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政殿在瀋陽故宮內的中路前院正中,是清太宗皇太極時期的“金鑾殿”,是瀋陽故宮等級最高、最重要的建築。此殿是清太宗日常臨朝處理要務的地方,公元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舉行。乾隆、嘉慶、道光幾位皇帝東巡盛京期間都曾坐在這裡接受群臣朝賀。
整座大殿是全木結構,五間九檁硬山式,辟有隔扇門,前後出廊,圍以石雕的欄桿。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頂蓋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殿柱是圓形的,兩柱間用一條雕刻的整龍連線,龍頭探出檐外,龍尾直入殿中,實用與裝飾完美地結合為一體,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氣魄。
2017年11月,瀋陽故宮崇政殿彩畫保護修復工程竣工,重新向觀眾開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崇政殿
- 地理位置:瀋陽故宮
- 景點級別:世界文化遺產
- 修復時間:2017年11月
建築結構,內部裝飾,使用功能,文化禮儀,
建築結構
中國古代宮殿一般都是由“外朝”和“內廷”(或稱“前朝後寢”)兩部分組成。其中外朝區域是皇帝臨朝理政和舉行國家典禮的地方,崇政殿即是瀋陽故宮外朝的中心。其正門前至大清門北側石階間的殿庭的御路兩側,即是典禮時王公官員排班站位之處。殿左右連線翊門各三間,分別稱為“左翊門”和“右翊門”,是平時進出殿北宮廷區的通道,而皇帝上殿退朝則是由殿內北門進出。
崇政殿的廊柱為方形,殿柱為圓形。兩柱間用一條整龍連線,龍頭探出檐外,龍尾直入殿中。這種構造,使實用與裝飾融為一體。殿內頂棚為“徹上明造”,在殿堂正中,建有“凸“字形堂陛。殿內四根金柱,為瀝粉貼金的金龍蟠柱。殿前原有一對石獅子座落左右兩側,乾隆年間,因修建崇政殿,起高月台,並在殿前台基上安設“日晷”、“嘉量”,遂將石獅移至大政殿前兩側(今置瀋陽故宮東路門內兩側)。
這裡也是常朝之所,諸如召見外國使臣、封賞文武官員及少數民族首領、頭人,乃至接待喇嘛僧人等均在此進行。
按照明清宮殿建築屋頂樣式的級別劃分,崇政殿的“硬山頂”是最低的,而太和殿的“重檐廡殿頂”則是最高的。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並不難理解,一個是剛剛建立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另一個則是統治全中國幾百年的中原大帝國,“金鑾殿”的規模當然會有區別,但是,大有大的風格,小有小的特色,崇政殿在建築裝飾方面的藝術價值,是其他任何宮殿都不能取代的。
從建築樣式上說,崇政殿是在東北地區極為普遍的硬山式房屋的基礎上,根據皇宮正殿的使用需要加以美化,其殿體高12米,下有一米多高的磚石台基,前後各有加飾石雕欄板望柱的殿階和檐廊,這樣,在造型上已與民間的同式房屋產生了本質區別,成為只有宮殿寺廟中才有的高等級模樣。
崇政殿周圍有石欄桿圍繞,雕有麒麟、獅子和梅、葵、蓮等紋飾。其山牆頂端和正脊上鑲嵌著做工精美的五彩琉璃趕珠龍,兩端為“虬吻”。
最能體現崇政殿尊貴地位的,還是其與眾不同的建築裝飾。殿前後紅色檐柱都是方形,下面是灰黑色覆蓮式的柱礎石,上部則用藍、白、金等顏色繪“披肩”、蓮花等圖案,外側是與大政殿相同的獸面,柱頂部分更是精彩,各有一形象生動的木雕龍頭探出,而且兩兩相對,探爪戲珠;龍身和後爪則在廊內,既起支撐作用,又是別出心裁的美化,仿佛神龍自殿內飛出,高貴而富有生氣。檐下的木雕蓮瓣、蜂窩、如意等與大政殿一式,和方形的殿柱一樣屬於藏傳佛教(喇嘛教)建築藝術風格,枋上的二龍戲珠浮雕,金光閃爍,橫貫外檐,增添了華麗精美的效果。
內部裝飾
崇政殿的琉璃構件藝術風格與大清門如出一轍,但整體效果更為突出。墀頭部位仍然是上下相疊的幾組飛龍、麒麟和瑞草奇花,不過主體圖案與大清門墀頭色調相反,鮮艷中不失凝重之氣。在殿頂和房山上端的正脊、垂脊、博風、山花等部位,也都有五彩繽紛的琉璃構件,以黃、綠、藍為主要色調,行龍火焰珠為基本題材內容,殿頂四角的羊、獅、龍’、海馬等“脊獸”,也分別用白、藍、綠、黃、紅等不同顏色。這些多彩的琉璃構件,再加上黃心綠邊的琉璃瓦屋頂和檐下的木裝修,使崇政殿殿體前後、正側、上下每一個連線處都色彩斑斕、裝飾富麗,與金紅相間的木隔扇門、白石青磚的殿基月台,共同組合成崇政殿莊嚴華美的外觀。相比之下,北京故宮“黃頂、紅身、白座”的太和殿在視覺色彩上要單調呆板許多。
