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聯村

澄聯村

澄聯村,隸屬廣東省梅州市興寧羅浮鎮,位於羅浮鎮南部,距鎮政府2.5公里。中心位置約在東經115°59′,北緯24°50′。相鄰行政村為東接浮東村,南毗徐田村,北接浮南村,西鄰練優村、浮南村。村名稱的由來,因村中有一口塘,塘中之水常年清澈如鏡而取名澄塘下,後改名為澄聯。是興寧至江西古驛道沿線村莊。全村面積2.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67畝。村內有村道連線S226省道。

澄聯村建村,元朝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因肖姓人氏遷移到本地居住而成形。現有劉氏、鄔氏、肖氏3姓族人居住。據《興寧縣誌》記載,該村明代屬興寧縣北廂十三都村,清代屬興寧縣北廂泰寧堡澄塘村。1988年,屬興寧縣羅浮鎮澄聯管理區。此後,村境相對穩定。

澄聯村屬於中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雨量充沛,乾濕分明,光照較多,夏強春弱,四季宜耕。羅浮在較古時代,大半是瑤山,為瑤人所居之地,後來漢族繁盛,瑤族漸絕。 到2011年,澄聯村100%人口是操客家語的漢族,全村共1420人(2015)。

澄聯村村民主要居住點有:老圍里、烏石背、水口、牛子橋等。澄聯村是羅浮鎮“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澄聯村於2006年12月,被梅州市愛國衛生委員會機構評為梅州市衛生村。2011年12月,被梅州市人民政府機構評為文明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澄聯村
  • 外文名稱:Chengliancun
  • 別名:澄塘下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羅浮鎮
  • 下轄地區:澄塘下、烏石背
  • 政府駐地:澄塘下
  • 電話區號:0753
  • 郵政區碼:514537
  • 地理位置:位於羅浮鎮南部 
  • 面積:2.7平方公里 
  • 人口:1420人(2015年) 
  • 方言客家語-粵台片-興華小片-興寧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原膴隆基羅浮銅鼓寨、聚福寺、白沙宮
  • 車牌代碼:粵M
  • 特產客家娘酒、高山茶油、鐵勺板等
  • 學校:浮東國小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土地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礦產資源,水力資源,人口民族,政治,經濟,社會事業,文化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基礎設施,鄉村建設,交通,地方特產,特色小吃,特色萊餚,客家娘酒,沙田柚,高山茶油,風景名勝,原膴隆基,羅浮銅鼓寨,聚福寺,白沙宮,社觀爺廟,歷史文化,人文環境,客家民居,歷史事件,著名人物,榮譽,

歷史沿革

澄聯村建村,元朝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因肖姓人氏遷移到本地居住而成形。現有劉氏、鄔氏、肖氏3姓族人居住。劉姓為第一大姓,在南宋末年,從福建寧化遷至廣東興寧崗背,後再遷至羅浮司馬第,清朝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從羅浮司馬第遷移到本地。笫二大姓鄔氏,北宋真宗或仁宗年間(公元1023年前後),從福建寧化遷至廣東興寧十三都(今羅浮)高坑,後從高坑遷至本地。第三大姓肖氏,南宋末年,從福建汀州遷移到廣東梅縣松源,元朝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從梅縣松源遷移到本地。均為漢族客家民系,通用客家方言興寧話。
據《興寧縣誌》記載,澄聯村明代屬興寧縣北廂十三都村,清代屬興寧縣北廂泰寧堡澄塘村。
民國時期(1941年),屬興寧縣第六區羅浮鄉澄塘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4月底,屬興寧縣第五區(浮崗區)。
1951年10月,屬興寧縣第十一區浮東鄉。
1957年1月,屬興寧縣羅浮鄉的浮東小鄉。
1958年10月,屬興寧縣羅浮公社澄聯大隊。
1978年(羅浮劃分為羅浮、大信兩個公社),屬興寧縣羅浮公社澄聯大隊。
1983年11月(廢除“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羅浮公社和大信公社合併為羅浮區),屬興寧縣羅浮區浮東鄉。
1986年7月(羅浮撤區設鎮,成立羅浮鎮人民政府),屬興寧縣羅浮鎮浮東管理區。
1988年,屬興寧縣羅浮鎮澄聯管理區。
1999年(撤管理區成立村民委員會),屬興寧市羅浮鎮澄聯村民委員會。
澄聯村澄聯村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澄聯村轄澄塘下、烏石背,2個自然村(25個村民小組),村委會駐澄塘下。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澄聯村位於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羅浮鎮南部,距鎮政府2.5公里。中心位置約在東經115°59′,北緯24°50′。相鄰行政村為東接浮東村,南毗徐田村,北接浮南村,西鄰練優村、浮南村。
澄聯村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

