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下療法

藏醫瀉下法是服用具有下瀉功效的方劑將臟腑病邪排出體外,達到治病目的的一種方法。 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嫁吐蕃王赤德祖贊時帶去很多漢族的 醫學書籍,後被編譯成《月王藥診》,此書是現存最早的藏醫書籍。書中專章講述瀉下療法。公元8世紀,宇妥・元丹貢布的《四部醫典》也特書兩章闡述瀉下療法。後世的藏醫名著中皆有專章敘述。此法千餘年經久不衰,延用至今。

概述,療法介紹,術前診察,術前準備,施行瀉下,術後處理,療法評析,適應症,禁忌症,優缺點,原理探討,

概述

藏醫瀉下法是服用具有下瀉功效的方劑將臟腑病邪排出體外,達到治病目的的一種方法。 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嫁吐蕃王赤德祖贊時帶去很多漢族的 醫學書籍,後被編譯成《月王藥診》,此書是現存最早的藏醫書籍。書中專章講述瀉下療法。公元8世紀,宇妥・元丹貢布的《四部醫典》也特書兩章闡述瀉下療法。後世的藏醫名著中皆有專章敘述。此法千餘年經久不衰,延用至今。

療法介紹

操作方法

術前診察

(1)診察能否使用瀉藥(見適應症及禁忌症項)。 (2)診察施行瀉法的時機:疾病已屆成熟階段者;病邪已斂入胃中者;痞瘤已被攻破者;陳舊性疾病已被引發者;病勢正當亢盛期者。凡具備上述條件,可以施行瀉下法。否則不可濫用。因為,若瀉之過早,不能清除病根,過晚,則會促使疾病滋長,都達不到治病目的。(3)察患者體質:凡久病體力衰弱,不能進食,脈象無力,出現細而疾、顫抖、問歇脈者均忌用此法。

術前準備

(1)緩準備:除了突發性疾病,最短也要在7天前用湯劑或散劑收斂或匯聚已擴散的病邪,攻破痞瘤,促使瘟熱等病成熟。如用四味藏木香湯促使瘟熱成熟:三果湯促使血熱病成熟;三味藏茵陳湯促使膽熱病成熟;用大唇馬先蒿花、裂萼薔薇花、小檗皮,豬血、蔓菁膏研未內服,收斂中毒症的毒邪散布;服用薑黃。小檗皮、大黃湯,收斂散布於身體上部的培根木布症。服用硼砂、紫草茸、茜草、山礬葉湯,收斂散布於下體的培根木布症。木布症散於全身者,用豬血、藏木香、芫妻子、沙棘果膏、白糖共研內服收斂之;黃水散布者,用文官木、小檗皮湯收斂之,赤巴病散布者,用藏茵陳、藏木香、小檗皮湯收斂之。血痞瘤剛形成時,先宜用放血療法泄其血熱。若病期已久,則用炒鹽、火硝、鷲糞、沙棘果膏、"澤差"芒硝共研細未,長期服用以破之,然後用瀉下法治療。膽痞瘤用黑冰片(野豬糞煅炭)、石榴子、波棱瓜子、白糖研未內服,待攻破後再用瀉下法。石痞瘤,用火硝、鴛糞。燒鹽、硼砂研未內服,待攻破後用瀉下法。蟲痞瘤用鷲糞。燒白晌砂、信筒子、阿魏、麝香、紫鉚共研內服,待改破後再施瀉下法。血管痞瘤,用甘草、大株紅景天、沿溝草、鷲糞、白硇砂共研內服,攻破後瀉下。水痞瘤,用貝殼煅灰、鷲糞、水蟲、冬葵、螃蟹、白硇砂、海金沙研末服用,攻破後瀉下。臟腑癧癰及肌、骨、脈道癧癰,先用放血療法放血後,再用寒水石(制)、銀珠、硼砂。白硇砂、喜馬拉雅多子芹等共研末服用,待攻破後再用瀉下法。
(2)急準備:急性發作疾病,在施行瀉下法的前2天,用煎煮野蒿全草、酒糟之水,溫洗全身,再以油脂(熱症用新酥油、寒症用植物油)塗擦、按摩全身(除腹部、膀胱外)。如隆盛及腹部堅硬者,宜內服2小勺融酥油、口噙長嘴訶子;隆盛嚴重者,用輕導瀉劑灌腸,便可熄滅隆並能引發赤巴、培根病。總之,隆是瀉下法的大敵,其中上行隆在瀉下時使人嘔吐不止;等火隆使胃腹脹滿;下泄隆使下瀉不止,並引發零星隆病、蟲怒症等,故在行木前首先馴服之,臨證慎之。在行術前1天,食用麥粥、油汁以引發培根病、赤巴病;食用豌豆粥、豌豆葉湯以引發培根病;食用青菜湯以引發隆病,特別是血病、赤巴病;食用腐敗食物和飲用陳酒酸酒以引發木布病;食用陳舊或腐爛的魚肉、豬肉以引發培根赤巴合症;食用新鮮魚、豬肉,以引發中毒症;喝生牛奶以引發蟲病、陳舊瘟病、培根等。總之,食飲對各自疾病不利的食物以激發病勢。行術的前晚,飲服不加調料、油脂的蕁麻湯,再引發病勢,使胃腹柔軟,並可壓抑隆增盛。

