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王亭

十王亭

在瀋陽故宮大政殿兩側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是清朝入關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宮內辦公的地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王亭
  • 地點:瀋陽故宮大政殿兩側南向
  • 形狀:燕翅排列
  • 含義:清朝入關前翼王和八旗旗主辦公地
概況,名稱,由來,八旗制度,排序依據,千年之謎,

概況

東路建於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主要建築是大政殿和十王亭。大政殿原名篤恭殿,從建築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前,八字形東西排列著10座方亭,俗稱“十王亭”。十王亭則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辦事的地方。自北而南,東部依次為:左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藍旗亭、鑲白旗亭;西部依次為:右翼王亭、鑲黃旗亭、鑲紅旗亭、正藍旗亭、正白旗亭。
十王亭:位於大政殿前長195米、寬80米的廣場上,在大政殿的東西兩側,依序排列著十座亭子,其中最靠近大政殿向前略為突出的兩座亭子,為左右翼王亭。其餘八亭則按八旗旗序呈雁翅狀排開。其東側為左翼王和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王亭,西為右翼王和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王亭,合計十亭,人稱“十王亭”或“八旗亭”。這些亭子與大政殿構成東路一組院落,是努爾哈赤時期殿宇建築的重要部分。八旗亭以亭子的建築形式出現,又高於亭子的結構形勢,外觀上以布瓦竭山起背的形勢出現,兩個大吻威武雄壯。梁架是卷棚。竭山起背在建築級別上要高於竭山卷棚,結構上又高於普通園林內的亭子。它四周設有圍廊,亭子的正面有隔扇門,其他三面用青磚砌牆;亭子的後面設有灶火門,這是燒炕用的。亭內設有火炕,八旗大臣在炕上辦理日常的政務,反映了滿族習俗。滿族人生活在寒冷的北方,每個居室都設有火炕,這種炕既實用,又可以取暖。八旗亭在排列的順序上是取漢族陰陽五行學說為依據,兩黃在北,兩藍在南,兩紅在西,兩白在東。左右翼王是分別掌管軍事和民事的兩大機構,八旗亭是八旗的最高衙署,旗內的族人遇有人口出生、婚喪嫁娶等等,都要有牛錄或甲喇章京來進行登記,八旗的旗主可以在自己本旗的旗亭內議政。遇有皇帝朝會時固山額真於自己的旗亭前站立,遇有戰役中繳來的勝利品,則擺在自己的旗亭前請皇帝過目。

名稱

從北至南,東邊是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旗亭;西邊是右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鑲藍旗亭。

由來

它們與大政殿構成了一組亭子式的院落建築,反映了滿族獨特的軍政體制——八旗制度,這在中國的歷史上堪稱獨步天下。遠在努爾哈赤立國之初,凡遇軍國大事都由汗王與八旗貝勒大臣共同討論決定。努爾哈赤定都瀋陽後,在修建宮殿時便將這種“君臣合署辦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築的形式表現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政體及軍事民主的思想。
十王亭十王亭
瀋陽故宮大政殿和十王亭所構成的建築組合,正是八旗組織在當時國家中重要地位的生動體現。這裡舉行大型典禮時,皇帝升坐大殿,八旗各級官員都各自排列在所屬旗分亭子前,直到清朝遷都北京後盛京官員在此“坐班”、“朝賀”時仍是如此。在平時,十王亭則是八旗官員處理本旗行政、民事、訴訟等事務的辦公場所,通俗地說,如果大政殿是國家的“大衙門”,那么十王亭就是八旗的“旗衙門”。 大政殿和十王亭不僅體現了當時滿族國家的政治特色,在建築布局和風格上還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史書中記載,努爾哈赤、皇太極率領八旗軍隊外出駐紮時搭設的蒙古包式帷幄,有時就是皇帝用大一些的“黃幄”,而八旗貝勒大臣們則分別用排列在其前兩側的八座“青幄”,大政殿和十王亭的排布、瓦色、造型都與之十分接近。因此,人們也把這“一殿十亭”叫做“帳殿式”布局,視為帶有遊牧狩獵民族特點的宮殿建築的典範。

八旗制度

滿族人原有一種狩獵組織“牛錄”(漢語意為“大箭”),由十人組成,其中一人為首領,稱為“牛錄額真”,外出狩獵時,同牛錄的人都要聽從其指揮統一行動。努爾哈赤在征服各部的過程中部眾不斷增加,便於1615年對牛錄組織加以改造創立了“八旗制度”,規定每三百男丁編成一牛錄,五牛錄編成一甲喇,五甲喇編成一“旗”(固山)。當時編成的八個旗以所用旗幟的不同區分。用黃、白、紅、藍整色旗的分別稱為整黃旗、整白旗、整紅旗、整藍旗;另四旗用加鑲邊的旗幟。即黃、白、藍旗鑲紅邊,紅旗鑲白邊,分別稱為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後來漢字中多把“整”寫作“正”,所以就有了八旗“四正四鑲”的說法。皇太極時期又在原有的滿洲八旗之外新建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但旗幟並未改變,所以習慣上仍稱作八旗。
十王亭內部十王亭內部
“八旗”並非只是簡單的部隊編制,而是軍事、生產、行政合一的組織。編人八旗的成年男子“出則為兵、人則為民”,既出征作戰又從事生產,他們的家屬、奴僕也都同在所屬的牛錄之內,全國的人口、土地和其他財產都置於八旗管轄之下,可以說,入關前的清(後金)國家就是由八旗構成的,國家的重要決策,都是經過八旗貝勒(旗主)大臣參與討論制定的,皇帝對全國的統治是通過八旗實現的。

