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下方劑

瀉下法除潤下劑外,孕婦及月經期均慎用。攻下、逐水法在體虛者應慎用,否則更傷正氣,若確實需要,宜配伍扶正之品。

瀉下,使用注意事項,常用方劑,

瀉下

瀉下方劑
凡能通利大便的藥物叫做瀉下藥
凡以瀉下藥為主而組成的方劑,叫做瀉下方。
由於瀉下法具有攻下胃腸積滯,蕩滌實熱,攻逐水飲,驅除寄生蟲等作用,故凡是胃腸實熱積滯、燥屎內結,以及體內蓄水、冷積蟲積病邪結聚於里的實證而正氣未虛者,均可以使用下法。
根據病情輕重,瀉下作用有不同,瀉下法又分為攻下、潤下、逐水及驅蟲四種。

使用注意事項

瀉下方劑

常用方劑

瀉下方劑
【組成】
生地15克,生甘草6克,人參(另煎)4.5克,生大黃9克,芒硝3克,玄參15克,麥冬15克,當歸4.5克,海參(洗)2條,薑汁6匙。
【主治】
熱結里實,氣陰不足證。大便秘結,腹中脹滿而硬,神倦少氣,口乾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黃或焦黑燥裂。
【正文】
功用:泄熱通便,滋陰益氣。
用法: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朴,沖參汁上分,薑汁二匙,頓服之。如腹中有響聲,或轉矢氣者,為欲便也,候一二時不便,再如前法
禁忌:斟酌。
濟川煎
【組成】
當歸9~15克,牛膝6克,肉蓯蓉6~9克,澤瀉4.5克,升麻1.5~3克,枳殼3克。
【主治】
老年腎虛。腎陽虛弱,精津不足證。大便秘結,小便清長,腰膝酸軟,頭目眩暈,舌淡苔白,脈沉遲。(本方常用於習慣性便秘、老年便秘、產後便秘等屬於腎虛精虧腸燥者。)
【正文】
功用:溫腎益精、潤腸通便。
用法:水一盅半,煎七分,食前服。(現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
禁忌:凡熱邪傷津及陰虛者忌用。虛甚者不必用枳殼。
瀉下方劑
大陷胸湯
【組成】
大黃(去皮)10克,芒硝10克,甘遂1克。
【主治】
水熱互結之結胸證。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從心下至少腹硬滿疼痛,手不可近。伴見短氣煩躁,大便秘結,舌上燥而渴,日哺小有潮熱,舌紅,苔黃膩或兼水滑,脈沉緊或沉遲有力。(本方常用於急性胰腺炎急性腸梗阻肝膿瘍滲出性胸膜炎膽囊炎膽石症等屬於水熱互結者。)
【正文】
功用:瀉熱逐水。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二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現代用法:水煎,溶芒硝,沖甘遂末服)。
禁忌:凡平素虛弱,或病後不任攻伐者,禁用本方。因本方為瀉熱逐水峻劑,既要防止利下過度,傷及正氣,又要及時攻下,以防留邪為患。能否繼續攻下,應視藥後快利與否而定。
大黃附子湯
【組成】
大黃9克,附子12克,細辛3克。
【主治】
寒積里實證。腹痛便秘,脅下偏痛,發熱,手足厥冷,舌苔白膩,脈弦緊。(本方常用於急性闌尾炎、急性腸梗阻、睪丸腫痛、膽絞痛、膽囊術后綜合征、慢性痢疾、尿毒症等屬寒積里實者。)
【正文】
功用:溫里散寒,通便止痛。
用法:水煎服。
禁忌:使用時大黃用量一般不超過附子。
溫脾湯
【組成】
大黃15克,當歸9克,乾薑9克,附子6克,人參6克,芒硝6克,甘草6克。
【主治】
脾陽不足。冷積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溫,脈沉弦。(陽虛寒積證。腹痛便秘,臍下絞結,繞臍不止,手足不溫,苔白不渴,脈沉弦而遲。)(本方常用於急性單純性腸梗阻或不全梗阻等屬中陽虛寒,冷積內阻者。)
【正文】
功用:溫補脾陽,攻下冷積。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服,一日三次。臨熟下大黃(現代用法:大黃後下,水煎服)。
禁忌:斟酌。
三物備急丸【組成】  大黃30克,巴豆(炒研如脂或用霜)30克,乾薑30克。【主治】  食停腸胃,卒然心腹脹痛,痛如錐刺,四肢厥逆,苔白而潤,脈象沉緊或遲者。【正文】功用:攻逐冷積古籍論:本證由於食寒飲冷,阻滯中焦,以致氣機痞塞,升降失常。故用巴豆峻下寒結,,以通其閉,乾薑溫中散寒,以顧脾陽。若食成積,非用大黃之蕩滌,否則不能消其食,故用大黃,攻積導滯,以推陳致新,並能監製巴豆辛熱之毒。點評:本方證是由於食寒飲冷所致,是陰盛寒結之證,故以攻下為主,輔以溫中。
瀉下方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