟辦事處更名而取。1975年8月30日,國務院決定撤銷烏達市和海勃灣市,設定烏海市;1979年12月13日,拉僧廟辦事處更名為海南區;1997年4月,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巴音陶亥鄉劃歸海南區。海南區主要景點有甘德爾山生態旅遊景區黃河西行客棧等。2020年11月25日,海南區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2024年1月25日,海南區入選“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市、區、旗)名單”。

2023年,海南區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2.2%;城鎮、農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同比增長3.8%、6.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南區
  • 外文名:Hainan District
  • 行政區劃代碼:150303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
  • 地理位置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烏海市南部
  • 面積:1005 km 
  • 下轄地區:2個街道、3個鎮 
  • 政府駐地:巴彥烏素東街 
  • 電話區號:0473
  • 郵政編碼:016000
  •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氣候 
  • 人口數量:10.65 萬(截至2022年末常住總人口) 
  • 著名景點甘德爾山生態旅遊景區黃河西行客棧  
  • 火車站公烏素站
  • 車牌代碼:蒙C
  • 地區生產總值:249.37 億元(2022年)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水資源,人口,數量,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政治,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學技術,文化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歷史文化,地名由來,方言,風景名勝,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夏商時期,今海南地區為渠搜、鬼方民族遊牧地。
西周至春秋時期,今海南地區為獫狁遊牧部落地。
戰國中期(約前314年),今海南地區為樓煩、林胡等遊牧部落所據。
楚漢相爭時期,北地郡所轄的今海南地區成為匈奴的遊牧地。
西漢初年,在北地郡地域設朔方郡(郡府治所在今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獨貴塔拉一帶),今海南區屬朔方郡沃野縣轄地。
三國時期,五原、朔方、西河、上郡、北地等郡地淪為匈奴的遊牧地,繼之多個少數民族進入這一地區。
東晉大興二年(319年),今海南地區為後趙所轄。永和九年(350年),氐族苻洪建立前秦,今海南地區為前秦所統。
隋大業三年(607年),把所置州改為郡,其時海南地區屬靈武郡的靈武縣管轄。隋末,今海南地區成為突厥的遊牧地。
唐貞觀元年(627年),將全國行政區劃為十道,道以下設州、郡、縣建制。關內道所轄的靈州,承隋朝靈武郡轄地,領黃河由南向北東岸狹長地帶,擁有今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西部及烏海市海南地區。
西夏時期,建都興慶府(今銀川市),今海南地區屬西夏國轄地。
元朝時期,行政統屬地以行省建制,省下轄路、府、州、縣四級政權,今海南地區屬甘肅行省寧夏府管轄。
明洪武八年(1375年),明軍將河南王擴廓帖木爾部打敗,收復河南地,其後在收復的河南地域設定衛所,今海南地區屬寧夏衛轄境,隸陝西統領。明朝後期,今海南地區皆入鄂爾多斯部。
清統一之後,對內蒙古地區實行蒙旗建制,今海南地區屬鄂爾多斯右翼中旗(今鄂托克旗)管轄。
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將歸綏道改為歸綏觀察使,行政權統轄,仍以盟旗舊域為界。民國二年(1913年),今烏海市海南地區屬綏遠特別行政區管轄。民國十九年(1930年),綏遠省政府在黃河以東,今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地區建立沃野設定局,今海南地區為沃野轄地。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將沃野縣及沿河地域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今寧夏回族自治區),更名陶樂縣,今海南地區屬寧夏回族自治區陶樂縣轄地。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今海南地區屬伊克昭盟鄂托克旗第三區(今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
1952年12月,寧夏回族自治區同意將陶樂縣境巴音陶亥鄉的渡口村和雀兒溝以北、三道坎至王元地區域劃規內蒙古自治區管轄。
1954年12月23日,中共伊克昭盟委員會研究決定,建立伊克昭盟人民政府桌子山礦區辦事處。
1956年6月1日,在籌委會工作的基礎上,正式成立伊克昭盟人民委員會駐桌子山礦區辦事處,駐地拉僧廟。
1958年1月28日,原桌子山礦區辦事處撤銷,桌子山礦區人民委員會成立。同年9月1日,伊克昭盟行政公署決定將礦區人民委員會委託鄂托克旗領導。
1959年4月,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批准改變隸屬關係,劃規伊克昭盟管轄,改為縣級建制。同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劃巴音陶亥農場和3個生產隊歸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鄂托克旗管轄。
1961年7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建立海勃灣市,駐地海勃灣,為伊克昭盟縣級直轄市。撤銷桌子山礦區人民委員會,其區域為:東至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千里山以西,南至鄂托克旗巴音陶亥鄉原界石嘴山渡口,北至杭錦旗交界達勒更溝距離黃河以東12千米處,西以黃河為界,南北長約100千米,東西寬約40千米,總面積約為4000平方千米。
1975年8月30日,國務院決定撤銷烏達市和海勃灣市,設定烏海市。
1976年1月10日,烏海市革命委員會正式成立,轄烏達、海勃灣、拉僧廟(今海南區)3個辦事處。
1979年12月13日,烏達、海勃灣、拉僧廟3個辦事處改為3個區,執行國家縣一級行政機構的職能。同時,拉僧廟辦事處更名為海南區。
1997年4月,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巴音陶亥鄉劃歸海南區。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7年4月,海南區轄5個街道、1個鄉,有47個居委會、19個村。
2001年,海南區轄2個鄉、3個鎮、2個街道。
2004年,海南區轄巴音陶亥、東風2個鄉,老石旦、拉僧廟、公烏素3個鎮和拉僧仲、西桌子山2個街道。
2019年,海南區轄巴音陶亥、拉僧廟、公烏素3個鎮和拉僧仲、西桌子山2個街道。
海南區(烏海市海南區)
海南區電子地圖

