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市數字政府建設總體規劃(2021—2025年)

濮陽市人民政府於2021年6月12日印發濮陽市數字政府建設總體規劃(2021—2025年).請認真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濮陽市數字政府建設總體規劃(2021—2025年)
  • 頒布時間:2021年6月12日
  • 發布單位:濮陽市人民政府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為貫徹落實國家、省關於加快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的決策部署,統籌推進我市政務服務數位化轉型,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著力最佳化營商環境,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根據《國務院關於線上政務服務的若干規定》(國務院令第716號)、《國務院關於加強和規範事中事後監管的指導意見》(國發〔2019〕18號)和《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數字政府建設總體規劃(2020—2022年)〉的通知》(豫政〔2020〕35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
(一)重大意義
當前,企業和民眾訴求日益多元化,對公共服務的形式、內容、質量提出更新更高要求。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推進政府職能重塑、流程再造、業務協同、效能提升,全面推行網上辦公、網上審批、網上服務,已經成為提升網上政務服務能力的重要方向和突破口。建設數字政府是落實網路強國戰略、建設“數字中國”的必然要求,是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是提升服務質量、增強政府公信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舉措。
(二)發展現狀
1.推進機制基本理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數字政府建設,成立了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南樂縣、華龍區成立了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其他縣(區)也掛牌成立相應機構,由常務副職主抓此項工作,建立集中攻堅工作機制,強力推動數字政府建設各項工作。
2.基礎框架初步形成。近年來,我市強力推進“一網通辦”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數字政府基礎框架初步形成。電子政務外網實現市、縣、鄉、村四級全覆蓋,市本級所有財政預算單位和公共服務企業全覆蓋,覆蓋率居全省第一位。大力推進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建設,身份認證、電子印章等系統與國家一體化平台實現無縫對接。建成全市政務數據共享交換平台,梳理政務數據資源目錄5126個,掛接數據1.6億餘條。黨政機關協同辦公平台建成投用。
3.套用本土化特色鮮明。我市運用大數據思維搭建“智慧金融”平台,有效紓解了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當前,“豫事辦”市級分廳套用數量全省第一,民眾和企業獲得感逐步增強。市、縣所有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網上可辦”,網上政務服務實現市、縣、鄉、村四級全覆蓋。公安、社保、教育等101項民生事項實現一張身份證辦理。政務服務移動端“i濮陽”註冊用戶突破120萬,1506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掌上辦”,以不動產登記辦理為主的15個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秒批”。聚焦企業和民眾辦事的難點、堵點問題,實現30項“一件事”政務服務集成辦理。搭建“智慧醫療舒心就醫”平台,在全省率先實現“舒心就醫一次付費”。全市28家二級以上醫院、76所鄉鎮衛生院、18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3286所村衛生室全部接入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在省內率先實現居民醫療數據共享和電子健康檔案動態管理。公共資源交易實現全程電子化,“不見面”交易比例達到100%。南樂縣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實現跨晉、冀、魯、豫、蘇五省通辦,形成以政務服務移動端“i濮陽”為引領,涵蓋“網際網路+監管”、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一體化協同辦公等多領域套用的特色平台。
4.應急管理作用顯現。近年來,我市加快數字政府建設,大力提升網上政務服務能力,充分發揮“網際網路+監管”系統作用。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市運用大數據手段,全面及時跟蹤排查密切接觸人群,推廣套用疫情管控排查“二維碼”,實現一區一碼、一企一碼,暢通勞動力跨區域流動,有效滿足企業和民眾網上辦事需求,為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撐,彰顯了大數據在提升應急能力和社會治理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頂層設計有待完善。數字政府建設在總體架構、建設內容等方面頂層設計不夠完善,安全防護、數據歸集、套用開發適配等方面標準不夠健全,與數字政府建設相適應的制度體系不夠完備。各級各部門在數字政府建設過程中系統思維、整體思維和創新思維還不夠強,統籌協調不夠有力,數字政府建設合力有待加強。
2.系統建設缺乏統籌。各級各部門系統建設、數據資源分散,信息基礎設施集約化程度較低。據統計,市直34個部門共建有142個政務信息系統,標準規範不統一,機房與專線分散,業務系統尚未實現統一管理和運維。部門之間、部門內部“信息煙囪”“信息孤島”問題突出,數據共享難、系統整合難、項目統籌難等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3.基礎支撐能力薄弱。部分市級統建平台技術落後,標準化程度低,業務支撐能力和服務水平不高。個別系統產權不清,政府對數據資源的使用管理許可權有待明晰和加強。網路安全、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面臨挑戰,尚未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網路安全防護體系。系統運維難度大、成本高,財政投入總量不足與“撒胡椒麵”現象並存,資金保障難等關鍵性難題沒有得到有效破解。