排序依據

滿清八旗的確是有尊卑之分的,不同的時期完全不同,像後來“滿清皇帝出鑲黃”、上三旗下五旗等在努爾哈赤時期是不可能的:
太祖最早憑13鎧甲起兵,征服周圍部落建立了一旗部隊(黑旗),後來又接收鄰近部落組成新的一旗(紅旗),努爾哈赤將黑旗交給兄弟舒爾哈齊,自己統帥新建的紅旗,以後他收編實力曾經很大的滿族哈達部,另建了第三旗(白旗),旗主是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以後由於權力鬥爭,舒爾哈齊和褚英先後被殺,白旗被一分為三:正藍旗(21個牛錄),旗主是努爾哈赤的第五子莽古爾泰。正白旗,旗主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鑲白旗,旗主是褚英長子杜度;黑旗被一分為三:正紅旗,旗主是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鑲紅旗,旗主是代善長子岳托,鑲藍旗,旗主是舒爾哈齊的兒子阿敏;努爾哈赤自己統帥的紅旗也分為二旗:正黃旗和鑲黃旗,晚年將兩黃旗的大部分授一妃所生之三幼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其餘自己統帥作為親軍。
十王亭即是努爾哈赤修建,翼王亭就不說了,單說八旗王亭,努爾哈赤其實是以親疏以及自己寵溺來定排序的,左右兩邊的第一層次(由北向南看,清以北為上)是自己親統的鑲黃和正黃,這不必說,兩邊的第二層次是正白和正紅,正白是皇太極的,這是太祖最為中意的接班人,正紅旗是代善的,這是他囑咐持國的次子,再看第三層次,是太祖的兩個孫子——長子長孫杜度的鑲白旗和代善長子的鑲紅旗,第四層次的則是自己最不喜歡的五子莽古爾泰的正藍旗,和被他宰掉的兄弟舒爾哈齊的兒子阿敏(性格謀略最接近努爾哈赤的皇太極一上位便宰掉這兩個人,可見他們是多么的不討喜)。十王亭由北向南,亭子的規模是越來越小的,由此可見一斑,努爾哈赤定十王亭尊卑時,確是以自己親疏喜好排列建造的。
所以,先正後鑲是不正確的,正字是錯譯的,原來是“整”的意思,整黃旗整紅旗是指旗的顏色是完整純粹的黃色和紅色,鑲黃旗是指旗邊鑲有雜色。正和鑲並無先後高下之分。
這就是太祖時期十王亭八旗之所以如此排序的原因。

千年之謎

翻遍滿清史書,也找不到這兩個左右翼王的影子。
之前有文章說八旗中原有左右翼王,並且考證第一代翼王是額亦都和費英東。但這顯然是有錯誤的,先不說這二人不可能統帥級別更高的旗主們,就是時間上也對不上。此外,除了努爾哈赤,全後金最有名望的兩個人就是他的弟弟舒爾哈齊和長子褚英,可是他們在很久以前就被努爾哈赤殺掉,所以在後金不可能有人有資歷出任比八旗旗主身份還高的“左右翼王“。
現在關於這一左一右兩個翼王,有種說法,我認為比較可信:
在努爾哈赤的計畫中,後金會有整鑲紅黃藍白黑十個旗——這是有佐證的——八旗制度是在女真族原始狩獵組織牛錄的基礎上創建的,滿洲人出獵開圍之際,各出箭一支,十人中立一總領,各照方向,此總領呼為牛錄額真。圍獵時十人分為五個支點,每個支點二人。努爾哈赤起兵初期運用這種圍獵隊形,以五牛錄為一甲喇(隊),分別標以青(藍)、黃、赤(紅)、白、黑五種旗色。而後將五個甲喇建立為一個固山(旗),設立固山額真。可見整個軍隊的建制中都是以五或十為單位的,最後建立十個旗也是很符合觀念的。
努爾哈赤建立的第一個旗就是黑旗。在八旗成立之後,收編毛文龍的部下們(清初四大藩王中除了吳三桂剩下的三個都出自這裡)成立的漢軍旗用的也是黑旗。朝鮮國申忠和使臣李民寏均看過五色旗並存並記載下來,前者在《建州見聞錄》有如下記錄:“北方民族百餘騎,……,旗用青、黃、赤、白、黑,各副二幅,長可二尺許。”這證實努爾哈赤時期的軍隊曾長期使用過黑色旗,甚至在八旗建立之後依然有黑旗存在。
努爾哈赤晚年曾有個明確的指示: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多鐸是正黃旗旗主,將來自己死後,自己統帥的親軍全給多鐸,但將另賜一旗給多爾袞。從這一段可以看出,努爾哈赤在分立出兩黃旗後自己還留有親軍,並且還要另賜一旗給多爾袞,那么在八旗之外,努爾哈赤自己的親軍就很有可能是朝鮮人和明朝見到的黑旗軍(非原先黑旗軍),另賜給多爾袞的也很有可能是一部鑲黑旗或者整黑旗。
因此,兩翼王亭可能是努爾哈赤的美好願望,十方旗人護佑大汗,而後,在這十旗中擇取類似攝政王的左右翼王,(比如,太祖死前中意的、想抬升地位的翼旗肯定是多爾袞和皇太極的兩旗),但十旗未滿他就掛掉了,皇太極又不可能留下心向多爾袞的太祖親軍(姑且叫做新黑旗吧),所以,就一直保持八旗了,翼王亭也始終空閒下來,成為史學之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