區劃詳情

截至2023年6月,海南區轄2個街道、3個鎮:拉僧仲街道西卓子山街道公烏素鎮拉僧廟鎮巴音陶亥鎮。區人民政府駐巴彥烏素東街。
海南區(烏海市海南區)
海南區行政區劃圖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海南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烏海市南部,介於北緯39°15′—39°32′、東經106°40′—107°09′之間,毗鄰5個旗、縣、區,東、南兩邊連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西隔黃河與烏達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相望,西南與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惠農區平羅縣毗鄰,北與海勃灣區相接。全區總面積為1005平方千米,占烏海市總面積的57.29%。南北最長距離約50千米,東西最長距離約20千米。
海南區(烏海市海南區)
海南區衛星地圖
海南區

地質

海南地區地層、岩性和古生物化石的遺存現象顯示,今海南地區的地質發展過程是複雜多樣的。太古代,距今約17億年,受呂梁運動影響,發生近東西向延展的強烈褶皺變動,伴之有岩漿活動,岩層深度變質。元古代,距今約12.9億年,岩石沉積分布在桌子山和甘德爾山,這一時期地殼升降頻繁,海相沉積不穩定,地層有缺失現象,其岩漿活動及岩石變質都較弱。古生代,距今5.7億—2.2億年,這是今海南地區地質形成的重要時期。在早寒武紀晚期,地殼下降,海水廣泛入侵,海中無脊椎動物活躍,以三葉蟲為盛,沉積中白雲岩和白雲質灰岩較多。寒武紀末期、地殼普遍上升,造成沉積間斷,直至中奧陶紀才又下降,沉積了較厚約石灰岩,含有筆石化石。自中奧陶紀沉積後,該區同整個華北地區一樣,受加里東運動影響,處於大區域整體上升剝蝕階段,使上奧陶統、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統全部缺失。從中石炭紀開始,地殼又下降,海水從西南向東北方向浸入,形成大片濕地和沼澤。氣候溫暖濕潤,植物繁茂,森林覆蓋大地,其中以鱗木、封印木和羊齒植物最為旺盛。至二疊紀出現松柏、銀杏和蘇鐵植物,從而造就了石炭二疊系海陸互動相地層中豐厚的煤炭資源。中生代,距今約2.2億—7000萬年,受印支運動影響,三疊紀之初,地殼緩慢上升,桌子山、甘德爾山隆起,鄂爾多斯台地相對下降。隨之又出現強烈的燕山運動,地殼大幅度不均勻升降,致使沉積很薄的三疊系和白堊系地層被蝕,侏羅系地層缺失,並且發生了較顯著的褶皺和斷裂變動。新生代,距今約7000萬—100萬年,受喜馬拉雅運動影響,此時,今海南地區升降差異很大。第三紀漸新世剛有沉積,晚期地殼復又上升,導致中新統缺失。在上新統與更新統之間,再次經歷了一次較強的造陸運動,使近東西向的正斷層廣泛發育。同時,黃河地塹式斷陷開始強烈下降,接受陸相碎屑沉積,到全新世,今海南地區地殼活動趨於相對穩定,形成與今相似的地理環境和地形、地貌。