4.民眾獲得感不強。網上政務服務體系不完善,“一件事”政務服務集成度不夠,電子證照數量少,套用場景和網上服務創新能力弱,事項精細化程度不夠,辦事“滿屏找”等問題依然存在,減環節、減時間、減材料效果不理想。線上線下融合不夠,業務流程還存在“胡同”“梗阻”現象,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等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企業和民眾滿意度、獲得感有待提升。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網路強國、數字中國、科技強國戰略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立足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著力“定標準、聚數據、建平台、拓套用、抓提升、促發展”,充分挖掘套用場景,提升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行政管理協同化水平,著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1.堅持統一規劃、集約建設。牢固樹立“全市一盤棋”理念,運用系統性、整體性思維建立健全數字政府建、管、用機制,形成各參與主體高效協作的強大工作合力。按照統籌規劃、統分結合的原則,強化信息資源深度整合,著力提升數字政府集約化建設水平。
2.堅持需求導向、為民服務。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精準施策,加快解決制約數字政府建設的管理、業務、技術等方面的難題,著力破解企業和民眾遇到的難點、堵點、痛點問題,探索形成具有鮮明濮陽特色的服務型數字政府新模式。
3.堅持標準引領、改革帶動。始終將企業和民眾“好不好用、愛不愛用”作為檢驗數字政府建設成效的衡量標準,運用“放管服”改革思維,從民眾眼裡“一件事”理念出發,以“一網通辦”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為主線,從技術革新到業務創新、從前台服務到後台支撐、從管理創新到體制機制改革,系統推進數字政府建設。
4.堅持開放創新、社會協同。充分運用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AI(人工智慧)、5G等信息技術,以技術創新促進業務創新,打造政務服務新模式,著力提高政務服務智慧化水平。創新數字政府建設模式,構建高效、有序、開放、多元的發展新機制。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提升數據資源社會價值,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完善社會協同、共享共治的治理體系,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5.堅持安全為上、自主可控。堅持發展與安全並重的思想,建立健全技術與管理融合的數字政府安全保障體系。堅持“制防、人防、技防、物防”相結合,實行分類分級管理,形成實戰化、常態化、體系化、生態化、自適應、可擴展的一體化防禦能力,確保系統和數據安全。
(三)建設目標
完善“全市一盤棋”工作機制,以公共服務大數據化為引領,強化需求驅動、業務驅動和數據驅動,加快套用建設和數據共享,推動雲網融合,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進全市數字政府建設。到2021年底,5G網路實現鄉鎮、農村熱點區域全覆蓋。市大數據中心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智慧城市運營指揮中心建成投用。政務服務事項95%以上實現“最多跑一次”,90%以上實現不見面審批;100個高頻事項實現“一張表單”“一套材料”辦理,300個民生事項實現“一證通辦”,2000個便民服務事項實現“隨身辦”“掌上辦”。建成全市協同辦公平台和“網際網路+監管”平台。紮實推進政務數據資源共享,著力解決義務教育新生入學報名難、不動產登記“一號難求”等民生問題。工程建設項目基本信息和審批數據實現實時共享。完成“12345”政務服務熱線最佳化整合和平台智慧型化改造升級。
2022年底,5G網路實現全域覆蓋。大數據中心建成,城市大腦分析決策、指揮調度、監測預警、應急聯動等功能逐步完善。數據實時共享機制初步建立,探索開展數據資源跨域、跨級融合互通和協同套用。政務服務標準化基本形成,政務服務事項基本實現“掌上辦”,行政審批事項基本實現“就近辦”,民生服務高頻事項基本實現“跨省通辦”。公共資源交易實現異地評標常態化。“網際網路+監管”更加高效,信用體系建設初步形成。
2025年,電子簽名、電子印章、電子證照和電子檔案全面推廣。“一網通辦”“一網通管”“一網通享”“一網通貸”全面套用,民生服務事項“跨省通辦”全面實現。公共資源交易信息化水平進入全省前列。數據資源共享開放和安全監管機制全面形成,城市大腦運行高效,政府決策更加科學,民生服務更加便捷,城市治理更加精準,生態環境更加宜居,信息數據更加安全,數字政府建設整體水平邁入全省先進行列。
三、總體架構
緊緊圍繞數字政府建設目標,以利企便民為導向,以業務協同為主線,以數據治理為驅動,以增強基礎設施能力為支撐,打造管理、業務、數據、技術“四位一體”的數字政府總體架構。實現全市數字政府基礎設施、公共支撐、數據服務、套用系統等集約化、一體化建設和運行,創新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推動政府運行效能顯著提升,為企業和民眾營造良好辦事創業環境。
(一)管理架構:機制保障成效。建立市級統籌建設管理體制和各級各部門整體協同聯動工作模式,健全監管評估機制,統籌推進數字政府建設、業務創新、資源規劃等各項工作,將工作重心向強化業務協同轉移,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整體服務水平。
成立濮陽市數字政府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市政府分管負責同志任副組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負責領導小組日常工作,承擔數字政府建設的統籌規劃、組織推進、建設管理、標準規範制定等職責。建立市數字政府建設專家庫,針對數字政府建設總體規劃、重大決策、技術指導等提出意見建議,為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提供諮詢和參考。市大數據中心承擔市級電子政務外網、市級政務雲平台等重要基礎設施的資源管理和安全保障,以及數據歸集、分析、套用開發、應急保障等相關工作,對全市電子政務外網建設和政務信息系統遷移上雲進行技術指導。組建市大數據科技公司,承擔數字政府建設、“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等政務信息化系統設計、建設和運維工作。成立市大數據研究院,承擔大數據科學研究、技術攻關、人才培養等工作,為我市大數據發展提供基礎動力。按照“局+中心+公司+研究院”模式,構建數字政府管理、建設、運維、發展新格局。
(二)業務架構:數據驅動協同。圍繞政府職能定位,突破傳統業務條線垂直運作、單部門內循環模式,通過業務整合、系統整合、數據整合,打造數據驅動業務協同的“閉環管理”政務服務新模式,構建我市多渠道、全方位、寬領域、有特色、可持續的服務型數字政府業務體系。