建造這座宮殿時,滿族人的政權只有不到二十年的歷史。他們選擇了自己最熟悉的房屋式樣,吸取其他民族建築藝術和技術,按照本民族喜愛色彩鮮艷、火爆熱烈的審美習俗,造就了大清國的第一座“金鑾殿”,這就是崇政殿的價值所在。
清新華美的殿堂崇政殿室內,是不加天花板的“徹上露明造”,而且五間貫通,不沒隔斷,上上下下橫直相交的殿柱樑架都可一覽無餘,因此,幾乎所有外露的木構架表面,都裝飾著彩繪或雕刻,形成了一處龍飛鳳舞的空間。
室內的殿柱,下部為紅、藍、白三色相間的“立水”,再往上是翻卷的浪濤和騰飛的金龍,周圍點綴火焰流雲。七架梁廣大梁)上的彩畫也同樣精彩。中段近似半圓形的“包袱”內為紅地金龍和如意雲朵,兩端是各色奇花瑞草,既高貴深沉又祥相自然。五架梁以上及檐枋、角背等處是比較規範的“龍草和璽”類彩畫,紅藍相間的主調襯托金色行龍,猶如在殿內搭起一道道騰空飛舞的彩帶,再配以椽間望板上所繪藍天白雲,更增添了富於想像的清新意境。兩側山牆間外露的屋架,柱頭部位仍然是奇異的獸面,連同隔扇門上方蜂窩、蓮瓣等木裝修都是與外檐一致的藏式風格。
崇政殿室內的寶座、屏風等陳設,並非清太宗時期的原貌,而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根據皇帝的旨意重新設計製作的,在殿內正中北側,是二尺多高的紅漆木製地坪,前三側二共五組台階,周圍是仿石雕式樣的欄板和望柱,這種地坪古代稱為“陛”,因為官員們見皇帝時都要跪在下面,所以才口稱“陛下”。在陛上後部,又有一類似“殿中之殿”的“堂”,全部木製,外罩金漆彩繪,加飾行龍、獸面等精美雕刻,並特葸保持與殿內外原有裝飾風格基本一致。其上方的“正大光明”黑漆金字匾,則是乾隆仿照北京乾清宮順治所書匾題寫的:堂陛之內的屏風寶座,是乾隆特命仿北京故宮乾清宮所用加以縮小精心製作的,寶座、屏風各以九條龍作為主要裝飾,全部罩以金漆,體現其惟一的使用者——皇帝的無上尊嚴。屏風上的四言十二句銘文,與乾清宮屏風上的完全相同,是康熙皇帝從古代經書中摘出,作為自己和後世皇帝治理國家的座右銘鐫刻在御座之旁的。
陳設在龍椅前後的鶴式燭台、熏爐、塔式香亭、甪端、“太平有象”等。都是乾隆年間宮中精製的琺瑯禮器,專用於皇帝御座周圍,既為薰香之用,也有驅邪諏古的寓意,使得“真龍天子”臨朝理政之處更具有莊嚴神聖的氣氛。乾隆、嘉慶、道光幾位皇帝東巡盛京期間,都曾坐在這裡接受群臣的朝賀叩拜,慶祝自己祭陵大典的成功。
使用功能
崇政殿在使用功能上與大政殿有顯著不同。
首先,作為皇宮的正殿,它是皇帝日常臨朝理政之處,也就是通常所說“上朝”的地方。在後金早期的宮殿制度中,俗稱為“汗宮裡的殿”或“內殿”,而大政殿則是舉行較大規模的重要集會時的“大殿”,在一般情況下很少使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崇政殿相當於皇帝的“辦公室”,而大政殿則更像是一座“會堂”。
其次,清太宗時期國家的重要典禮,如元旦和萬壽節慶典、太祖實錄告成、皇子娶妻公主下嫁、明朝重要官員的歸降等儀式,都是在崇政殿舉行,而大政殿則是在元旦、萬壽節等典禮的主要禮儀結束後大宴群臣的地方。
第三,崇政殿也是皇帝接見宴請外邦賓客之處,在皇太極時期,主要用以款待前來盛京進貢、朝覲、通婚的蒙古諸部貴族,國內慶典時的一些小規模宴會也常在這裡舉行。
文化禮儀
清朝入關後,從乾隆初次東巡開始,即規定皇帝親祭盛京三陵的告成典禮於崇政殿舉行,並由禮部編寫出詳細的程式儀節,正式載人《大清會典》、《大清通禮》等官修國家典籍之中。稱為“崇政殿朝賀儀”,通俗地說就是群臣祝賀皇帝祭祀祖陵圓滿成功。其儀式一般是在皇帝人駐盛京宮殿的次日或第二日,場面和禮節都要比人關前在此舉行典禮時隆重正規。
清辰,禮部和鴻臚寺官員就要把所用的鹵簿樂器、桌案彩亭、賀表詔書等一切物品陳設停當,時辰將至,隨駕王公大臣、盛京地方官員等按品級高低從殿前一直排列到大清門外,屆時,中和韶樂奏《元平之章》:“維天眷我清,一統車書四海寧。
法駕蒞陪京,祠謁珠丘展孝誠,陟降舊宮廷,思祖德、答天明,佳氣繞龍旌”,皇帝入崇政殿升坐金龍寶座,百官進表稱賀,三跪九叩。
儀式的最後,還要宣讀皇帝關於東巡大禮告成的詔書,等於正式向全國公布本次祭陵圓滿成功,並以此告慰在盛京開創基業的先皇在天之靈,可見入關後清帝把這項典禮安排在崇政殿也是頗具深意的。
為了表示對這座開國金鑾殿的敬仰,從乾隆時起,皇帝還把一些相關的題詠詩章手跡製成匾聯懸掛殿內。寶座前的“念茲戎功用肇造該區夏,慎乃儉德式勿替有歷年”藍地金字對聯、其上方的“御崇政殿受賀”詩匾,都出自乾隆皇帝手跡,殿北門內上方還掛有嘉慶、,道光御題崇政殿詩金字木匾,也是他們留給這裡永久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