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建築布局,主要建築,東路建築,中路建築,西路建築,館藏文物,展覽陳列,基本陳列,原狀陳列,學術研究,專題研究,清前史研究,機構設定,現任領導,所獲榮譽,參觀信息,發布公告,
發展歷史
後金天命十年(明天啟五年,1625年),
努爾哈赤出於戰略考慮,定瀋陽為都城,並在瀋陽舊城的中心,修建了議政之所——
大政殿和
十王亭,是為營建瀋陽故宮之開端。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這座昔日皇家宮殿即成為陪都宮殿。順治初年,定盛京為國家的“陪都”,以後又陸續設立了盛京戶、禮、兵、刑、工五部和盛京將軍奉天府、承德縣等各衙門於城內,負責管理這一地區的相關事務。盛京宮殿作為清朝的“開國聖跡”,受到特殊的保護,日常的管理、守衛和修繕由盛京內務府和盛京工部負責。自康熙十年(1671年)開始,至道光九年(1829年),康熙帝、
乾隆帝、
嘉慶帝、
道光帝十次東巡在此駐蹕。乾隆時期,為清帝東巡駐蹕和恭貯先祖及宮中之物,又加以重修、重建和擴建,開成這座皇宮與行宮並存的積累狀宮苑建築群體。
道光朝以後,瀋陽故宮飽受塗炭,“始有
沙俄霸宮暴掠於前,繼有日人窺盜金匱之秘於後,更有英酋圖索驥入宮搜寶之舉。民族瑰寶,亦為帝國主義列強攫取之物,寧不悲乎?”宣統三年,
東三省總督錫良據金梁之議,“奏請於
盛京大內,文溯閣前隙地建設博物館”,因辛亥舉義,此事不了了之。辛亥以後,北洋主政,遂將盛京庫藏之寶運往京師大內。
馮玉祥將軍“
北京政變”後,盛京皇宮亦由奉天省政府接管。
1926年,東北有識之士順應世界文化潮流,推動奉天省議會在故宮內設立東三省博物館,成為中國國內自己最早建議的博物館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三省博物館被改為
奉天故宮博物院,1945年光復後,復成立國立瀋陽博物院。1949改為瀋陽故宮陳列所,隸屬於東北政府文化部,1954年國家決定在瀋陽故宮設立清代歷史藝術性質的博物館,1986年改為稱瀋陽故宮博物院。
2017年5月18日,晉級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2022年11月7日起,瀋陽故宮博物院恢復開放。
建築布局
瀋陽故宮占地面積六萬多平方米,有古建築114座,500多間,保存完好,是一處包含著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古代遺址。在宮廷遺址上建立的瀋陽故宮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宮廷藝術博物館,藏品中包含十分豐富的宮廷藝術品。它以獨特的歷史、地理條件和濃郁的滿族特色而迥異於北京故宮。瀋陽故宮那金龍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萬字炕口袋房的清寧宮,古樸典雅的文朔閣,以及鳳凰樓等高台建築、“宮高殿低”的建築風格,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絕無僅有。
瀋陽故宮以崇政殿為核心,從大清門到
清寧宮為中軸線,分為東路、中路、西路3個部分。
大政殿為東路主體建築,是舉行大典的地方。前面兩側排列亭子10座,為左、右翼王亭和八旗亭,統稱
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議政之處。
大政殿於清崇德元年(1636)定名為篤功殿,康熙時改今名。殿為八角
重檐攢尖頂木結構。在
須彌座的台基上,繞以青石欄桿,殿宇八面全由木隔扇門組成。正門前金龍蟠柱,殿頂為黃琉璃瓦綠剪邊。殿內彩繪梵文天花,團龍藻井。
中路為整個建築群的中心,分前後3個院落。南端為照壁、東西朝房、奏樂亭;前院有大清門、
崇政殿、飛龍閣、翔鳳閣;中院有師善齋、協中齋、鳳凰樓;後院是以清寧宮為主的五宮建築。中院和後院兩側各有一跨院,稱東宮、西宮。東宮有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西宮有迪光殿、保極宮、繼思齋、崇謨閣。大清門是瀋陽故宮的正門,是文武群臣候朝之處,為五間硬山式建築,正脊、垂脊及兩山的“墀頭”均以五彩琉璃鑲造。崇政殿是故宮的正殿,建於後金天聰時,是清初朝會之所,為五間九檁硬山式,俱辟隔扇門,前後有出廊,圍以石雕欄桿。頂蓋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殿內徹上明造,梁架全部為和璽彩繪。殿前東置日晷,西設嘉量。殿後是鳳凰樓,同
清寧宮、關睢宮、衍慶宮、永福宮、麟趾宮五宮建在近4米的高台之上,四周繞以高牆,獨成一座宮院。
鳳凰樓建於後金天聰年間(1627~1635),是休息和宴會之所,入關之後,曾存放玉璽、帝王像及行樂圖。樓為三層
歇山式,深廣各3間,四周有圍廊,頂蓋黃琉璃瓦綠剪邊。
西路為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增建。包括戲台、
嘉蔭堂、文溯閣、仰熙齋等,最前面為轎馬場。文溯閣是清代收藏《四庫全書》的七閣之一,為三重硬山前後出廊式建築,黑琉璃瓦綠剪邊。梁枋間彩繪“白馬獻書”圖案。東側有一碑亭,內立乾隆親撰的《御製文溯閣記》(正面)和《宋孝宗論》(背面)。碑文詳細記錄了建閣經過和《
四庫全書》的
收藏。
主要建築
東路建築
大政殿
瀋陽故宮
大政殿俗稱八角殿,始建於1625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是盛京皇宮內最莊嚴最神聖的地方。初稱大衙門,1636定名篤恭殿,後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攢尖式,八面出廊,其下為須彌座台基。殿頂滿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寶頂周圍有八條鐵鏈各與力士相連。殿前兩明柱各有金龍盤柱,殿內為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殿內設有寶座、屏風及熏爐、香亭、鶴式燭台等。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舉行重大典禮及重要政治活動的場所。1644年(順治元年)皇帝福臨在此登基繼位。