施行瀉下

(1)清道劑:半夜時溫服長嘴訶子、大黃、亞大黃、光明鹽、蓽茇煎湯。服湯後,能瀉者為軟腹,腸鳴者為中腹,無反應者為硬腹。根據軟硬程度,決定瀉劑用量。如是硬腹,為劑量過小,不僅不易下瀉疾病,反而會誘發其它疾病;如為軟腹,為劑量過大,則造成泄瀉不止,損傷正精。上述清道劑有軟腹作用,使後服正式瀉劑不致引起嘔吐,並有防止銳瀉劑刺激胃腸等輔助作用。
(2)瀉下方劑:①四味勇猛舵手丸:長嘴訶子(略煨)、巴豆 (去皮、心,麥面包裹置熱灰中煨熟)、"西日堪札"(熱酥油中浸)、喜馬拉雅大戟(去皮、筋,拌人青裸中炒熟)四藥各等份研末水泛丸(如萊菔子大小)酌情內服。本方藥性銳利猛烈,也適用於體壯邪實之疾病。
②十味舵手膏:疣果大戟、喜馬拉雅大戟、訶子、大黃,“莞布”、澤漆、“西日堪札”、巴豆、蓖麻子、臘腸豆。加水熬成硬膏內服。本方藥性溫和,藥力不疾不徐,無嘔吐反應,不引起隆病,不傷正精,治劍突痞瘤不疼痛。因此對於瀉下法的禁忌症,冬季、孕婦、兒童、老年及體質虛弱患者,即使在旅途中,也可根據病情、體力強弱用本方治療。 ③其他專方:五味大戟丸:疣果大戟(黃牛溲中煮製)、亞大黃、澤漆、藏黃連、波棱爪子制丸或散劑,瀉治波動熱症、瘟熱病。 三味大戟散:疣果大戟(制)、亞大黃、狼毒,瀉治白喉、炭疽、痢疾、急腹痛、急刺痛等。
四味大戟散:喜馬拉雅大戟、藏黃連、硼砂、沙棘果膏,瀉治培根木布病引起的熱病。
三味澤漆散:澤漆、硼砂、蒲公英,瀉治赤巴病。 五味大戟丸:喜馬拉雅大戟、沙棘果膏、海螺灰、蛇肉、白硇砂,瀉治血聚集、凝塊,膽汁逆落於胃,血偏盛和赤巴偏盛的急腹痛,不消化引起的急腹痛、尿阻急痛、培根木布病引起的急腹痛,胃腸脹滿等。 五味“西日堪札”丸:“西日堪札”、高原毛茛、短尾鐵線蓮、草玉梅、白硇砂,藏糖製成丸劑,瀉治一切痞瘤。
五味大戟丸:喜馬拉雅大戟、紅杉木、乾薑、鐵粉,用黃牛溲泛丸,瀉治浮腫病。 十三味巴豆丸:巴豆、喜馬拉雅大戟、“西日堪札”、大戟、澤漆、大黃、瑞香狼毒、臘腸豆、"莞布"、白硇砂、亞大黃、銅垢、蓽茇,用藏糖制丸,瀉治水腫、腎性水腫、臌脹。
八味訶子散:長嘴訶子、小檗皮、黃葵子、草烏、隆膽草、短穗兔耳草、臘腸豆、大黃,以上八味熬汁,加喜馬拉雅大戟末,瀉治一切中毒症。 六味大戟丸:喜馬拉雅大戟、藏黃連、紫草茸、硼砂、貝齒灰、麝香。水泛丸,瀉治肉中毒。