1.政務服務。以企業和民眾高效辦成“一件事”為目標,以深入推進“一網通辦”改革為抓手,進一步整合最佳化辦事流程,提升協同服務能力,加快推進“一網辦、一窗辦、一次辦”,推動政務服務更加便利高效,打造更加優質的營商環境,全面提升企業和民眾辦事的便捷度、滿意度。
2.社會治理。強化大數據在社會治理方面的套用,全面深化“網際網路+監管”改革,提升在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套用水平。運用新技術建立套用模型,加強各領域政務數據的整合共享,為各級各部門有效開展社會治理工作提供數據支撐,提高治理預見性、精準性,實現“一網通管”。
3.科學決策。運用數據關聯分析、AI等技術,建設“領導駕駛艙”,充分發揮大數據在輔助決策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數據歸集、融合、分析、套用,開展交叉比對、趨勢預判,為持續改進政策制定、經濟運行、疫情防控、公共安全等工作提供數據支持及科學依據,實現決策分析“一屏統覽”,全面提升政府科學決策水平。
4.行政管理。以智慧型、整體型、服務型政府為目標,以共享協同為核心,以組件定製為特色,以業務安全為保障,建成一體化協同辦公中台和樞紐,實現全市政務領域橫向聯通和全域覆蓋,打造全市協同辦公“一張網”,全面實現網上辦公、掌上辦公、協同辦公、智慧辦公。
(三)技術架構:平台提升能力。採用分層設計思路,包括基礎設施層、數據資源層、公共支撐層,以安全保障、標準規範和運營維護為支撐,通過“大數據、大平台、大系統”集約化建設,實現網路通、數據通、業務通,形成套用新生態。
1.基礎設施體系。按照“集約建設、共建共享”的原則,推進電子政務外網、政務雲、市大數據中心、災備中心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各級各部門提供強大、高效、安全、按需使用的基礎設施資源,改變以往系統孤立、業務隔離、資源分散的局面。
2.數據資源體系。通過市大數據中心對各部門數據進行歸集、治理、交換,推動政府數據共享、開放和套用,建成基礎資料庫、主題資料庫、專題資料庫,充分運用數據分析、數據挖掘、數據可視化等各類工具手段,構建共享、開放、融合、創新的大數據資源體系。
3.支撐平台體系。按照全市數字政府統一技術架構體系,建設完善政務服務事項管理、統一身份認證、統一電子證照、統一電子印章、電子檔案管理、智慧型客服等系統,為各級各部門和各類套用系統提供公共套用支撐,逐步形成數據中樞、協作中樞、連線中樞、AI中樞、計算中樞五大能力中樞,為上層套用提供支撐能力保障。
4.安全、標準、運維體系。構建“大數據、大平台、大系統”安全綜合防禦體系,強化安全監測、預警、控制和應急處置能力,增強風險感知和自主可控能力,形成數字政府安全體系。按照國家和省定標準規範,推進各領域數字政府標準規範建設。創新“管、運、建、研”分離的運營模式,科學系統規劃建設運維體系,形成分級管理、責任明確、保障有力的運行維護體系。
(四)數據架構:數據賦能創新。建設由數據歸集、數據治理、數據資源庫和數據服務等內容組成的數據架構,以數據驅動為導向,實現數據全周期管理,為數字政府建設進行數據賦能。
  1.數據歸集。依託政務數據共享交換平台,加大對政務數據和第三方數據歸集匯聚。整合我市相關部門現有業務系統及相關數據資源,構建市級基礎資料庫、主題資料庫和專題資料庫。
2.數據治理。落實“一數一源”要求,建立數據治理機制。通過數據載入、數據清洗、數據轉換、數據抽取、數據標籤化等技術,實現“資源清晰、質量可控、共享規範”的數據治理目標。
3.數據服務。整合跨層級、跨地區、跨部門的數據服務和數據套用,統一管理和對外提供基礎信息資源、主題信息資源、專題信息資源,實現數據分析、共享交換、智慧型檢索、風險防控預警等功能,為各級各部門開展相關工作提供數據服務。
4.管理與監控。通過構建以數據標準管理、數據質量管理、AI模型管理、安全保密管理、接口管理等為主體的數據管理體系,強化任務監控、異常報警、日誌管理等監控措施,實現對數據歸集、數據治理、數據資源庫、數據服務平台等數據處理功能的統一管理和監控。
四、建設內容
(一)集約強大的基礎設施體系
1.建設全市統一的大數據中心。建設“三橫兩縱”(“三橫”即建庫、聚數、賦能三大數據功能體系,“兩縱”即標準規範、安全運維兩大數據保障體系)體系的市大數據中心,加速數據要素流動,促進業務高效協同。
市大數據中心上聯省級大數據中心,橫向對接市直部門業務系統。主要包括大數據基礎設施、數據平台、六大資料庫、賦能體系等,支撐服務、治理、決策、民生、“領導駕駛艙”等各類政務套用。
建成“一庫聚數、一站賦能、一體共用”的市大數據中心,實現公共數據統籌存儲、統籌治理、統籌共享、統籌安全,為網上辦公、網上審批、網上服務、網上監管提供基礎數據和通用能力支撐,構建面向全市各單位、統一通用的公共支撐能力基座。
建設數據功能體系,主要任務為“建庫、聚數、賦能”。建庫,即依託相關職能部門現有業務系統及相關資料庫,進一步完善基礎資料庫、主題資料庫、專題資料庫。聚數,即構建全面的數據採集、治理、分析、開放套用等能力。通過建設數據歸集、數據治理、數據挖掘等系統,利用大數據分析、AI等技術,實現政務數據高效安全集中存儲、內容規範和實時共享,充分挖掘數據價值,實現跨部門數據的多維度關聯分析、多場景深化套用。賦能,即建設大數據賦能平台,提供基礎數據分析、彈性任務服務、通用技術服務、統一用戶管理、統一安全管控、統一運維管控等通用服務功能。
建設數據保障體系。圍繞數據內容、數據採集、數據組織、共享交換、數據管理、業務套用等多個維度,推進標準規範體系建設,建立覆蓋數據全生命周期的統一規範管理系統,形成全市統一的大數據治理體系。推進安全運維體系建設,構建完善的鑒權體系和數據授權體系,實現全程留痕和可追溯,讓數據在“安全可控、可信認證”體系下高速流轉,建設平台自動化運維體系,保障政務服務套用持續高效運行。
2.完善電子政務外網“一張網”。
(1)提高電子政務外網支撐能力。加強電子政務外網安全監管,為各部門提供統一、安全的網際網路出口服務。增強電子政務外網頻寬資源,縱向實現千兆到縣、百兆到鄉鎮,橫向實現市、縣、鄉各級部門政務網路頻寬拓展到千兆。最佳化電子政務網路組網架構和覆蓋面,推進市、縣、鄉三級雙主幹、主備雙鏈路的網路架構建設,建成市、縣、鄉、村四級全覆蓋的高可靠、高性能“一張網”。
(2)整合各部門業務專用網。按照“整合是原則、孤網是例外”的原則,除國家有特殊要求外,存量非涉密業務網路要與電子政務外網整合,提高電子政務網路集約化管理程度。同時,依據不同安全需求等級,實現網路安全隔離和信息按需共享。探索基於5G、物聯網等新技術的網路接入方式,提供高效基礎網路支撐。
3.加快推進政務雲建設。通過市政務雲聚合全市各級各類政務數據和套用,面向全市提供統一的雲計算、雲存儲、雲管控、雲安全等雲服務。各級各部門原則上不再新建雲機房和數據中心,已建機房和數據中心要依託“雲”逐步整合,新建非涉密系統要全部部署到“雲”上。加強雲資源管控,加快推進各級各部門現有政務信息系統向政務雲平台遷移和套用接入。在政務雲平台上,通過部署政務網與網際網路之間的安全交換設備,制定安全數據交換規則,實施“雲網一體”和網路安全協同的策略,實現政務信息資源高效利用。
4.建設容災備份設施。建立市級實體數據容災集中備份中心,為市大數據中心和市級政府部門的非涉密信息系統數據提供統一的數據備份。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基礎上,滿足相關單位套用級、數據級的容災備份需求。建立規範可靠的容災備份體系和容災管理應急保障機制,為數字政府建設保駕護航。