大政殿原名篤恭殿,重檐八角攢尖式,八面出廊,均為“斧頭眼”式隔扇門。下面是一個高約1.5米的須彌座台基,繞以雕刻細緻的荷花淨瓶石欄桿。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殿內有精緻的斗拱、藻井和天花,殿前的兩根大柱上雕刻著兩條蟠龍,氣勢雄偉。從建築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是用來舉行大典,如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
十王亭
在大政殿前東西兩側依序排列著十座亭子。其中,最靠近大政殿並略為突出的兩座亭子,為左右翼王亭。其餘八亭則按八旗旗序呈雁翅狀排開——從北至南,東邊是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藍旗亭、正白旗亭;西邊是鑲黃旗亭、鑲紅旗亭、正藍旗亭、鑲白旗亭,合計十亭,人稱“十王亭”或“八旗亭”。這些亭子與大政殿構成東路一組院落,其建築構思大膽,獨具匠心,別開生面,和諧得體,是我國宮殿建築史上獨具特色,空前絕後的一大創造。
鑾駕庫和奏樂亭
瀋陽故宮東路南北兩端,各有一處與在這裡舉行典禮活動有關的建築,即鑾駕庫和奏樂亭。
鸞駕庫位於大政殿正北,硬山前後廊式正房十一間。清代乾隆初年以前的鑾駕庫並不在此處,而是在崇政殿前的東七間樓,當時稱為“鑾駕音樂樓”。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年增建行宮建築時,因東七間樓需挪改,將其記憶體放的鑾駕樂器等移至現址,並把原有的五間正房擴為七間,後又擴為十一間,即為現狀。
鑾駕庫中存放的物品,主要是皇帝東巡時所用的儀仗和樂器。儀仗包括轎、輿、交椅和各種旗、幡、鉞、斧、槍、戟、瓜、傘、蓋、扇等, 是皇帝出巡或上殿時排列在其周圍,用以展示“天子尊嚴”的。樂器則是在清宮丹陛大樂、中和韶樂、鹵薄樂等樂部中使用的大銅角、小銅角、畫角、蒙古角、金口角、行鼓、仗鼓、
排簫、雲鑼、編鐘、編磬、建鼓、箏、琴、瑟、龍笛、笙、方響、拍板等等,供御駕行進和宮內典禮時所用。
這些儀仗和樂器,絕大多數都是乾隆年間從北京運來,專門供皇帝在盛京期間使用。按照制度,皇帝東巡在瀋陽故宮停留的幾天內,要有崇政殿朝賀和大政殿筵宴兩項重要典禮,屆時都須依照國家大典的儀節,在宮殿前陳設鹵薄儀仗和樂隊,以體現皇家威嚴和演奏典禮樂章。由於這批儀仗樂器每次都要用到,又沒有必要在北京和盛京間運來運去,所以便永久存放在鑾駕庫內,一直用至1829年道光皇帝最後一次東巡,其中一部分仍然收藏在瀋陽故宮博物院。
大政殿殿庭最南端東西各有一座奏樂亭,同為四角攢尖琉璃瓦頂,建於兩米多高的方台之上,台下一側設券門,有台階通達亭內,供樂工上下。這組奏樂亭應是建於清太宗時期,逢大政殿有重大慶典時在此奏樂,清入關後皇帝東巡時仍然使用,但因主要的樂部多是設在殿前較近的地方,亭中樂隊應是用於皇帝上殿時接駕和筵宴伴奏等場合。由於奏樂亭是大政殿區域整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結構簡單而又堅固,所以一直保存得比較完整,成為瀋陽故宮東路南端的標誌建築。
中路建築
大清門
大清門建於清太宗天聰初年,開始只按通常習慣稱為“大門”,兩側的小門則稱“東門”和“西門”。到1636年皇太極改元稱帝時,用與新國號相同的“大清”二字來命名這座皇宮大門。正式定名的同時還規定,大清門及東、西翼門,要設兵丁稽察出入人員,嚴加把守。各級官員和侍衛、護軍等,在入朝前集合於大清門時,無論坐立,都不準面向或背向正北的宮殿方向,更不許坐立於中間的御道上,只能在御道左右“相向坐立”,即位於御道東側者面向西,位於御道西側者面向東。這是因為如面向北,則有窺視宮闕禁地之嫌;面向南則背對皇宮,也是對皇帝的“大不敬”。至於坐立御道之上,更是藐視君王的重罪,當時明文規定,自親王以下所有官員,都只能由左右台階出入,中間的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至於兩旁的翼門,應是供平時官員及宮女、太監等因事進出宮殿之用。
大清門雖然只是出入宮殿的通道,但做為皇宮的門面裝飾也力求華麗美觀。除黃綠兩色的琉璃瓦屋頂和檐下的雕樑畫棟外,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牆體四角的琉璃“墀頭”,每組都由上下相聯的四部分組合而成,黃、藍色調為主,間以紅、白、綠等色,浮雕雲龍飛鳳、瑞獸奇花,鮮艷多彩,燒造精緻,雖然不處於建築的中心部位,卻成為最亮麗斑斕的藝術傑作。
崇政殿
崇政殿在使用功能上與大政殿有顯著不同。首先,做為皇宮的正殿,它是皇帝日常臨朝理政之處,也就是通常所說“上朝”的地方。在後金早期的宮殿制度中,俗稱為“汗宮裡的殿”或“內殿”,而大政殿則是舉行較大規模的重要集會時的“大殿”,在一般情況下很少使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崇政殿相當於皇帝的“辦公室”,而大政殿則更像是一座“會堂”。其次,清太宗時期國家的重要典禮,如元旦和萬壽節慶典、太祖實錄告成、皇子娶妻公主下嫁、明朝重要官員的歸降等儀式,都是在崇政殿舉行,而大政殿則是在元旦、萬壽節等典禮的主要禮儀結束後大宴群臣的地方。第三,崇政殿也是皇帝接見宴請外邦賓客之處,在皇太極時期,主要用以款待前來盛京進貢、朝覲、通婚的蒙古諸部貴族,國內慶典時的一些小規模宴會也常在這裡舉行。