海南地區地層屬西北區域地層表所劃分的華北地層區陝甘寧邊緣分區的賀蘭山小區。華北地層區,除上奧陶統和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下石炭統缺失外,其餘各時代地層均有發育。海南地區特殊的是,侏羅系缺失,沉積很薄的三疊系和白堊系地層,在頻繁的不均勻升降中,被剝蝕殆盡。太古界,由中深變質岩組成,上部為斜長片麻岩,中部為含石墨石英片岩,下部為角閃斜長片麻岩,零星分布在桌子山和甘德爾山。元古界,主要是紫紅色細、粗粒石英砂岩,中部有5—6米厚的礫岩層,下部砂岩含鐵錳質結核。分布於桌子山和甘德爾山。寒武系,主要由淺灰色石英砂岩和薄層白雲質灰岩,灰色鮞狀灰岩,竹葉狀灰岩及灰綠色頁岩組成,含大量三葉蟲化石,分布於桌子山和甘德爾山。奧陶系,主要由厚層灰岩組成,含有部分白雲質灰岩和黑色頁岩,中部有薄層礫岩,含腕足類和頭足類動物化石,尤以筆石為多,廣泛分布於桌子山和甘德爾山。石炭系,由灰黑色砂質頁岩、細砂岩、粘土頁岩組成,上統的太原組含數層可採煤層,煤層間夾耐火粘土和鋁土礦,是海南地區主要煤系地層,含腕足類和淡水瓣腮類動物化石及羊齒類、楔葉類植物化石,分布於海南地區的拉僧仲、老石旦和公烏素等大部分地區。二疊系是海南地區發育最完整的地層,由灰白色砂岩和深灰、灰綠色頁岩組成,地層總厚度達800餘米,含羊齒類和鱗木植物化石,下統的山西組含數層可來煤層,是該地區的另一個主要煤系地層。在拉僧仲、老石旦和公烏素等地區廣泛分布。第三系,由灰白、紅色砂礫岩、砂岩、棕紅色泥岩和粘土組成,局部泥岩中含石膏,全系地層厚度6—255米之間,主要分布在老石旦和水泥廠一帶地區。第四系,下部為灰白、紅色砂礫石,夾薄層粘土,上部為黃棕色細砂、礫石和粘土,還有淡黃色風積沙,廣泛分布於桌子山溝谷和山前平地一帶。
海南地區屬大地構造活動頻發地區,各個時代的地層都程度不同地受到擠壓和破壞。特別是燕山運動在該區活動甚為強烈,主要表現為受東西向強壓應力作用,形成了近南北走向的褶皺隆起帶。桌子山和甘德爾山逐漸隆起,褶皺成山。這是海南地區大地構造的基本框架。
桌子山背斜,北起千里山,南至棋盤井,全長75千米,海南大部分地區處於桌子山背斜的西翼。桌子山背斜軸部出露的是元古界的變質岩系,翼部為寒武系和奧陶系。由於受斷層切割和剝蝕作用,蓋層保留不全。桌子山背斜東翼地層傾角較陡,一般為20—50°,西翼岩層傾斜較緩,最低為13°。背斜經海南地區部分及其南端被石炭二疊系地層覆蓋。甘德爾山背斜,是甘德爾山複式背斜次級背斜。背斜軸走向340°,背斜軸長19.5千米。背斜西翼較開闊平緩,岩層傾角一般為10—20°,背斜東翼較陡,岩層傾角一般為50—80°,為一不對稱型背斜。卡布其—白雲烏素向斜,位於桌子山背斜與甘德爾山背斜之間,北起卡布其,穿過海南地區,向南傾沒在棋盤井,主要由石炭系、二疊系地層組成,總長58千米,由於受斷裂構造影響,西翼遭切割而不完整,部分地層還有倒轉現象,向斜西翼岩層較陡,一般傾角在12—19°之間,東翼開闊平緩,岩層傾角在7—15°之間,是一個兩翼不對稱型向斜。
西來峰斷層,沿甘德爾山東麓,通過代蘭塔拉鉛礦,拉僧仲、公烏素向南延伸的兩條斷層稱西來峰斷層,全長55千米,斷層面傾向西南,傾角一般40—70°,上盤向南東方向錯動,斷距在300—900米之間,伴隨西來峰斷層的有數條次一級斷層。拉僧仲廟“入”字型斷層,位於甘德爾山背斜東南翼,主幹斷層為壓扭性質,走向340°。分支斷層北段與主幹斷層走向基本平行,南段走向約30°,這一組斷層是桌子山背斜和甘德爾山背斜大構造的派生物,各部分岩石塊體均受到由西向東的擠壓併兼有南北向錯動,成為海南地區比較主要的斷裂構造形式。黃河地塹式斷陷,海南地區西緣,沿黃河走向有1條巨大的地塹式斷陷,是喜馬拉雅運動時期該地區地殼強烈沉降的結果,斷陷部為厚度很大的新生代陸相沉積所覆蓋。