5.強化新基礎設施建設。推動5G商用部署和網路、基站升級改造,創新政務服務、移動辦事、市場監管、民生改善和移動辦公等場景套用。加快網路基礎設施以及電子政務外網等IPv6升級改造,建成與支撐數字政府發展相適應的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AI、高性能計算服務、虛擬現實技術(VR)、增強現實技術(AR)等各類先進新型基礎設施。
(二)有序配置的數據資源體系
充分發揮市大數據中心的樞紐作用,推動全市政務數據資源匯聚、交換、共享和開放,全面強化數據採集、治理、傳輸、利用和安全能力,提升我市數字政府建設的數據保障水平。
1.匯聚豐富多元的數據資源。
(1)加強基礎資料庫建設。依託我市政務雲平台,整合現有相關數據資源,在推動數據互通共享的基礎上,完善自然人、法人、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信息、電子證照等基礎資料庫,滿足各部門履職需要。
(2)拓展主題資料庫資源。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同一主題領域,匯聚、整合、關聯相關數據,構建完善法律法規、社會信用、生態環保、經濟運行、疫情防控、應急指揮、社會保障、綜合城市管理等領域主題資料庫,為相關特色主題業務開展提供數據支撐。
(3)完善專題資料庫資源。依託相關職能部門現有業務系統及相關資料庫,進一步完善各專題數據資源庫,逐步解決部門內部數據資源碎片化問題,為相關部門業務開展提供數據支撐。
2.開展規範可控的數據治理。
(1)完善數據權責管理。按照各業務部門履職需要,確立權責事項與數據資源的關係,界定各級各部門採集、治理、共享數據資源的責任。建立長效、持續的數據更新機制,落實“一數一源”工作要求,形成由各個數據提供部門負責的數據治理良好格局。
(2)強化數據質量管理。從完整性、準確性、時效性、可用性等維度制定數據質量標準和數據質量檢核規則,開展數據質量評估、檢查、監測、分析等工作,強化數據使用全過程管理。
3.建設融合開放的數據服務平台。
(1)深化數據共享服務。根據業務需求,梳理數據資源目錄清單,建立全市統一的數據資源目錄和管理制度,實現數據資源目錄動態管理,確保數據準確、鮮活、權威。與省級數據共享交換平台對接,提昇平台數據共享交換支撐能力,形成橫向聯動、縱向貫通的數據共享交換體系。
(2)加強數據開放服務。打造一體化數據開放體系,完善數據開放機制、模式和渠道,依託公共數據開放平台,根據統一的數據採集與交換標準,促進各類數據資源開放利用,除法律、法規、規章規定不得開放的數據外,均應分類分級合理向社會開放,持續完善政府數據開放服務,激活政府數據資產。
(三)統一共享的公共支撐體系
1.完善套用系統基礎支撐體系。建設完善全市統一的政務服務事項管理、身份認證、電子證照、電子印章、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電子檔案管理、非稅收入徵收管理、智慧型客服等系統,為各級、各類套用系統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撐。積極推動電子證照、電子公文、電子印章、電子簽名、自助終端等在政務服務中的套用,利用第三方平台提供證照寄送、線上支付等服務,實現審批服務“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為“一網通辦”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提供強大支撐。
(1)統一政務服務事項管理系統。按照國家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標準規範,升級市級統一政務服務事項管理系統。構建市、縣、鄉、村四級政務服務事項管理體系,實現全市政務服務事項統一管理。完善政務服務事項清單和事項動態更新管理功能,實現政務服務事項管理系統與業務審批系統、一體化線上政務服務平台、電子監察系統等跨部門政務服務業務系統深度對接,為政務服務運行管理、統一辦理、電子監察等提供基礎服務支撐。完善事項配置中心,強化政務服務事項輸出能力,提供事項目錄、辦事指南、事項配置等信息統一接口發布服務。依託政務服務事項標準化成果,構建政務關係圖譜,為流程再造提供支撐。
(2)統一身份認證系統。按照國家一體化線上政務服務平台統一身份認證標準規範,融合公安、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市場監管等部門身份核驗能力,建設統一身份認證體系,完成與省級統一身份認證系統的對接,以滿足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實名認證需求,為全市政務服務提供統一的實名身份認證服務。推動全市各級、各類政務信息系統接入統一身份認證系統,實現統一受理平台、審批系統及其他政務信息系統與全市統一身份認證系統的有效對接,實現市內社會服務政務套用系統“一次認證、全市通行”。
(3)統一電子證照系統。按照國家一體化線上政務服務平台電子證照工程標準,升級市電子證照服務,對接各級各有關部門電子證照系統,為全市電子證照目錄統一管理、數據集中匯聚、服務接口一致提供支撐。對接國家電子證照共享服務系統,提升電子證照全國互認互通能力。推進全市電子證照標準化製作、增量證照實時入庫、存量證照分批入庫,提高證照數據質量和服務能力。支撐電子證照線上線下套用,保障政務服務跨省通辦等創新工作,通過減材料、減環節、減時間、減跑動方便企業和民眾辦事。
(4)統一電子印章系統。按照國家一體化線上政務服務平台電子印章標準規範,完善全市權威、規範、可信的統一電子印章系統,為政務事項的審批、辦結、證照生成等環節提供電子印章服務。加強電子印章一體化套用,各級各部門已建有電子印章系統的,按統一標準規範對接市電子印章系統;未建電子印章系統的,統一使用市電子印章系統。對接省統一電子印章系統,為實現電子證照跨地區、跨部門互信互認提供保障。
(5)統一歸集空間基礎數據。基於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統籌全市基礎地理信息和三維實景、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國土空間規劃等各類空間數據,通過電子政務網共享數據,實現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城鄉建設和社會管理等數據快速獲取,提升決策精準性、科學性和效能。
(6)建立電子檔案管理系統。完善電子檔案一體化管理流程,制定電子檔案管理配套制度,強化電子簽名和電子簽章等技術套用。將電子檔案管理系統與市政務協同辦公平台對接,實現電子檔案從形成到歸檔全周期、全流程管理,確保電子檔案真實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推動跨層級、跨部門電子檔案共享利用,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務能力。
(7)完善非稅收入徵收管理系統。以“河南省政府非稅收入徵收管理系統”為依託,積極拓展線上線下繳款渠道,為各級各部門開展“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提供便利條件,進一步滿足廣大民眾便捷辦理非稅收入繳款、查詢、下載財政電子票據等需求。
(8)建立智慧型客服系統。推進全市政務熱線資源整合,加強與政務服務深度融合,打造全方位整合、全渠道匯聚、全天候線上的全市政務服務“總客服”。以市級政務服務熱線為基礎,按照整體併入,雙號並行和設立分中心三種方式,加強部門熱線整合。智慧型化改造提升政務服務熱線平台,健全統一接收、按責轉辦、統一督辦、評價反饋工作機制。加強大數據技術運用,利用數據挖掘和AI技術對政務熱線信息內容進行分析挖掘,為政府決策提供服務。