澄聯村屬山區地帶,四面環山,較大的山嶺有村西北方向的銅鼓寨山,海拔高度為428米,由三個自然小山峰組成,面積約920畝,正在興建觀光亭、文化長廊等,居高遠望,四面環村,附近的八個村莊盡收眼底。

氣候

澄聯村屬於中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雨量充沛,乾濕分明,光照較多,夏強春弱,四季宜耕。澄聯村年平均氣溫為21.4℃,年降雨量約為1227.3毫米。

水文

澄聯村內有一條澄聯河,在村中央流過,向西流至東江上游渡田河內,村內有黃竹坑水庫。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澄聯村總面積2.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67畝。

動物資源

澄聯村地處山區,飼料來源多,因此,無論人工飼養和野生動物都很豐富,大型家畜以牛、豬為主,家禽以雞為主。

植物資源

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產量較為穩定,畝產900到1000斤左右。
經濟作物:主要有黃豆、花生等,盛產高級植物油—高山茶油。
竹木類:這類資源尤為豐富,鄉村房屋前後都有種植毛竹,雜竹(黃竹、坭竹、麻竹等)。
藥用類:主要有巴戟、金銀花等。
水果類:主要有沙田柚、柑桔、枇杷、臍橙、雜李、雜桃及柿梨等品種。

礦產資源

澄聯村主要礦藏有稀土礦。

水力資源

澄聯村內有1座水電站:水口水電站。

人口民族

興寧縣境,古為百越諸族居地。秦漢以後,中原漢族漸次南遷,與百越融合,成為嶺南的主要居民。現居住在興寧的客家人,大多數是元、明、清時期中原移民的後裔漢族客家民系。宋代《太平寰宇記》謂梅州宋時的民族是:“主為畲瑤,客為漢族”。羅浮鎮在較古時代,大半是瑤山,為瑤人所居之地,後來漢族繁盛,瑤族漸絕。到2011年,澄聯村100%人口是操客家語的漢族。在冊戶數230戶,人口1317人(2011年)。
據統計,澄聯村2015年末有戶籍人口1420人,其中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珠三角務工,實際在村人口580人:其中男性738人,女性682人;80歲以上32人。村中常住人口多為留守老人、婦女及兒童。現村中最年長者為男性,現年96歲。生活主要依靠農業收入的人口約有450人。常年在城鎮生活和打工的人口約有750人。華人華僑有約10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

政治

領導機構
澄聯村黨支部委員會
澄聯村村民委員會

經濟

改革開放前,澄聯村生產經營主要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薯類、玉米、黃豆,養豬、養雞、養鴨等。改革開放後,村中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珠三角務工,另有一小部分人在家務農、做建築、製作豆腐等。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工資性收入、種植農副產品、商業經營、銀行存款等。
澄聯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為682萬元。 近年來,澄聯村發展經濟的措施以及成果: 主要是組織勞務輸出。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澄聯村內有和諧樂園、文化廣場等村民活動場所,村委辦公樓有文化活動室、電子閱覽室,設有農家書屋,藏書約3000冊。