崇政殿是在東北地區極為普遍的硬山式房屋的基礎上,根據皇宮正殿的使用需要加以美化,其殿體高12米,下有一米多高的磚石台基,前後各有加飾石雕欄板望柱的殿階和檐廊,這樣,在造型上已與民間的同式房屋產生了本質區別,成為只有宮殿寺廟中才有的高等級模樣。殿前後紅色檐柱都是方形,下面是黑色覆蓮式的柱礎石,上部則用藍、白、金等顏色繪“披肩”、蓮花等圖案,外側是與大政殿相同的獸面,柱頂部分更是精彩,各有一形象生動的木雕龍頭探出,而且兩兩相對,探爪戲珠;龍身和後爪則在廊內,既起支撐作用,又是別出心裁的美化,仿佛神龍自殿內飛出,高貴而富有生氣。檐下的木雕蓮瓣、蜂窩、如意等與大政殿一式,和方形的殿柱一樣屬於
藏傳佛教(喇嘛教)建築藝術風格,枋內外的二龍戲珠浮雕,金光閃爍,橫貫外檐,增添了華麗精美的效果。
崇政殿室內的寶座、屏風等陳設,並非清太宗時期的原貌,而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根據皇帝的旨意重新設計製做的,堂陛之內的屏風寶座,是乾隆特命仿北京故宮乾清宮所用加以縮小精心製作的,寶座、屏風各以九條龍做為主要裝飾,全部罩以金漆,體現其唯一的使用者──皇帝的無上尊嚴。屏風上的四言十二句銘文,與乾清宮屏風上的完全相同 ,是康熙皇帝從古代經書中摘出,做為自己和後世皇帝治理國家的座右銘鐫刻在御座之旁的。陳設在龍椅前後的鶴式燭台、熏爐、塔式香亭、 端、“太平有象”等,都是乾隆年間宮中精製的琺瑯禮器,專用於皇帝御座周圍,既為薰香之用,也有驅邪諏吉的寓意,使得“真龍天子”臨朝理政之處更具有莊嚴神聖的氣氛。乾隆、嘉慶、道光幾位皇帝東巡盛京期間,都曾坐在這裡接受群臣的朝賀叩拜,慶祝自己祭陵大典的成功。
此外,為了表示對這座開國金鑾殿的敬仰,從乾隆時起,皇帝還把一些相關的題詠詩章手跡製成匾聯懸掛殿內。寶座前的“念茲戎功用肇造我區夏,慎乃儉德式勿替有歷年”藍地金字對聯、其上方的“御崇政殿受賀”詩匾,都出自乾隆皇帝手跡,殿北門內上方還掛有嘉慶、道光御題崇政殿詩金字木匾,也是他們留給這裡永久的紀念。
飛龍閣和翔鳳閣
在崇政殿前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樣式相同的五間硬山頂二層樓房,東為飛龍閣,西為,與大清門、崇政殿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建築布局單元。
這兩座樓閣雖然是金鑾殿的左輔右弼,卻並不是清入關前所建。清太宗時期的瀋陽故宮確曾有過飛龍、翔鳳兩座樓閣,但應是在崇政殿後,而不是在殿前。二閣所在的位置,原本是一座三間的小廂房(東側)和一座二層七間的銀庫樓(西側)。乾隆八年(1743年)清高宗弘曆第一次東巡盛京來到故宮,覺得崇政殿前左右的兩座建築高低不同,樣式各異,有失整齊美觀,他在故宮內各處仔細查看了一番後傳下聖旨,在此新建造型相同、東西對稱的兩座樓閣取代舊有建築,將已年久失修的舊樓閣拆除,把飛龍、翔鳳的名稱移到新建的二閣上來。於是,便有了崇政殿前現存的面貌。
飛龍閣內上層,原用作存放清歷朝皇帝所用武備。滿族是一個以騎馬射箭著稱的民族,清代的皇帝們自幼即練就嫻熟的弓馬技藝。飛龍閣內所藏,便是他們生前用過的各種弓箭、鞍轡、甲冑、刀劍中的一部分,從太宗朝至穆宗(同治)朝共有四千多件,絕大多數是乾隆至光緒年間陸續由北京送到這裡的。皇帝東巡盛京時,往往要親自登樓閱視這些先帝遺物,以示珍視和敬重。飛龍閣下層的主要藏品,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奉旨從北京運來的一批古代青銅器。包括商、周、漢、唐歷朝所制鼎、彝、盂、盤、卣、爵、觚、鐘等共八百件,按編號存放在十三座大櫃中。在乾隆晚年著錄宮內所藏古銅器時,將盛京的這批蕆品集中收載在《西清續鑒》一書中,成為清宮藏寶一個特殊的專項。
翔鳳閣內貯存的,主要是供皇帝東巡期間使用和賞賜的物品,基本上都是乾隆時期從北京宮中調運至此。其種類之多、歷史和藝術價值之高,比飛龍閣內所藏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供各宮殿內陳設的御用器物,包括玉器、瓷器、漆器、琺瑯器、金銀器、竹木牙角雕刻製品、文房四寶等,連同備用品在內共兩千多件,大多是清代宮中御用珍品;二是備皇帝至盛京時穿用和賞賜的服飾、衣料、荷包等,共四千餘件;三是供皇帝駐蹕期間查閱和欣賞的古籍、輿圖、書畫等近千件,其中唐、宋、元、明、清歷代名家作品三百餘件尤為著名,後人曾有《
盛京故宮書畫錄》一書專門記述。
以上所舉兩閣藏品,大多數於民國初年袁世凱統治時期被運往北京,抗戰以後又流散各地。1929年瀋陽故宮內的博物院正式開放後,飛龍、翔鳳二閣成為清宮文物陳列室。
文德坊、武功坊和朝房
中路是瀋陽故宮建築群的主體,即皇帝日常上朝和居住的地方,清代稱作“大內宮闕”,由入關前皇宮和乾隆以後行宮、太廟等幾個部分構成。
宮門前庭是中路最南端的區域,它雖然位於宮門之外,但卻是整個建築群功能和布局中不可缺少的“臉面”。
來到故宮門前,首先看到的就是跨街而立的兩座高大牌坊──文德坊和武功坊,按照與大臣上朝排班相同的“文東武西”位置,矗立在宮門兩側。牌樓本是中國古代建立在宮殿、陵廟、街坊等處的標誌性、紀念性建築,有木結構的也有石雕的。瀋陽故宮門前的這一種,稱作“木結構琉璃瓦頂四柱三樓式”牌坊,它們的作用,既是皇宮門前的明顯標誌,也做為進入宮廷區域的門戶。在清代,不僅兩座牌樓間禁止路人和車輛通行,而且每座牌樓都設有可以開合的柵欄門,其外路北各有一座值房,有皇宮護兵日夜守衛。即使是官員們要進宮上朝,也須先在牌樓外幾十步之處“諸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碑前出轎下馬,接受盤查後才能恭敬地走入牌樓以內的“宮闕禁地”。由於牌樓實際上是宮前的左右闕門,所以過去瀋陽人習慣上稱之為“東華門”和“西華門”。
文德坊、武功坊雖建於清朝入關之前,但造型和裝飾都堪稱精美。兩坊均為主間(明間)高兩次間低的形式,黃心綠邊琉璃瓦頂,每間檐下內外各四組斗拱承托,其下的枋、折柱、雀替、花板等部位,是以浮雕為主,彩繪為輔的裝飾,翔龍飛鳳,海水流雲、瑞樹奇花,貼金敷彩,艷麗祥和,既有皇家氣派又具地方風格,在古代牌坊中獨樹一幟。中間坊額藍地金字,滿、漢、蒙三體合璧,除坊名外,並有“崇德二年孟春吉日立”字樣,可知建於1637年正月,是瀋陽故宮唯一記有落成年代的建築。
