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炒肝爆肚
- 主要食材:肚 ,肝
- 分類:北京小吃
- 口味:鹹
簡介,吃法,製作技巧,爆肚,炒肝,烹飪講究,爆肚,炒肝,美食地圖,歷史淵源,京門爆肚,風味炒肝,
簡介
炒肝爆肚,是純粹的北京小吃,興盛於清末民國,僅當時的老東安市場就有七個爆肚攤,最有名的要數爆肚馮和爆肚王,但這裡說的爆肚馮,並不是現在最出名的門框胡同爆肚馮。小吃中只水爆一種,講究的要牛羊十三樣兒,一般是吃不了那么全的,而且裡面有幾種硬貨,如葫蘆、肚板、食信、蘑菇,這叫四樣兒,現在金生隆還有,僅憑水一爆,是根本嚼不爛的,吃的是個囫圇勁,北京人說吃飯得“狼虎”,一般細嚼慢咽的是咽不下的,現在很少人吃了。
吃法
吃爆肚的最高境界是吃肚領,口感很嫩,比肚仁還嫩,但很金貴據說要好幾個肚才出那么一盤。吃爆肚應該吃的就是個脆勁兒,嚼在嘴裡咯吱咯吱的,但不費牙才最好。而且肚爆出來應該有股清香,聞著跟臭豆腐似的肯定不新鮮。吃爆肚,要就著羊雜湯和燒餅一起吃。京城的幾家老字號的爆肚店其實在口感都差不多,區別主要是在調料的配方和切法上。爆肚馮的調料屬於北派調料,據說由70多種原料調製而成的。 肚仁最嫩,肚領最脆,蘑菇頭軟滑,這三種也算是羊肚菁華了。肚仁是羊的四個胃中某一段的隆起。把那一小塊片下來,有四兩重。在去掉外皮及多餘的筋肉,就剩下一兩重了。每一盤肚仁需要5隻羊左右,可見金貴。肚仁也是最貴的,一般一小盤三十多塊。肚仁賽過貝,形容其鮮美,吃起來毫無腥膻,味道嫩而脆,又不失韌度,有嚼頭,好吃。
肚領,外韌內脆,有嚼頭又不失其脆嫩,下酒最宜!吃起來是脆、嫩、香、有嚼頭,吃爆肚講究齒感,吃起來咯吱咯吱跟吃嫩黃瓜似的,最好。爆肚馮的肚領不如金生隆,肚仁是極好的!!散丹難度最大,水爆裡面幾家都不太滿意,一是選材不好,羊肚偏於薄瘦,火候也大了些。鴻賓樓的芫爆散丹肚子肥大而嫩,是好的。當然70多一盤價格也是很好的。
製作技巧
爆肚
爆肚一要講求肚子新鮮挺實,都要剛天宰殺的活羊,選肥厚的肚,尤其是散丹,如果不厚實,爆出來就沒口感了,味同嚼蠟。
二是刀工,各個部位切法不同,牛肚仁要切片,羊肚仁就要切寸段兒,肚領要切小厚塊。
再有就是爆了,水爆不加任何作料,全仗著火大湯沸,最嫩的肚仁3秒就好,時間長了,肚兒老了,不脆生,短了又生著呢,爆肚完全憑個感覺,沒個幾十年工夫爆不出令人滿意的肚的。不過現在的無論爆肚張、馮,都有小力巴上灶的現象,爆出的肚兒老嫩不一、水平不穩定是經常有的。
炒肝
炒肝是芡汁濃厚,腸兒也是肥美異常,蒜末極細而蒜香濃郁,順碗邊一吸溜一大口,直喝到碗底,每口都能喝到腸子,肥腴而不失嚼頭!做炒肝是技術活,盛炒肝也同樣有技術,不是說撈稠的就一定好吃,要做到層次感,每一勺盛出來都要有肝有腸,最後在浮頭在撈些乾貨,這樣才能讓吃主第一口下去就滿口腸香呼過癮,而喝到最後還能口口都有貨。
有的地稠的撈的不少,都在浮頭,喝肝兒是絕不能用勺的,因為全是澱粉汁,勺一攪和就懈了,沒法喝了。講究要順著碗邊一口一口吸溜,聽過去老人說講究用茶碗喝炒肝。這樣如果幹貨都放浮頭,前面是過癮了,還琢磨呢,嘿,老闆真實成,喝完了剩半碗澱粉湯子,就該罵街了。
烹飪講究
爆肚
很講究,不但有用牛肚還有用羊肚。一般羊肚分為:散丹、肚仁、肚領、蘑菇和蘑菇尖,牛肚分為:百葉、肚仁和肚領。吃爆肚的最高境界是吃肚領,口感很嫩,比肚仁還嫩,但很金貴據說要好幾個肚才出那么一盤。吃爆肚應該吃的就是個脆勁兒,嚼在嘴裡咯吱咯吱的,但不費牙才最好。而且肚爆出來應該有股清香,聞著跟臭豆腐似的肯定不新鮮。吃爆肚,要就著羊雜湯和燒餅一起吃。京城的幾家老字號的爆肚店其實在口感都差不多,區別主要是在調料的配方和切法上。爆肚馮的調料屬於北派調料,據說由70多種原料調製而成的。