教育事業

澄聯村與浮東村共設一間國小校名叫浮東國小,學校位於澄聯村內,學校設一年級至六年級教學班,其中幼稚園設在浮東國小校園內。

醫療衛生

澄聯村內設有澄聯村衛生站。

基礎設施

澄聯村公共設施較好,七十年代末年通電,九十年代初年通電話,2012年,通網路。2014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該與浮東村共設一間國小校名叫浮東國小,其中幼稚園設在浮東國小校園內。村屬體育設施有籃球場和其它健身器,有和諧樂園、文化廣場等村民活動場所,有羅浮銅鼓寨鎮級生態公園,有農家書屋,藏書約3000冊。

鄉村建設

羅浮鎮人民政府《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四是重點做好澄聯村“美麗鄉村”的建設,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切入點,開展澄聯河一河兩岸工程、特色古民居“原膴隆基”保護利用、興建羅浮銅鼓寨山頂公園等工程,起到了示範作用。”

交通

澄聯村村口現有S226省道,連線S226省道的高速公路出入口有:坪洋(濟廣高速)、黃陂(濟廣高速)、興寧西(梅河高速)。

地方特產

特色小吃

傳統特色小吃有鐵勺粄、煎堆、黃粄、油果等。

特色萊餚

特色萊餚有紅燒肉、壤豆腐、鹽焗雞等客家傳統“十二大碗菜”。

客家娘酒

客家娘酒是一種漢族傳統名酒。客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歡擺筵席宴賓客,稱之為“做酒”,如子女畢業要“做畢業酒”;婚娶要“做暖轎酒”、“做完婚酒”;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酒”、滿月要“做滿月酒”、周歲要“做周歲酒”;老人壽辰要“做生日酒”;工匠拜師學徒要“做拜師酒”、“做出師灑”。諸此種種,顯示了酒在客家人心目中占有極高的地位。不過客家人所說的酒,特指的是用糯米特製的娘酒,這種娘酒,客家人家家戶戶都會釀製,釀製一般由家裡的女主人承擔,故此稱“客家娘酒”,釀製娘酒水平的高低,還是衡量一個客家婦女能幹與否的標準呢。

沙田柚

沙田柚(又名梅州金柚)。樹勢強健,1~2年枝粗壯較直立,果實梨形或葫蘆形,單果重500~1500克,果肉脆嫩爽口,白色或蝦肉色,風味濃甜,品質上等。果實可食率為40~60%,果汁含量30~40%,每100毫升含總酸量0.3~0.6克、維生素c100~200毫克。果實10月上旬~11月中旬成熟。 沙田柚的類型頗多,栽培的類型多用軟枝和硬枝兩個類型。 軟枝型果實較小,梨形,果汁較多,品質優。該類型成熟期較早,豐產穩產。 硬枝型果實較大,葫蘆形,果汁較少完善,豐產,但較易出現大小年結果。

高山茶油

高山茶油是從油茶樹種子中獲得的,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之一。每畝每年產茶果約200斤。

風景名勝

原膴隆基

原膴隆基,幾百年歷史劉氏家族特色古民居——原膴隆基客家圍龍屋。據資料,原膴隆基建成於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劉氏居元公開基建立,由於屋宇工程浩大,困難重重,奠基乃至竣工歷時近20個春秋!

羅浮銅鼓寨

羅浮銅鼓寨,羅浮銅鼓寨森林公園位於羅浮鎮澄聯村,距離羅浮圩鎮2公里,占地面積約為920畝。地理位置位於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羅浮鎮練優下村和澄聯山脊交界處。羅浮銅鼓寨,是羅浮人民鎮府新開發的山頂公園,是羅浮人民新的休閒登山公園,是一個集觀光旅遊、休閒健身為一體的森林公園。是羅浮人民空閒時間的好去處,而且是免費的。

聚福寺

聚福寺,位於羅浮銅鼓寨山頂。

白沙宮

白沙宮,建於清朝,供奉神靈為觀音娘娘。每年正月十三日為觀音娘娘賞燈,六月十九日觀音生日。當地居民一年中有5次參與宗教或民間祭神活動,具體時間為農曆正月十三、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
澄聯村的代表性碑刻有木刻《南海院》,立於300多年歷史年,現存於白沙宮觀音寺。

