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故宮

奉天故宮

奉天故宮又稱奉天行宮,瀋陽故宮。清初皇宮。原名盛京宮闕,後稱奉天行宮。在遼寧省瀋陽市舊城中心。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有建築90餘所,300餘間,是中國現存僅次於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建築。在建築藝術上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集漢、滿、蒙族建築藝術為一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7月1日,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奉天故宮
  • 外文名:Fengtian Palace Museum
  • 屬性:世界文化遺產
  • 始建時間:明天啟五年  1625
  • 建成時間:明崇禎九年 1637
  • 又稱:奉天行宮 瀋陽故宮
  • 地點:遼寧省瀋陽市瀋河區瀋陽路171號
基本狀況,歷史沿革,故宮的創建,皇宮的增建,幾經變更,構成,主要建築,大政殿,崇政殿,文溯閣,

基本狀況

奉天故宮又稱瀋陽故宮,是我國現存兩座古代宮殿建築群之一,是全國現存唯一一座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皇家宮殿,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基本建成,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建造及使用的宮殿,至今已有三百八十多年的歷史。整體占地面積6萬多平方米,共114座建築,600餘間。

歷史沿革

故宮的創建

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明朝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清太祖),在反抗明朝官吏民族壓迫、統一女真各部的進程中,以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境內的赫圖阿拉為都城,建立“大金”地方政權(名稱後金),建元天命,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天命六年(1621年),後金軍在取得遼東地區的軍事優勢後,攻占遼瀋地區,並將都城遷至遼陽;天命十年(1625年)農曆三月初三,努爾哈赤為了謀求進一步發展,率眾群臣由遼陽啟程,次日遷入瀋陽,並於是年開始在瀋陽城中心營造宮殿,即以此為盛京皇宮之開端,包括現存瀋陽故宮東路建築,以大政殿和十王亭為主體。這組建築供汗王和八旗大臣們處理國政時使用。努爾哈赤在定都瀋陽第二年八月因患病去世,他的第八個兒子皇太極繼承汗位,改年號為天聰,後繼續修建皇宮,在原有一殿十亭的西側,修建汗王日常居住臨朝聽政的皇宮大內,至天聰六年(1632年)主要建築竣工。從努爾哈赤遷都瀋陽歷經十二年新都皇宮才全部建成。這部分建築因天聰八年(1634年)清太宗將瀋陽城命名為“盛京”,因此這些宮殿也被稱為“盛京皇宮”。
奉天故宮步行街奉天故宮步行街

皇宮的增建

乾隆皇帝在位時期,繼承康熙皇帝開創的東巡謁陵的禮制,根據需要對皇宮加以增修擴建。乾隆十一年(1746年)開始,歷經兩年除對原有宮殿附屬建築重加改修,使之整齊之外,並在原有宮殿兩側增建供皇帝東巡時在宮內駐蹕使用的行宮。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第三次東巡盛京,在故宮大東門東修建了盛京太廟。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建造文溯閣用於收藏剛修成不久的《四庫全書》,這次增建不僅包括一座藏書樓,還有戲台等十幾座建築,總計一百多間,組成了與大政殿、崇政殿並列的瀋陽故宮西路建築群。至此除了日常修繕和小規模的改建外,盛京皇宮的主要營建全部結束,形成我們今天看到的格局,歷經一百五十八年(1625年-1783年)。

幾經變更

道光九年(1829年)皇帝東巡後,就再也沒有來瀋陽。
奉天故宮建築奉天故宮建築
1900年,沙俄軍隊大舉進占東北,盤踞三年才撤出,盛京皇宮在俄軍的控制下,成為俄軍的操練場。不久日俄戰爭爆發,雙方在此舉行“奉天大決戰”,獲勝日軍進入瀋陽,日軍隨軍記者進入皇宮,將一些清宮秘藏的書籍檔案拍照帶走。
1912年,清帝退位後,瀋陽故宮仍作為“皇家產業”由遜位小朝廷管理。
1924年,溥儀被趕出北京故宮後,瀋陽故宮歸屬地方政府管理。
1926年11月16日,經奉天省議會決定,在瀋陽故宮設立“東三省博物館籌辦處”。
1929年4月,東三省博物館經兩年多籌辦正式對公眾開放。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三省博物館改稱“奉天故宮博物館”。
1936年,該館被關閉,故宮歸屬偽“奉天陵廟承辦事宜處”管理。
1945年,抗戰結束後,地方政府在故宮內設立“遼寧省民眾教育館”。
1947年,在此籌備“國立瀋陽博物院”。
1949年,設立瀋陽故宮陳列所。
1955年,正式改稱“瀋陽故宮博物館”,確定為清代歷史、藝術性質博物館。
1961年,國務院將瀋陽故宮確定為國家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8月5日,定名瀋陽故宮博物院
2004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准瀋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以獨特的歷史、地理條件和濃郁的滿族特色而迥異於北京故宮。瀋陽故宮那金龍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萬字炕口袋房的清寧宮,古樸典雅的文溯閣,以及鳳凰樓等高台建築、“宮高殿低”的建築風格,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絕無僅有。