2.完善安全保障體系。遵循“同步建設、同步運行”的原則,建立網路安全聯動管理體系,以及與各級各部門的工作聯動機制。提升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防護水平,建設完善信息安全監測預警平台,實現安全要求全面覆蓋,提升數據防護、業務運行、網路監控、容災備份、應急處置等能力。積極採用量子通信安全技術和產品,推動國產自主可控產品在重要領域套用,提升密碼基礎支撐能力,構建密碼支撐體系,加快建設電子證照、電子印章、電子簽名等密碼套用系統,完善身份認證和授權管理機制,深化數字政府各領域的密碼套用。
建立健全數據安全管理、密碼套用安全性評估審查制度,以及數據分級管理、風險預警、應急處理等機制,落實數據安全保護責任。組建信息安全保障團隊,強化日常安全保障和應急回響,開展信息安全風險常態化評估工作,強化內容安全監管及失泄密監管,實現數字政府網路安全態勢實時監控,保障各類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平穩、高效、安全運行。
3.統一標準規範體系。貫徹落實國家、地方、行業等相關標準,建立健全我市政務服務、數據共享、業務管理、安全運維和技術套用等領域急需的標準規範。定期開展標準實施情況監督和實施效果評估,推動標準規範全面貫徹落實。
4.健全運行維護體系。構建順暢高效運維機制,統籌各級各部門運維力量,建立專業團隊,細化職責,提升運維保障能力。加強運維工作常態化管理,完善管理和績效考核機制,開展績效評估。建立運維監管平台,最佳化流程,強化遠程運維能力,快速回響並及時解決信息系統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和故障,確保關鍵基礎設施和各類信息系統平穩高效運行。
(四)高效優質的政務服務體系
1.推進一體化政務服務縱深發展。持續最佳化我市一體化線上政務服務平台,推動政務服務從政府供給導向向民眾需求導向轉變,從“線下跑”向“網上辦”、“分頭辦”向“協同辦”轉變,推動更多服務事項“一網通辦”“跨省通辦”,實現政務服務線上線下融合互通,跨層級、跨地區、跨部門協同辦理,大幅提升行政效能,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1)升級市一體化線上政務服務平台。提升市一體化線上政務服務平台系統功能,重點強化公共入口、公共支撐、公共通道等基礎支撐系統能力,統一身份認證和服務入口,創新服務模式,聚焦用戶體驗,推進“一次辦”“一窗辦”改革。加快市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向基層延伸,儘快完成部門自有業務系統與市政務服務平台對接。進一步完善市政務服務網,通過最佳化人機互動流程和內部系統互動效能、提升搜尋引擎用戶體驗等措施,全面提升我市網上政務服務能力。
(2)最佳化一體化政務服務模式。以減時間、減環節、減材料、減跑動為目標,按照“事項精細化、要素模板化、指南標準化、辦事場景化”的標準,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實現同一事項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全面最佳化再造政務服務流程,形成“全時限、跨區域、多渠道、便捷化”的政務服務新模式。大力推進市統一受理體系建設,打造全市政務服務事項線上線下統一辦理入口,運用5G等技術提供“異地收件、屬地辦理”的政務服務,創新推行政務服務事項“異地通辦”。
大力推進“一件事”主題集成,圍繞企業和民眾眼中的“一件事”,通過系統互通、數據共享、業務協同,系統性再造辦事流程,推動政務服務事項集成辦理,實現“一件事一次辦”。拓展網上辦事場景化服務套用,推進“一證通辦”“全程網辦”“全省通辦”“無感智辦”,不斷提升政務服務效率和水平,切實方便企業和民眾辦事創業。
進一步完善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實現用戶在辦理政務服務事項時,對服務能力、服務態度、服務效果等進行線上綜合評價。推進用戶專屬數字空間建設,為自然人和企業“記錄一生、管理一生、服務一生”。組織開展第三方評估,圍繞服務方式完備度、服務事項覆蓋度、辦事指南準確度、線上服務深度和成熟度等,提高各級各部門網上政務服務供給能力和服務質量。
(3)推進“i濮陽”移動服務套用。完善我市統一的政務服務移動端—“i濮陽”,逐步匯聚全市政務服務能力。全面提升“i濮陽”普及率,持續推進事項接入。推動各級各部門政務服務能力匯聚,做到統一用戶認證、統一界面規範、統一服務提供,應接盡接,政務服務事項和便民服務事項實現全覆蓋。
(4)線上線下服務融合。推進線上線下服務深度融合,推動政務服務整體聯動、全流程線上,做到線上線下一套服務標準、一個辦理平台。把實體大廳、網上平台、移動客戶端、自助終端、服務熱線等結合起來,實現線上線下功能互補、融合發展,推進政務服務線上“一網通辦”、線下“一窗通辦”,真正讓企業和民眾少跑腿、好辦事。積極利用第三方平台,開展預約查詢、證照寄送、線上支付等服務,形成線上線下功能互補、相輔相成的政務服務新模式。
2.促進營商環境最佳化提升。
(1)完善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依託政務數據共享交換平台,匯聚政務服務、企業開辦、建築許可辦理、不動產登記、信貸獲取、契約執行、稅費繳納等營商環境重點領域指標,定期對營商環境進行分析,建立常態化、數位化、智慧型化的評估機制,以評促改、以評促優,推動我市營商環境不斷最佳化。
(2)拓展最佳化營商環境舉措。從精簡審批材料、縮減審批時間、拓寬審批渠道入手,最佳化我市營商環境,推進投資項目並聯審批、工程建設項目審批、“證照分離”等跨層級、跨部門業務套用系統建設。建立常態化政企溝通渠道和企業問題綜合協調機制,提振民營企業信心。對確需保留的審批事項進行流程再造,全面壓縮辦理時限、提高服務效率、降低運營成本。
3.完善公共服務套用體系。
(1)數字社區套用。強化社區綜合管理服務套用,加強信息資源共享、交流、互動。建設覆蓋城鄉社區,集行政管理、社區事務、便民服務於一體的綜合管理服務信息平台。推動標準化、規範化智慧社區建設,開展社區智慧型安防、流動人員管理、停車服務、郵件快件存放等智慧化套用。推進智慧養老服務平台建設,精準對接居家和社會養老服務需求與供給,為老年人提供便捷養老服務。
(2)數字健康套用。整合全民健康信息業務套用系統,推進健康醫療大數據管理服務套用。升級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強電子病歷、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醫療健康資源等資料庫建設,實現區域醫療服務、養老醫療、醫療保障等信息的共建共享和業務協同,為居民提供“醫養護”智慧一體化服務。
(3)數字社保套用。探索推動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的“一卡通”服務管理模式。推進社會保障卡在人社、民政、惠農、扶貧、醫療等領域套用。構建一體化的“智慧人社”體系,提升就業創業專項資金監管、基金風險全面防控等方面能力。
  (4)數字醫保套用。建設全市統一的醫療保障信息平台,實現醫療保障數據整合共享和大數據分析套用,為醫保民生服務全市通辦、跨域通辦提供支持。加快醫保電子憑證推廣套用,積極探索醫保電子憑證多碼融合套用,實現醫保繳費、個人權益查詢、資格認證、處方流轉、線上辦理、便民醫療、就醫購藥等服務整合。推廣“先看病後付費”舒心就醫模式,提高民眾就醫服務體驗。