八味大戟九:喜馬拉雅大戟、巴豆、銀硃、蓽茇、自硇砂、光明鹽、訶子、山奈。水泛丸,瀉治因跌打引起的胸腹腔出血。
六味大黃湯:大黃和長嘴訶子各4等份,冬葵子、甘草、光明鹽、蓽茇各1等份熬湯,瀉治初患的消化不良,勢小的陳舊瘟、 病,對胃病、肝病甚效。 六味訶子湯:長嘴訶子尖、余甘子、毛訶子、大黃、喜馬拉雅大戟、白壇香,用黃牛溲煮熬,瀉治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黃水病、陳舊熱症、濁熱症。
(3)服藥方法:瀉下藥劑,分為湯、散、丸和藥油丸4種。年老和體弱者,宜服湯劑,因能掌握服用量。體質強壯,病勢亢盛者,服散劑為宜,有嘔吐情況者,宜服丸劑。腹部堅硬並有嘔吐者,服用藥油丸。向患者保密所用藥物,連續服瀉。對於服藥過久有厭藥情況者,藥物中摻和少量食物壓住藥味。
(4)服藥時間:一般在清晨空腹服用,服藥後用冷水漱口2~3次,再口含蔗糖、藏糖等甜食,以防嘔吐。同時要安靜,少說話,不宜側臥,背靠枕頭蹲坐,放鬆肛門,不要憋住矢氣,欲瀉則瀉。
(5)催瀉:服藥2~3次後,患者自覺胸懣和欲吐消失,不曾瀉出者,一般疾病可頻服開水,以助瀉下,但不可過遲或過早,如飲水過早(胸懣、欲吐未消失前)則會引起嘔吐,飲之過遲病邪不能排出。隆盛者,宜用骨湯催瀉;體弱者用藏糖湯;熱邪成熟而亢盛者,用雪水;黃水病及陳舊 熱病用黃牛溲湯催瀉。如瀉泄緩慢者,宜用長嘴訶子尖湯催瀉,不論寒熱症一般用開水加光明鹽頻頻催瀉,則能瀉下。
(6)瀉下反應處理:在服藥瀉下過程中,如果患者因身體虛弱,出現神志不清,頻頻空嘔者,是隆風抬頭的緣故、可用油脂加肉豆寇研末的藥油塗抹按摩全身或四肢、掌心、並以酥油或藏糖焚火煙燻,內服骨汁湯抑制隆邪。
(7)瀉下衡量標準:瀉下的次數,以30次為最宜,20次為中等,10次為下等。瀉物數量, 3L為最宜,2L為中等,1 L為下等,便色,色青而清稀如水者為上等,渾濁如痰者為中等,色如膽汁者為下等。是否需要繼續瀉下,必須依患者病情和體力而定,如病人體質強壯麗病邪沒有根除者,應繼續反覆催瀉;如病邪未除面正精已受損耗者,應即刻停止催瀉,以免發生不測,如病邪已除,盡瀉清水者,不 論患者體力強弱,應服藥止瀉。術後有些病者可能出現各種不良反應必須採取措施,或進行搶救。