在兩牌坊間南側大清門前的區域,是一組與宮殿正門配套的建築。東西各有奏樂亭一座,為迎送皇帝入宮出宮奏樂之處;兩側又各有平房和樓房一座(西側樓已不存),稱作“朝房”和“朝樓”,是官員們入宮前候朝的地方,每逢朝會之日和“三大節”在大政殿舉行朝賀儀式時,官員們都要在這裡事先按次序列隊,至規定時辰入宮上殿。在兩座朝房之間南側正對大清門的位置,清早期曾有內務府的司房,乾隆十三年(1748年)改建成一座五龍琉璃影壁,與大清門相襯映,清末民初時被拆毀,其基座尚存原處,由此也可想見當年皇宮門前整齊肅穆的格局。
鳳凰樓
瀋陽故宮的內廷部分──即清太宗時期皇帝后妃居往之處,位於中路崇政殿北的高台之上。按照滿族人過去在山區居住的風俗,部落里酋長的住宅,都是建在寨子裡最高的地方,既便於守衛,又利於觀察瞭望。遷居平原城市之初,他們仍然受這種習俗的影響,所以瀋陽故宮帝後寢宮建在特意築起的近四米的高台之上,但大政、崇政兩座殿卻建在平地。這種“宮高殿低”的情形,與北京故宮的“殿高宮低”正好相反,人們也將其視為瀋陽故宮因滿族風格而形成的特色之一。
鳳凰樓是一座進深、面寬均為三間的三層歇山琉璃瓦頂的樓閣,屹立在高台之上,其下層明間是進出寢宮區的通道,前有二十幾級台階通往台下地面,只要關上大門,帝後寢宮區就成為一座居高臨下的森嚴城堡,因此,鳳凰樓的功能也很像是一座居高而建的城門樓。
在皇太極時期,鳳凰樓是皇帝后妃們夏日觀景納涼之處,史書中還記載,當時清太宗也曾在這裡召集諸王貝勒讀書講史。由於鳳凰樓是清代盛京城內最高而且最漂亮的建築物,從城裡的各方位都能望得見,所以成為瀋陽城著名的景觀,“陪都十景”“盛京八景”中,把“鳳樓曉日”“鳳縷觀塔”列入其中。又因為站在鳳凰樓上可以看到全城,所以清入關後歷代皇帝東巡來瀋陽時,都要登樓觀景,賦詩詠懷,樓內仍然保留著按乾隆題御筆手跡製做的黑漆金字詩匾。
從乾隆年間起,鳳凰樓還被用作存放一些重要的宮廷文物。主要有以下三項:一是《實錄》。乾隆八年(1743年),皇帝為尊崇盛京開國宮殿的地位,命將太祖至世宗(雍正)五朝滿漢文國史《實錄》,各繕寫一部送往盛京尊蕆,即放於鳳凰樓上、中層的30頂大櫃之中,直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才移至崇謨閣。二是“聖容”和“行樂圖”,即皇帝畫像。其中身著朝服於寶座上端從的“標準像”稱為“聖容”,而讀書聽琴、騎馬射獵等帶有生活場景的稱“行樂圖”,也是乾隆皇帝特旨定製命送至盛京“供奉”。至光緒年間樓內共有太祖至
穆宗(同治)歷朝皇帝聖容各一份,乾隆、嘉慶、道光行樂圖共13份,都精心收貯在特製的大畫箱中。三是清初皇帝玉璽。原藏於北京交泰殿,乾隆十一年(1746年)奉旨移往盛京鳳凰樓,共有“大清受命之寶”等10顆,乾隆曾親撰《御製寶譜記》述其事原委。這些皇帝畫像和御璽,都屬於清宮中最重要的文物,其政治意義遠勝於飛龍、翔鳳閣中的古董珍玩,由此也可見鳳凰樓在清代瀋陽故宮中的地位。
台上五宮
瀋陽故宮台上五宮建築是指位於中路中軸線上崇政殿和鳳凰樓之後的寢宮部分。盛京皇宮內,多為庭院式建築。而鳳凰樓高台上的後宮生活區,則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形式。中宮清寧宮、東宮關雎宮、西宮麟趾宮、次東宮衍慶宮以及次西宮永福宮,五宮圍合成合院式,與清寧宮東西牆外靠北側的兩座配宮一起,構成皇太極時期的後宮建築。中宮清寧宮為帝後居所,宮前東為關雎、衍慶二宮,西為麟趾、永福二宮,分別為皇太極的宸、淑、貴、莊四大妃所居住,其中的永福宮是清世祖福臨誕生和幼年居住的地方。這一組建築形成於公元1627—1632年的後金時期,它與《建州紀程圖錄》中所描繪的“奴酋家”的建築形式完全雷同,保留著許多早期滿族民居的建築及裝飾特色:主要仿照滿族民居的建築形式,以尖山式硬山頂為主。屋項覆蓋黃琉璃綠剪邊的瓦飾。五宮的房屋舉架、面闊進深略有區別:東西次宮的規模次於清寧宮、而次東宮、次西宮又小於東西二宮。清寧宮以北東西兩側小配宮,僅為三間硬山式建築。
四大配宮均為明間開門,室內兩側次間和稍間形成兩個“卐”字形炕面,加上暖閣內的一鋪炕,總計七鋪炕。清寧宮除做為皇太極和皇后的寢宮外,還兼作皇宮內家祭和家宴的場所,因此將門開在東次間,形成東稍間,封閉成“東暖閣”用於居住,西側四間貫通成適宜祭祀和家宴的“口袋房”式的空間布局。
清寧宮為五開間前後廊硬山式。是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居住的中宮。室門開於東次間,屋內西側形成筒子房格局,東梢間為帝後寢宮。寬大的支摘窗式樣樸素,欞條皆以碼三箭式相交,宮門亦不用隔扇式。正對宮門豎立祭天的索倫竿,此均為源自滿族民間的傳統風格。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緣剪邊,前後皆方形檐柱,柱頭飾獸面,檀枋施彩繪等,則是吸收漢、藏民族建築藝術。
麟趾宮位於瀋陽故宮清寧宮西側,亦稱西宮,建於清太宗天聰年間,崇德元年定名麟趾,是清太宗皇太極貴妃娜木鐘的寢宮,裡間為起居、梳妝和日常休息之所,外間為饗客、用膳和禮佛之所。
衍慶宮又稱為“次東宮”,是皇太極的淑妃巴特瑪的寢宮。“衍慶”二字出自先秦,含義是福慶長久。
永福宮坐落在瀋陽故宮鳳凰樓高台之上,以清寧宮居中。它位於西廡之末,序列次西宮,是歷史上著名的孝莊文皇后——莊妃居住、輔政和養育皇子福臨的地方。
東所頤和殿、介祉宮
乾隆年間所建供東巡期間皇太后使用的行宮,因位於崇政殿之東,清代稱為“東所”。這裡的“所”,是清代宮廷中對一些較小規模獨立居住院落的一種命名習慣,其位置一般是處於主要宮殿附近,院內的各單體建築都各有專名,只是按院落所處方位總體稱為“某所”,以便於區別。
清代皇帝標榜“以孝治天下”,而乾隆又是繼位後生母健在的少數幾個皇帝之一,皇太后鈕祜祿氏直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86歲才去世,所以這位“盛世天子”的孝母事跡在歷史上也是最著名的。在其巡幸各地時,只要太后身體狀況好,願意同去,則必“奉母前往”,東巡盛京也是如此,因而在增建瀋陽故宮內駐蹕之處時,特意為母親建造了這座行宮。