地形地貌

海南區地處鄂爾多斯台地西部的褶皺地帶,桌子山自北向南延伸,成為海南地區東緣的屏障,走向與桌子山相同的甘德爾山則直插海南腹地,兩山相對,中間形成狹長的山間窪地。隨著山勢窪地北窄南寬,自然與南部的起伏丘陵銜接。黃河傍著海南地區的西緣自南向北流去,沿岸造成高低錯落的一、二級階地。概括起來,其地貌有3個特徵:一是南北走向的桌子山和甘德爾山構成海南地區的地貌骨架,山麓洪積物和沖積物堆積,形成北窄南寬的山間窪地;二是桌子山和甘德爾山南端隱伏,連線山脈和山間窪地的是起伏丘陵;三是地區西部的黃河一、二級階地和甘德爾山的山前洪積扇連線,形成東高西低的山前傾斜平原。海南地區地貌,按生成原因不同,分成構造地貌和侵蝕地貌兩區。
海南區(烏海市海南區)
海南區地形圖

氣候

海南地區處於大陸深部,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乾燥度達4.05度,為極乾旱荒漠區。氣候特徵是降水量少,蒸發量大,乾燥多風,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四季分明,冬季漫長,天氣寒冷,寒潮頻繁,降雪稀少;夏季稍短,高溫炙熱,風速大,季末降水增多;春季回暖快,大風多,風沙大;秋季初時降水較多,隨著季風南撤;降水逐漸減少,大風不多,氣候宜人。
降水
海南地區乾旱少雨,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150—170毫米,最高年份(1967年)達357毫米,最低年份(1965年)只有54.9毫米,兩年相差300毫米之多。降水最多年份的降水量是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2倍,而降水最少年份的降水量僅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一,變化幅度大。年降水量連續幾年多於或少於平均值的情況,歷史上都曾出現過,但持續時間長短各不相同,連續在平均值以上的只有兩年,連續在平均值以下的達5年。1961年—2000年的40年間,曾出現過兩個少雨時段,即1969年—1972年和1980年—1990年,這期間平均年降水量為130—140毫米。降水量的各月變化幅度也是較大。由於受季風的影響,降水多在每年5月—10月之間,這時段的降水量占總降水量的90%,而從11月到次年4月,則降水極少,特別是12月份,多年平均總降水量只有0.4毫米,比較特殊的是1998年,春季降水67.4毫米,比歷年偏多47.6毫米。尤其是1998年3月,降水量為37.5毫米,是40年中平均降水量的15倍。
氣溫
海南地區年平均氣溫為9.0—10.3℃,最高年份是1997年和1998年,年平均氣溫為11.1—11.2℃,均比歷年平均偏高l度多。而1967年和1976年則屬於氣溫偏低年份,年平均氣溫比歷年平均值分別低1度和0.7度。氣溫的年內變化也較大,最熱的是每年7月份,平均氣溫為25.4—25.7℃,最冷的月份是每年1月,平均氣溫為-9.7—-8.9℃。最冷月和最熱月平均氣溫相差33—35℃。特殊的1997—1998年,氣溫異常升高;1997年春季,平均氣溫為13.3℃,比歷史上最冷的1970年春溫高4.3℃,為有史以來最暖的春季。1998年冬季,平均氣溫為-4.6℃,比歷年冬季平均氣溫高2.6℃,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暖的冬天。一年中各月氣溫變化大的特點也表現在極端溫度上,極端最高溫度39.6℃(1997年7月22日)和39.8℃(2000年7月20日)。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32.6℃(1971年1月22日),極端氣溫相差72.2℃。月平均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為31.0℃,月平均最低氣溫出現在的1月,為零下14.6℃,兩者相差45.6℃。氣溫變化的另一特點是日夜溫差大,平均為12—14℃,有時可達到15—16℃,春季的日夜溫差大於其他季節。
日照
海南區因乾旱少雨,雲量稀少,所以日照時間長,全年平均日照時數為3121小時,達到應照時數的70%。1997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日照最長的年份,達到3315.2小時。日照時間最長的月份是6月,達到309.1小時,日照時間最短的月份是12月,僅為213.6小時,較最長月份少86小時。
蒸發
海南區氣溫高,風速大,空氣乾燥,所以蒸發量大,1966年—1985年的20年間,平均蒸發量為3439.7毫米,約是當地降水量的25倍。最大蒸發量出現在6月,為579.2毫米,最小蒸發量出現在12月,僅為42.4毫米。降水量小,蒸發量大,相對濕度偏低,全年平均相對濕度為43%。一年中3—6月最小,約為30.35%,盛夏和隆冬相對濕度較大,約為50%。
風大是海南區氣候又一特點。瞬間風速大於或等於17.0米/秒的大風日,年平均為17日,最多年份為64日(1990年);沙塵暴日數平均為21.7日,最多年份達50日(1972年)。極端最大風速32米/秒,出現於1998年4月。年平均風速3.0米/秒,風向多為南東風(東南風偏南22.5度)。大風、沙塵暴大部分出現在春季或春夏之交時節,以3—5月為最集中,秋季則很少出現。