炒肝
根據記載,炒肝作為北京傳統早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問世百餘年了。炒肝是由開業於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會仙居"發明的,是在原來售賣的"白湯雜碎"基礎上,去掉心和肺並且勾了芡,從而形成流傳至今的炒肝。1930年,另外一家炒肝老店天興居在會仙居對面開業,因為選料更精、採用味素、醬油等當時的新式調料代替原來的口蘑湯等,生意逐漸蓋過了會仙居,1956年兩店合併,就只剩下天興居的招牌了。
炒肝的做法很簡單,將洗好的肥腸切段煮熟,出鍋前加入肝片、味素、醬油、醋、水澱粉及蒜泥等,具有湯汁油亮、蒜香撲鼻、肥而不膩、稀而不氵解的特點。因為蒜泥很細,故有"吃蒜不見蒜"之說。正宗的吃炒肝方法既不用勺子也不用筷子,一手托著碗底,轉著圈嘬,好處是腸、肝和芡汁分布均勻。
美食地圖
爆肚馮地址:前門廊房二條
東興順爆肚張地址:什剎海前海東沿17號
天興居地址:前門往南約300米鮮魚胡同內向東約150米路北
凱琳飯館地址:虎坊橋路口西100米兩廣路路南
炒肝趙地址:南二環景泰橋(天壇南門)往南約500米,景泰路與安樂林路交叉口東北角 (宣懿)
歷史淵源
京門爆肚
說爆肚兒,那最後還得落實到吃爆肚兒上,而如何吃那也是比較講究的,不光是在精選主料上,而是在刀口兒和火候上也都需要一定的手藝。你說是切片兒、切塊兒還是切條兒、切絲兒,甚至在寬窄薄厚上,那常吃的主兒也是很在意的,更何況對吃爆肚兒的作料也很講究,不光有店裡事先配好了的,也有的顧客進了門,要求按自己的口味專門單獨配製。據說,當年著名的京劇老生馬連良先生就特別喜愛吃爆肚兒,但他喜歡的作料只是醋中調芝麻醬,其他一概免之,雖然簡單,可老先生卻是能獨享其樂。
風味炒肝
清末民初時,北京的飲食業也極盛一時,既有伺候大宅門的飯莊子,又有招徠顧客的小飯鋪,更何況那遍布京城的茶樓、茶館、二葷鋪和大酒缸。要說“吃在北京”,此不虛言。每當提起北京的風味小吃炒肝兒,北京人都會想到前門外鮮魚口裡的“天興居”。說起來大概您還不知道,就在天興居的斜對面,曾有一家歷史更為悠久的鋪子,這就是炒肝兒老店“會仙居”。當年,“會仙居”以它獨特的風味招徠八方客,名噪京華,就連附近廣和樓戲園的梨園界人士都是“會仙居”的熟客。提起這道小吃,相傳在清朝同治年間,有個叫劉永奎的北京人,在鮮魚口內租了間鋪面,於是,便開了個夫妻小酒店,並起了個很有些雅趣的名字——會仙居,專營黃酒和小菜。到了庚子之後,這小店則由他們的後代劉寶貴哥兒仨經營。
初時,劉氏兄弟經營炒肝兒時,沿用熬、炒、勾芡的烹調技術,做出的炒肝兒味道鮮美可口,物美價廉,遠近聞名,它不僅受到北京老百姓的歡迎,即便是達官貴人也被這炒肝兒的香味所吸引。
說到這炒肝兒,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小吃呢?早年間,曾有人這樣描述它:“稠濃汁里煮肥腸,一聲過市炒肝香”。原來,這炒肝兒並不炒,只不過是燴肥腸,以澱粉勾芡,裡邊配上一點下水,最後撒上一些砸好的蒜泥,這道小吃就做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