東所中供居住的共有三進院落。進入最南端的琉璃宮門,頭進院左右兩側原各有五間廂房,清代檔案中稱為“阿哥所”,應是隨駕東巡的少年皇子所居之處,現已不存。進垂花琉璃宮門是第二進院,座北朝南有頤和殿三間,歇山琉璃瓦頂周圍廊式建築,這裡是皇太后居此期間接受朝賀之處,殿內設有寶座屏風,西牆上原有乾隆御書聯“福凝東海增芝算,祥擁西池長鶴齡”,表達對母親多福多壽的祝願。殿後的第三進院中正面即是皇太后居住的寢宮介祉宮,五間
硬山琉璃瓦頂前後廊式,室內有吊罩隔扇,太后寢房所在的東間,有乾隆御題“式訓徽音嗣,頤神景福綏”,宮後另有小院栽種花木供太后休息觀賞。
東所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建成後,有兩位皇太后曾在此居住過。一位即乾隆之母鈕祜祿氏,在乾隆十九年隨皇帝東巡來此;另一位是道光朝的太后,也姓鈕祜祿氏,是嘉慶帝皇后,但並非道光生母,按制度在道光即位後被尊封為皇太后,道光九年東巡時隨皇帝同來居住於此。因為皇帝東巡時在盛京宮殿內只住幾日便啟程回京,所以東所建成後至清末,真正有皇太后住在這裡的時間總共也沒有超過半個月。
西所迪光殿、保極宮
崇政殿西側與東所相應的位置,是東巡盛京時皇帝和后妃的行宮,稱為“西所”。
西所的建築面積與東所相同,前部格局也大致相似。第一進院兩側各有值房三間。入垂花門,第二進院中是與頤和殿同式的迪光殿,室內安放寶座屏風,並有“繼序其皇”、“迪光慪六韻”等乾隆御書匾聯,皇帝東巡駐蹕期間即在此處理政務、批閱奏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又於殿前東、西各建配殿三間,供隨駕的內閣、軍機處及各部院值班大臣使用,以免耽誤軍情政事的上傳下達。
皇帝居住的寢宮在殿後的庭院中,名為保極宮,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位於西所迪光殿後,是皇帝東巡時在盛京駐蹕的寢宮和召見王公大臣之處。“保極”之名,出自《尚書 洪範》“錫汝保極”,乾隆釋意為“保極持楹安率土”。
保極宮內正中暖軒上方,高懸嘉慶御筆“高林萬象”匾,意思是皇帝居於萬物之上,在暖軒中央設龍紋明黃坐具一副,清帝東巡時,就在此召見親近王公。清代題材影視劇中的召見場面,皇帝與大臣往往光頭、便服,其實這在清代是絕對不允許的。大臣覲見須著常服補褂朝珠,戴紅纓官帽。皇帝也是常服袍褂著冠。常服是皇帝在宮中正式場合所穿禮服,用為處理一般政務或召見大臣。官員亦如是,按清制穿錯朝服最輕也要罰俸一月,因為這是清代制度所嚴格規定的,即以天子之尊,亦不能違背。值得一提的是,暖軒黃座兩旁各有一個紫檀高櫃,象徵著皇帝身份的高貴至尊。在皇帝寢宮裡的柜子從不裝滿東西,意味富貴有餘,寢宮的的床又長又窄意味著長壽,而枕頭特別高,意味著高枕無憂。
保極宮左邊是書房,右邊是皇帝寢宮。側翼是值房,乾隆皇帝的侍衛住的地方。保極宮宮前兩側有抄手遊廊,直通迪光殿後檐廊下,這樣即使是在下雨天,皇帝也可在兩座建築間便利往來。
盛京太廟
大清門東側原本是明朝的一座道教觀宇,內供天官、地官、水官,名為三官廟,早在努爾哈赤遷都瀋陽之前就已是城中的著名廟宇了。在興建瀋陽故宮時,皇帝不但沒有拆掉它,而且還繼續保留廟中的香火,清入關前,有許多與宮廷有關的重要事件發生在這裡(詳見後述),順治、康熙、乾隆等皇帝還多次賞賜銀兩和御筆匾額,表示對這座與開國宮殿同在一處的廟宇的特殊重視。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第三次東巡盛京時,為了完備陪都城的規制,傳旨重修盛京天壇、地壇、堂子(皇帝按滿族薩滿教禮俗祭天之處)和盛京太廟。當時其他三處的舊建築尚存,而太廟則因多年廢置難以修復。於是乾隆決定把在三官廟舊址重建太廟,並舉出古代宮殿前“左祖右社”(即宮闕左建太廟、右建社稷壇)的制度做為依據。同時傳諭,把三官廟(此時已改名為景佑宮)移至德盛門(大南門)內重建。幾年後,搬遷重建工程全部竣工,三官廟的位置,被新的盛京太廟所取代。
由於太廟是供奉皇帝祖先之處,所以在建築上有一些與宮殿不同的特點。它由太廟門、正殿和東西配殿、耳房等組成,有趣的是,整個廟院並不是在平地蓋造,卻是像皇太極時期的帝後寢宮區一樣建在高台之上,而且太廟門的位置比皇宮正門大清門還要突出,房頂的琉璃瓦也一律用黃色而不加飾綠剪邊,這樣做的目的顯然都是為了表明其地位的尊貴。這座太廟建成後,因空間比較狹窄,並沒有在這裡供奉清朝歷代帝王的“神主”(牌位)。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皇帝傳旨,把京師太廟中所供奉的太祖至雍正五朝的玉寶玉冊,用新疆和闐出產的上等玉重製一份,而將原有一份送至盛京太廟尊藏。按照這一制度,至清末盛京太廟共收貯清太祖朝至穆宗(同治)朝玉寶玉冊三十二份。
太廟建成後,自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起,東巡祭祖陵的皇帝在進入瀋陽故宮之前,都要先到廟中向自己祖先的玉寶玉冊上香行禮,所以這處建築儘管面積不大,地位卻高於故宮內任何一處,是平常的“廟”所不能比擬的。
西路建築
後花園嘉蔭堂和戲台
前為扮戲房五間,即演戲時的“後台”,室內北牆有通往戲台的上下場門。扮戲房以北戲台兩側各有遊廊七楹,東側西向,西側東向,南北分別與扮戲房、嘉蔭堂之兩山相接。此乃皇帝於此賜宴賞戲時王公大臣等設座之處。正北為嘉蔭堂五間,主要是作為賜宴賞戲時皇帝臨御之處,其東西稍間均有暖閣,亦可於此小憩。嘉蔭堂正前方庭中即為戲台。清代乾嘉以後宮中演戲之風頗盛,在北京大內、圓明園、頤和園及熱河行宮建有戲台之處,如暢音閣、清音閣、漱芳齋等。這座中型戲台為歇山卷棚式頂,四面共圓柱十二根,下為半米多高的台座。戲台周圍嘉蔭堂、遊廊和扮戲房互相連線,構成四面封閉的空間,有利於演出時獲得較好的音響效果。
文溯閣及其附屬建築
西路北側的一組建築,最南面是位於嘉蔭堂後的三間懸山屋宇式宮門,入內即為這一區域的主體建築──文溯閣,是專為存放《