水文

海南區境內黃河河段長達73千米,河寬為250—1500米,水面坡降約2.8/10000,多年平均徑流量321億立方米,水面高程為1088.61—1091.70米之間,最高洪峰流量為852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為55立方米/秒,平均流速為0.88—1.97米/秒,最大流速3.17米/秒;水深2.50—11.60米,水位變化幅度不大。都斯圖河在海南區巴音陶亥鄉的這一段約20千米,當地人稱為苦水溝,因水中鹽鹼成分含量高,人畜無法飲用,故名。雀兒溝、公烏素溝和四眼井等地均有間歇性地表逕流,平時乾涸,雨季洪水通過寬闊河道注入黃河。

土壤

海南區屬蒙、新半荒漠地帶,土壤類型比較簡單,主要為棕鈣土和灰漠土,其次是草甸土和風化土(即岩成土)。

植被

海南區植被覆蓋率極低,只有25%左右,木本植物約有30種,草本植物約有200種。各類植物的一大特點是耐乾旱,抗風沙力強,無論草本還是木本植物,植株都較小,枝葉上多被絨毛,肉質葉上有緻密的角質層,根系粗壯發達,主根側根都很長,按植物群落的分布,可分為山地荒漠植被型,草原化荒漠植被型和沿河草甸植被型3種類型。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海南區土地總面積1005平方千米,約占烏海市土地面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其中已開發的有:耕地面積2790.53公頃,約占土地總量的2.69%;林地面積744.9公頃,約占土地總量的0.79%;其餘城鎮用地、村莊用地、工礦區專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域、水利工程用地,僅占很小一部分土地。尚未開發的土地有天然牧草地、裸岩硬地和沙地。天然牧草地80646.19公頃,約占土地總量的81.2%。

礦產資源

海南區主要礦產有煤、鐵、粘土、石灰岩、白雲岩和石英岩,其次有金、矽石等礦產10餘種,礦化點達數十處。
煤是海南地區的主要礦產。桌子山石炭二疊系煤田八大礦區,海南地區就占有滴瀝邦烏素、白雲烏素、老石旦、公烏素和雀兒溝5個礦區。已探明煤的總儲量35.7億噸,保有儲量22.04億噸,煤質牌號為焦煤、肥煤、肥焦煤、肥氣煤和瘦煤、貧煤,是內蒙古自治區主要的焦煤產地。主要含煤地層有石炭系中統本溪組,石炭繫上統太原組和二疊系下統山西組,二疊系下統下石盒子組含有薄層不可採煤層。石炭系中統本溪組,濱海沼澤相沉積,煤系地層的主要岩性為砂岩。頁岩、粘土岩。雀兒溝礦區有薄煤層2層,局部可采。石炭繫上統太原組,濱海沼澤相含煤地層,主要為深灰、灰黑色砂質頁岩,頁岩與細砂岩3層,夾粘土頁岩和煤層。厚度46—300米,含煤層8層,可采或局部可采的17、16、15、14和12號煤層總厚度15.3米。二疊系下統山西組,煤系地層為河流、湖泊和沼澤的陸相沉積地層,岩性為灰白色中粗粒砂岩,細砂岩和灰色頁岩,沙質泥岩,多層中厚層煤層,夾有硬質粘土岩,總厚度47—170米。含煤10層,其申10、9、8、7、5、2共6層煤為可采和局部可采,厚度約8—12米。
