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瀘州的釀酒史要追溯到秦漢時期,已經有兩千多年歷史,從古一直延續至今。
明萬曆年間(1573年),舒承宗採集瀘州城外五渡溪黃泥建造,始建“舒聚源”酒坊,並探索總結出從窖藏儲酒到“配糟入窖、固態發酵、泥窖生香、續糟配料”的一整套濃香型白酒的釀製工藝傳承至今。
建築格局
瀘州大麯老窖池4口窖池縱向排列,均為鴛鴦窖,即每口窖池內為2個地坑,中間以池乾分開,糧糟發酵時,2個池坑作為一個窖池,以提高容量。
瀘州大麯老窖池1號窯池長6.8米,寬4.2米,深2.2米;2號窖池長6.9米,寬3.4米,深2.25米;3號窯池長6.6米,寬3米,深2.33米;4號窯池長7.6米,寬3.9米,深2.45米。
瀘州大麯老窖池築窖原料用的是細膩無沙的五渡溪黃泥,色澤金黃,綿軟細膩,不含砂石雜土,鈣、鐵離子含量少,粘性好,無須經過防滲處理即能保水。歷經數百年的持續不間斷釀酒,經過無數次酒液浸染,泥色由黃變烏,由烏轉灰、轉烏黑,再轉灰白,泥質由柔變脆,在光線的照射下顯現出紅、綠、藍等斑斕色彩。
明萬曆年間4口和清代1615口釀酒窖池,16處釀酒古作坊,天然藏酒洞3個(純陽洞、龍泉洞、醉翁洞),龍泉井及清代井碑,泥石晾堂,甑桶、雲盤、木輪雞公車等傳統釀酒設施,1915年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獎牌,唐宋窯址遺址及出土酒文物。
文物遺存
在瀘州大麯老窖池約400米處,有明代風格的龍泉井及清代重修龍井碑,碑文上有關於糟房及窖池的記載。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中國酒典》一書中敘述:“舒聚源糟房,明代,瀘州有位姓舒的武舉,此人嗜酒如命……在瀘州城南營溝頭,開建酒窖,並用附近龍泉井的清例泉水為釀酒用水,這便是瀘州大麯酒的第一個釀酒作坊舒聚源糟房。”
舒承宗曾是武舉人,後解甲歸田繼承舒氏酒業,直接從事生產經營和釀造工藝研究。舒承宗始建“舒聚源”酒坊,並探索總結出從窖藏儲酒到“配糟入窖、固態發酵、泥窖生香、續糟配料”的一整套濃香型白酒的釀製工藝。
相關記載
清《閱微壺雜記》記載:“元泰定元年(1324年),瀘州始有脫穎而出者,郭氏懷玉也。十四歲學藝,四十八歲製成釀酒麴藥,曰‘甘醇曲’,用以釀出之酒濃香、甘洌,優於回味,輔以技藝之改進,
大曲而成焉。”
藝文
其一
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樓紅處一江明。
銜杯卻愛瀘州好,十指寒香給客橙。
其二
旃檀風過一船香,處處樓台架石樑。
小李將軍金碧畫,零星摹出古江陽。
其三
灘平山遠人瀟灑,酒綠燈紅水蔚藍。
只少風帆三五疊,更余何處讓江南。
文物價值
瀘州大麯老窖池4口明代老窖池,是中國現存建造最早、持續使用時間最長、保存最好的酒窖池,對研究酒類窖池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文物保護
2013年3月,
瀘州老窖窖池群及釀酒作坊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並歸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瀘州大麯老窖池。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瀘州大麯老窖池位於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下營溝(現三星街)21號(瀘州老窖車間內)。
開放時間
不對外開放,預約制。
門票信息
免票。
交通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