社觀爺廟

社觀爺廟,供奉神靈為社觀爺爺。當地居民一年中有4次參與祭神活動,具體時間為二月初二、六月初六、九月初九、十月初二。

歷史文化

人文環境

客家,是歷史上從黃河流域漸次南遷,後大部分聚居於閩、粵、贛邊境,操客家語,有著相似民俗文化的一支漢族民系。興寧市羅浮鎮現境域,古為百越諸族居地。秦漢以降,中原漢族漸次南遷,與當地原居民融合。千百年來,客家先民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披荊斬棘,艱苦創業,繁衍生息,在客居地的漫長歲月里,將中原文化與嶺南古文化熔於一爐,形成具有興寧羅浮特色的客家文化,融鑄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精神。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又稱為圍龍屋、圍屋、轉龍屋、客家圍龍屋等,是漢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築。圍屋始建於唐宋,興盛於明清。澄聯村現存客家民居有原膴隆基、元善第、桐公第、起潛第等。
澄聯村最具代表性民居為澄聯村劉屋“原膴隆基”,建成於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占地面積約6800平方米,屋內為磚木結構,有九天十八井,滴水8.8米,禾坪1畝,水塘1.8畝。原膴隆基是劉氏由閩入粵始祖開七公的第十五世孫劉居元建造。為典型的客家圍龍屋,設計合理,結構精良,三棟四橫一圍龍,八柱落地,九廳十八井,滴水高度約8米,門坪長40米,寬12米。門坪外牆外有一口半月形水塘,水塘與半月形圍龍屋形成一個碩大的圓形。2009年,澄聯運村劉屋“原膴隆基”被興寧市政府授予特色古民居稱號。此屋保存現狀基本完好,同時也作為本村劉氏宗祠使用。

歷史事件

澄聯村主要歷史事件有:
1949年8月,粵贛閩邊縱隊第一支隊第六團駐紮在本村原膴隆基
1998年,興建水口水電站。
2000年,新建浮東國小教學樓(創辦於1935年)和興建澄聯村委辦公樓。
2012年,全村興建水渠4500米和興建烏石背水泥橋。
2013年,開通銅鼓寨上山公路1.2公里和接通牛子橋至省道的路基。
2015年,羅浮銅鼓寨被列為羅浮鎮鎮級生態公園、興建山頂平安亭和聚福寺。

著名人物

劉居元,1673年(清朝康熙十二年)出生,澄聯村建村始祖,是入粵劉氏第十四世祖同昭長子。被清廷授予“庚午科考授州同”,為六品文官;而立之年後選址銅鼓寨山腳開基建屋,名為“原膴隆基”。生有4子,孫20個,曾孫79個,後裔人才輩出,文武雙舉,有武舉人劉振建,文舉人劉春林。民國時期,有劉師佑和劉超寰為興寧一中校長;有法國留學博士劉葆寰;有少將劉圃耘,校官劉輔仁,營長劉佑寰、劉清華都是抗日英雄。
肖水鳳,卒於1931年8月,革命烈士。1927年5月入伍,1928年入黨,大信邊區紅軍第七連任班長,於1931年8月在江西省尋烏縣荒塘肚伯公坳開會時遭圍捕時壯烈犧牲。1950年12月授予革命烈士稱號。
鄔添貴,卒於1950年10月,革命烈士。新疆某部隊通訊兵,1950年10月在一次平叛戰鬥中光榮犧牲,時年24歲,1951年授予革命烈士稱號。
劉雲昌,1977年卒,野戰醫院副團級幹部。參加抗美援越戰爭。

榮譽

澄聯村於2006年12月,被梅州市愛國衛生委員會機構評為梅州市衛生村;2011年12月,被梅州市人民政府機構評為文明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