海南地區鐵礦的儲量較小,但礦點較多,礦石種類有赤鐵礦、褐鐵礦和菱鐵礦。赤鐵礦,博格勒其高勒赤鐵礦點,位於甘德爾山的中南段,礦體處於奧陶系下奧陶統的石英砂岩與石灰岩接觸面的破碎帶中。鐵礦石多呈緻密塊狀,肉眼鑑定含鐵量在40%左右,預測遠景儲量較小;褐鐵礦,雀兒溝礦點,位於拉僧廟南5千米。零星出露礦體38處,礦體長70—200米,厚0.37—26米,預測儲量900萬噸。另外,在桌子山區,下奧陶統石灰岩與中石炭統的接觸面上,以及石炭繫上統太原組和二疊系下統山西組的砂岩、頁岩層中,也有零星分布,一般呈窩狀,透鏡狀小型礦體,礦石含鐵量在35—52%左右;菱鐵礦,主要分布在公烏素地區,黑龍貴地區亦有少量出露。礦體產於石炭繫上統太原組的沙質、泥質灰岩中和二疊系下統山西組的砂岩中。在煤田地質勘探和煤礦開採中,發現有6個菱鐵礦層,單層長約1000米,厚度變化大,在0.2—2.45米之間,礦石含鐵量乎均為25—29%,並含少量方鉛礦,閃鋅礦和黃鐵礦。
海南地區的粘土礦有硬質、軟質和半軟質等類型,產於石炭二疊紀煤系地層中,主要成分是高嶺石,一般占礦石總量的80—95%,其餘成分有伊利石、蒙脫石、石英、雲母和鐵、鈦;老石旦粘土礦,位於老石旦南部,上礦層厚10—30米,下礦層厚40米,穩定性較差,燒失量約9.7%,礦石儲量1794.10萬噸;水泥廠粘土礦,共有3個小礦區。哈圖烏素礦區,位於水泥廠西南1.5千米,礦區面積0.4平方千米,礦層長700米,寬500米,厚9—30米,上有3餘米厚的覆蓋層。塑性指數大於22,區內礦石儲量高達776萬噸;水泥廠南山礦區,位於水泥廠南3千米,礦層厚度32—98米,夾4—5米厚度灰白色鈣質粘土及鈣質砂岩,燒失量10.27%,塑性指數大於14,區內礦石儲量高達3636.39萬噸;水泥廠東礦區,位於水泥廠東2千米。礦區面積2平方千米,礦層平均厚度10米,最厚25米,上覆4—5米的第四紀堆積層,燒失量9—11,區內礦石儲量4320萬噸;滴瀝邦烏素粘土礦,探明可採礦層2—3層,C+D級總儲量為358.1萬噸,是海南地區唯一富集的紫砂粘土礦。
海南地區是個石灰岩富集的地區,境內的桌子山和甘德爾山的裸露岩石絕大部分是石灰岩,遠景儲量約100億噸。石灰岩生成的地質年代久遠,屬於遠古代的寒武紀和奧陶紀下統。寒武紀的薄層石灰岩工業價值較小,下奧陶紀的厚層石灰岩,不僅儲量大,而且品質優良,品種多樣,有水泥石灰岩,電石石灰岩,熔劑石灰岩和制鹼石灰岩。石灰岩所含礦物成分比較簡單,主要是方解石,約占70—90%,其次是白雲石,約占1—4%,其餘為少量的褐鐵礦和石英等,約占4%。海南地區的石灰岩的最大特點是氧化鈣含量高,一般都在50%以上,而有害成分如氧化鎂、二氧化矽、三氧化硫、三氧化二鋁和三氧化二鐵等均很小,因而,石灰岩的工業價值較大。
白雲岩賦存於寒武紀地層和奧陶紀地層底部,為層狀沉積,海南地區僅在老石旦有零星分布。白雲岩的化學成分氧化鎂的含量約20%,氧化鈣的含量約30%,並且含有二氧化矽、氧化鐵和氧化鋁等雜質。顏色通常呈灰白色或淡黃色。白雲岩在鋼鐵工業中大量用作鹼性耐火材料。
分布於桌子山和甘德爾山的震旦亞界地層中,上部為白、灰白色細粒石英砂岩,中下部為灰白、肉紅和紫色細、粗粒石英砂岩,礦層比較穩定,儲量較大。石英砂產於老石旦地層第四系風積層中,主要成分為石英,其次是長石,礦層厚3—7米,工業儲量249.9萬噸。石英砂岩和石英砂均可作冶金輔助原料和玻璃生產原料。
普通建築用石材和不同粒級的砂和礫石,廣泛分布於高山、山間溝谷窪地和山前洪積扇中。