(5)數字教育套用。完善我市教育基礎信息資源庫和教育大數據分析主題信息庫,推進教育數據資源整合套用,實現教育部門與學校數據互通、系統互聯、信息整合、業務聚合、服務融合。加快智慧(數字)校園建設,開展遠程協同教育、線上課堂、VR沉浸式教學、AI教學管理、數字圖書館等套用場景建設,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6)數字文旅套用。加快文化場所智慧型化和雲上博物館建設,為民眾提供智慧文化服務。強化文化傳播大數據綜合服務套用,推進數字文化服務進社區、進家庭。採集景區、酒店、旅遊包車等各旅遊主體數據資源,整合相關部門數據,形成統一的旅遊基礎資源資料庫。基於市政務數據共享交換平台,構建集共享、發布、調度、指揮、決策於一體的智慧旅遊套用系統,實現旅遊管理、產業監測、智慧調度“一張網”。大力發展數字創意、數字演藝、短視頻、移動多媒體等新型消費模式。套用“5G+VR/AR+4K/8K”技術,打造新型文化旅遊線上套用場景。
(7)數字鄉村套用。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匯聚農業自然資源、宅基地等各類數據,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服務平台和套用系統。依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農業生產全過程管理、畜牧養殖全生命周期監控、畜禽疫情監測預警等數字農業試點。培育“網際網路+訂單農業”,建立產銷銜接服務平台,促進消費需求與農業生產高效匹配。推進鄉村數位化治理,強化鄉村社會管理能力。持續推動網路扶貧,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8)數字金融套用。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AI等現代技術手段發展普惠金融,進一步緩解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擴大市金融服務共享平台覆蓋面,建立覆蓋市場監管、稅務、信用、社保等政務數據和電力、水、氣、暖等公共數據的金融數據資源庫,建設具備貸款申請、企業畫像、智慧型匹配、大數據分析等功能的金融業務服務中心,加強徵信服務能力建設,建成全市統一門戶、統一用戶認證的政銀企融資服務總樞紐,提升中小微企業融資“一網通貸”能力。
(9)數字商務套用。充分釋放數位技術和數據資源對商務領域的賦能效應,整合審批、監管、服務、風險防控、統計、信息共享等功能,推動建設濮陽商務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匯集形成商務大數據,準確把握區域、行業發展情況,實時向企業主體、社會公眾提供投資、外貿、消費等動態信息服務,強化商務系統對外服務和監管能力,全面提升商務領域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水平。
(10)數字交通套用。發展智慧交通,建設全面覆蓋、泛在互聯的交通基礎設施體系、運載裝備運行狀態感知體系和智慧交通服務體系,聚焦城市交通擁堵、停車難等問題,推動實時數據分析、計算機視覺等在交通領域的套用。推廣紅綠燈誘導、無感刷臉通行等模式,提升交通智慧型管理水平。建設智慧停車平台,提供停車互聯、預約泊車、無感繳費等便民服務。
(11)數字住建套用。進一步完善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加快竣工驗收備案電子證照和電子輔助審批建設,不斷提高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標準化、智慧型化水平。推廣建築信息模型(BIM)技術,加強對設備設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匯聚相關部門數據資源,融合遙感、城市多維地理等多源信息,推動城市信息模型基礎套用,建立全流程項目管理大數據生態圈,推進建築業數位化轉型升級。
(12)數字稅務套用。加快推動稅收業務數據化和稅收數據業務化,在高效的政務服務體系下縱深推進“數字服務”“數字征管”“數字風險”“數字稅政”等公共服務套用,推進涉稅數據交換共享,為稅收共治和綜合治稅提供技術支撐。
(五)協同精準的社會治理體系
1.“網際網路+監管”套用。全力推進一體化線上監管平台建設,打造全市一體化線上監管總門戶、總核心、總樞紐,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網際網路+監管”系統向上聯通對接省“網際網路+監管”系統,橫向聯通對接各部門已建監管業務系統,新建監管業務系統依託市級“網際網路+監管”系統基礎平台構建,逐步實現全市“一網通管”。
(1)統一“網際網路+監管”工作門戶。整合各級各部門監管業務系統入口,打造全市統一的監管工作門戶,實現工作人員一個門戶登錄、監管信息一次採集、監管動態一處發布。加快推進政務工作人員用戶體系建設,逐步將覆蓋範圍拓展至全體公職人員,市級“網際網路+監管”系統和各級各部門監管業務系統使用統一用戶接口,實現“一次註冊、全網通行”。打造掌上監管系統,為全市各級行政執法部門提供通用的執法、監管功能,實時掌握全市監管動態。各級各部門不再新建監管移動端,現有監管移動端逐步整合到“網際網路+監管”平台,開展特色執法套用。
(2)深化監管事項清單管理。以“權責明確、規範統一、簡約高效、動態調整”為導向,依託監管事項清單動態管理系統,推進“監管事項入清單、清單之外無監管”,不斷規範最佳化監管事項,實行動態管理。按照系統條線,統一規範監管事項目錄和行政檢查實施清單,推動全市監管“一個樣”,實現監管事項與行政執法事項融合及標準化。
(3)持續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我市線上監管工作依託全省統一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平台開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平台的抽查事項清單依照監管事項清單梳理制定,抽查活動“照單”開展。抽查對象庫和執法人員庫數據與一體化線上監管平台有機整合,抽查結果信息及時匯聚至市“網際網路+監管”系統,同時在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其他平台公示。
(4)探索實行重點監管制度。各級各部門結合區域和行業風險特點,基於市“網際網路+監管”系統的監管事項清單,梳理形成本轄區、本部門的重點監管事項清單和規則標準,對納入清單的事項實行全覆蓋式重點監管。
(5)完善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匯聚市場主體行政審批、執法監管、不良失信、舉報投訴等相關信用信息,持續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功能,支撐各級各部門開展信用監管套用。各級各部門要綜合運用信用分類結果信息,對相關監管對象採取差異化監管措施,並建立企業信用與自然人信用掛鈎機制,完善跨行業、跨領域、跨部門失信聯合懲戒機制。針對重點監管領域,出台一系列符合我市市情的跨部門聯合獎懲合作備忘錄,紮實推行信用監管模式。