構成

陽故宮按照建築布局和建造先後,可以分為3個部分:
奉天故宮建築內部奉天故宮建築內部
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十王亭。於一六二五年開始創建,是封建皇帝舉行“大典”和八旗大臣辦公的地方。大政殿為八角重檐鑽尖式建築,殿頂滿鋪黃琉璃瓦且鑲綠色剪邊,十六道五彩琉璃脊,大木架結構,榫卯相接,飛檐斗拱,彩畫、琉璃以及龍盤柱等,是漢族的傳統建築形式;但殿頂的相輪寶珠與八個力士,又具有宗教色彩。大政殿內的梵文天花,又具有少數民族的建築特點。在建築布局上與十大王亭組成一組完整的建築群,這是清朝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築上的具體反映。
中路——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等,於一六二七年至一六三五年建成,是封建皇帝進行政治活動和后妃居住的地方。鳳凰樓於1627年—1635年建成,是當時封建統治者進行政治活動和舉行宴會的地方。清寧宮修在三點八米的高台商,是五間硬山前後廊式建築,在東次間開門,寢宮和宗教祭祀連在一起,西屋內三面火炕和火地,窗從外關,煙筒設在後面,這是滿族的建築特點。這些宮殿鑲嵌的龍紋五彩琉璃,栩栩如生,雕刻彩畫精緻生動。
西路——戲台、嘉蔭堂、文溯閣和仰熙齋等,於一七八二年建成,是清朝封建皇帝“東巡”盛京(瀋陽)時,讀書看戲和存放《四庫全書》的場所。
瀋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古代宮殿建築群,還以豐富的珍貴收藏而著稱于海內外,故宮內陳列了大量舊皇宮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如努爾哈赤的劍,皇太極的腰刀鹿角椅等。

主要建築

大政殿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築,正門有兩根盤龍柱,以示莊嚴。大政殿用於舉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等。十王亭則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辦事的地方。這種君臣合署在宮殿辦事的現象,歷史上少見。從建築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開的10座亭子,其建築格局乃脫胎於少數民族的帳殿。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帳篷的化身。帳篷是可以流動遷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來了,顯示了滿族文化發展的一個里程。
奉天故宮大政殿奉天故宮大政殿

崇政殿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稱“金鑾殿”,是瀋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築。整座大殿全是木結構,五間九檁硬山式,辟有隔扇門,前後出廊,圍以石雕的欄桿。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頂蓋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殿柱是圓形的,兩柱間用一條雕刻的整龍連線,龍頭探出檐外,龍尾直入殿中,實用與裝飾完美地結合為一體,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氣魄。此殿是清太宗日常臨朝處理要務的地方,公元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舉行。崇政殿北首的鳳凰樓,三層,是當時盛京城內最高的建築物。
奉天故宮崇政殿奉天故宮崇政殿

文溯閣

文溯閣建於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而建,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於閣內。是瀋陽故宮西路的主體建築,建築形式仿照浙江寧波的天一閣,面闊六間,二樓三層重檐硬山式,前後出廊,上邊蓋黑色琉璃瓦加綠剪邊,前後廊檐柱都裝飾有綠色的地仗。所有的門、窗、柱都漆成綠色,外檐彩畫也以藍、綠、白相間的冷色調為主,這與其它宮殿紅金為主的外檐彩飾迥然不同。其彩繪畫題材也不用宮殿中常見的行龍飛鳳,而是以“白馬獻書”、“翰墨卷冊”等與藏書樓功用相諧的圖案,給人以古雅清新之感。採用黑色琉璃瓦為頂,主要是為了使整座建築外觀風格相統一。 文溯閣後面,有抄手殿廊連線著仰熙齋,齋後為九間房,其中有芍藥圃、梧桐院等。這是乾隆皇帝“東巡”時的讀書之所。
奉天故宮文溯閣奉天故宮文溯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