植物資源

海南地區植物資源豐富,已查明野生植物有69科,181屬,279種。其中木本植物66種,包括喬木6種,灌木37種,半灌木22種,木質藤木1種。草木植物201種,其中菊科植物有20屬45種,藜科植物有13屬32種;豆科植物有12屬23種;禾本科植物有13屬16種;十字花科植物有8屬10種;毛莨科植物有5屬9種;蒺藜科植物有5屬8種;薔薇科植物有5屬8種;蓼科植物有4屬7種;百禾科植物有4屬7種;紫草科植物有5屬9種;唇形科植物有4屬4種;樹柳科植物有2屬4種。另外還有孢子植物11種。藥用植物:魚腥草、馬勃、梅農、地柏、問荊、銀粉背蕨、地柏枝、木賊麻黃、杜松、膜果麻黃、蒙桑、蠍麻、蒙古河拐棗、扁蓄、叉分蓼、西伯利亞蓼、登相。中亞濱藜、錦狼蒿、野雞冠子花、菊葉刺藜、豬毛菜、刺沙蓬、反枝莧、馬齒莧、狹葉草原霞草、早表瓶草、銀柴胡、王不留行、血見愁、芹葉鐵線蓮、短尾鐵線蓮、黃戴戴、回回蒜、香唐松草、鄂爾多斯小柏、匙葉小柏、角茴香、灰綠黃堇、獨行菜、羊辣辣、沙芥、瓦松、小叢紅景天、景天三七、鵝絨陵委草、小葉金露梅、蒙古扁桃、黃刺梅、沙冬青、草木樨狀黃芪、斜基黃芪、甘草、狹葉米口袋、紫花苜蓿、白花草木樨、苦豆子、苦馬豆、牛龍牛兒苗、野亞麻、白刺、葡根駱駝蓮、蒺藜、霸王、遠志、乳漿大戟、地錦、酸棗、掌裂草葡萄、茴麻、野西瓜苗、北錦葵、枇木巴柴、長葉紅沙、四河柳、裂葉堇菜、鎖陽、沙茴香、黃花補血草、三色補血草、羅布麻、絨鵝藤、牛心朴子、地銷瓜、香加皮、打碗花、銀灰旋花、田旋花、菟絲子、假紫草、疏花假裂草、石生齒緣草、卵盤鶴虱、紫筒草、蒙古蕕、膿瘡草、串鈴草、甘肅黃芩、地椒、曼陀羅、洋金花、枸杞、龍葵、青杞、蒙古芯芭、多德草、地黃、水苦果、角蒿、列當、車前、茜草、西北吉草、黃花蒿、冷蒿、油蒿、櫛葉蒿、小花兔針草、狼巴草、大薊、小薊、沙藍刺頭、阿爾泰狗哇花、多葉阿爾、歐亞旋復花、蓼子朴、山苦菜、絲葉苦野菜、蒙新久苓菊、鰭薊、蒙古芽蔥、苦菜、蠱菊、蒲公英、蒼耳、蒙古香蒲、芨芨草、水稗、天芒稗、星星草、白草、狗尾草、戈壁天門冬、毛葉天冬、砂韭、麥芽。飼用植物共有93種,占植物總數據的34.70%,主要為藜科、豆科類,如合頭藜、油蒿、沙蒿、沙拐棗、針芽、白花草木犀、紫花牙苜蓿和蘇丹草。珍貴稀有植物屬於瀕危物種,在海南自然保護區內有蒺藜科小灌木四合木,豆科沙生常綠灌木沙冬青,半日花科超旱生矮小灌木半日花,薔薇科李屬小灌木蒙古扁桃。木材類植物樹木主要有山榆、沙棗、杜松和鄂爾多斯小柏的零星植株。另外,還有小花棘豆、向荊、麻葉蕁麻等近10種有毒植物。

動物資源

海南地區屬溫帶荒漠、半荒漠動物類群,動物種類組成比較簡單。獸類20餘種,主要有狐狸、刺蝟、兔子;鳥類40餘種,主要有雲雀、麻雀、喜鵲、石雞、鷹、雕和貓頭鷹等;無脊椎動物40餘種,主要有青蛙、壁虎、蜥蜴、蛇和蝸牛等;魚類30餘種,主要有鯉魚、鯽魚、草魚、青魚和泥鍬等。

水資源

海南地區的間歇性地表逕流,除了小部分滲人地下,補給地下水以外,大部分順溝谷流走。黃河是唯一的地表水資源。最大年逕流量492.6億立方米(1967年),最小逕流量179.3億立方米(1969年),平均年逕流量為321億立方米,在農業生產用水期間,即每年4月—10月,黃河逕流量是由低到高峰階段,尤其是7月—10月的逕流量約占全年的70%。黃河水含沙量為2.30—5.02千克/立方米,水質較好,礦化度為0.4—0.65克/升。
第四系沖積洪積層潛水;共有4個含水層,厚度大,分布廣,含水量頗豐。尤以上更新統沖積洪積層含水和中下更新統沖積洪積層潛水和承壓水為好,是海南地區最主要的供水水源。單井湧水量11933.38立方米/晝夜。水質良好,物理性呈無色、無味、無嗅、透明。水溫10—16℃,氫離子濃度指數值7.5—8.6,屬弱減性,總硬度小於25德間度,礦化度0.45—2.15克/升;潛水的補給源主要是大氣降水,經測定,海南地區年補給量約1203.33萬立方米,另外,該含水層主要分於黃河一、二級階地,當開採量增大,水位降到一定程度時,可接受黃河水補給;寒武系、奧陶系石灰岩溶洞裂隙承壓水,該含水層在海南地區發育較好,地下水儲量較大,為老石旦、公烏素和“六五四”地區的用水水源,水質良好,無色、無味、無嗅、透明,礦化度小於1克/升,氫離子濃度指數值大於8。

人口

數量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海南區常住人口為94770人。
截至2022年末,海南區常住總人口10.65萬人,其中戶籍人口73555人,戶籍常住人口(人戶一致)44348人,人戶分離29207人;流動人口61405人,由漢、蒙、回、滿等25個民族構成。

民族

截至2022年末,海南區境內有漢、蒙古、回、滿等25個民族居住。

經濟

綜述

2022年,海南區地區生產總值249.37億元,同比增長3.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25億元,同比增長6.2%;第二產業增加值205.58億元,同比增長4.6%;第三產業增加值40.54億元,同比增長0.1%。
2023年,海南區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2.2%,其中第一產業同比增長3.9%,第二產業同比下降0.9%,第三產業同比增長12.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20億元,同比增長7%;固定資產投資76.12億元,同比下降17.5%;城鎮、農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同比增長3.8%、6.4%。