術後處理

(1)鎮嘔逆:服瀉下藥後,若出現嘔吐者,可用冷石塊冷敷天突穴,並使患者嗅聞酒等芳香氣味,揪住頭髮用冷水噴激面部、按壓兩肩,不使身體晃動。嘔吐原因較多,因藥物刺激太大引起嘔吐者,採藥必須適時(瀉藥在秋末採集),炮製必須合法。因藥量過大引起的,則適當減少藥量,增加服藥次數,定時給藥、使藥力相繼不輟。未經過抑制隆勢而引起嘔吐者,應按上述抑隆勢法,做好抑隆事宜。由於疾病所致者,用亞大黃鎮吐,最為有效。因患者厭藥及胃藥不和所致者,在患者不覺察時將藥混入食物中令食用。此外,服瀉藥時,不能讓病人多講話,多活動(2)找分散:服藥後不吐不瀉無任何反應者,其原因不外乎藥分散和病分散兩種。因藥力不足或藥量不夠引起的,謂之藥分散,則用調整方子、增力藥量、重複給藥等辦法解決;因藥物被胃腸吸收,不能充分發揮瀉下作用,只能引起輕微疼痛的,謂之病分散,少量酸酒溫服即可。
(3)導遲瀉:服藥後遲遲不瀉,如胃部脹滿堅硬者,宜用油炒麵、牛糞、沙子、炒青棵等溫敷胃部,然後令病人輕輕活動。如此法無效,可用灌腸導瀉法,如仍然無效,則用金腰子與"莞布"各等分研末煎汁內服吐瀉俱下,將胃中病邪排除無遺。
(4)止瀉過度:服藥後泄瀉不止者,其因有熱、寒、藥力滯留及病口開放4種所致。因熱瀉不止者,瀉物金黃,奇臭,量少疼痛,脈及尿均現熱象。宜在兩時及小腿部冷水噴激,並以矮紫堇研末用星光下汲取的水浸泡內服或內服七味膽散、四味止瀉木湯。寒瀉不止者,瀉物清稀如水,無臭味,多泡沫粘糊,宜用肥巴肉湯或融酥油中,加五味子及肉桂止瀉。藥力滯留泄瀉不止者,宜服光明鹽煎湯。病口開放泄瀉不止者,不需用藥止瀉,只宜培補正精,但對膽脈開放所致者,及時用四味止瀉木湯加熊膽內服即可止瀉。以上4種泄瀉過度,用米或青稞粥、新鮮肉湯調理,並調入獸骨或獸皮熬膠及五味子、葫蘆子、橡實、鎖陽、車前子等,少量頻服,還要禁忌各種飲料及茶水。
(5)搶救:用瀉下藥後,如病情出現劇變,必須進行搶救,此 時應注意5種情況:
①零散之隆鼓動:如果患者服藥後全身不適,噁心空嘔,體力虛憊,神志昏迷或錯亂、耳鳴、呵欠、痛無定處者,皆為零散隆被鼓動所致,可用酥油、肉類等物偎火熏之,並在疼痛處用油渣餅熱敷,將肉豆寇、丁香、河子用新鮮酥油煎後塗擦按摩手足掌心,再服骨湯以抑隆勢。如上述諸法無效時,可灸囪門,第6、7胸椎穴和膻中並停止瀉下。
②藥不對症:由於診斷與治療錯誤,未能掌握應瀉與不應瀉的時機,藥病相悖者,辨其寒熱屬性,分別用溫涼藥劑治之。熱證刺痛,用藏木香、川木香共煎湯涼服。或內服四味藏木香湯,並用石塊冷敷。寒證刺痛,內服四味光明鹽湯,外用油渣餅溫敷。
③鎮吐過度:服藥後,出現劇烈咳嗽,上體刺痛者,因服用鎮吐藥物過多使瀉藥逸入肺脈所致。宜用箭葉橐吾、刺參、喜馬拉雅大戟(三味均春季發芽時採挖)各等份,菖蒲、光明鹽、蓽茇,加短穗兔耳草、甘草煎湯內服可緩慢引吐,或水泛丸內服迅速引吐入肺中的瀉藥。此法無效時,可在"若嘎"、"若唐"或"剛札"等逸穴處放血。若肺已潰膿,則用沙棘果膏、甘草、川木香、余甘子、蓽茇、藍石草、麻花艽花各等份研末,用蜂蜜拌和,少許酒送服。或服用25味冰片散加短穗兔耳草、赫定篙灰、硫磺,乾肺膿尤效。
④蟲怒:由於服瀉藥而觸發體內寄生蟲蠢動引起腹劇痛,宜 用驅蟲劑殺之,或取1粒馬錢子砸碎用酥油包裹吞入腹中。或將 穿山甲研末加新鮮酥油制丸開水沖服,便能殺蟲。
⑤停藥:體弱患者,由於不能承受猛烈瀉下,即使病邪尚未 祛除,亦當中止瀉下,不容遲疑。如果繼續泄瀉,病雖除但生命亦將難保。
5.善後調理施治瀉下之後,飲食方面,宜食用米粥、炒青棵粥等不加鹽、油、肉的清淡飲食以補益身體。以後逐漸增加肉湯、稠粥等。特別對熱證類,如瘟熱症、疫熱症、波動熱症等在初發時便施瀉下藥者,宜進食冷水中加少許糌粑的粥、青稞粥,加水的乳酪等涼性飲食;陳舊熱症,宜進食黃牛肉肉湯,茶、涼開水等涼性飲食。寒證類疾病瀉下後,宜進食新鮮或陳舊羊肉湯、薄酒、融酥油、熱食等熱性飲食,量逐漸增加。否則,熱性疾病反用性熱的飲食,則生餘熱,寒性疾病反用性寒飲食,則息滅胃火,產生痞瘤。飲食調理最少也得連續半月之久。