(6)加強非現場監管、聯合監管套用。各級各部門非現場監管資源全部向市“網際網路+監管”系統匯聚,按需申請部門間非現場監管資源共享調用,提升非現場監管資源利用水平。推動非現場監管與行政執法檢查一體化,實現傳統現場監管逐步向全天候、全時段、全過程非現場監管轉變,提升監管能力,實現精準監管。完善聯合監管系統,建立跨層級、跨地區、跨部門聯動回響和協同監管機制,積極開展線上協查協辦、移送移交、聯合執法等協同監管,做到違法線索互告、監管標準互認、執法結果互通,減少多頭重複檢查,實現“進一次門、查多件事”。
(7)強化風險監測預警套用。依託整合匯聚的監管數據和“網際網路+監管”平台的風險預警線索,構建風險預警模型,開展智慧型分析,及早發現風險隱患,並將風險線索推送至各級各部門,形成統一的風險預警機制。
2.加強“一網通管”的社會治理套用。
(1)綜合城市管理服務套用。充分利用“智慧城市”類建設成果和大數據、雲計算、AI等先進技術,整合接入相關部門的業務系統和數據資源,支撐跨層級、跨部門業務協同,探索研發地圖服務、氣象服務、交通保障、應急處置等領域套用,圍繞城市動態、環境、交通、保障供應、基礎設施等維度直觀反映城市運行態勢。完善“一網通管”的數據地圖服務,聚焦城市運行中的堵點、痛點、盲點,實現對問題的精準回響和處置。推進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套用,用以指導監督、統籌協調、綜合評價全市城市綜合管理工作,提升全市城市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智慧型化水平。
(2)基層格線化管理套用。建設完善基層格線化治理體系和治理機制,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最大限度整合基層服務管理資源,全面推行“網際網路+社會治理”“格線+網路”等服務管理模式,持續提高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完善城鄉社區格線化服務管理套用,推動數據資源共享,健全大數據輔助社會治理決策機制,實現格線化社會治理與數字政府建設深度融合、互為支撐。
(3)社會治理綜合分析套用。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智慧型化套用,整合接入相關部門業務系統和社區格線相關數據,完善社會治理資料庫。建立全市統一的智慧信訪服務平台,強化預警防控綜合治理,全面提升預警分析、綜合研判、科學決策水平。逐步開展精細化社會治理大數據分析套用,實現社會治理工作精準、高效。
3.建設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套用體系。
(1)生態環境保護智慧套用。完善環境監測網路,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為支撐,利用高分遙感、北斗衛星等地理空間數據,實現對生態要素的監測和預警。建立相關部門之間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共享機制,實現相關環境數據互通整合,統一納入市主題資料庫。進一步完善智慧環保綜合監管平台,依託環保大數據分析套用,整合環境保護、資源調度和排放管理等功能,實現全市環境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和精細化管理。
(2)自然資源和規劃智慧套用。基於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系統,實現數據共享,最佳化業務協同,推動國土空間規劃輔助編制、成果核對和審批、國土空間用途管理支撐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評價等工作網路化、智慧型化,全面提升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3)智慧水利套用。加快推進智慧水利套用,持續完善監測網路,構建涉水信息全要素動態感知的監測、監控體系。強化水利業務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建立感知數據匯集平台和水利視頻集控體系,實現監測數據、視頻數據、遙感影像等資源的匯集。推進智慧水利套用系統建設,按照構建水利“一張圖”的要求,實現涉水時空信息、工程屬性信息和動態監測信息的一張圖管理、展示、查詢、分析,統籌解決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問題。
(4)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套用。拓展和完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數位化治理智慧套用功能,推動我市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智慧型監控,提升對大氣、水土、生態、汛情等多種環境要素及各種污染源的全面感知和實時監控能力,持續完善覆蓋全域的前端物聯網設施,實現生態環境物聯網數據縱向流通、橫向貫通、全域聯網,促進我市黃河流域經濟布局、人口分布和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與協調發展。
(六)科學有效的政府決策體系
1.建立政務決策支持系統。基於政務大數據分析技術框架,實現全市數據匯聚,建立大數據政務決策支持系統。通過對基礎數據的整合、分析、預測、評估,開展專項數據挖掘、分析與可視化展示等大數據套用,在巨觀經濟、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為管理和決策者提供服務預測、監管評價、運行管理、政策管理等方面的結構性、趨勢性分析,及時發現和解決潛在問題,增強政府決策的科學性、預見性和精準性。
2.推動經濟運行大數據分析套用。匯聚重點領域的產業組織、生產能力、生產要素、市場競爭、資源環境等數據,兼顧投資、消費、就業、稅收、財政、金融、能源等經濟運行監測數據,構建經濟運行主題庫。建立經濟運行大數據分析指標體系和模型,對我市經濟運行情況進行深度分析、科學研判。
3.強化應急安全領域決策支撐。基於政務數據“一網通享”平台提供的大數據分析技術框架,通過對大數據的整合、分析、預測、評估,提升政府在疫情防控、應急管理、安全生產等領域的科學決策能力。
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大數據套用工具和數據積累為基礎,整合接入醫保、公安、交通等部門信息互通共享,建立智慧型預警機制,有效支撐公共衛生事件的快速、高效處置,實現聯防聯控。
整合相關部門信息資源,構建市級應急管理、安全生產資料庫和套用支撐平台,以及融合地面光纖、衛星通信、窄帶無線設備的應急指揮通信網路,形成各級互聯互通的智慧化應急指揮信息體系。建設市應急指揮調度系統,完善應急預案、應急調度等功能,提供各類自然災害、安全生產事故應急處置技術支撐與輔助決策分析功能。
建設公共安全、城市安全監測預警系統,實現對重點行業領域、重大風險源的綜合監測預警。建設危險化學品監測預警系統,對危化品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進行實時監控和預警。進一步深化應急管理、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領域數據共享、市縣協同,提升突發事件預警、應急處理和信息報送能力。
