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陵(炎帝的陵寢)

炎帝陵(炎帝的陵寢)

炎帝陵,即炎帝的陵寢。炎帝的活動範圍很廣,北邊的黃河流域,南邊的長江流域,都有其蹤跡。這樣廣泛的活動足跡,也決定了炎帝陵的南北紛爭。

炎帝陵共有四處,其中黃河流域的有三處:第一處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渭濱區差門鄉(神農鄉),簡稱寶雞炎帝陵;第二處位於山西省高平市故關村,簡稱高平炎帝陵;第三處是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的炎帝朱襄陵,簡稱朱襄陵。長江流域有一處,即湖南省炎陵縣,簡稱炎陵炎帝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炎帝陵
  • 地理位置:存在湖南炎陵、陝西寶雞、山西高平、河南商丘等不同說法
炎帝陵共有四處,其中黃河流域的有三處,長江流域有一處。
1、湖南炎陵炎帝陵
炎陵炎帝陵位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鹿原鎮鹿原陂。
關於炎帝神農氏安葬地的記載,最早見於晉代皇甫謐撰寫的《帝王世紀》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宋代羅泌撰《路史》就記述得更具體:炎帝“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據地方史《酃縣誌》記載此地西漢時已有陵西漢末年綠林、赤眉軍興邑人擔心亂兵發掘,遂將陵墓夷為平地。唐代,佛教傳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興寺”,然而陵前“時有奉祀”。
炎帝陵自宋乾德五年(967年)建廟之後,已有千餘年歷史。宋太平興國年間(967-983年),朝廷將事官慮炎帝陵地僻路險,舟車不便,奏請將炎帝廟遷至茶陵縣城南,宋太宗詔許,即移鹿原陂炎帝廟於茶陵縣城南五里處。此後凡二百餘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農氏的活動,均在茶陵縣城南炎帝祠廟進行,鹿原陂炎帝廟幾近湮沒。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衡州守臣劉清之奏請朝廷,廢陵前唐興寺而重建炎帝廟。宋寧宗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軍之康樂、霞陽、常平三鄉置酃縣。此後,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屬酃縣境地,隸屬衡州府管轄。自此,炎帝陵就在酃縣範圍內。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將酃縣改名為炎陵縣。
湖南株洲炎帝陵湖南株洲炎帝陵
2、陝西寶雞炎帝陵
寶雞炎帝陵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渭濱區神農鎮境內的常羊山之上。
炎帝又號稱神農氏,神農氏族部落初始活躍地應在姜水,後以姜水為活動中心,向周邊地區擴展,因此在天台山、常羊山、蒙峪溝、九龍泉、清姜河、炎帝陵、炎帝祠多個地方構成了一條完整的炎帝神農氏從出生、死後安葬的炎帝文化鏈條。《國語》中記載,大約在5000年前西秦大地上活動著一支母系氏族部落——有蚶氏,傳說後產生雙胞族炎帝和黃帝,黃帝部落最初生活在渭河下游,後遷移至中原地區。炎帝部落生活在寶雞一帶,以經營農業著名。在寶雞已發現關桃園遺址(8000年前)、北首嶺遺址(7100年前)、姜城堡遺址等古文化遺址40多處。眾多的古文化遺址,反映了炎帝部落繁衍生息,發展狀大的過程。
陝西寶雞炎帝陵陝西寶雞炎帝陵
3、河南商丘炎帝朱襄陵
炎帝朱襄陵位於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城東6公里的大仵鄉朱堌寺村。
據《辭源》註:“朱襄氏炎帝之別號。”《呂氏春秋》和《路史》記載:“柘城為朱襄氏之邑。”《寰宇記》“陳有株邑,蓋朱寰之地。”據《柘城縣誌》載:“朱襄氏之陵在縣城之東,久淤。”
河南商丘炎帝朱襄氏陵河南商丘炎帝朱襄氏陵
4、山西高平炎帝陵
高平炎帝陵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東北17公里處的莊裡村。高平炎帝陵內有發現最早的炎帝陵石碑,該碑刻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孟夏吉旦”,落款為“生員申道統立”。
明嘉靖年間《續修炎帝后妃像增制煖宮記》碑載 :“炎帝神農氏陵廟,歷代相傳,載在祀典,其形勢嵯峨,林木深阻久矣,吾邑封內之勝跡。”故關炎帝行宮內明成化十一年(1475)《重修炎帝行宮碑》記載:“神農炎帝行宮盤基在故關里村前,肇基太古,無文考驗,祠在換馬村東南,見存墳冢,木欄繞護,然祠與宮相去凡七百餘步矣。”高平縣誌記載:“上古炎帝陵相傳在縣北四十里換馬鎮,帝嘗五穀於此,後人思之乃作陵,陵後有廟,春秋供祀,現石桌尚在。”明鄭藩朱載育在《羊頭山新記》一文中寫道:“山之東南曰故關村,村之東二里曰換馬鎮,鎮東南一里許有古冢,垣址東西廣六十步,南北袤百步,松柏茂密,相傳為炎帝陵,有石欄石柱存焉,蓋金元物也。”
山西高平炎帝陵山西高平炎帝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