療法評析

適應症

凡瘟病已經成熟者,波動熱及熱病已成熟而亢盛者,中毒症已被斂殺者,六腑的熱性疾病,食積不化,痞瘤腫塊,浮腫、水腫,腎型水腫,培根木布症,黃水病,麻風,痛風,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蟲病,眼病朦朧症,陳舊性瘡瘍,特別是赤巴病,療效顯著。

禁忌症

凡身體衰弱,老年,孕婦,龍病患者,胃火衰弱者,肛門疾病,下泄龍上逆者,嘔吐,以及外傷,如子彈等異物遺留於體內疼痛者等,均不可使用本法。冬季不宜使用瀉下法。

優缺點

瀉下法有峻緩之分,峻瀉則易造成體虛,誘發龍型疾病,胃火衰敗。對此,須用熱性飲食和藥物扶助胃火。緩瀉容易留下病根,易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病情加重,特別易誘發培根病和赤巴病。對此,須用光明鹽、石榴等扶助胃火、補益身體。然而,瀉下法生效時,疾病能迅速根除,不誘發培根與赤巴型疾病。身體輕鬆有力,內臟功能加強,食慾增加,大小便正常。

原理探討

藏醫理論認為,飲食起居不當,情緒變化,病邪侵入等因素,引起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則食物精微不能生化,滯留於胃腸等部位引起培根胃涎儲聚,日久濁垢瘀積乃成食痞塊。消化不良則使等火龍衰弱,不能將精華糟粕分離,糟粕流入精華的通道,致使赤巴留居不能製造精血,長久停留於肝臟,形成瀦聚、滴漏、潰散、蔓延,痞瘤症、水腫疾病、內臟膿瘍、痛風、黃膽、脈道痞塊、木布病、脾病等許多疾病。因此,不消化症為內科疾病的根源。瀉下法,利用藥力能迅速瀉下胃腸積食,養榮胃火,使胃腸功能正常。胃腸功能強盛,則營養生化、造血功能加強,因而疾病也會痊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