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座著名藏書樓之一。
文溯閣的建築形式,與其他六閣一樣,都是仿效浙江寧波范氏的著名藏書樓──天一閣,當然這只是在結構上,而其具體的建造和施工仍是按照清代宮廷建築的標準。閣的外觀為兩層,每層六間,但西側一間寬度只有其他各間的一半,並不用作藏書而是安設樓梯的地方。表面看來,這半間房似乎有些多餘,其實這種故意湊成六間的格局是有“講究”的。因為寧波的天一閣是按照《周易》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說法建造的,其目的就是借這種觀念“以水克火”,避免藏書樓失火而使珍貴的書籍受到損失,這也正是文溯閣等七閣模仿天一閣的主要用意秘在。一個大屋頂下的六間房屋,即是象徵著“天一”和“地六”的。
文溯閣建成後,七十三歲高齡的乾隆皇帝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來到盛京故宮。面對新建的書閣和收藏其中的《四庫全書》,這位太平盛世的“古稀天子”感慨萬千,十分慶幸能夠在祖先宮殿里親眼看到自己的心愿得以實現。其後,還在盛京內務府專設六品官一人,負責文溯閣《四庫全書》的管理和保護。
文溯閣東山牆邊,建有一座紅牆黃瓦的方形碑亭,內立滿漢合璧文字石碑,正面刻《文溯閣記》,背面刻《宋孝宗論》,都是乾隆皇帝御撰文。
文溯閣後的院落中,有仰熙齋七間,兩側有抄手廊與文溯閣後廊相連。齋內東間設有寶座屏風,從皇帝所題“日麗風和春藹吉,周書魯語義抽尋”等對聯的內容,可以知道這裡應是與藏書閣配套的書齋。出仰熙齋北門,另有一進院落,正面為九間殿,東西各有配房三間,由其所處的位置和有關殿內陳設的記載看,這裡也應該是與仰熙齋在布局和功能上結合使用的建築。
館藏文物
清雍正款鬥彩龍鳳大盤:此盤為白地鬥彩大盤,盤內飾鬥彩龍鳳戲珠紋,一條行雲五爪飛龍,龍身蜿蜒矯健,鳳舞展翅穿於祥雲之間,呈龍飛鳳舞圖案。盤外飾海水江崖,壽山福海。壽山上靈芝盛開,雲蝠翩翩。底“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兩行雙圈青花楷書書款。整個大盤胎質細膩,釉色純正,造型規矩,為清宮祝壽時的御用器皿。 | |
明永樂白釉暗串枝蓮花梅瓶:小口,圓唇,短頸,豐肩。器物紋飾為劃花,器物肩部上下各兩道弦紋,中間為靈芝纏枝花紋,八顆靈芝首尾相接,纏枝不斷。腹部兩組大荷葉蓮花,每組為三朵蓮花並蒂爭相開放,神態各異。此瓶為明永樂時期景德鎮官窯器,甜白釉,白中閃青。釉色白瑩,光亮潤澤,胎質細潔,整個器物造型規矩。肩部圓潤略顯豐滿。底足為平底。 | |
董其昌仿米黃山水圖卷:明晚期,絹本。用筆參以披麻與米點 皴法,為其自家面貌。卷後部行書自題:“家有黃子久《富春大嶺圖》、米元暉《瀟湘圖》,和會兩家筆意為此卷,大都子久畫出於 巨然與海岳父子同參也。”後署款:“董玄宰識”,下鈐“知制誥日講官”、“董其昌印”白文印二方。款側鈐“楨父審定”、“墨緣堂來氏收藏書畫記”二印。 | |
清弘曆行書對雨詩卷:此書卷作於乾隆十八年(1753)。綠色片金蠟箋紙。引首騎縫鈐篆書朱文“石渠寶笈所藏”方印,行書寫自作五言律詩一首,全詩為“細灑復絮注,飄蒲爽氣浮。洗車真有雨,壽扇果知秋。池轂紋如疊,檐琴韻轉悠。晚來雲影散,更喜素蟾流。”詩後自題“對雨作”,後署款“癸酉新秋月,御筆”。 | |
清明黃納紗五彩金龍夏朝服:清代光緒皇帝載湉御用。此朝服是夏季禮服之一,為其登基、大婚、萬壽聖節、祭天等重大典禮和祭祀活動時所穿禮服。為明黃顏色,是一種披肩領、馬蹄袖的大襟袍。披肩為黑紗地納紗繡平金龍二條,上衣兩肩和前胸、後背飾正龍各一條,飾有傳統紋樣十二章,間以五色雲紋,下幅為平水紋飾。 | |
清青玉巧琢樓閣松鶴山子:青玉質地,外帶棕黃色皮殼,總體呈立體山形。一面以凸雕、透雕等技法琢成山峰、瀑布、小橋、松樹,樹後掩映一座古寺,檐脊重重,清幽雅致,寺前一老者攜抱琴童子徐徐而行;另一面以凸雕、透雕等技法琢成山石、瀑布、樓閣、松樹等圖案,山下兩鹿一前一後,如影隨行;山上雙鶴相望呼應,寓有“鶴鹿同春部山石上另刻有御題《硃砂峰》五言詩一首。山子下附有透雕木座。 | |
乾隆款朱漆菊瓣盒:此盒製作於清乾隆四十一年,朱漆菊瓣形蓋盒。盒通體髹朱漆,底足內黑漆地用金漆書“乾隆年制”篆字款。款周圍有金漆隸書乾隆御題五言律詩一首“髹作法前明,踵增制越精。攢英如菊秀,一朵比花輕。把手初無覺,映心似有情。設雲十人諫,慚愧不期生。乾隆丙申仲春月御題”,尾鈐“德”描金篆字印章款。這是一件乾隆年製造的脫胎漆器,造型規整,漆色潤澤。是皇宮中御用珍品。 | |
乾隆款掐絲琺瑯海水雙龍筆架:筆架整體呈弧形山巒狀,五組山峰聳立,峰與峰之間壑谷可做承筆之用。山體採用掐絲琺瑯工藝製成,以深藍、淺藍、綠色、純藍等色為地,使山峰更具層次感;峰下飾有金黃色行龍,龍首之間為金黃色萬字紋,龍身下方飾有綠色海水紋。筆架之下為弧形鎏金底座,鏨刻一圈珍珠紋,其下為束腰式,再下面鏨刻卷草紋,座底為如意雲紋足,底部中央鏨刻陰文楷書“乾隆年制”4字款。 | |
清乾隆款朱漆描金雲龍紋排簫:通體遍塗朱紅彩漆,大部分為木製,刻成獸腿開叉形狀,腿下部雕成雲頭形狀。雙面均描金繪二龍戲珠、浮雲、火焰圖案,在正面火焰珠位置為長條方池,內有金漆楷書“乾隆八年制”年款。排簫上部為單排十六根竹管,用於吹奏之用,管上正面各以金漆書寫楷書律名,從左至右依序為“倍夷則”“倍無射”“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應鐘”“南呂”“林鐘”“仲呂”“夾鐘”“ 大呂”“倍應鐘”“倍南呂”。排簫底部系有一條五彩流蘇。 | |
清世宗憲皇帝謚寶:此寶為嘉慶四年(1799)清宮內府遵旨由舊寶改鐫而成。寶上部為單體蹲龍紐,描金,紐上系明黃絲繩。謚寶文字為滿、漢文合璧,均為朱文,右側為漢文篆書四行,左側為滿文篆書四行。其文為“世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之寶”。謚寶外包明黃織金四則團花暗雲紋錦包袱皮,用雙層龍鳳紋金漆套盒盛裝。該寶於嘉慶四年改鐫後由北京送至盛京太廟尊藏,清末民國時期存於瀋陽故宮崇謨閣內。 | |
