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鹽民鬥爭

濮陽鹽民鬥爭

濮陽鹽民鬥爭是指在30年代初由中共濮陽縣委領導的有組織的濮陽民反抗國民黨政府壓迫的一次鬥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濮陽鹽民鬥爭
  • 位置:地臨黃河
  • 特點鹽鹼地多
  • 方式:靠做小鹽謀生
背景,過程,社會意義,

背景

濮陽地臨黃河,鹽鹼地多,農民多靠做小鹽謀生。30年代初,天津長蘆鹽業公司,將海鹽運往內地,並派來鹽務緝私隊。他們為使大鹽暢銷,千方百計取消小鹽,緝私隊到處毀鹽池、砸鹽鍋、折秤桿、搶存鹽,甚至用皮鞭、棍棒毒打鹽民。國民黨政府為維護資本家的利益,下令禁做小鹽。鹽民衣食無著,生路斷絕,怨聲四起。在此情況下,中共濮陽縣委在王從吾、劉晏春等人的領導下,積極組織黨團員,深入鹽區,發動鹽民起來鬥爭。

過程

1932年春,為驅逐鹽巡出境,成立了鹽民鬥爭指揮部,由縣委直接負責,並由張友文、王培治起草《告鹽民書》;魏培約、張海波、李寶貴、陳林組織“敢死隊”,定於農曆三月十九日起事。事前組織鄉下鹽民,以做買賣、串親戚為名,混進城裡,隱藏下來,餘眾務於十九日早趕到城裡。是日天亮,三千鹽民雲集西水坡,大家拿著鐵杴鹽具,打著紅旗,整隊出發。一路高喊“趕走緝私隊”、“為飯碗而戰”、“不答應條件決不罷休”等口號,沖向緝私隊住地——王家大院。鹽巡看勢頭不好,從後院翻牆逃走。鹽民義憤難遏,楊進才縱身登上牆頭,高喊:“沖啊!”大家一擁衝進大院,將緝私隊的門窗、家具砸得粉碎,將鍋、碗、瓢、勺摔打一空。鹽巡隊長住在一個小跨院裡,鹽民憤怒之極,一擁把牆推倒,從床下拖出兩名未逃脫的鹽巡,大家一陣拳打腳踢,平時飛揚跋扈的兩個鹽巡,頓時鼻青臉腫,磕頭求饒。接著鹽民重整隊伍,繼續遊行示威,教師學生亦打著旗幟隨隊助威,聲勢十分豪壯,迫使國民黨縣長孫培基答應“鹽巡退出濮陽,準許繼續做鹽”的要求。鹽民鬥爭取得了勝利。事後並唱大戲慶賀。

社會意義

濮陽鹽民鬥爭的勝利,鼓舞了各縣鹽民鬥爭,接著滑縣、南樂、清豐、濬縣、大名、朝城、濮縣、觀城范縣都發生了鹽民鬥爭,儘管個別縣遭到鹽巡和保全隊的開槍鎮壓,但終不能阻擋鹽民鬥爭的滾滾洪流。1932年7月,十三縣鹽民代表在清豐縣古城成立了兩河(河北、河南)鹽民總會,會員八萬多,號稱十萬鹽民大軍,從北冀魯豫鹽民鬥爭更加彭勃開展起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