第一產業

2023年,海南區糧食、蔬菜種植面積分別同比增長11.7%、19.1%,肉類、禽蛋產量居烏海市首位,“海南豬肉”獲評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高標準農田基礎配套設施開工建設,63棟大棚全部投用,示範家庭農牧場、合作社達20家,村集體經濟項目收益達316萬元,同比增長28%。

第二產業

2023年,海南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8.4%;原煤產量1400萬噸、洗精煤產量1100萬噸、焦炭產量880萬噸,3個綠電項目順利批覆,3個分散式光伏併網發電;承辦2023中國·烏海煤基新材料產業發展大會,引進培育和利碳纖維、黑貓酚醛樹脂等項目54個,到位資金72.67億元;4個煤炭洗選綜合產業示範園進展順利;4.3米以下4個100萬噸焦爐淘汰關停,500萬噸焦化項目投產運行,360萬噸焦化項目開工建設;廣聚甲醇液氨、亞東硫酸集成、綠邦農藥中間體等項目投產。

第三產業

2023年,海南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9%;利用外資實現“破零”,進出口貿易額同比增長31.1%,中蒙俄特色貿易區正式投用,黃河西行客棧等景區接待遊客突破90萬人次。

交通運輸

海南區位於寧夏、鄂爾多斯、烏海交匯的小三角中心區域,境內109、110、榮烏高速等多條道路穿境而過。烏海機場現已開通至北京、上海、廣州、西安、重慶等樞紐城市以及呼和浩特、天津、太原,海口、杭州、石家莊、銀川、榆林等10餘條航線,全國各省會城市經轉機後均可當日到達。

政治

主要領導
職務
姓名
區委書記
區長
截至2024年4月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23年,海南區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區建設通過國家督導評估,十九中、二幼主體建成,十八中榮獲國家級“國防教育示範學校”稱號。

科學技術

2023年,海南區政府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同比增長23%,帶動全社會投入科技研發經費1.74億元,新增自治區高新技術企業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3家,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實現“破零”。

文化事業

2023年,海南區舉辦各類主題文化展演989場次,客群130萬人次,“小三線”軍工文化紀念館被命名為自治區社會科學普及基地。

醫療衛生

2023年,海南區家庭醫生累計服務重點人群3.8萬人次,區人民醫院榮獲自治區婦幼健康服務先進集體。

社會保障

2023年,海南區發放援企穩崗等資金1054萬元,城鎮新增就業1348人,失業人員再就業908人,最低生活保障金、特困人員供養金分別增長至903元、1700元,建成烏海市首家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中心、烏海市最大暖心為老餐廳,農區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實現全覆蓋。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烏海地名志》記載,海南區是於1979年由原拉僧廟辦事處更名而取。

方言

海南區方言,屬於漢藏語系—漢語—晉語—五台片。五台片所處區域在雁門內外、地處晉北、陝北和內蒙古西部地區。歷史上,該區域一直是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爭戰的地方,各民族居民的流動此消彼長,語言接觸與融合持續不斷。再加上、走西口移民、五台片出現了斷片分布的現狀。晉語五台片現分布於山西北部、陝西北部和內蒙古西部後套地區,共28個市縣旗。其中晉北17個市縣:分別是忻州市(忻府區)、原平、定襄、五台、岢嵐、神池、五寨、寧武、代縣、繁峙、河曲、保德、偏關、靈丘、朔州市(原朔縣、原平魯)、大同市(渾源縣)、太原市(陽曲縣)。陝北縣市:分別是府谷、神木、定邊、靖邊、米脂、綏德、子洲、橫山、清澗、靖邊、子長、延川。內蒙古西部4個市縣旗分別是:杭錦後旗、磴口縣、烏海市、巴彥淖爾市(原臨河)。

風景名勝

甘德爾山生態旅遊景區
甘德爾山生態旅遊景區,位於烏海市甘德爾山上,核心區占地面積約20平方千米,主體工程成吉思汗雕像高88.95米,座落在海拔1805米的甘德爾山主峰上,恰處烏海中心位置,雕像內部中空設計為烏海博物院。景區規劃有3個功能分區:山體休閒觀光區、東側沙漠四合木生態區、西側沙漠草原生態區。
黃河西行客棧
黃河西行客棧,位於烏海市海南區,由賽汗烏素村的農牧場、頭道坎兩個自然村組成,是集觀光、民俗體驗和農家樂為一體的景區,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榮譽稱號

2017年2月,海南區入選“2016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
2020年7月17日,海南區入選“內蒙古自治區雙擁模範城(旗縣、市區)名單”。
2020年11月25日,海南區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2024年1月25日,海南區入選“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市、區、旗)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