清點翠頭簪:用珊瑚、珍珠製成。整個主題為蝶戀花,蝴蝶在花下,一花開放,旁有兩朵含苞欲放的花,蝴蝶和花均為藍色,應為翠鳥毛製成,花瓣為兩層,均為五瓣,花蕊用珊瑚製成,兩花苞微微下耷,蝴蝶的翅膀為展開狀,蝴蝶的眼睛及翅膀上均有珊瑚珠。 | |
清紫色玻璃描金花卉紋盆:此盆屬於磨花玻璃。此盆通體為紫色玻璃,花口,呈四大瓣夾兩小瓣式,口邊描金,腹部飾突起之花卉,亦描金;底飾菊瓣紋,盆底橢圓形,邊緣為鋸齒狀,不是特別規整。此盆以紫色玻璃配描金花卉的裝飾,高雅別致。 | |
清楠木浮雕靈芝盤螭羅漢榻:總體分為靠背、扶手、羅漢榻三部分,均為楠木雕刻製成。榻上部後側中間為半圓形木雕靠背板,左右兩側相連扶手板。靠背、扶手框線多為幾何直線紋,內、外兩面均用浮雕工藝滿刻盤螭、靈芝紋圖案。靠背上部為圓弧形,浮雕靈芝紋飾,兩邊透雕靈芝圖案,左、右扶手前部透雕圓弧形巨大靈芝紋。羅漢榻面下為束腰式,浮雕回紋多處,腰上部雕蓮瓣紋。 | |
清紅木柄綠緞彩繡博古紋扇:此扇為多弧邊長方形,扇頂微向後彎曲,扇面為綠色緞制,滿繡五彩花卉、博古紋飾,另有金錢壓紋邊,扇中骨及邊緣均用彩繡錦邊製成。扇面與柄桿交接處有紅緞五瓣梅花形裝飾,花內繡有佛手、瓜、桃及五蝶圖案。扇柄為紅木製成,刻有花卉紋,柄兩頭鑲有綠色骨飾。柄頭系黃色絲穗。 | |
| |
清掐絲琺瑯夔鳳三足大火盆:高27.9厘米,外口徑66.7厘米,內口徑41.6厘米,清中期宮內取暖的實用器具。整個盆都以淺藍色的掐絲琺瑯製成,板沿和腹身裝飾著藍色夔鳳紋和各色纏枝花紋,大盆內還附有一個盛炭的小盆,邊沿安裝了兩個活環。 | |
名稱:清 緝絲藍地大吉葫蘆花卉圖軸 尺寸:縱115,橫69 (單位: 厘米) 收藏單位:瀋陽故宮博物院 | |
清乾隆款墨彩人物雙獸耳小燈籠瓶, 瓶為仿燈籠樣式,造型類似古玉雕刻的琮。 | |
五彩瓷整個燒制過程分為五步,制坯→繪青花→燒成→彩繪→二次燒成。 燒制出青花圖案後,再在瓷面上,用其他色料描繪剩餘紋樣再次入窯燒制,是它高飽和度美的秘訣。 | |
展覽陳列
基本陳列
清代後宮生活用品展 | “珠簾玉墀——清代後宮生活用品展”在台上五宮區的西配宮,展覽共展出院藏文物72件。 展覽共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為“翠繞珠圍”,展示的是后妃的鞋帽和佩飾,共26件,分為頭飾、耳飾、項飾、手飾、佩飾等幾類。 第二單元為“吉光鳳羽”,共展出文物24件。展出所藏后妃生活用品,既有洗漱、裝扮、出行等方面的日常用品,又有各式製作精緻的梳子、鏡子、 妝奩、妝匣。這些器物材質上乘、精美華麗,處處顯示了宮廷后妃生活情趣的閒適優雅和奢華精緻。 第三單元為“酌金饌玉”,共展出文物22件。 |
---|
清代宮廷藝術珍品展 | 展覽地點在鑾駕庫,該展覽精選了院藏清代瓷器、琺瑯、玉器雕刻等幾類文物精品62件進行展出,分3個單元展出。這些珍品不僅是當時宮廷文化和審美情趣的物質反映,更是代表了清代工藝水平的最高峰,是中國藝術史上的傑作。 |
---|
清代宮廷鐘錶展 | 瀋陽故宮“清代宮廷鐘錶展”精選了院藏清宮鐘錶33件,其中包括一級文物金代大鐘1件,清宮原藏鐘錶24件,以及清末溥儀私運出宮的珍品8件,製造年代從十八世紀至二十世紀初,其中既有產於英國、法國、瑞士等地精品,也有清宮做鐘處生產的鐘表,這些鐘錶製作精美、設計獨特,裝飾華貴,代表了當時高超的鐘表製作工藝水平,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及藝術、科技價值。展覽地點為扮戲房。 |
---|
匾額展 | 展覽地點在西路北大值房,展出的是故宮所藏部分清宮牌匾,均為清帝御筆所題。匾額內容既是統治者安邦治國的治世經典,也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藝術瑰寶,具有重要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為清代歷史、宮廷史、建築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據。 |
---|
瀋陽故宮古建築技術展 | 該展覽在東七間樓,共分三個單元:瀋陽故宮的營建、瀋陽故宮的建築特色、古建築的保護。通過部分歷史圖片、模型及部分實物資料反映了清初滿族宮殿建築發展史,並通過與北京故宮主要建築群及建築技術的對比,著重在布局、造型等方面展示了瀋陽故宮的地方特色及滿族風格。 |
---|
清代武備與八旗制度展 | 清代武備與八旗制度展將瀋陽故宮十王亭建築與歷史文物有機的結合起來,復原了皇太極時期的左、右翼王亭,並在八旗亭集中展出了清代八旗標誌、御用武備、長短兵器、火槍火炮、作戰輔助器等清代武備文物,力求將清代八旗制度、武備種類及使用情況清晰的展現給觀眾。 |
---|
鎮殿侯館展覽 | 展覽地點位於東配宮,展品為2件熊皮及八旗甲冑和八旗旗幟,展出的兩張熊皮,一直存放於盛京皇宮大庫之內。關於熊皮的來源,有傳說是皇太極狩獵時親自獵得的獵物,存放宮中以標明武功蓋世。“鎮殿侯”之名也為皇太極所賜。瀋陽故宮建東三省博物館時,兩張熊皮標本曾在大清門陳列展出。 |
---|
原狀陳列
| 大政殿俗稱“八角殿”,始建於1625年,清入關前也稱“大殿”或“篤恭殿”,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匾:“泰交景運” ;楹聯:“神聖相承恍睹開國宏猷一心一德,子孫是守長懷紹庭永祚卜世卜年” 。 |
| 崇政殿俗稱“金鑾殿”,建於清太宗天聰年間(1627-1635),崇德元年(1636)定為今名,該建築是清太宗皇太極日常處理政務接見外國使臣的重要場所。匾:“正大光明”;楹聯:“念茲戎功用肇造我區夏,慎乃儉德式勿替有歷年。” |
| 是瀋陽故宮的早期建築之一,是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 |
| 位於帝後寢宮區域清寧宮之東,是清太宗皇太極最寵愛的宸妃所居住的寢宮,始建於天聰年間,為五開間硬山式磚木結構。 |