4.方便公眾參與政府決策。依託我市政務網路和平台,及時公開信息,暢通互動渠道,讓公民隨時查詢政府信息、反映情況、提出建議、參政議政。利用大數據套用開發工具和數據資源,通過動態蒐集公眾需求,準確掌握社會大眾的意願和期望,提升政府決策公眾參與度,提高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和執行的精準化程度。
(七)一體協同的行政管理體系
1.整合政務協同辦公平台。統籌規劃各部門非涉密辦公系統遷至安全可靠政務雲。以功能好用、系統管用、用戶愛用為導向,以智慧政府為目標,以共享協同為核心,以組件定製為特色,以業務安全為保障,建成一體化協同辦公中台和樞紐,打造全市協同辦公“一張網”,實現市、縣、鄉、村四級覆蓋,未建立辦公系統的部門可直接使用,已建辦公系統的部門加強對接,全面實現網上辦公、掌上辦公、協同辦公、智慧辦公。
2.整合移動辦公APP。依託一體化協同辦公平台建設移動端,實現各類公文、業務事項指尖辦理,通過全市政務通訊錄實現檔案傳輸、聯合辦理和視頻音頻會議的快速發起。拓展移動辦公能力,在移動端實現指尖辦公、執法監管和即時信息查詢等功能,構建集約、高效、安全的辦公新模式,全面提升辦公效能。
五、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市數字政府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加強頂層設計和巨觀指導,統籌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各項工作。加快構建統籌有力的全市數字政府建設組織體系和部門協同聯動的綜合協調機制,保障全市數字政府建設順利推進。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負責牽頭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工作,研究制定配套政策,統籌做好數字政府建設的業務指導、監督管理和考核評估工作,推動各項工作有序高效開展。
(二)機制保障。健全數字政府發展動力機制,探索“局+中心+公司+研究院”架構。鼓勵社會機構積極參與套用場景開發,推動數字政府項目由部門分散自建向政府統籌、按需購買服務方式轉變。注重典型引路、試點帶動,拓展大數據在智慧城市、政務服務、“一網統管”、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套用。強化監督管理,加強內部審計,保障數字政府建設達到設計目標要求並發揮應有作用。建立完善數字政府建設績效評估體系,科學合理設定可量化的績效考核指標,建立數字政府建設目標責任激勵約束機制,增強政府數位化轉型內生動力。
(三)制度保障。研究制定數字政府建設工作相關制度,包括政務信息化項目建設運營管理、政務數據資源管理、政務服務管理、績效考核和信息安全等制度。落實大數據管理相關政策法規,形成上下聯動、左右協同、規範剛性的工作機制。
(四)資金保障。整合市級信息化建設資金,由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統籌協調,集中使用。推動設立數字政府建設基金,探索多元化投融資模式。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相關的政府採購和預算績效管理,完善財政資金分級投入機制。積極爭取省級和國家專項資金支持,吸納各類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參與,促進政策引導與資本支持有機結合,優先支持數字政府建設重點項目。
(五)人才保障。全面提升公職人員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開展工作的能力和素養,打造一支熟悉政府業務、具備先進大數據管理理念和技術技能、適應數字政府建設需要的複合型人才隊伍。創新大數據人才培養、引進和激勵機制,儲備一批高層次人才,並持續最佳化人才結構。充分發揮“政研學企”各自作用和優勢,鼓勵各級各部門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等開展合作交流,採取專家諮詢、委託研究、合作共建等方式,為數字政府建設提供高水平專家人才支撐。
(六)安全保障。高度重視數字政府安全保障工作,加強安全系統建設,完善安全保密制度,廣泛開展保密教育。圍繞數字政府建設,建立權責清晰的安全管理體系,壓實主體責任,落實網路安全工作責任制要求。加強網路安全檢查,築牢網路安全防線,保障數字政府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平穩、高效、安全運行,推動套用與安全協調發展。

政策解讀

濮陽市政府印發了《濮陽市數字政府建設總體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現將有關政策解讀如下:
一、制定背景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建設“數字中國”的重大戰略部署。作為“數字中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數字政府”是推動“數字中國”建設、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再創營商環境新優勢的重要抓手和引擎,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是提升服務質量、增強政府公信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舉措。加快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推進政府職能重塑、流程再造、業務協同、效能提升,全面推行網上辦公、網上審批、網上服務,已經成為提升網上政務服務能力的重要方向和突破口,是順應科學技術發展趨勢、利用大數據倒逼政府職能轉變、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具有濮陽特色的“智慧金融”平台、“i濮陽”便民服務平台、“智慧醫療”舒心就醫等平台套用效果明顯,因此,出台了我市數字政府建設的總體規劃,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以更高標準加快推進數字政府建設。
二、制定依據
主要依據《國務院關於線上政務服務的若干規定》(國令第716號)、《國務院關於加強和規範事中事後監管的指導意見》(國發〔2019〕18號)和《河南省數字政府建設總體規劃(2020—2022年)》(豫政2020〕35號)等檔案,結合我市實際,制定了本《規劃》。
三、主要內容
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規劃背景。主要闡述了《規劃》出台的背景、重大意義、當前我市建設現狀及旨在解決的主要問題。第二部分是總體要求。一是指導思想;二是基本原則;三是建設目標,明確了數字政府建設到2021年、2022年、2025年年底三個階段的發展目標。第三部分是從管理架構、業務架構、技術架構、數據架構四個方面搭建數字政府建設的總體架構。第四部分是建設內容。從搭建集約強大的基礎設施體系、有序配置的數據資源體系、統一共享的公共支撐體系、高效優質的政務服務體系、協同精準的社會治理體系、科學有效的政府決策體系、一體化協同的行政管理體系等七個方面進行重點推進。第五部分是保障措施。從組織、機制、制度、資金、人才和安全等方面保障數字政府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