| 坐落在瀋陽故宮鳳凰樓高台之上,為後金天聰初年始建,以清寧宮居中。它位於西廡之末,序列次西宮,是歷史上著名的孝莊文皇后(莊妃)居住、輔政和養育皇子福臨的地方。 |
| 位於瀋陽故宮西路,建於1782年,名稱依乾隆皇帝《文溯閣記》所述有 “溯澗求本”之意。 |
| 建於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1746-1748), 殿內設有寶座屏風,西牆上原有乾隆御書聯“福凝東海增芝算,祥擁西池長鶴齡”,表達對母親多福多壽的祝願。 |
| 原位於盛京城撫近門外東五里,並供有肇、興、景、顯“四祖”神位。清遷都北京後,太廟內神位奉入北京太廟,其原址遂停止使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高宗弘曆為恢復盛京壇廟制度,遂命盛京工部移建太廟於現址。盛京太廟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成,但只在太廟內供奉了歷朝帝後玉寶玉冊。 |
學術研究
專題研究
瀋陽故宮博物院擁有一批學者進行相關內容的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博物院研究專題分為清宮史研究、清史研究、古建研究、博物館學研究、藏品研究以及其他專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論清初二帝與盛京都城建築》《關於瀋陽故宮幾件樂器名稱的辨識》《多爾袞死因考》《盛京宮殿建築探索拾零》等。並出版有院刊和《故宮文庫》。
清前史研究
為提高瀋陽故宮博物院科研水平,加強科研隊伍建設,實行科研工作的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和科學決策,依據國家文物局《省、市、自治區博物館工作條例》的相關規定,設立了“瀋陽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會是瀋陽故宮博物院最高學術決策、評議、審議機構。學術委員會在院長領導下開展工作。
2014年初,瀋陽故宮博物院確定啟動清前史研究深層次合作項目,與國內一流明清史專家進行合作,開展相關學術研究與出版計畫,推出最新的清前史研究成果。瀋陽故宮博物院擬與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合作,正式啟動5卷本《清前史》研究著作的編纂工作。近期,先由明清史專家和瀋陽故宮博物院研究人員編寫出全部大綱,再用兩年多的時間,共同撰寫出200萬字的5部《清前史》著作。項目是填補國內清前史研究的一項空白。
機構設定
保管部,陳列部,古建部,圖書檔案館,市場行銷部,科研部,研究室,群工部,院辦,黨辦,財務科,工會,人力資源部,保衛科,行政科,門衛科,安全技術部,文物店,服務部,瀋陽市博物館學會。
現任領導
所獲榮譽
| |
| 瀋陽故宮博物院獲評2022年省級文明旅遊示範單位。同時,遼寧省擬推薦瀋陽故宮博物院申報國家級文明旅遊示範單位。 |
| 瀋陽故宮博物院入選遼寧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的遼寧省首批省級文明旅遊示範單位名單。 |
| 瀋陽故宮博物院入選2022年度全國熱搜博物館百強榜單。 |
| 瀋陽故宮博物院入選第二批國家級文明旅遊示範單位名單。 |
參觀信息
日期 | 時間 |
---|
| |
| |
備註:每周一上午閉館(法定節假日和7、8月份除外),下午13:00開館。 |
| |
| 1. 未成年人:6周歲(不含6周歲)—18周歲(含18周歲)以下未成年人憑有效證件半價。 |
2.學生:全日制本科或本科以下學生憑學生證(不含成人教育、研究生階段)半價。 |
3.老人:60周歲(含60周歲)以上老人憑有效證件半價。 |
| 1.兒童:6周歲(含6周歲)以下或身高1.3米以下兒童免費。 |
2.老人:70周歲(含70周歲)以上老人憑有效證件。 |
3.殘疾人:殘疾人憑殘疾證(由中國殘聯制發),對盲人(視力殘疾二級及以上)、雙下肢殘疾人、中度智力殘疾人(智力殘疾三級及以上)和精神殘疾人、允許一名陪護人員免票。殘疾軍人、殘疾警察憑有效證件免費。 |
4.軍人、公安民警:現役軍人、公安民警憑有效證件,軍隊退休幹部憑有效證件免費。 |
|
免費信息
自新冠肺炎疫後恢復開館之日起1年內,將對全國醫務工作者免票。醫務工作者憑有效證件(醫師證、護士證或與醫務工作相關的其他資格證件),即可享受這一政策。
| |
自覺遵守參觀遊覽秩序,主動出示門票進入,按開放時間出入。 |
|
愛護公共遊覽設施,不得在古建築物、設施、樹木上塗寫、刻劃,不要在路椅上躺臥。 |
愛護院內環境衛生,不要將寵物帶入院內,不要隨地吐痰、便溺或亂扔果皮核、口香糖殘渣等廢棄物。 |
|
禁止在院內進行非法經營、迷信活動和低俗不健康行為。 |
| 乘117、118、132、140、213、222、228、276、287、292、296、環路公車到故宮站下車,步行5分鐘可到達 |
乘105、113、117、131、133、150、168、179、218、219、237、248、273、298路公車到大東門站下車,過大東門(撫近門)往西步行10分鐘可到達 |
乘207、212、224、227、326、333、334路公車到大西門(懷遠門)站下車,過懷遠門往東步行10分鐘可到達 |
| 乘捷運一號線到中街站、懷遠門站下車,步行10分鐘可到達; 乘捷運二號線在青年大街站換乘一號線。 |
發布公告
2022年7月14日,瀋陽故宮博物院發布公告:為做好客流旺季的服務工作,更好地滿足觀眾的參觀需求,瀋陽故宮博物院決定調整暑期開館時間安排。2022年7月18日至2022年9月30日,我院逢周一不閉館,歡迎廣大觀眾到館參觀。特此通知。
2023年8月5日,瀋陽故宮博物院發布公告,瀋陽故宮暑期(至8月31日)開館時間為8:30-18:00,17:15停止入館,10月10日前,逢周一不閉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